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加伟[1]2014年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语用非流利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二语习得领域,学习者二语会话中出现的停顿、修正等各种非流利现象往往被看作是二语口语能力欠佳的表现。然而,就像在母语中会经常出现非流利现象一样,二语会话中的一些非流利现象并不一定是由语言能力问题导致的。相关研究表明,某些语境下的非流利现象有可能是说话人采取的一种语用策略,对二语会话的展开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将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因语用因素出现的非流利现象称为语用非流利。本研究拟从语用学视角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出现的各种语用非流利现象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以期全面考察语用非流利现象的形式表征与交际功能,及其对英语教学与学习的启发意义。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出现的语用非流利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可以分为哪几类?这些语用非流利具有哪些使用特征?与英语本族语者会话中出现的语用非流利相比在类型和频率上有何异同?(2)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语用非流利可以实施哪些交际功能?与英语本族语者利用语用非流利实施的交际功能相比在类型和频率上有何异同?(3)不同性别和二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语用非流利的使用情况如何?反映了学习者怎样的语用能力习得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各种形态的非流利现象进行了系统考察,并依据语言使用涉及的维度,即用什么样的语言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将其区分为信息非流利、语言非流利和语用非流利叁种类别。信息非流利指交际者在表达观点、传递信息时因思维突然遇阻或更改信息内容而出现的延迟或修正现象。语言非流利指交际者由于语言某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的困难或为了语言表达正确而出现的延迟或修正现象。语用非流利是交际者为了更恰当、合适地表达自己而出现的延迟或修正等现象。就学习者而言,他们在口语表达中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出于语用因素(如面子、礼貌等)可能会出现一些语流上的停顿、延迟或修正现象,即语用非流利。然后,本文结合大量自然会话语料,主要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的语用非流利现象。本文语料来源为研究者自行录制的课堂会话、课下讨论或英语角交流,没有话题限制,属于自然语料。参与者为南京两所高校和河南洛阳一所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和叁年级本科生。本研究采用了录音访谈和多人判断法。为了充分考察语用非流利体现出的二语语用水平,本研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即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非流利的使用情况与圣芭芭拉美国英语口语语料库中本族语者的使用相对比,并使用SPSS中的卡方检验来判定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否达到了显着性水平。本文遵循话语语用学的研究范式,结合语境、面子(礼貌)等传统语用学理论,搭建了语用非流利的分析框架,以会话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语用非流利的标记形式、语用非流利的类别和语用非流利的功能叁方面,详细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语用非流利的使用情况,论证了语用非流利与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性别、二语语言水平等学习者因素对二语会话语用非流利出现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语用非流利的标记形式可以分为纯语流延迟类(如停顿、填充语以及重复)和话语修正类(如中断、删除、插入以及替换)。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会话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非流利标记显着性地多于英语本族语者。无论是本族语者还是学习者,纯语流延迟类标记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话语修正类。从内在动因的角度看,语用非流利涉及两种情况:由交际困难导致的语用非流利和作为策略的语用非流利。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这两类原因导致的语用非流利的使用频数上具有显着性差异:由交际困难导致的语用非流利的出现频率高于本族语者而作为策略的语用非流利的出现频率略低于本族语者。(2)语用非流利除了具有赢得时间的功能外,还可以作为一种策略资源,实施言语的叁大交际功能:信息传递调节、会话组织调整以及人际关系调理。从每万字语用非流利出现频次的统计分析来看,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英语本族语者在语用非流利各类功能的实现频数上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从百分比频率对比来看,学习者在"信息传递调节"功能的使用频率上低于本族语者,而在"会话组织调整"和"人际关系调理"的使用频率上高于本族语者。另外,在各功能的部分次功能的实施频率上,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之间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3)语用非流利的恰当使用是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的一种体现。语用非流利标记本身的特征如无词汇意义的语音片段和话语标记语可以反映相应的语用能力;从衡量语用能力标准之一的语用流利度角度来看,语用非流利不仅不是不流利的,而且还有助于会话的顺利开展;策略型语用非流利和困难型语用非流利的使用也可以反映出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的强弱。无论是二语水平还是性别因素,对学习者语用非流利在总体类别的出现频率上并没有表现出显着性的影响。但在具体层面,即在不同语用非流利标记的具体使用频率、语用非流利不同类别的出现频率以及语用非流利的各种功能的实施频率上,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还是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本研究详细考察了语用非流利的形式特征、类别、功能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语用非流利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将语用非流利看作语用能力评估的标准之一,认为恰当使用语用非流利是语用能力的一种体现,为语用非流利研究搭建了理论框架。本文语料证明,语用非流利是二语语用能力的外在表现之一,在会话交际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非流利研究从纯语言视角转到了语用视角、从关注非流利导致的问题(消极作用)到聚焦非流利作为一种语用策略(积极作用),实现了研究视角的转换,对非流利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戴沅芳, 张绍杰[2]2018年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口语语篇补全测试"方法,从语义程式使用频率差异度和语篇表达内容两个方面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和母语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口语语用能力英语学习者出现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过度、语用迁移凹陷4种不同程度的语用迁移。数据分析显示,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总体呈倒U型,即从英语口语语用能力弱到中等的学习者随着口语语用能力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大,而从英语口语语用能力中等到强的学习者随着口语语用能力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小。
刘陈艳[3]2013年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确定中国大学阶段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文选取他们请求习得所处的语用阶段作为切入点,建立了一个中国英语学习者实施请求言语行为的语料库。语料收集方法为口语语篇补全测试,研究对象为山西某高校112名大学生,调查使用的26个涉及请求言语行为的情景并非作者选定,而是叁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涵盖了学习者在教室和宿舍实施请求的基本需求。本文用于分析的学习者语料只涉及其中四级组20名、六级组20名的请求表达。本族语语料则来自美国两所大学20名本族语者。两个语料库研究对象年龄相当,受教育程度接近。研究方法包括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等。研究工具有GoldWave录音软件,SPSS分析软件和AntConc检索软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学习者实施请求时的偏误类型。中国学习者在校园内实施请求时出现偏误的句子超过四分之一,其偏误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语法错误(句法错误、词汇语法错误)与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大类。语用失误占到总偏误的78.9%,其中又以社会语用失误居多,高达58.6%。不同情景中学习者的偏误次数不同,其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权势关系对偏误次数影响最大,学习者在等级体系中出错频率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招呼语的错误使用上。不同水平学习者在语法错误方面没有差异,均占总偏误的10.5%,语用失误方面,四级组高出六级组,前者47.3%,后者31.6%,差异主要体现在四级组招呼语错误使用一项就高达67次,占总偏误的23.5%,高出六级组14%。二、学习者内部请求言语行为使用特征从组成请求的中心言语行为、招呼语和修饰语叁个方面讨论。在中心言语行为的叁大策略——直接策略、暗示和规约类间接策略的使用上,研究表明他们偏好规约类间接请求,占总数的84.5%,倾向于使用固定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情态动词+代词+动词”的情态序列来实施请求言语行为;学习者不能从功能出发,没有将形式与功能结合起来考虑以达成交际目的。情态动词使用先后顺序为can/could、will/would、may。六级组和四级组在情态序列选择的范围上没有变化,不能体现语用语言学习得的差异;任务的不同强加程度、场景的转换和交谈对象的变化对于四级组和六级组学习者偏好的情态序列没有影响,两组学生在社会语用能力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不同水平学习者招呼语使用基本相同。权势关系对学习者招呼语的选择影响很大,不仅种类上有差别,数量上也比较悬殊。交谈对象权势关系高,称呼语使用数量明显增多。和谐体系中四级组与六级组使用频率较高的招呼语前后顺序与等级体系有所不同,和谐体系中交谈双方彼此熟悉,招呼语使用次数降低。就调节请求的内部修饰语而言,学习者使用的词汇手段一共五类,其中以礼貌标记语“please”为主,占80%,主观表达次之,占到总数的10.5%,低调陈述语、恳求语和协商性表达总共约8%。这五类内部修饰语在不同礼貌体系中出现频率各不相同。任务的不同强加程度、权势关系和社会距离对不同水平学习者内部修饰语的选择没有产生影响。就缓解类辅助语(外部修饰语)而言,学习者语料中一共出现五类,它们分别是:准备语、提供理由、许诺给予回报、消除拒绝和降低强加程度。其中偏好的主要形式均为“提供理由”,占所有辅助语的86%,其他四类总共只占到14%,这五类辅助语在不同礼貌体系中频率也不相同。社会距离和权势关系对学习者偏好的辅助语产生一定影响,不过依然是以“提供理由”为主,其他形式出现频率偏低;但是他们在交谈对象身份和社会距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知道借助不同辅助语形式的来达成请求言语行为目的的实现。不同任务强加程度下学习者并不善于通过缓解语的调整实施请求。不同水平学习者之间在辅助语使用方面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者在招呼语使用的数量上与本族语者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使用引起注意词语的数量在四级组、六级组和本族语者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叁者之间在数量上呈现递减;称呼语使用的数量在学习者内部没有差异,但是与本族语者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在称呼语种类的使用上,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之间几乎找不到共同之处。2)在中心言语行为的叁大策略——直接策略、规约类间接策略和暗示上,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之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叁组研究对象使用间接策略达到80%以上。就其中的间接询问策略而言,叁组虽均偏好能力类情态序列,但是在其他叁类——允许类、意愿类和可能性的偏好顺序上有所不同;两组学习者在能力类和可能性间接询问策略的使用上接近本族语者的水平,在允许类上四级组与本族语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情愿类上四级组和其他两组(即六级组和本族语组)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句法上,学习者在能力类和允许类情态序列的使用与本族语者接近,在情愿类和可能性上本族语者语料中出现一些学习者没有使用的句型,这些句型大都更加委婉、礼貌,给对方留下更大的选择余地;另外本族语语料中出现了大量的独特动词,相比较而言,学习者使用的动词非常单一。3)修饰语的对比从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两个方面展开。内部修饰语方面,本族语语料中出现了句法缓解表达,而学习者语料中只出现词汇缓解语,学习者一共使用五类词汇缓解语,本族语语料中没有出现恳求语;就词汇缓解语而言,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数量上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在偏好的顺序上略有不同,除了叁组调查对象均大量使用礼貌标记语“please”之外,本族语者偏好“低调陈述”,而学习者则喜欢“主观表达”。外部修饰语方面,学习者和本族语者语料中均出现五类,除了在偏好顺序上略有不同之外,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外部修饰语使用的数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六级组大量使用“提供理由”来达成请求的实施,与本族语者之间差异显着。另外,本族语语料中出现了低调陈述语“a bit”。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和Kasper&Rose(2002:140)的语用习得五阶段论,本论文认为我国在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习得大致处于第叁阶段和第四阶段,即变通惯用法阶段(主要使用规约类间接表达)和语用拓展阶段(出现复杂句型,开始使用修饰语)。在分析语料和解释现象的过程中,本文在理论上做了两个尝试:用“标记—偏误假设”解释学习者语法错误的发生的条件;提出外语学习者社会语用知识结构叁分图剖析学习者称呼语使用中母语负迁移发生的原因。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大学阶段在实施请求过程中偏离本族语者表达的现状,本文从五个角度(可获得的语用输入、课堂教学的影响、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目的语国家的生活经历和母语迁移)中选取语用输入和母语迁移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合理利用已有的语言资源,同时加强有效的语用输入,着眼于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陈海曼[4]2017年在《普通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文中提出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检测英语习得水平的重要方式。高中英语学习存在语用能力普遍薄弱的问题。但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对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研究更是寥寥无几。高中英语评价实践虽有所进步,但仍存在诸多弊端。为了改善对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育,自然需要合理的评价指导思想、体系以及不断更新评价实践。本文梳理了有关语用能力和形成性评价的相关文献。然后对高中英语语用能力形成性评价进行理论分析:理论基础、语用能力分析框架、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和形成性评价的原则。在探索理论之后,以上海W中学为例,对高中英语语用能力形成性评价进行现状分析。以该中学300名高一和高二学生、6名高中英语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最常使用的和认可度最高的评价策略依然是教师评价;并非每样工具和每种活动都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实施;传统分数导向的考试依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希望获得全面、客观、及时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依据高中英语教学评价以及语用能力评价的现状,借鉴已有研究结果,本文尝试构建了高中生语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框架。首先根据专家对英语语用能力的相关阐释,以及构建形成性评价的原则,尝试构建出语用能力形成性评价的指标。然后从评价主体、评价程序和评价组织原则叁个方面构建形成性评价机制。最后,借鉴国内外形成性评价理论和实践经验,阐述了形成性评价的五大工具:课堂观察与提问、调查、测试、档案袋和网上评价。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笔者在上海W高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实践研究。笔者总结出四条行之有效的实施要领,并且呈现写作、阅读、听说等英语课程领域的实施方法和案例分析。最后,研究发现,基于理论和实践构建的高中生语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在实施形成性评价初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等。针对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发展,本文分别为高中英语教师和高中生提出建议,期望对普通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工作有所启发。
龙君, 刘明东, 唐文杰[5]2019年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研究——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构建了语用能力描述框架,为语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参考。目前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存在内容不全面、层级不明确、方法不科学叁大不足。要提高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效果,应加强教师学科语用知识素养、采用多元教学策略并积极拓展课外语用引导途径。
唐琳[6]2015年在《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报告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提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语学习者的实际交际能力,同时交际能力的培养又要通过相应的语用能力表现出来。即学习者在不同交际情境中得体使用所学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语用能力的培养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以高中英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调查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学习情况,分析探讨学习者语用能力存在的问题,为一线教师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供参考。研究调查前,笔者整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语用能力的研究文献,并在借鉴前人研究编制的语用能力测试题的前提下,设计了一套关于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的问卷测试,从学习者语用知识习得的角度来了解学习者语用能力情况。随后通过设计“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来研究探讨学习者英语语言实际运用情况。此外调查还对学习者英语语用能力和英语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论文是一项探讨高中生语用能力的调查研究,主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1新形势下,高中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现状如何?2影响高中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因素有哪些?3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研究调查发现高中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薄弱,存在诸多问题:在道歉,拒绝,请求等言语行为方面存在大量语用失误,语用知识严重匮乏;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学习者在语言的使用方面不尽如人意,语用啰嗦,信息减略的语用现象明显。通过对调查数据信息的分析和讨论,针对研究结果,本研究从教师层面提出来相关建议。在教学备课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内容,以便在课堂上适时地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的导入;开展和利用第二课堂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的同步教学;教师还可以用“闲谈”的方式来创建一个比较轻松的交际语境,培养学习用英语去表达观点的习惯。
王晓音[7]2013年在《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现存的基本素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素质有待完善等问题,以及当前研究中对教师素质界定的视角微观、内涵模糊等缺憾,提出“大素质”概念,从基本素质、专业素养两个大的方面着眼,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人格素养以及心理素质进行了详尽描述;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汉语知识素养、语言素养、业务素养、跨文化交际素养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本研究重实践性、实用性,以期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的、操作性较强的自我成长指南。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秉持正确的职业意识,以成为一名“多项全能选手”为目标,摒弃偏颇观念,从社会、个体、学术等角度认识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专业身份认同,既不可轻视自己为教书匠,也不可将职业与学术研究割裂开来。职业精神除了对本职业要充满热爱与激情,还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与同理心。作为涉外工作者,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符合规范的职业操守,言行得体,维护民族尊严。由于道德水平难以用数字量化,且本文也无意批评或评价,因此本研究从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行”、“良好的精神状态”两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设想。从“践行公民道德”、“践行教师道德”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期待,希望对外汉语教师拥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可作表率的私德,在工作中有责任心、有激情,并且真心关爱学生。从“积极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两个方面指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精力充沛、向学生输出正能量并且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工作激情,表现出健全、和谐、积极的人格状态以及良好的性格。本研究引用了“信念”(Belief)这一概念,从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以及对教与学的信念这叁个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包括“认识自己”、“教学机智”、“心理应激”叁个方面。教师要尊重自我,同时也要敞开自我,不断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是“中介者”、“导师”。准确的自我信念还包括稳定的心态、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善于调适自我心理、情绪等。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的信念包括“认识学生”、“认识学习者的情感”。对于教与学的信念,包括“对学习的信念”和“对教学的信念”。如何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如何实现高成效的教学,这都是在明晰了对教与学的信念之后才有可能得到答案的。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本研究的一个独特提法。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凸显出来的独特之处,教师对此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处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素养。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难点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本研究从“语言表达”、“语言运用”两个角度来分析对外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语言素养。在语言表达部分,分析了教师语言物理层面、意义层面、情感层面所应当具备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在语言运用部分,我们借用了英文相关着作的部分研究角度,从生理方面、人际方面、教学法方面分析了教学语言。最后,我们从建立和维持课堂交际模式、营造课堂气氛、与学生有效沟通叁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语言的作用。在每个层面的分析中,我们都引入了教学实例,使分析更具体,建议更实用。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养主要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素养以及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技巧。备课不仅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还包括教师对自我的长期与短期的准备。教师从备课到上好一堂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与基础,上课是备课内容的实践、展现与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联接的。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基本素养”的概念,将“板书”、“范读”、“肢体语言”归为教师课上良好素养展示的因素,将“回顾反思”、“收集学生反馈”、“自我修正与调整”归为课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详尽分析了如何上好一堂课。掌握各种基础语言课的特点、教法,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业务素养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教学中的多面手,各种课型全面适应。本文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各种课型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包括听力教学、口语教学现状中的偏差和误区,阅读教材的缺陷,写作教学目标和写作模式的反思。以此梳理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修正途径以及详尽的教学建议。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专业素养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以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基础,搭建跨文化交际知识,有能力处理自身所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处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方式,以及应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手段。
包立敏[8]2014年在《语用学视角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工具,越来越显出它的重要性。因此,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交际除了要说出符合语法规范的话语外,还要符合社会的规范,这个语用规范就是文化。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考试制度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的重点过多地放在教授语言系统本身,而忽视语言在具体语境下的使用。这些原因使许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场合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语用失误,进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由于文化与语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语用能力,有必要从文化着手,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本研究主提出了叁个问题:1)高中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和文化学习现状如何?2)高中英语教师的语用能力和文化教学现状如何?3)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主要有哪些有效的文化教学策略?为了回答前两个问题,本研究主要使用了两种研究方法:测试和问卷调查。测试是用来了解高中生和高中英语教师的整体语用能力。问卷主要是用来调查高中生的文化学习现状以及高中教师的文化教学状况。研究在南外仙林开展,分别选取了高一、高二共100名学生,以及15名高中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1)高中生现阶段的英语语用能力水平并不高,在交际中存在着各种语用失误;2)学生能够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但对现阶段的文化教学并不十分满意;3)高中英语教师的语用能力良莠不齐;4)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但其实施却受自身素质和课时任务、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者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四点建议:1)提高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2)提高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3)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4)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最后,作者做出了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张宇晴, 魏丽英, 许德华[9]2007年在《试论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之培养与提高》文中研究说明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教师的角色,情感和教学反思等叁方面初步探讨了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王万智[10]2015年在《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方国家大学聘请国际教师执教由来已久,大学一般被认为是一个“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地方”。但在我国,政府大量引进外籍教师在大学执教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大批外国专家、外籍教师来华工作,高校每年聘请从事跨文化教学的外籍教师越来越多。外籍教师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伴随外籍教师的日益增多,目前,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实施高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急需解决。回顾发达国家学术界对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研究就会发现,其研究主要着眼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跨文化交际中强弱语境的研究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伴随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探究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学者们主要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高校外籍教师课堂教学不适应及文化障碍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刚刚走向研究视域,尚未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视角来探讨、研究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选题的视角有创新。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跨文化管理工作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而以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几乎都是从事高校外事管理的工作人员,研究的视角大多聚焦于外事管理工作本身,研究内容多为对外事工作的体会、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和建议。本研究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体现了选题视角及研究问题的创新。本研究在运用相关理论方面的创新点是,跨学科研究------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理论这叁个维度来研究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目前,国内尚无人通过用上述叁个维度的理论对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因此,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学理论用于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特殊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对其管理的特殊性的研究应该是一全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除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围绕我国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主题,紧扣影响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实证分析,体现了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运用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分析,并把相关理论有机地嵌入到本研究中,特别是在实证分析研究中,紧扣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与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联,体现了理论运用的创新。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实证案例分析为主线,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的跨文化管理的全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到教学激励、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深刻地挖掘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凝练出应对策略及措施。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以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等理论为指导,揭示高等学校跨文化教学管理核心概念、对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进行介说、在实证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举措与创新路径,体现了内容创新。本研究在阐释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和创建真实语境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应该是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特定情境中的崭新构成要素,体现了管理要素创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跨文化教学管理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明晰跨文化管理目标是有效实现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跨文化教学管理队伍是提升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明确管理任务与内容是富于针对性地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前提;采用科学且完备的管理方法是有效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关键;客观认识“跨文化间性”是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主体的核心特征,有利于跨文化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语用非流利的实证研究[D]. 卢加伟. 南京大学. 2014
[2].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关系研究[J]. 戴沅芳, 张绍杰. 外语界. 2018
[3]. 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D]. 刘陈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4]. 普通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D]. 陈海曼.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5].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研究——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J]. 龙君, 刘明东, 唐文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
[6]. 高中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报告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 唐琳. 重庆师范大学. 2015
[7].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 王晓音.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8]. 语用学视角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调查研究[D]. 包立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试论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之培养与提高[J]. 张宇晴, 魏丽英, 许德华.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0].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D]. 王万智. 东北大学. 2015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英语论文; 形成性评价论文; 对外汉语教师论文; 英语学习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对外汉语论文; 高中英语论文; 外籍教师论文; 海外生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