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问题及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问题及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论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新问题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作者探讨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情况和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精神文明 市场经济 价值原则 思想道德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社会公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建设;三是思想建设。它包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面貌以及人们的世界观、信念、理想等。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既有认识层面上的问题,又有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找出原因,提出对策,以求教于学界同仁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

一、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1、在政治领域,市场经济原则向非经济领域逐步渗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些原则,只能通行于经济领域,不允许进入非经济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绝对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特别是在政府机关、党的各级组织、文化教育部门、军队以及国家专政机构:公、检、法等系统,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参与国家管理、保卫的重要部门。他们奉行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讲究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市场经济原则与政治原则在各自领域里贯彻执行,并行而不悖才是正常的。

但我们看到的是,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少数人利用它还不成熟,不完善之机,把市场经济公平交换原则、追求最大利益等原则,渗透到政治领域来了,搞“权钱”交易、“权物”交易,破坏了党纪、政纪、国法,败坏了政风,损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从而降低了国家公务人员的行政效率。

市场经济原则只适宜在经济领域通行,不得在政治领域渗透。这一点,在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不允许的。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就说过:权力与金钱、美女的结合就要导致腐败,我们就是要制止这种结合。南韩金泳三总统大张旗鼓反腐败,卓有政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活力有机结合,能大大地提高生产力,但绝不允许市场经济原则向政治领域渗透。

2、在价值原则上,讲求利己,忽视利人。

我国曾长久推行的是计划经济,社会发展迟缓。其主要原因就是这种经济体制缺乏利益的激励机制,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市场脱节。市场经济体制,讲求利益的最大化,它驱使进入市场的任何主体,必须注意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商业利益和目的。由于市场的导向作用,利益出现了多元化、层次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的价值观念扭曲变形,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只要自己能赚大钱发财,什么坑害消费者的办法,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也想得出来,假酒、假药、伪劣商品都流入市场。这些利己价值观和利己行为显然是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相违背的。孔繁森、吴天祥、徐洪刚、徐虎,这些人的事迹家喻户晓,谱写了一曲曲崇高人生价值的赞歌,这与那些一心利己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在人际关系上,互助与竞争未能协调统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这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体现是:社会和平安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协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个动乱不停、纷争不已的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文革”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停滞,直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就是一个明证。所以,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而社会的安宁稳定,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需要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氛围。

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是要提倡激励竞争机制的,奉行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我们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具体操作方法,都是激励人们去竞争,无论是升学、就业、晋级、晋职、提干、经商,都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解决问题。在竞争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利害冲突的一面,而互助的一面,相比较而言,处于次要地位。

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才能安宁稳定,古今中外一理。市场经济,从它萌芽那一天起,就是伴随着激烈竞争的,竞争出人才、出智慧、出效益。但从社会安定,伦理道德建设要求看,我们要提倡互助、协作,建立同志式的伙伴关系。这是一个矛盾,处理不好,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大而言之,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4、在物质利益原则上,无私的奉献与丰厚的回报关系未能理顺。

在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提倡人们要有崇高的思想,对他人、对社会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不计个人的得失。这里的“得失”二字,不仅是指名声、地位等方面,也包括物质利益方面。

但市场经济要求要有丰厚的回报,无论资金的投入、原材料的投入,以及人力、感情的投入,要讲投入产出率,要用最小的投入通过市场竞争,获得高额的利润,投入产出之比越高越好。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不是同构共进关系,而是彼此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我们破除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抹煞人们对物质利益需求,忽视物质利益的错误,从而把我们的社会生产力,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应看到另一面: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讲无私奉献的少了,产生了“金钱拜物教”,干什么事都讲回报,没有钱、没有回报,办不了任何事。理顺无私的奉献与丰厚的回报关系尚需加大工作力度。

5、在社会发展上,讲求社会效益而社会公平却不尽人意。

社会公平,实质上是伦理学范畴的问题。社会效率实际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是一个社会两大建设问题。社会公平是相对的,它是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允许人与人之间根据人的能力大小,付出的劳动多少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获取不同的报酬和物质产品。这即是说,允许人与人之间有适度的差别。如果忽视这种差别,片面地讲求社会公平,就会挫伤一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社会生产效率,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幻想社会公平“同步富裕”、“同时富”,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从整个社会讲,虽有发展和前进,但前进不大,社会效率不高。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就要讲社会效率,就要允许社会发展在某一段时间内出现相对不公平。但目前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运行中,有一部分人暴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另一部分人,生活水平下降,处于相对贫困境地,并且人数有日趋扩大之势,导致在部分人之间差距越拉越大,社会不公平比较严重。

6、在精神生产机制上,自发的市场导向与党和政府实施的自觉导向时有摩擦。

市场经济是利益机制驱动的,是自发的,党和政府只是实施宏观调控。在市场,人是市场上的主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而在精神生产领域,党和政府实施的自觉导向。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市场运行机制已进入精神生产领域,市场对精神生产者,对精神产品的导向作用日渐增大。随着市场成为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性机制,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所必须的各种生产要素(资金、劳务、土地、原料、设备)几乎要全部从市场中获取,其价格随市场的涨落而浮动。因此,各类精神生产的机构,不论其所有制、经费来源如何,其所耗成本均受市场的支配。这就使精神生产的市场导向作用日益增大。另外,精神产品的流通和消费也日趋市场化。文化市场的形成,使大部分的精神产品(除公用事业外),都要由市场才能到达消费者面前。再者,各类精神产品,最终都要在市场相互竞争中争夺市场,争取更多的消费者,以实现其经济价值,至少要收回成本。这就使全社会精神生产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这虽然使精神生产出现了多样化,解决了精神生产大部分经费来源问题,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但是也必须严肃注意到,这种市场自发导向,向党和国家在精神生产领域实施自觉导向,净化人们思想的宗旨提出了挑战,党和国家必须在精神生产领域日渐增强扫黄打非、打假的力度。

二、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简析

前文,我们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遇到6个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这6个问题说明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不好,人与人的关系缺乏友爱真诚的负面效应。作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负面效应,不是搞市场经济的结果。有的人把社会上那些丑恶现象算在市场经济的头上是错误的,搞市场不是它的因,丑恶现象也不是它的必然的果。市场经济从产生至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新加坡搞市场经济,国强民富,是世界著名的文明礼貌之邦,花园岛国。我国在局部地区如张家港、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很好就是有力的证明。

按照市场经济的原测和内在要求,是不应该也不允许社会丑恶现象孽生的。市场经济奉行的等价交换原则,是排除权力进入市场的,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和契约关系是同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等等不道德行为根本对立的,市场经济崇尚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和拼搏竞争,也是同享乐腐化思想等格格不入的。那么现实生活同这些正确的理论原则,为什么产生了明显的背反呢?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对社会发展观念把握不准。

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还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这两方面的对应协调发展,才是全面的,忽视那一方面都是错误的。又因为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不是同构共进关系,或超前、或滞后都是可能的。还有,根据国家经济政治发展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有意地强调某一方面多一点,这是必要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另一方面。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实现了伟大的转变,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批判了“四人帮”破坏生产力的一些谬论,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对的,不仅那时是正确的,今后永远要坚持这个中心不动摇。但问题是出在我们有些同志对此理解不深、不透,在执行的层面出了“一手硬、一手软”偏差。更有甚者,用经济发展指标代替了精神文明建设指标。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上目前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是与忽视思想教育、道德建设,净化意识形态工作不力、不经常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2、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破旧立新还需时日。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在长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有的已经过时,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建立起来,还需时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间短、经验少,人们的认识和接受它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组织、管理不完善,市场孕育的诸多条件、运行规律也在探索过程中,还不成熟。市场体系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有的虽立了法,但不配套,相矛盾的地方时有见之。这一切就可能在市场机制的运行中,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或漏洞。于是有些人钻空子,而另外有些人往往不加分析地把那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朽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当作新的道德观念全盘接受下来,这是导致我们国家少数人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人的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根据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而建立的,它是社会主义的,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不同,但又有一般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是一样的,手段是可利用的,而人是各种各样的,其思想观念、道德水准、文化素质往往相差甚大。尽管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但活动于市场的人的素质与经营思想和经营作风未必是现代化的。换句话说,人的现代化相对滞后,与现代化的经营手段不符合。人的现代化是个综合的指标,实现人的现代化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的。我国曾是一个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今天许多乡镇企业,包括一部份大工厂、大企业的工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仍带有小生产者的观念意识。因而市场经济的正确原则,往往在人的现代化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扭曲变成另一个样子。

4、外来腐朽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敞开国门,引进外资,引进科学技术,发展了我国经济。但随着中外人员往来日益频繁,难免泥沙俱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腐朽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也乘机侵袭进来,俘虏了一部份意志薄弱者,但这是外因不是内因。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是多方面的,也都是重要的,如加强报刊宣传舆论导向、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国民受教育的机率和教育水平、反腐倡廉、扫黄打假、严打社会犯罪分子等等。本文着重谈以下三点:

1、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有着新的时代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新发展。

当前我们要集中力量,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思想的产生、形成、理论框架、内容,汇集成一部比较全面的、结合实际的伦理学说,用此教育人民群众,武装群众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言行。关于这方面的思想研究,以前不是没有,但是研究不深、不系统化,且在实际伦理道德建设和教育中力度还不够,必须强化。时代需要精神食粮,呼唤精神领袖,这是国情实际的需要。今天,尽管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重视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还需要道德文明。中国决不能走虽然生产力发展了,但是道德水平却下降了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老路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只能是“两个文明”同步进步的道路。

2、“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经验在今天的再认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有一部分人的道德水平下降,业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与一些老同志议论此事,他们有的认为:战争年代红军物质生活条件恶劣,战争环境艰苦,时有生命危险,但红军打不垮,拉不散的原因之一,就是党支部建立在连上。他们认为今天,党支部在群众中的作用削弱了,这引起了他们感慨万千,笔者对此有同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的基础。它负责把党员组织起来,使党形成力量。它负有对党员管理、教育、监督的任务,并负责执行党的纪律。它不仅是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也是党的上层领导机关产生的基础。可是今天看看我们的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却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支部书记是亲民、理民的基层负责人,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大都不高,且缺乏应有的权威。今天不可能象战争年代,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就可以管理好支部工作。为此,必须重视支部书记的人选,对他们亲之、信之、任之、尊之,提高他们应有的物质待遇、政治待遇,树立他们的工作权威。苟能作到这点,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那些长久不过党的组织生活,思想滑坡的党员,就有组织监督、管理和教育,基础组织松散现象也会得到遏制。战斗堡垒作用会得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就会上去了。我们从事商业战线的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就会头脑清醒,不至于被潮流击垮。

3、发展经济必须两个文明一齐抓,一起上。

精神文明建设要由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了,再兴学校,发展教育,培育人才,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人民就会“仓廪足而知礼节”,但这只能解决一部分人的文明素质提高的问题。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必须看到另一面:有些大款们,出入高级宾馆、舞厅,挥霍浪费。他们失去社会责任心,恣意浪费社会财富,腐化、堕落到了极点。这种严重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污染了社会风气,败坏了伦理道德,危害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一切说明,发展市场经济无论从生活还不够好的与发了财的人来说,都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一齐上,不能偏废。否则经济发展了,人们道德水平也不见得就能提高。

前文,我们探讨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简要地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统一人们的意识形态,党支部的建设,以及发展经济需两个文明一齐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标签:;  ;  ;  ;  ;  ;  ;  ;  

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问题及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