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政策的演变与华侨与中国的互动*_华侨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政策的演变与华侨与中国的互动*_华侨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侨务政策的演变及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侨务论文,互动论文,中国论文,华侨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08)03-0001-10

中国虽然并非典型的移民国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海外形成了三千多万华侨华人,在国内则形成了三千多万归侨侨眷。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海外华侨华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独特作用。华侨华人是中国的独特优势和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心怀祖(籍)国,情系桑梓,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自身的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取得了双向的良性互动。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合力促成的结果,其中中国政府正确的侨务政策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介绍国家领导人有关侨务工作的论述及涉侨法律法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出入境政策的改革及新华侨华人群体的形成,并从华侨华人对中国的投资、捐赠及其在中国和平统一中的作用和参政议政等方面,着重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从单方面做贡献到合作共赢的双向互动。

一、概念的界定与数据

(一)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及侨务部门的解释,有关概念界定如下:

华侨: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定居”指两种情况:1.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2.中国公民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含5年)以上合法居留资格,并在国外居住,视同定居。下列情形之一不被视为定居:1.出国留学生(包括公派和自费)在外学习期间;2.因公出国人员(包括劳务人员)在外工作期间。

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华侨,简称归侨。

侨眷是指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包括华侨、归侨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同华侨、归侨有长期扶养关系的其他亲属。

外籍华人指原是华侨或华侨后裔,后已加入或取得居住国国籍者。

(二)数据

有关华侨华人的人数,很难有一个确切统计。学术界和侨务界通用的说法是“三千多万华侨华人”,其中90%以上是华人。有时也笼统地说“几千万华侨华人”。历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涉及华侨的数据有以下几个:

根据国家统计局1954年11月1日公布的1953年6月30日24时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当时全国6亿(601,938,035)总人口中,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有11,743,320人。①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964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723,070,269人。其中台湾省、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等人口为28,488,510人。②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人”。所以,没有对国外侨胞的人数进行调查。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只统计并公布了临时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中国人的数据。

至2005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未含台、港、澳)共有归侨1,061,283人,其中新归侨138,068人;侨眷32,621,804人,总计33,683,087人。③

二、国家领导人有关侨务工作的论述及涉侨法律法规

中国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和关心华侨华人,对华侨华人有许多著名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丰富的侨务思想。如孙中山将华侨喻为“革命之母”,毛泽东赞扬陈嘉赓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领导人对华侨华人和侨务工作也有许多重要论述。

邓小平发表了许多非常著名的有关华侨华人的讲话,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邓小平的侨务思想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侨务工作的拨乱反正和创新发展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诸如“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华裔专家是活宝贝、华侨华人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要争取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等论述,奠定了新时期侨务工作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谭天星对此进行了详尽分析。④

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对侨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作过一系列重要指示,江泽民侨务思想是对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侨务工作高度重视,对新时期侨务工作和华侨华人的独特作用进行了进一步阐述。2008年3月7日上午,胡锦涛在参加致公党、中国侨联界全国政协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我国有几千万归侨侨眷,有几千万海外侨胞。这两个几千万,既是我国的独特国情,又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要按照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把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团结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进一步汇聚起全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的桥梁作用。”

中国国家领导人关于华侨华人和侨务工作的论述,对中国侨务政策和侨务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侨务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目前,侨务法律法规几乎涉及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问题的方方面面。法律方面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等。

此外,还有大量的行政法规、中央文件、部门规章和政策法规等。如关于引进资金,关于引进智力,关于侨汇和华侨捐赠,关于涉外涉侨教育,关于涉侨婚姻、收养子女,关于华侨农场,关于归侨侨眷出境探亲、定居、劳动就业等,关于华侨回国定居、购房、就医,关于保护华侨祖墓,等等。各地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情况,也制定了不少地方侨务法律法规。在此,重点谈一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一部专门侨务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的制定和修订。

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是中国政府侨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侨侨眷不仅受到政策上的照顾,其权益更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在政策上,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政府对归侨侨眷就一直实行“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政策。法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为了从法律上更好地保障归侨侨眷的权益,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1993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加以完善。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决定》。实施办法相应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实施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修改后的《实施办法》贯彻了新宪法修正案的精神,体现了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原则并予以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从而加大了保护力度,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⑤

三、出入境政策的改革及新华侨华人的形成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公民因私出国主要是依靠政策审批,出国人数少、人员种类单一。1949-1978年的三十年间,全国公安机关共批准因私出国21万人次,平均每年7000人次,且绝大多数是归侨、侨眷出国探亲或投靠亲友。⑥改革开放初期,直到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简称“两法”)颁布前,虽然放宽了出国限制,出国难的状况有所缓解,但由于法律不健全,内部规定多,出国标准不统一,出国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出国仍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主要是有海外关系的人出国探亲访友或因公出国。1985年“两法”的颁布实施是一个里程碑。

1985年1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法”,意味着对中国公民出国观念的转变和法律的完善。从此,出国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公民的正当权利。《出境入境管理法》颁布实施后,公民因私出国数量大幅增长。1987年全国因私出国人数首次突破十万人次,1988年全国因私出国人数激增至21万人次,相当于1949-1978年三十年因私出国人员的总数,中国公民出入境实现第一次飞跃。⑦之后,出国政策不断放开,公民因私出国申请、审批手续进一步简化,中国的出入境政策逐渐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简言之,就是观念转变、政策放宽、手续简便、制度完善。

在出境方面,相继推出了取消公民再出国限制、取消公民申请出国需提交境外邀请函和签发护照时附发出境登记卡等改革措施。公民因私出国不再靠单位、部门的层层审查,2002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大中城市实行凭户口簿、身份证按需申领护照工作,至2006年底,已有231个大中城市实行公民按需申领护照。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于2006年4月29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是规范护照签发管理工作的专门法律,是中国出入境管理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颁布实施对于保障公民出入国权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维护良好的出入境管理秩序,保障国家安全和稳定以及规范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从根本上解决了出国难的问题,中国公民出国渠道日益拓宽。20多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各国间合作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类出国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表1 部分年份因私出国人数表

年份 出国人次

1979-1989 1,105,747

1990

261,344

19971,169,401

19992,008,668

注:以上数据均不包括赴港澳地区的人数。

资料来源:新华网:“新闻背景:我国公民出国人数急剧上升”,http://news.tom.com/Archive/2001/11/21-97627.html.

表1可见,1997年一年出国的人数已超过1979年至1989年10年的总和;1999年,这一数据突破200万大关。⑨

2000年,全国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共批准公民因私事出国出境人员总数达497万人次。其中,批准公民出国310.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7.9%。2000年,由于简化了商务、劳务、就业出国的申请手续,公民出国商务、劳务、就业人数大量增加,从表2可见,增幅最快的就是这三类人员。⑩根据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5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93.34万人,其中有18.77万人(20%)获得永久居住权。(11)

表3可见,中国公民的出境活动日益活跃,出境人数大幅攀升,而因私出境人数涨幅要远高于总体水平,因私出境人数比例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超过80%。

表2 2000年因私出国人数情况表

出国原因 人次

同比增长(%)

商务 154,000 79

就业

39,000160

劳务

21,00023.5

探亲 593,00010.8

定居

62,000 6.9

留学

85,000持平

总计 954,000

注:以上数据不包括赴港澳台地区的人数。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公安机关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见中新网:“2000年中国因私出国出境人数创新高”,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1/Feb/20436.htm.

表3 2000-2005年中国出境人数单位:万人次

年份出境总数 同比增长(%)

因私出境同比增长(%) 占总数的比例(%)

2000 1047 13.4

563 32

2001 1213 15.9

695 23.4

2002 1660 36.8 1006 44.9

60.6

2003 2022 21.8 1481 47.2

73.2

2004 2885 47.2 2298 55.2

79.7

2005 3103

7.5 2514

9.4

81.0

资料来源:根据赵焕焱:“资料篇:中国旅游42年”中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http://www.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26507.

但需要指出的是,出国并不意味着居留,更不代表着成为移民。事实上,虽然中国公民对外交往和国际流动日益活跃,但以定居为目的并最终成为移民者只占很小的比例。

据外交部消息,2006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3200万人次,其中主要是以商务、旅游、留学和探亲访友为目的。2006年,常住各国的华侨有300多万名。(12)华侨只占同年出境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庞大的出国规模并未形成相应的移民规模。以2000年为例,因私出国的310.9万人中,出国定居人数仅为6.2万人次,不到总数的2%。此外,中国人口的国际流动与国内流动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13)

改革开放以来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移居国外?一直没有权威、准确的数字。一般的估计是有二百多万人永久移居国外。这部分人受惠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而实现了移民梦想,形成了一个“新华侨华人”群体,也称“新移民”。但是,这样一个群体并不足以形成国外某些舆论所担忧的所谓“移民大潮”。

四、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华侨华人与中国的联系和互动日益密切频繁。双方的关系从单向的“做贡献”转变为双向的合作双赢,这与中国侨务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是分不开的。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的同时,为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正当权益,帮助他们在参与中国的发展中发展自身事业,达到合作双赢,成为目前中国侨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呈现出合作、互动、共赢的局面。

(一)华侨华人对中国的投资

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资的主力军,这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意识形态、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外国资本来华投资的不多,他们在观望等待。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成了来华投资的先锋,他们修公路,架桥梁,开发地产,兴办实业。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华投资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4)

表4 1979-1997年海外华资占外资在华直接投资的比例单位:%

1979-1994 1994

1995

1996

1997

外资总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海外华资(包括港澳台资)

69.6475.30 70.00 66.85 64.20

港澳台资

64.6169.80 63.10 59.30 57.70

资料来源:1.1979-1994年数据根据林金枝的数据计算,林金枝:“海外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现状及其今后发展趋势”,《世界华商经济年鉴》1996-1997年,第204-205页。

2.其余的数据根据朱慧玲:“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资在中国大陆引进外资直接投资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表2的有关数据制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16页。

表5 1978-2005年中国外商投资来源地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投资来源地 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额 占全国比重(%) 计算权重 其中华商投资额

占全国比重(%)

港澳 2601.2 41.9599% 2575.2 41.53

维尔京等自由港459.2 7.3895%

436.2

7.03

台湾省417.6 6.74

100%

417.6

6.74

东盟五国 379.3 6.0990%

341.4

5.51

其他 2367

37.84 18-20% 超400 6.5左右

合计 6224 100 417067

资料来源:沈丹阳:“华商企业对华投资基本情况、新趋势及引发的思考”,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s/200612/20061203959470.html.

我们来看下面的数据。

表4可见,从1979年至1997年,海外华资(包括港澳台资)占外资在华直接投资的比例一直在60%以上,1994年更高达75%。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博士的分析,自1978年到2005年年底,中国累计吸收的6224亿美元境外投资中,至少有多达4170亿美元(即全部外商投资的67%),是由华商(包括港澳台资)或华商主导的企业带来的(见表5)。(15)

可见,海外华资(包括港澳台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主体,它们还以先导和示范作用,带动了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为华侨华人自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华侨华人来华投资的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投资主体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华人财团发展至包括欧美新一代华侨华人科技型企业家在内的广大华侨华人,投资地域逐渐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投资现代高科技企业的越来越多。在新的形势下,海外华侨华人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他们自身的事业也会得到更大发展。(16)

(二)华侨华人对中国的捐赠

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对中国的慈善捐助众所周知,有目共睹,这也是长期以来华侨华人为祖(籍)国做贡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据来自2008年5月12-14日在梅州召开的全国华侨捐赠工作会议的消息,改革开放30年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国内公益事业的总额已达700亿元人民币。700亿捐赠款项中,40%用于支持教育事业,30%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救灾救济及其他方面各占10%。(17)

除了日常捐助公益事业外,每当中国面临困难或遇有重大事件时,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总是慷慨解囊,奉献爱心。

2003年春夏,北京及中国部分地区发生非典疫情后,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以一颗颗赤子之心,伸出了援助之手。仅为北京市累计捐款捐物就达1.1亿元人民币。(18)

北京申奥成功后,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强烈希望能够亲身参与中华民族第一次举办的奥运会。为了尊重、顺应和满足他们的真诚愿望,2002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由港澳台侨同胞自愿捐资建设。捐资共建工作开展后,在海内外得到了热烈响应。广大港澳台侨同胞带着深情厚谊,纷纷踊跃捐款。截止到2008年1月,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位港澳台侨同胞捐款已超过9.3亿元人民币。(19)“水立方”成为完全由港澳台侨同胞捐建的著名奥运场馆,体现了他们浓厚的爱国爱乡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或许可以这么说:他们是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起了先导和示范作用。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乐善好施的慈善之举,感人至深,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三)华侨华人是中国和平统一的积极力量

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一直得到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大力拥护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0年民进党在台湾执政后,大肆进行分裂活动,激起了海外侨胞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多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独促统”运动,在国际上形成了“反独促统”的强大声势和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成立了130多个“反独促统”的组织,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2000年至2005年3月,海外侨胞已在世界各地举办了16次全球或洲际性的“反独促统”大会(论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举世瞩目的《反分裂国家法》,令全球华侨华人为之振奋,他们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拥护支持,形成痛斥“台独”、呼吁和平统一的巨大声浪。2005年5月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以“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反对台独、促进统一”为宗旨,在闭幕式上宣读了《海外华侨华人致台湾同胞书》。与会侨领以“统一尚未成功、海外侨胞仍需努力”来互相勉励,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维护中国统一、致力民族振兴的共同愿望。

(四)华侨、归侨、侨眷的参政议政

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不仅体现在投资、捐赠、联谊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参政议政方面。华侨、归侨、侨眷的参政议政权利受到了尊重和保护,这一点似乎未引起应有的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总则第六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归侨人数较多地区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归侨代表。旅居国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期间在国内的,可以参加原籍地或出国前居住地的选举。”《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归侨人数较多地区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归侨代表。”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有华侨、归侨代表,见表6。

为进一步保障归侨侨眷的政治权益,重点侨乡之一的福建省通过了新规定。2007年9月27日,福建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决定》规定,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归侨侨眷代表的名额应占代表总名额的5%左右。(20)

表6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归侨代表人数表

届数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第十届 第十一届

人数32 30 30 30 35 40 50 37

35

注:第一至三届为“华侨”代表;从第四届开始为“归国华侨”代表(简称归侨代表);第八、九届数据从缺。

资料来源:第一至七届的数字根据古宣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界代表画册》中的有关内容整理而成,香港祖国出版社,1992年10月;第十届数据见《福建侨报》:“十届全国人大归侨代表举行座谈会”,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jqb/040312/1_1.html;第十一届数据见“中国侨联邀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归侨代表座谈”,http://www.chinaqw.com.cn/zgqj/qjdt/200803/14/110117.shtml.

1991年之前,“归国华侨界”是全国政协的组成单位,之后,“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为政协的组成单位,便于侨联有组织、有领导地反映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参政议政。

自2001年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以来,全国政协每年都邀请海外侨胞列席政协会议。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海外华侨华人代表共31名,分别来自日本、泰国、菲律宾、尼日利亚、法国、意大利、德国、葡萄牙、英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21)其中既有在当地侨界德高望重的老侨领,又有新一代华侨华人的优秀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海外华侨华人代表列席政协会议已经成为沟通祖国与海外侨胞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从贡献到合作共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中国的侨务思想和侨务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做贡献”,而是实现了合作、互利、共赢的双向互动。有关政府部门积极举办、主导各类活动,推动与华侨华人的合作。

如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于2001年创办“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目前,已召开过四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华侨华人社团“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促进合作、共谋发展”的盛会,并以其关注侨团的改革和发展、交流探讨华侨华人社团重大问题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在华侨华人社会中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影响。2007年6月20-21日,“第四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此次大会以“和睦共融、合作共赢、团结友爱、充满活力”为主题。大会受到了中国政府和海外侨胞的高度重视。胡锦涛主席等中国领导人出席大会,亲切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畅所欲言、交流探讨、建言献策,形成了诸多共识。

由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中科院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留交会”),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外留学人才与高科技项目信息交流平台。自1998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创办首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以来,此后每年的12月28-30日,留交会在广州举办。留交会坚持“面向海内外,服务全中国”的办会宗旨,面向海外近百万留学人才、服务全国各地各行业,致力于搭建一个国家级的国际性科技信息和人才交流平台,让供需双方能够通过现场和网上交流寻求人才或项目合作,共谋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重要平台。

国务院侨办自2002年起开始举办“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简称“华交会”),旨在为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界、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为华侨华人工商界人士与科技界专业人士的互动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创造发展商机,实现资金、技术、市场的有机结合,并在合作中谋求双赢局面,达致共同发展。“华交会”自2002年首次在杭州举办以来,已举办过三届。

创办于2001年的“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简称“华创会”),是由国务院侨办和湖北省政府暨武汉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侨务引资引智的品牌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举办了八届。洽谈会以交流、合作、创业、发展为主题,宗旨是推动华侨华人的技术与资金相结合,促进华侨华人企业创新和事业发展,增进华侨华人所在国与中国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自1995年以来举办的“海外华侨华人高新科技洽谈会”(简称“海科会”)是四川省重要的对外招商引资活动,是一项突出侨的特色,发挥侨的优势,把引进人才、引进高新科技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活动。其宗旨是围绕四川省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积极引进华侨华人资金、技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合作双赢。

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还表现在世界性、区域性的华侨华人社团频频在中国本土举行年会,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这类社团活动越来越重视和支持。这类年会不仅是乡情梓谊的大汇聚,也是经贸发展的大机遇,是联络乡情、发展经贸、共谋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社团活动成为投资、捐赠之外与华侨华人与中国联系和互动的形式之一。我们略举几例。

世界知名盛会——世界华商大会自1991年以来已举办了九届。2001年9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是世界华商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召开。此届华商大会与会人数创下了历届之最,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华商出席了大会。中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本届大会,有9位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有关活动。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大会发来贺信;全国政协主席、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李瑞环出席大会并致辞;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会演讲。80余位省部级领导率团与会。

自1971年至2006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在世界各地举办了21次大会,其中有五次在中国大陆举办。(22)

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也在大陆举办过两次。在汕头市举行的第九届年会是世界潮人首次在自己故乡举行的历史性盛会。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则于2001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主题是“爱我中华、敦睦乡谊、加强交流、共谋发展”。在故乡举办年会是国际潮人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结语

海外侨民及其后裔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但海外华侨华人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一向重视和关心华侨华人,重视侨务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拨乱反正,各项侨务政策得到了落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侨务政策和法规不断完善,侨务观念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实现了为国服务和为侨服务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恢复了与中国的各方面联系,与中国的关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良性互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华侨华人对中国的发展更加关注,并更为积极活跃地参与到中国的发展中来,“合作双赢”成为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主旋律。

注释:

①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http://www.stats.gov.cn/qgb/rkpcgb/qgrkpcgb/t20020404_16767.htm.

②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几项主要统计数字”,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20404_16768.htm.

③《中国侨联五十年》(1956-2006),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年,第419页。

④详情参见谭天星:《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精髓及其时代意义》,《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31-37页。

⑤详情参见毛起雄:《我国侨务法制建设的新成果》,《侨务工作研究》2004年第3期,第5-8页。

⑥⑦“我国公民出入境权益得到保障 政策不断放宽”,http://news.sina.com.cn/c/2005-11-17/13847465802s.shtml.

⑧“护照法元旦起实施,方便普通老百姓申领”,http://cn.news.yahoo.com/061229/1308/zhytu.html.

⑨新华网:“新闻背景:我国公民出国人数急剧上升”,http://news.tom.com/Archive/2001/11/21-97627.html.

⑩中新网:“2000年中国因私出国出境人数创新高”,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1/Feb/20436.htm.

(11)放飞留学网:“高层、紧缺海归人才最受青睐”,http://study.flydawn.com/p/200602/24143103.shtml.

(12)新华网:“外交部:2006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3200人次”,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61231/13852348.html.

(13)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btm.

(14)(16)2002年6月13日,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李海峰就举办“2002年华商企业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会”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http://www.chinaqw.com/node2/node116/node119/node162/node1043/usero...

(15)详见沈丹阳:“华商企业对华投资基本情况、新趋势及引发的思考”,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s/200612/20061203959470.html.

(17)中国侨网:“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三十年捐赠公益事业达七百亿元”,http://www.chinaqw.com/zgqj/qjdt/200805/15/117050.shtml.

(18)中国侨网:“北京市委开座谈会衷心感谢侨港澳台同胞突出贡献”,http://www.hsm.com.cn/node2/node116/node119/node162/node1655/userob...

(19)北京市侨办网站:“水立方获捐9.3亿元人民币”,http://www.bjqb.gov.cn/index.htm.

(20)“福建新一届人大归侨侨眷代表将占百分之五”,http://msn.ifeng.com/9/200709/0928_1664_241279.shtml.

(21)中国侨网:“李海峰欢迎列席全国政协会议海外代表回娘家”,http://www.chinaqw.com/zgqj/qjdt/200803/07/109052.shtml.

(22)详见巫秋玉:《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与中国客家侨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46-57页。

*本文系笔者提交2007年1月25-26日在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举行的“政府政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与海外华人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的修改稿。

标签:;  ;  ;  ;  ;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政策的演变与华侨与中国的互动*_华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