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病人临床研究论文_陈小洁

陈小洁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心理科 重庆 400040)

【摘要】目的:探讨对原发性失眠患者采取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原发性失眠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治疗组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及口服药物,对照组只采取口服药物。治疗后对患者的睡眠情况应用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组的睡眠情况较好,评分较低,对照组睡眠情况相对治疗组较差,评分较高,对比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在原发性失眠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能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原发性失眠;研究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076-02

原发性失眠是失眠类型中的一种,其发病率较高,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并且不易治愈,时间特别长[1]。原发性失眠轻度的影响患者的作息,重度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极其大。临床上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口服药物,主要作用是催眠,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初期还能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到后期患者的身体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所以作用逐渐减弱[2]。经过多次临床试验,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就是针对认知行为治疗原发性失眠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原发性失眠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治疗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为36~58岁,平均年龄为(41.7±5.3)岁;对照组男26例,女10例,年龄为38~60岁,平均年龄为(41.1±5.6) 岁。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治疗组 认知行为疗法配合口服药物

认知疗法:对患者进行知识讲解,众人所知的一个常识就是每天必须睡八个小时,第二天才能有精神做事情,但是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对睡眠的需求量也是不同的,所以告诉患者无需强迫自己去睡眠,以免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失眠对患者的身体肯定会带来影响,但是患有失眠的患者会把一切不好的影响都归于失眠造成的,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使患者正确的看待失眠,正确的处理。

行为疗法:在行为上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一般会在晚上睡眠时间强迫自己睡觉,但是适得其反。所以告诉患者,当患者有困意的时候再去睡觉,不要到了晚上睡眠时间就强迫自己。并且当患者躺上床之后,不要想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不要干一些不利于睡眠的事情,如果睡不着,就再等下一次困意去睡,不强迫自己入睡。

药物治疗:患者的药物用量随着用药时间逐渐减少,每周的用药量和用药时间都有所改变,使患者排除抗药性的影响。

1.2.2对照组 口服药物治疗与治疗组的药物相同,但是用量不一样。每天用量有标准,用5周左右。

1.3 评价疗效标准

睡眠情况比较:根据实施治疗三个月后进行统计比较,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及日间功能,比较两组的评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差。若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的评分,说明此方法具有疗效,否则则没有,不提倡使用。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失眠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失眠是由于身体的紊乱造成的,由此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治疗的时间较长,且效果不是很好,见效的时间也较长,对患者是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3]。失眠的患者往往会在晚上担心自己会不会入睡,所以会想方设法强迫自己入睡,但是越是这样越是失眠,时间更长,因此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越来越差。认知行为疗法不仅从认知上对患者进行治疗,还从行为上解决患者的问题,再加以药物的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也缩短了治疗时间。患有失眠的经常会伴有心理上的疾病,脾气会急躁,所以认知疗法是必须的;患者强迫自己睡眠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因此行为疗法也是必须的;仅从认知和行为上治疗是不够的,所以药物的治疗也是必须的[4]。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配合的药物治疗和单纯的药物治疗是有区别的,配合药物治疗采取的是逐渐的降低药物的用量,而单纯的药物治疗是一直使用一个用法用量,这样易使患者对药物产生抗药性,配合药物治疗法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认知行为疗法取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通过本研究说明,治疗组的睡眠情况较好,评分较低,对照组睡眠情况相对治疗组较差,评分较高,对比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疗法在原发性失眠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能改善患者的 睡眠状况。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观察对象量小,随访时间短,不能够作为有力的依据,需要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张红菊,姚勇,张杰文.认知-行为疗法及结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3(10):6-9. 

[2]王波帆,张斌.原发性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J].广东医学,2012,33(23):3656-3658.

[3]唐楚英,郭静,王麟鹏,等.原发性失眠的中西医治疗概述[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6):869-873.

[4]蔡格花.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28):115-116.

论文作者:陈小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1

标签:;  ;  ;  ;  ;  ;  ;  ;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病人临床研究论文_陈小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