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练论文,原则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2)02-0141-0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已经在较大范围内开展,李长春同志关于全会起草决定的说明显示,本来计划利用这次全会讨论并确定一个核心价值观的,但最终还是实事求是地缓行了。全会没有强行通过一个核心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同时也更深刻说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艰巨性、复杂性和迫切性。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事情,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各方面专家的事情,更是全党全社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的责任和权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难在建立共识。本文将努力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位,对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方法进行讨论,并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具体概括和阐述。
一、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把握三个基本定位
(一)厘清凝练背景。
在讨论如何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还是要认真回顾一下提出这个问题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这是做好凝练工作的前提。
关于为什么要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讨论文章已有很多,似乎没有再讨论的必要。其实不然,因为这个问题不搞明白,后面讨论如何凝练就失去前提和依托;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认识,决定了凝练将有怎样的结果。
我们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在此基础上,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关于提出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关键所在是加快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前提[1]。应当说,这个分析是较为全面深刻的,但回答得不够直接具体,因为这些目标里面,有一些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时就解决了。
笔者认为,在开始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候,坚持简单问题复杂化,理论思考得多一些,深一些,系统一些,全面一些,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需的。但到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的时候,必须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中央提出进一步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较为简明扼要的“普世价值”挑战的需要。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凝练表达,以便于国家开展宣传教育,便于人民群众记忆践行,便于对外文化交往交流。只有建立这样的共识,讨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聚精会神,不受干扰。
(二)把握基本定位。
凝练背景厘清之后,就要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位。概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在三个基本定位上准确把握。一是空间定位问题,要解决中国的问题,还是解决世界的问题?二是时间定位问题,在大尺度时间上要解决短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问题,还是解决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个问题?三是对象定位问题,服务的重点对象到底是国家层面的,还是群众层面的?这三个定位问题不搞清楚,凝练概括工作就无从谈起。
第一个问题。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世界的问题。正如小平讲的,我们不当头,我们目前要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是解决近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而不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因为即使是近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将是很长的阶段,这个“近期”是大尺度的时间概念。
第三个问题。服务对象更主要的应该是人民群众,因为对国家而言,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复杂一些,但对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建立共识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概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大的功能和任务是服务人民群众,解决社会群体和公民个体的思想认识、情感认同、人生信仰、实践规范的问题。
对这三个问题有了共识,我们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就更加清晰明了,讨论如何凝练概括就有了基础和可能。回顾已有的凝练概括成果,之所以会有很大的分歧,没有搞清楚这三个基本定位是很重要的因素。
二、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的十大原则
(一)在命题上应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人类共同价值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是社会主义的,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不需要多作论证,现有研究成果已作出较为深刻的阐释。
关于中国特色,需要作简单的三段论说明。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提出,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之后的事情。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凝练和概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现在讨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宽泛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如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凝练还仅仅停留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大概念上,显然是不符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
人类共同价值,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也必然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只有这样,这个核心价值观才是进步的、先进的;只有这样,这个核心价值观才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西方“普世价值”发起的挑战。
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人类共同价值,这三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题中的关系应该是:社会主义是灵魂,中国特色是基础,人类共同价值是前提。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就得不到保证;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和时代特征就不够稳固和鲜明;没有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自说自话,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故步自封,死路一条。
(二)在践行主体上应体现国家整体、组织群体和公民个体的统一。
学术界对践行主体的确定,认识上有很大差异。有学者认为,“在社会存在多种利益群体的条件下,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时,不宜过多地考虑如何取得社会共识的问题”[2]。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应该是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3]。这些观点具有代表性,有其言之成理的一面,但显然是片面的、武断的,有点与孔子“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4]观念相似,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性立场。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5]。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上,也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人民主体作用无论是在概括凝练上,还是在践行上,还是代表体现上,都是应该得到充分发挥的。而这里人民的概念,至少应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群体,二是指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个体。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样,绝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而应该是国家整体层面、社会组织群体层面和公民个体层面的统一。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之灵魂,和它内在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样,一定是来源于实践、扎根于群众的,如果失去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也就不能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有学者强调,“更需要将以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贯穿于核心价值观及其凝练过程的始终,这是核心价值观能够表达民意、为民所需、解民之惑、惠民发展的基础,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能够让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发挥主体性的重要前提”[7]。
国家整体、社会组织群体和公民个体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但三者之间是有价值高低之分的,这是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决定的。国家整体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凝练者、坚决维护者和集中体现者,社会组织群体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动展示者、坚决贯彻者和充分体现者,公民个体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参与者、积极执行者和生动体现者,他们都是践行主体,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侧重,共享成果,但都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者。
(三)内容上应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最新文明成果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概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部分组成的,这四个部分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最新文明成果,因此,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体现这三个方面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以来90多年的辉煌历史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我们凝练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然是中国特色的,必然也必须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这里讲的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灿烂辉煌、大气磅礴的中华古代精神文明,二是近现代中国人民对现代化不懈追求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创造的伟大革命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当“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8]88的时候,全球性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和交锋便日益频繁,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能完全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更没有哪种价值观念能继续自我封闭。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必须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8]276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人类文明最新成果,须做到两点,一是在内容上要像邓小平同志要求的那样:“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9]373;二是在原则上要坚决抵制“全盘西化”,维护国家主权和坚持独立自主。
(四)价值目标上应实现对真的执着、对善的守护和对美的追求的统一。
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10]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新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该代表整个人类最进步的价值追求。而真善美是全人类公认的最美好的价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把真善美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价值尺度、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从认识和实践活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认识和实践动机中体现的价值观念、事实选择中内存的价值尺度、事实解释中具有的价值取向、评价依据中反映的价值标准;而从知识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包括理论概念中隐喻着的价值追求、基本原理中融入的价值因素、理论陈述中蕴涵着的价值判断,这其中都凝结和渗透着价值因素。
“人的认识活动不仅仅只有一个求真的维度,而是同时存在着求真、趋善、臻美等三个不同的维度。”[11]概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人的认识活动,因此,在价值目标上要实现对真的执着、对善的守护和对美的追求的统一,就必须坚持美学标准、逻辑标准和实践标准的一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8]47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凝练中,美学标准与逻辑标准应该是完全一致的,而符合美学标准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必须由实践来检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价值的重要表现,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实际是对人本身价值的追求。按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人的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是真善美的统一。
(五)在功能效用上应实现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衡量社会风气的标尺和引领科学发展的旗帜的统一。
这是从组织制度层面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概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提供一个价值标准,为规范社会行为提供一个简易明了的准则。一般来说,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主要有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乡规民约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它所提倡的核心价值应当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精神,应当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尤其要充分反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当是衡量社会风气好坏的标尺。社会风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精神,那么,我们就认为社会风气是好的;社会风气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精神,那么我们就认为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如果社会风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我们就认为社会风气是坏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该是科学发展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它应该发挥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它应该是引领科学发展的旗帜。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功能效用上要实现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衡量社会风气的标尺和引领科学发展的旗帜的统一,必须坚持在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围绕共同理想建立社会共识;必须坚持在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基础上,强化法律观念,培育法律信仰。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必须体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观念。通过概括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尊重共同理想、尊重道德法律、尊重美风良俗的环境。
(六)在日常生活上应实现理论认同、真诚信仰、行动指南的统一。
这是从公民个体层面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在公民日常生活上实现理论认同、真诚信仰和行动指南,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
理论认同是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知上给予认可,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最基本的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更重要的维度,应该是成为广大公民的真诚信仰,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最重要的维度,就是指导行动维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变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为。
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9]63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理论基因,无论概括凝练的表述是怎样的,只要认真做好宣讲,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获得广大公民的理论认同应当是较为容易的。某种意义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行动,也不会太难实现。最难实现的,当是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公民的真诚信仰。
信仰,是发自内心的深情敬畏和永远信赖的坚定信念。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公民的真诚信仰,在概括凝练时首先要能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和精神实质;其次,概括凝练要充分肯定中国传统伦理领域中的积极因子,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本位和立场,尊重中华儿女的历史情感和精神信仰;第三,概括凝练要关照广大公民的日常生活和尊重广大公民的生命情感体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凝练成为广大公民愿意忠诚守护的精神家园和生命归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在工作生活实践中乐于践行的基本规范,并内化为一种持久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七)在精神建构上要体现自在概括、自觉凝练和自强引领的统一。
内容上的自在概括。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其中处于主导和引领地位、体现主流价值取向、支配和影响着其他价值观念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在60多年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已经形成了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基本道德规范,这是我们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实在在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实践当中,它本身是自在的,只是没有用凝练的语句概括出来,还没有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活常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建构,就是要把自在的精神进行抽象提取和概括凝练。当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总结概括和凝练的工作。这里讲的自在概括,不是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而是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凝练必然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须与这个伟大时代的实践相呼应。
组织上的自觉凝练。文化发展总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已经到自觉凝练的阶段。对于自觉凝练,中央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有着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也是非常科学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向,主要表现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组织上的积极推动,群众的广泛参与,支持各地各条线开展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价值上的自强引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8]98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设计,需要在激活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传统和中国儒家修身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自强的价值目标,实现合乎人类进步的价值提升。通过核心价值观的自强引领,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不断提升的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国家软实力迅速增强的国际环境。
真正实现自在概括、自觉凝练、自强引领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身的意义世界,人们就能从中找到自身精神升华和灵魂不朽的终极归宿。到那时,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能自然转化成信仰,信仰就会自然转化成习惯,习惯就会自然转化成高级本能。
(八)在产生机制上要实现组织程序合法性、学术论证合理性与群众参与合情性的统一。
组织程序合法性,就是指党和政府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凝练工作的权威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个产生过程和程序的认同性。学术论证的合理性,就是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保证论证方法的科学清晰、论证过程的严谨充分、论证逻辑的严密连贯、不同学科论证结论的同一性。群众参与合情性,就是指群众有机会有条件参加,群众乐于参与,参与的群众为数不少,群众参与讨论的意见得到充分的尊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积极组织、广泛发动、深入讨论,又要注意分寸和节奏,绝不能全民动员搞运动,也不需要民主投票全民公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应该是在讨论中逐渐建立共识的过程,应该是在实践中逐渐得到验证的过程,应该是在不断追求中树立信仰的过程,应该是在长期践行中深植民族之心的过程。
新加坡政府提出酝酿已久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国会批准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为标志的,法国应对各类宗教信仰挑战“自由、平等、博爱”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采取的是议会立法的形式[12]。参照这些国家的做法,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终概括凝练完成后,可以考虑先在党代会讨论,再提到人代会讨论通过,并以法律的形式公布,最终要体现到《宪法》当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恒常不变的根本性价值观。这是把最能体现人民群众意志的党的意志,合法有效地转化为国家的意志。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其体现国家意志、彰显文化实力、引领社会风尚、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律的手段确立下来,也是实现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对话交流的基础。
(九)在具体运用上应实现有效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有效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有效评判日常社会生活现象的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社会信仰、道德秩序、民族精神的安全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就必须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政治信仰,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秩序,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认同,就是人们对本民族主流文化的归属意识。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3]胡锦涛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达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就必须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中领悟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情感体验和行为规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深入人心,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它能不能有效地评判日常社会生活现象。如果能有效说明、解释、评判各类社会现象,而且这个解释、说明和评判是与最大多数人的感受明显一致的,也是与党和政府的意图保持一致的,那么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有效的。如果对评判日常社会生活现象无能为力,那么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那也就毫无意义可言。这也是已有的部分概括凝练表述得不到群众认同的重要原因。
(十)在语言表述上应实现文字简约、意义简明和文辞优雅的统一。
核心价值观,字数不能多,有不少学者提出最多不能超过20个字,这已基本形成共识。再有就是意义应该简明,简明,就是不能深奥繁杂,要让人一看就大致明白它的意思。至于准确深刻的意义,是官方和学界的任务,也是概括凝练完成后需要明确解释说明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概括凝练出的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应该体现汉语之美,体现中华文化之美,应该做到文辞优雅。翻译界最讲究的“信达雅”,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辞表述的高标准。在语言表述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宜生造词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及科学内涵
按照以上三个定位、十个统一原则,本文尝试用中国传统语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凝练,具体表述为三个词六个字:和谐、民本、情义。
(一)和谐。
和谐,就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全球治理观、共同富裕的科学发展观、团结平等的民族进步观、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观、身心共健的生命生活观、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观的完美统一。
这六句话,体现的是世界、国家、生命、自然等四个方面的价值理想。和平发展的全球治理观体现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对世界和全球的关切;共同富裕的科学发展观、团结平等的民族进步观、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观,都是从中国国家内部来讲,体现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追求;身心共健的生命生活观,体现了对构成生命个体各因素的尊重,对构成人生幸福各要素的协调;天人合一的生命自然观,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正如胡锦涛指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15]
和谐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礼记·中庸》第一章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辉煌的诸多文明元素中,和谐是最重要的元素。和谐就是恰到好处,就是恰如其分,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的最佳平衡状态。“和为贵”,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友好相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和而不同”,体现了世界的丰富多样,文明上的求同存异并展开对话的可能。“天人合一”,体现了万物一体的世界的整体观、系统观、全面综合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8]45
和谐体现了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等各类关系的深刻理解,因此和谐是自立的价值取向,也是崇高的价值取向。
如果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对照面的话,可以拿和谐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自由进行比照。自由,也是人类追求的美好价值理想,但是与和谐相比,还不够全面。自由是单向度的,和谐是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自由有一定的限度,需要外在的限制。和谐是最美好的状态,是自洽的。这就是说,人只有自由是不够的,人的目的,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就是和谐,而自由仅仅是实现人的本质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和重要标准。因此,和谐的价值,要高于、优于自由的价值。
(二)民本。
民本,即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观,永续发展的经济观,公平正义的法制观,权责并重的社会观,共享尊严的文化观,劳动光荣的需要观。
这六句话,体现了民本价值的六个内涵。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就是坚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最终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并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至上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坚持永续发展的经济观,这是为人民的未来着想。坚持权责并重的社会观,讲的是坚持人民的权利权益和责任担当要兼顾。坚持共享尊严的文化观,这是对每个公民个体的尊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把人视为内在的目的,而不是视为达到某种外在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的观点。坚持劳动光荣的需要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
民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底蕴。民本的核心是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民本的基础是民生,是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讲的都是民生的问题。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活动的最高准则。民本,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设定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价值目标。
民本,在中华文明传统中,有着极高的文化认同。中国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在传统文化中,民本主要体现为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安民保民等思想。古代民本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君本位而非民本位的价值取向,一度让人诟病,但却因其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执政的基本规律,从而顺应了民意,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民本这一优秀思想遗产古为今用,应解下其历史枷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6]我们强调的民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民本就是以人为本的简练概括。概括的时候用“民”而不用“人”,取“民”之群体之义,比用“人本”更多弘扬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用“本”不用“权”,既体现对人权的尊重,更体现对民生的重视。如果我们非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民本”找一个对照面的话,在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对照面就是“平等”,兼顾“人权”。我们说,民本的价值要优于平等和人权,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平等和人权都有其先天的局限性,它们都强调个人本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追求;而社会主义民本则既关注个体的人,也关注群体的人,同时,更深一层,民本更以社会为本,关注个体组成的社会。
(三)情义。
情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能彰显人情温暖的价值,它从根本上与冷冰冰的资本主义价值区别开来。
情义,即人情大义,就是亲情人伦的家庭观、友爱互助的社会观、爱国济世的世界观,公平正义的是非观、公正道义的善恶观、德操公义的荣辱观。
这六句,体现了“情”和“义”两大方面。前三句,从家庭、社会、世界不断递进,把情感的范围逐渐放大,从亲情友爱到家国情怀、人民之爱,这是对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行为和情感的肯定表达。后三句,阐述了“义”的核心内涵,即对是非、善恶、荣辱等方面的肯定判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正义、道义、公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
中国人从来都是重情重义的。“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梁漱溟也指出:“居此社会中者,每一个人对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其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17]最讲人情大义的中国人,在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理性的冲击下,失去了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一度对情义置之不顾,弃之不理。人情有什么不好呢?相对于人权过分强调个人、个体,情义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包含了人权,又包含了人对人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共产党人也是最重情义的。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邓小平同志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8]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都对情义有着高度的认同和自觉,他们对亲友,对人民,对国家民族,对整个人类社会,都饱含深情厚谊。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书信,在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对故乡和亲友的系念与关切,体味出他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通的情感,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风范”[19]。情义无价,大爱无疆,向来是对道德行为的最高褒奖,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显著特征。
社会主义的情义,在资本主义价值中的对照面就是博爱、人权。情义相对于博爱而言,它有基本的立场和判断,而博爱则是毫无原则的爱,因此藏进虚伪的污垢。相对于人权更多关注个体的自由而言,情义不仅强调个体的生存发展,还强调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更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因此,情义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博爱和人权的价值。
总之,和谐、民本、情义这六个字,在内在逻辑上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符合本文提出的三个基本定位和十个三统一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辩证唯物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民本、情义这六个字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更近一些,应该能够得到不同社会群体和各个阶层的认可与接受。希望在面临信仰迷失和价值排序混乱的当下,和谐、民本、情义这六个字能有力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效整合和调和多元价值的冲突,帮助大部分人找回思想信仰,确立民族自信与尊严。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价值定位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国家统一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