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ABC_挫折理论论文

挫折ABC_挫折理论论文

挫折ABC,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挫折论文,ABC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随时都会遭受挫折。挫折未必都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而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无所谓,“小事一桩”。同样的挫折,可能会使人出现消极情绪,产生焦虑、紧张、失望、沮丧、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出现攻击行为或退缩行为;也可能使人奋发向上,由此磨炼意志,提高耐挫力。对受挫后的反应如何,取决于人对挫折的理解和认识。而孩子如何理解挫折,主要是由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决定的。

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挫折ABC理论:A指诱发性事件,即挫折事件;B指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即个体对某件事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的情景中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通常,人们认为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伟伟和菲菲都在期末考试中某一科目不及格。伟伟说:“我太粗心大意了,下次一定注意,考出好成绩。”伟伟对此事的情绪反应是后悔、惋惜,有一种受挫感。但他并没有把这次考试失败看得太重,有勇气面对失败,决心努力争取下一次取得好成绩。而菲菲却说:“我本来应该考好,但没有考好,倒霉透了,我真没用!”菲菲把不及格看得太重,有一种灾难性的感觉,她感到自卑、自责、抑郁,很难打起精神再作努力。伟伟和菲菲对考试失败的理解与认识不同,所产生的挫折反应也不同。只有对挫折有正确解释及认识,才能使我们采取合理的行动。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让孩子搞清楚什么是合理的解释,什么是不合理的解释,以合理的解释取代不合理的解释。

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常常来源于父母对挫折的认识。其实,某些孩子的不合理认识往往是父母不合理认识的结果,所以,父母应当反躬自问:我们对某些挫折是怎样解释的呢?我们自己是否存在对挫折不合理的解释?比如:

“我的孩子必须考第一。”

“我的孩子应该成为钢琴家。”

“孩子,你必须成功!”

某些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其必定会产生或必定不会产生的信念,这种缺乏弹性的态度和人生哲学,只会使人钻进牛角尖,找不到出路。孩子没有考第一,考了第二,就是不成功吗?就是失败吗?家长的绝对化要求让孩子感到了不应有的挫败感。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即使是没有挫折情境或事件发生,而仅仅是因为家长的错误,也会使孩子产生挫折体验。

“居然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你简直是个废物!”

“你根本不是学习的材料,刚读一年级就考不及格。”

有些家长遇事会有这种糟糕至极的想法。这种想法传递给孩子,会让孩子感到事情的结果非常可怕,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从而没有勇气去战胜挫折。

因为一两次考试失败,就以此来评价孩子整个人,评价孩子的价值,这是一些家长易犯的错误。这是一种以一概十,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让孩子将偶然的失败看成是终身的失败,其结果会导致孩子自责、自罪、自卑、自弃,并且易引起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过分概括化地评价他人是不合逻辑的,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和他人都有可能犯错误这一现实。因此,当孩子受挫时,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应该对事而不对人,即“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到,虽然事情我做得不好,但爸爸妈妈仍然爱我,这样孩子就不会害怕挫折。

做父母的对挫折的理解及解释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孩子受挫后的态度,影响到孩子自己对受挫后的反应。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对挫折有正确合理的看法,我们必须自己先理智起来。

标签:;  ;  

挫折ABC_挫折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