市场经济的人性确证——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确证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全面发展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人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9;C9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0)02—0075—07
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的经济形式,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市场经济与人性的关系问题,尚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否合乎人的本性?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经济形式?怎样通过这种经济形式实现人的自我完善?这些问题犹如司芬克斯之迷,不仅困扰着历史上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探索市场经济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的人性前提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不仅可以通过对生产力的考察而发现,而且可以通过对人性的考察而发现。市场经济和人性的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经济人假设中作了分析,后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这是我们研究市场经济人性前提的思想资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中对市场经济与人性关系的科学概括,则是我们研究市场经济人性前提的重要指导思想。
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涵是:第一,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都具有追求个人利益的本性;第二,人是有理性的,这种理性就在于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第三,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不仅不会损害他人利益,而且还会有助于他人利益的实现。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作为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然,西方经济学家对斯密的经济入假设贬褒不一。批评者认为,假设中的经济人是全知全能的、完全理性的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获得完全的市场信息,也不可能作出完全正确的判断,所以现实的人不可能是“完全的理性”,而只能是“有限的理性”。赞扬者认为,经济人假设是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产权制度又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伴随着批评和反批评,斯密的经济人假设的内容在西方经济学中不断变更。但是,其中的基本思想没有根本的变化。应当说,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揭示了人性和社会经济生活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市场经济的人性依据,成为市场经济的理论前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经济人假设不仅反映了人具有物质的需要,而且表明人对物的追求在性质上超出了个人的需要。人性是与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如此的密切,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也就是说,在人的需要中能够体现人的本性。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和自然界是自在的关系,人和自然界是自为的关系;动物仅仅适应自然,人不仅适应自然,而且要在适应中超越自然;动物对物质的需要是一种本能,人对物质的需要是一种自觉,因为人不仅追求物质利益,而且能意识到他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所以,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起源于个人需要,又超出了个人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有限性与自然经济相联系,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则与商品经济相伴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个人需要实现了重大提升。“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特殊产品,即同个人的特殊需要发生特殊关系的产品,而是为了货币,即一般形式的财富。”[2]人不再仅仅满足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是从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转变为对抽象物质财富的占有。人对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需要是有限的,而对生活必需品以外的需求则是无限的,即每个生产者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自身消费,而是为了市场的交换价值。人们为交换价值而生产,也就是为了占有抽象的财富而生产。然而,社会资源是希缺的,相对于人们占有财富的无限性而言,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占有财富的无限性的矛盾,必然要求以平等交换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人对财富占有需求的增大,经济交换就越来越普遍,市场的空间便越来越大。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正是适应人的这种从有限物质的需要到无限财富的需要的转变而产生和发展的。
其次,经济人假设表明,人对利益的追求在数量上具有最大化倾向。人是有理性的,他希望以最小的牺牲来满足自己最大的需要,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最大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又称为理性人假设。经济学上的理性与哲学上的理性不完全一样,但又有一定的联系。经济学所讲的理性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项行为是理性的,就是说,对于指定目标及其真实处境说,该行动被‘正确性’设计成为一种能谋求最大成功的行动”[3]。 哲学所讲的理性是人对事物的本质(实体或本体)和完整性的把握。无论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是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所特有的理性本性。人对利益的追求,不仅是一种满足个人需要的本能,而且是一种对物质利益的自觉的追求。而理性的自觉必然导致物质利益占有的最大化,即人在经济活动中,并不满足于一定数量的物质利益,而是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再次,经济人假设中对个人利益追求的结果导致了他人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经济行为的社会性,反映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斯密认为,经济人由于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其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利益,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动力就在于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但斯密并不赞成极端的利己主义,他没有否认个人利益以外的他人利益。即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是有利于他人的利益。当然,人的自利性并不必然导致利他。人的经济活动自利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有利于社会的结果,是由于人在经济活动中对超越个人需要的一般财富最大化的追求。只有对财富的不断追求,才有可能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如果一个人仅仅满足于个人的需要,而没有对个人需要以外的财富的追求,便不会对他人带来利益。马克思曾指出:“交换的主体在生产中从属于社会劳动的分工。……当我生产商品时,前提是我的产品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我要用的,它对我来说不是直接的生活资料(从最广义上来说),而是直接的交换价值;……因此,我只有为社会生产才是为自己生产,而社会的每个成员又在另一个领域中为我劳动。”[4]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对个人需求的超越,是人的本性的集中体现。人只有超越了对个人需要的追求,发展到对一般财富的追求,才具备了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的人性基础。
我们也必须看到,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把人性仅仅局限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严重缺乏人文精神;把理性人归结为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必然陷入“技术理性”而偏离“价值理性”;把人性看作是与生俱来的,而没有考察人性的发展变化,这无疑导致了对人性理解的片面性、抽象性和非历史性。克服斯密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局限性,通过对现实人的考察,全面地、具体地、历史地研究人性,研究人的发展与经济形式的关系,这条道路是马克思开创的。
二、市场经济是人性完善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已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并成为我们的共识。与此相联系,市场经济对于人性的不断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人性的发展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性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环境决定着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本性。他从人的自身发展出发,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是第一大社会形态,与此相联系的是自然经济,这种社会形态中的人没有独立性,生产能力不强,生产力水平低下;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与此相联系的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种社会形态中的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以人对物的依赖为前提的,人对物的依赖,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为人本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是第三大社会形态,与此相联系的是产品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和比较充分的自由[5]。 马克思对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大社会形态的概括,体现了人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种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人对物的依赖相联系的市场经济,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我们不能否认市场经济对人性的负面作用。市场经济的确立是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利益被升格为普遍原则”,“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利益被升格为对人的统治”。“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6]。 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这些,的确是与人性相对立的,是反人性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难以克服的弊端。除此以外,即使是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式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对人性具有负面作用。最突出的是,由于利益的驱动,产生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等,并由此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和否认市场经济对人性发展的正面作用。问题的实质在于,要把市场经济与人性的关系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去看待。纵观市场经济对人性发展的历史作用,我们必须承认,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有利于人性的不断完善。尽管市场经济是与人对物的依赖相联系的,但它相对于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人的依赖而言,无疑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首先,市场经济增强了人的独立性。在前市场经济社会中,独立的个体尚未生成,个人完全被消融在的“虚幻的共同体”或“冒充的共同体”(马克思语)之中。因为在市场经济尚未充分发展的社会里,“根本不懂主体权利,它的整个世界观实质上是抽象的、普遍的、实体性的。”[7]在这样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物质财富的匮乏,人对人的依赖表现为人对他所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生成的共同体的依赖,而不具有任何的独立性。市场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商品交换的基本前提是承认独立的利益主体。商品交换的发展,使人们逐渐地摆脱了以往对人的依赖,尽管人们尚未获得完全的独立,因为人们从对人的依赖变为对物的依赖。但是,这种转变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人性解放,是人走向真正独立的重要环节。
其次,市场经济促进了人的自由发展。在前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主体,“它所带来的也就不是主体的自由,而是对主体的奴役。”[8]在这种条件下的人,必须依附于共同体, 没有人身自由,更谈不上自由个性。市场经济奉行自由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生产者,有权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如何交换,只是受法律和价值规律、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也就是说,在法律和市场规则的范围内,每个生产者都是自由的,他有权选择自己的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因此,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开辟了道路。
再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获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前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人对人的依赖,人还没有成为独立的自由个体,人与人之间还不可能是平等的关系,而是依赖和被依赖、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市场经济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它把平等原则贯彻到经济生活的全过程,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物的货币是天然的平等派。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冲破了以往社会中的人身依赖关系、社会等级制度以及特权利益。市场经济所贯彻的平等原则,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增强了人们的平等意识,进而强化了人们的民主精神。
上述可见,从非市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人本身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因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9]。 也就是说,就人性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市场经济是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有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忽视和否认市场经济的历史阶段,也就必然会忽视和否认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当代人性的辩证统一
以上论述表明,市场经济与人性之间是一种历史进程中的辩证关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性特点,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确立又促进了人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适应人性完善和发展的需要。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否认物质利益原则在人性完善中的作用,以为仅仅借助于“意识形态”的力量,就可以实现人性的完善。因而只看到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无视市场经济对于人性发展的积极意义,离开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和人性状况的实际,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照搬苏联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模式,把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看作是万恶之源,在理论上予以根本否认,在实践上展开了全面进攻。然而,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总体上说,不仅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人性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扭曲。由于否认个人利益,人们实际上都依赖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附属品,丧失了人的独立和个性,更不用说“文化大革命”中的摧残和泯灭人性的状况。所以,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要在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就不能否认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佳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对人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对人性的影响固然是不同的。自由资本主义所导致的人的异化现象,已被马克思揭露得淋漓尽致;当代资本主义推行霸权主义,对人性肆意践踏,也为世人有目共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两种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对人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具有本质的区别,但市场经济本身对人性的负面作用,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难以完全避免。事实上,那种纯粹理想的、没有任何弊端的经济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在我国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如果我们不选择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是选择其他的经济形式,那么,它对人性的负面效应比市场经济对人性的负面效应还要大的多。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只是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10]。尽善尽美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同样,尽善尽美的经济形式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主观地追求一种没有任何负面效应的经济形式,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那种比市场经济更好地、更能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经济形式,也许适合于未来社会,但绝对不适合于当代中国社会。“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1]应当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合我国当代国情、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选择。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地发挥市场经济对人性的正面效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形成市场主体。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与成熟的市场主体的形成相适应的,没有成熟的市场主体,便不会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加之我国是一个具有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等级意识、家族观念、人身依附思想以及重义轻利、重情轻理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这是形成市场主体的障碍。只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冲破这些障碍。因此,我们要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市场主体,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培育市场主体,又是以利益主体的形成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以价值交换表现出来的利益交换,没有利益主体,便无法在市场中进行利益交换。所以,没有利益主体,也就没有市场主体;同样,没有成熟的利益主体,也不会有成熟的市场主体。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益主体的形成息息相关。而要培育利益主体,必须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坚持利益驱动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经济发展的杠杆,“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2]。否认物质利益是背离市场经济本质的。最后,利益主体不是空洞的和抽象的,它归根结底要通过个体主体来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表明,个体主体是市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这种交换是以不同主体的利益为前提的,即使是社会利益和群众利益,最终也要表现为个体利益。财产只有被个人所拥有的时候,才具有排他性,交换行为才可能发生。但是,过去我们片面强调集体,忽视个体,甚至把个体消融在集体之中,其后果是,制约了个体主体的生成和发展,最终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明确地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主体的生成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确立和培育个体主体。需要指出的是,重视个体主体的培育和宣扬个人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我们所说的个体主体的生成和发展,就是要确立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使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得到迅速地提高,使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只有这样,人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能达到真正地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不断地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克服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整合。市场经济承认个人利益,但它同时认为,追求个人利益不能侵犯和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市场经济肯定竞争,但不是无规则的恶性竞争;市场经济提倡自由,但又反对经济行为的任意性和放任性。因此,市场经济是有规则、有秩序的经济,是法治经济,完善的法制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曾导致了政治上的人治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因此,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保障。与此同时,还要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文精神。完善的市场经济不仅包括物质的内容,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物质富裕,精神空虚的社会现象,早就遭到了包括资产阶级学者在内的许多思想家的抨击。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注入崭新的人文理念,在坚持利益驱动原则的同时,防止和克服人的物役性现象。既要充分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又不致使人被物所驱使和奴役。我们要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社会整合与人文精神的塑造,不断地克服市场经济对人性的负面效应,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00-03-10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人性论文; 经济人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自由市场经济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亚当·斯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