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2)03-0041-04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应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目的是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利益,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理论最早出现于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UNEP)委托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LUCN)起草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的文件中[1]。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和具体,“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已从一开始注重生物方面,扩展到注重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相关因素,并使之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缺一不可[1]。”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空前的城市化和令人瞩目的工业化过程,其经济增长率已经稳定在8%-9%,确立了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形象,但是,按照“生态—经济—社会的指标”进行衡量,我们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料显示,如果从GDP中扣除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大大降低,甚至可能是零增长。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宏观上看有人口及其素质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一、中国人口及其素质
(一)人口众多,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而使人口的增长率得到明显的下降,以至到1998年降到1%以下,但2001年的最新统计表明全国人口已达到12.95亿,而且今后平均每年新生人口仍高达2100万,自然增长人口达1350万。虽然我国资源丰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按人口平均计算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且,应该看到,我国人口有70%在农村,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贡献主要来自城市,上海已经趋近零增长,而农村,尤其是内地较贫困地区生育率仍然很高。有资料表明:1990年,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达1.8亿以上,农村就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近36%,据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截止到1995年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达16.48%,农村(县以下)则为19.66%。城乡人口结构失衡,导致整体国民素质的低下,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表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小学生为43%,中学生为108%,大学生为300%。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必然会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增长方式的改变,影响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湖北省农村抽样调查队早在1986年对湖北省农村调查发现,文化水平不同的家庭人均收入呈明显的梯度差异,对人口本身的数量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生育率与文化的高低成反比是普遍规律。我们应从高生育率—低人口文化素质—低劳动生产率—高生育率的初级循环模式向低生育率—高人口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低生育率的高级模式转变。
(二)人口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首先是粮食供给的压力。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托·布朗发出了到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纪警告,他预测届时中国的粮食缺口将比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还要大[2]。这种观点尽管有些夸张,但目前我国的西南、西北贫困地区全家一年吃不上一次肉的情况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可见,人口增长产生了粮食供给的巨大压力。
其次是就业压力。农村人口比例过高,素质偏低,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化进展缓慢,城市吸纳劳动力的速度慢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速度,因此失业问题不可避免地突出显现。
可持续发展不仅指GNP的增长,还意味着贫困、失业、收入不均等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善。而我国人口众多,整体素质偏低,给就业、教育、住房、能源、交通、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各方面造成很大压力,也是许多贫困地区难以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
(一)矿产资源
总的来说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矿种配套程度比较高的少数国家之一。截至1993年底已发现168种矿产资源,其中151种探明储量,20多种在世界上具有明显优势,大宗矿产拥有相当大规模的储量。但人均占有量少且各种矿产都有一些劣势。
石油后备不足,储采比逐年大幅下降,年产量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煤炭资源非焦煤多,焦煤少,焦煤中又以气煤为主,肥煤、焦煤和瘦煤比重很小,同主要产煤国相比,煤层赋存条件差,地质构造复杂,适于露天开采的资源量小,开发和采掘难度较大。我国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贫矿多,富矿少;单一矿少,共生矿多;大矿少,中小矿多,地区分布不均。
我国已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这一发展战略。下表列出了对15种矿产品2000-2050年的需求量。
2000-2050年15种矿产品的需求量
矿产种类2000年需求量2020年需求量2050年需求量
粗钢(亿吨)11.1
1.8 2.8
原煤(亿吨)14.0
17.4 29.0
原油(亿吨)1.82.9 5.8
天然气(亿立方米) 3001556 3113
水泥(亿吨)3
4.5 7.0
铝(万吨) 225 464 722
铜(万吨) 120 198 308
铅(万吨) 40 85
132
锌(万吨) 80 146 227
金(吨)293 456
硫(万吨) 928 1447 1929
磷矿(万吨)35004045 5393
钾盐(万吨)462 732 976
盐(万吨) 35004666 7257
铀(吨)42005324 21296
资料来源:转引自吴家正、尤建新所著《可持续发展论》第87页。
根据我国资源现状及上述表格数据,对于2000年的目标,矿产资源基本上能保证供应;对于2000-2020年的经济发展,形势极有可能会发生逆转,大部分矿产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对于2020-205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所面临的资源需求绝大部分完全无法保证。可见,矿产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水、耕地、森林和草原资源
1.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全国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全国缺水城市因缺水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00多亿元,如西安市在缺水高峰期约有700多家工矿企业限产、停产,影响产值达20多亿元。农村缺水矛盾也日益突出,西北和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水污染使本已有限的水资源越发紧缺。
2.耕地资源 我国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不足2.0亩,不及世界水平的1/2[3]。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渐减少,矛盾已十分突出,全国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不足1亩,东南沿海一带仅半亩左右。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应引起全民的高度重视。
3.森林和草原资源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4%,人均森林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5%。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大片森林继续受到任意破坏。森林资源的短缺还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对草地资源采取自然粗放的经营方式,乱开滥垦,草地沙漠化严重,动植物遭受破坏,生产能力不断下降。
由上述对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过度耗费及破坏为代价的,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再获得。资源补充不足,质量下降,数量减少,呈退化趋势,经济发展已出现资源空心化现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的增殖补充,否则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会进一步加剧,我们的经济发展也无法持续下去。
三、环境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制约的作用,一旦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超过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环境污染就会成为危害人类社会的严重问题。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后果是三废产生、噪音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我国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大气中悬浮物浓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居世界第一,这两者都是煤燃烧的副产物,而煤是我国主要的工业燃料;另外,汽车尾气排放也是大气污染源之一,这与我国汽车制造业过时的技术、低排放标准及不良的道路设施等因素是分不开的。我国600多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足1%。我国水污染也很让人担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和化肥污水没经过适当处理直接排放,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池。调查表明,中国27个最大城市中只有6个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其中23个城市地下水不符合国际标准。据统计,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人体健康的损失价值为417.3亿元[4]。
环境与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和谐,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低收入国家,由于不具备改善环境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问题而造成恶性循环。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起到了制约作用,为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采取切合实际的战略。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的经济速度的快速增长,是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达到此目标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
(一)人口战略
基于目前中国人口众多而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制定人口战略时应注重从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两方面入手。
首先,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2000年已经把人口控制在13亿之内;2010年争取控制在14亿之内;2030年争取实现零增长;21世纪最大规模不超过16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要侧重宏观人口数量的调控,并同时运用行政与经济政策手段,避免采用一刀切政策,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
同时,要加大力度,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与身体素质。其重要政策手段就是实行科教兴国。普及全民教育,特别是对落后地区和农村人口,延长年轻人受教育时间,加强对妇女的教育,提高全民的社会意识和知识水平,既可使其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又可增强就业能力。加大智力投资,加快技术进步,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是知识技术的主要载体,技术进步的源泉之一就是对劳动者的教育。舒尔茨提出:美国经济增长可能归因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大大提高了劳动的质量。由教育所得的报酬至少与非人力资本所得的报酬一样高,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在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家庭负担,解决老人晚年的后顾之忧,转变“养儿防老”的旧观念。
(二)资源战略
进一步完善资源核算体系,全面客观衡量各种资源的储备情况及未来潜力;促进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的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的前提是进一步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合理界定资源的所有权关系,确定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从根本上抑制我国资源日趋衰竭的趋势;制定合理的资源价格,修正以往的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政策,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对资源的浪费。
逐步建立资源利用的市场体系,加快扩大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初步理顺资源利用的租税费关系,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资源管理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除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划拨方式外,其它资源的利用应采取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提供;经营性资源使用应采用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协议出让、租赁国有资源,要在协议前评估,协议价格集体决策,协议结果向社会公开。原划拨资源使用权流转和改变用途,如不再符合划拨供地范围,必须有偿使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及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流转管理办法;积极推进资源有形市场建设,完善交易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同时严格矿业权市场管理,依法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规范流转行为;积极开展探矿权和国家出资形成采矿权招标、拍卖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大力培育矿业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已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正抓紧完善土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价格和矿业权价款评估及处置管理,健全资源性资产的收入分配机制。同时加强地价管理,大力开展城市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更新与平衡。进一步理清产权关系,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性资产的运营监管。
(三)环境战略
首先,政府应该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技术的手段保护环境与治理环境污染。并比较各种手段的特点、成本和收益,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管制标准。尤其要加大经济手段的运用,将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与经济主体自身利益相结合,发挥经济手段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作用。在不突破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环境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实现总产值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同时,政府也应积极推动体制创新和技术革新,全方位综合整治环境污染。
其次,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改变现有GDP核算体系,变现存GDP为“绿色GDP”。目前,我国在对GDP进行核算时并未将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考虑在内,从客观上导致环境污染这类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得以存在与蔓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形成巨大压力。今后,应逐渐改变这种现状,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纳入GDP的核算中,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所造成的损失则要从GDP总量中扣除,从而纠正现存GDP核算方式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国外的一些著名学者也曾提出国民收入核算的新指标,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W,Net Economic Welfare)[5],即以是否改善了社会福利为出发点对现存GDP进行调整,其中包括对环境负外部性所造成损失的扣除。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但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运作中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如定性指标难以量化与数据来源问题等。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变现存GDP核算体系可以改变经济主体的环保意识,引导生产与消费行为,切实将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将其内化到经济主体自觉的行动中,而且思想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极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