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行浮动汇率制20年来美元汇率的变动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动论文,美元汇率论文,年来论文,趋势论文,汇率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在20年内美元汇率经常发生波动。特别是1980年以来美元汇率的大起大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各方面的关切。因为美元是目前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它是国际间主要的计价单位、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美元汇率的波动对此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国内外学术界和有关人士对美元汇率波动的状况、原因和前景,作了种种探讨。
一、美元汇率的变动应如何测量?
从下表资料中可以看到1974年后的20年内,美元对英镑的汇率升值1/3左右;美元对法郎的汇率升值20%以上;美元对西德马克的汇率下跌40%左右;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下跌65%左右。此外,美元对加拿大元和意大利里拉的汇率也是升值的,而对某些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的汇率则是固定的,例如美元对港元的汇率几年内并无变动。
表一 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动
资料来源:IMF《国际金融统计》
这就发生一个问题,即究竟用哪种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来说明美元汇率的变动呢?
有一个比较全面和合理的计算办法,即用有效汇率的办法来衡量美元汇率。有效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对它的贸易伙伴国的货币按贸易份额大小而加权计算出来的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美国等18个国家的汇率计算了美元有效汇率并编制了指数。但与美国有贸易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国家不止18个而有100多个。美国达拉斯储备银行曾经计算过包括100多个国家货币的美元有效汇率。结果这种汇率的变动幅度比按18国货币计算的有效汇率的波动幅度小得多。如按18个国家货币计算,1980~1985年美元有效汇率上升了50%,而按100个国家货币计算的美元有效汇率在同期内只上升了6%。因为在这100多个国家中,有20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制。此外有些国家的货币在此期间内是升值的而不是贬值的。由此可见,有效汇率是平均值,似乎比较全面、合理,但如何计算才能合理,也有争论。当然有效汇率是很有用的,可以适合某些用途。
我认为研究美元对一些主要货币如马克、日元、英镑、法国法郎等的汇率波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变动,尤其有重要意义。因为美元、日元、马克这三种货币在目前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的对外贸易额占到世界贸易额的1/3左右。在各国的全部国际收支中有70%是用这三种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总额中有3/4是这三种货币。同时美国、日本和德国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因此美元对日元和对马克的汇率十分重要,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三国的范围。所以一般人都以美元对日元和对马克的汇率波动来表示美元汇率的波动。本文讨论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波动,但也把有效汇率作为参考。
我认为研究美元对日元和对马克的汇率变动趋势,说明其原因,指明其前景,是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二、20年内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波动
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变动情况,有如下表(年内平均数)。
表二 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年平均)
年份 1美元值日元 1美元值马克
1973271.212.6726
1974291.512.5878
1975296.782.4613
1976296.452.5184
1977268.622.3236
1978210.382.0096
1979219.021.8342
1980226.631.8175
1981220.632.2631
1982249.062.4280
1983237.552.5539
1984237.452.8454
1985238.472.9419
1986168.352.1704
1987144.641.7974
1988128.151.7562
1989137.961.8800
1990144.791.6175
1991134.751.4135
1993年6月1日106.751.7070
1994年11月2日96.951.5095
1995年1月4日101.351.5605
资料来源:IMF《国际金融统计年报》
1990年后见《人民日报》报导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来,美元对日元和马克在过去20年内的波动是很剧烈的。在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波动发生了三次。第一次是1973年到1979年美元汇率向下波动。1美元在1973年值2.6726马克,到1979年跌到1美元值1.8342马克。1美元在1973年值296.78日元,到1979年1美元值219.02日元。第二次是1980年到1985年美元汇率上升。1美元在1979年值1.8342马克,到1985年上升到1美元值2.9419马克。1美元在1979年值219.02日元,到1985年1美元值238.47日元。第三次是1986年到1994年美元汇率大跌。在1985年1美元值2.9419马克,到1994年11月曾跌到1美元值1.5095马克。在1985年1美元值238.47日元,到了1994年11月曾跌到1美元值96.95日元。
美元汇率这三次大变动,即下跌,上升再下跌,在下图中可以看得很明显。
图一 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波动(年平均值)
马克/1美元 日元/1美元
资料来源:《主要经济指标》1994年
经过三次的大起大落,20年来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基本趋势还是下跌的。而且下跌的幅度很大。
美国在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美元汇率是由美元的供求决定的,供求的变动引起美元汇率的变化。而影响美元供求的因素很多,所以引起美元汇率波动的原因很多而且很复杂。在各个时期经常是某些原因是引起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但是必须明确,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并非是自由放任的浮动汇率制,而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了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货币当局时常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有意使美元汇率维持在某一水平,二是通过货币政策、变动利率,使美元汇率升降,使之维持在某一水平。美国当局为了鼓励出口,促进生产,往往有意要通过干预货币政策来降低美元汇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往往要提高利率和汇率。在过去20年内,美元汇率的波动主要是受美元的市场供求变动而变动,有时也受政府的干预和政策变化来影响汇率的变动。
以下我们对美元汇率的三次大波动分别加以分析。
1、1973年~1979年美元汇率的下跌
在1973年进入浮动汇率制之初,美元汇率急剧下降,马克、日元对美元的汇率都大幅度上升。1973年7月底,马克对美元的汇率较5月初上升了27%。美国官方看到美元跌势不减,在7月10日就采取行动,遏制美元进一步下降。联储增加了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互换货币协定的额度,在纽约外汇市场上大规模进行干预,到7月底共抛售了2.2亿美元的马克,同时还提高了利率。联邦德国银行还在外汇市场买进3亿美元。11月终于使美元汇率回升。此后1974年2月、1974年底美元汇率又两度下降,又经过联储的大力干预和与联邦德国达成协议,使美元跌势得到缓和。这说明1973年到1976年美元汇率的三次下跌经过干预才得到缓和。
在1975年初到1977年初的两年内美元汇率相对稳定,但稳中有降。在美国与有关国家的联合干预下,控制了当时美元汇率的跌势。
在1977年初到1979年底,美元汇率转为大幅度下跌。美元对日元、马克、法郎、英镑、瑞士法郎等的汇率都下跌,尤以日元、瑞士法郎、马克下跌更甚。在这个时期美元汇率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贸易发生逆差而联邦德国和日本的贸易则发生顺差。美国在1977年和1978年的贸易逆差分别为331和339亿美元。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分别为194和241亿美元,日本的贸易顺差分别为171和243亿美元。这自然导致了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的下跌。而且,这时美国政府为了改善它的贸易收支,采取了压低美元汇率的政策,向联邦德国和日本施加压力,要求日元、马克对美元升值,在政府干预下,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剧烈下跌。这时日本加强外汇管制,试图防止跌进240日元大关,而美国贸易代表团又到日本试图让日本减少对美贸易的顺差,但没有成功,这就刺激了外汇市场上对日元的抢购和对美元的抛售风潮,终于在11月23日突破了240日元大关。在1978年,美元对日元剧烈下降的势头不减,连续跌破了230日元、220日元、200日元、190日元、180日元等。到10月底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下跌到176.15日元,比1971年史密森协议前的360日元下降了51%,即日元汇率上升了104.4%。在这期间,马克对美元汇率也大大升值。在1979年10月的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汇率达到1969年升值前汇率的130%。
2、1980年~1985年美元汇率大涨
美国在7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80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3.5%。新上台的里根总统把通货膨胀作为“头号公敌”,把反通货膨胀作为头号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当时的财政政策是放松的,里根总统实行减税和扩大政府开支,所以财政赤字年年扩大,起不了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所以只能依靠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限制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利率节节上升,远远超过了欧洲和日本的利率水平。
表三 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贴现率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1979 12.0 6.06.3
1980 13.0 7.57.3
1981 12.0 7.55.5
1982
8.5 5.05.5
1983
8.5 4.05.0
1984
8.0 4.55.0
1985
7.5 4.05.0
资料来源:IMF《国际金融统计》有关年份
在这几年中,美国的贴现率水平比联邦德国和日本要高几个百分点,有时要高一倍左右。在中央银行银根紧缩、贴现率提高的压力下,美国商业银行的优惠利率也大幅度上涨。大大超过日本银行的优惠利率。在1981年前者为15.75,后者为6.95,利差超过一倍以上。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的优惠利率比日本要高一些,但比美国要低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资金从日本、联邦德国和欧洲流入美国以获取高利,并购买了不少美国联邦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发行的公债,大大缓和了里根政府的财政困难。
大量外国资金流入美国,使得美元汇率节节上升。在1980年到1985年9月,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用西方18国货币加权平均计算,1985年较1980年美元有效汇率上升了50.2%。美元对马克的汇率在1985年2月为1美元值3.40马克,而1979年底1美元仅值1.7315马克,上升了96.4%。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在1985年2月为1美元值262日元,而1978年10月底1美元仅值176.15日元。上升了48.7%。美国的高利率和高汇率有利于反胀,但扩大了国内外债务。
美国的高利率和美元的高汇率也是难以持久的。长期的高利率对国内经济发展不利,易于引起经济衰退。美国的高汇率对美国出口不利,进口有利,因而会使贸易发生更大的逆差。所以80年代上半期由高利率引致的高汇率是不能长期维持的,必然会导致美元汇率的下跌。1986年以后果然就出现了一个美元汇率下跌的时期。
3、1986年~1994年美元汇率的下跌
1985年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达到一个高峰,1美元最高时可以值3个马克,值240日元。美元汇率显得过高了。1985年9月美国与西方主要国家采取联合行动干预市场,美元汇率开始下降,几年内连续下降,降幅相当大,中间经过1987年10月纽约股市暴跌,美元汇率进一步大跌。1985年1美元值238.47日元,到1988年跌到1美元值128.15日元,跌幅达到46%之巨。1985年1美元值2.9414马克,到1988年跌到1美元值1.7562马克,跌幅达到40%之巨。1989年后,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又不断下降。到1994年,美元对日元的汇率突破100日元大关,1994年11月2日达到96.95日元的历史最低点,不到20年时间,从1美元值300日元左右跌到100日元以下,跌去2/3。到1994年11月2日,1美元只值1.5095马克,与1985年最高值3个马克相比,跌去了1/2。由此可见,在这8年之内,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是连续下跌,跌幅很大。
在这几年中,每当美元汇率出现大的跌风时,美国联储或联合其他主要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共同进行干预活动,但只能奏效一时,或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时美国的对外贸易赤字和国内的财政赤字不见好转,市场对美元前景的悲观心理,致使中央银行的干预无效。
美元汇率自1986年以来一直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发生持续的对外贸易逆差。
美国自1976年以来外贸逆差一直不断,且规模日益扩大,由每年几百亿美元扩大到1千亿美元以上。
表四 美、日、德三国对外贸易差额(亿美元)
年份
美国 日本 德国
1977 -311.11171.60194.45
1978 -339.40243.00241.16
1979 -275.40 17.40164.77
1980 -255.10 21.30 86.83
1981 -280.19199.60160.80
1982 -364.80180.80247.30
1983 -670.90314.60214.34
1984-1124.80442.60221.47
1985-1221.80559.90285.79
1986-1456.60928.20557.52
1987-1595.60964.20702.04
1988-1269.60950.00797.71
1989-1156.80768.90777.42
1990-1088.42635.80709.92
1991 -737.90
1030.90225.76
1992 -961.40
1324.00323.25
1993-1329.70
1415.70431.27
资料来源:IMF《国际金融统计年报》1994年第128页。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到,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自70年代以来数额很大。1984年以后每年一直达到1000多亿美元,1987年竟达到1595亿美元。而联邦德国和日本则一直发生外贸顺差。这种情况对于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当然要产生很大影响。80年代后期美元汇率的长期下降是与美国对外贸易长期发生巨额逆差分不开的。
三、美元汇率长期疲软的根本原因
美国实行了20年的浮动汇率制。美元汇率经常发生波动,造成美元汇率波动的原因不外乎是:(1)对外收支的差额特别是经常项目、对外贸易的差额;(2)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差异;(3)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4)各国中央银行在市场上的干预;(5)中央银行为了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有意调整货币政策来影响汇率;(6)市场预期心理变动引起的投资和投机活动。
这些因素在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但影响美元汇率长期变动的因素则是上述第1个和第3个因素。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说明了美国多年来对外贸易长期出现逆差以及联邦德国和日本长期出现贸易顺差的情况,这是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长期下跌的根本性原因,但还要进一步说明一下美国外贸长期发生逆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从宏观经济方面,二是从微观经济方面,三是从价格变动方面。
1、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20年来美国国内的总需求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超过了总收入,因而依靠扩大进口、减少出口、使贸易发生逆差来使得总需求与总收入的平衡。因此,美国贸易长期发生逆差,导致美元汇率的长期疲软。
C+I+G+(X-M)=Y ……(1)
即:消费+投资+政府开支+贸易逆差=总收入
(X-M)=Y-(C+I+G)
……(2)
即:贸易逆差=总收入-(消费+投资+政府开支)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考察一下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与贸易逆差的关系。
C+S+T=Y ……(3)
即:消费+储蓄+政府税收=总收入
由(1)、(2)、(3)恒等式中可以得出:
S+I=I+G(X-M) ……(4)
(S-I)+(T-G)=(X-M) ……(5)
即,(储蓄-投资)±财政盈亏=贸易差额
这可以说明美国多年来贸易逆差与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有很大关系。如果巨大的财政赤字可以减少则必然有助于贸易逆差的减少,从而使美元汇率趋于坚挺。
从公式(5)中还可以看到美国的贸易逆差与美国的储蓄率太低(只有日本的一半)有关系。美国如果能提高储蓄率以满足投资的需要而有余,这也将有助于美国贸易逆差的减少,从而使美元汇率趋于坚挺。
有一个材料可以证明上述论点。
在1985年,美国的储蓄率为17.5%,(即储蓄占GNP的百分比),投资率为16.8%。(即投资占GNP的百分比),财政赤字率(财政占GNP的百分比)为3.5%。
代入公式(5)
(17.5-16.8)-(3.5)=-2.8
由此可见,美国贸易逆差是由于美国的储蓄率低和财政赤字高的原因。
上面是1985年的材料。①1985年以后的10年内,这种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美国贸易逆差仍然很大。与日本相比,日本的储蓄率比美国高一倍。财政赤字也没有美国那样庞大,这就可以从宏观经济方面来说明20年来美元汇率长期疲软的原因。
美国与德国和日本相比,贸易处于劣势。德国的出口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日本的比重也不小,也超过美国。更重要的是德国和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超过了美国,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在80年代后期,美元不断贬值,日元不断升值,在价格上计算日本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发生了所谓升值萧条。但是,日本对出口商品竭力革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在非价格竞争上取胜。没有多少时间,就出现了所谓日元升值景气,即日元虽然不断升值,但它的出口商品在质量上不断提高,保持了贸易顺差,日元升值迫使日本出口商品的生产进一步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保持了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所以能使日元升值萧条转变为日元升值景气。
2、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看,美国自50年代以来生产率的增长率长期低于日本和德国。从1870年到1950年的80年内,美国生产率的增长率一直高于日本和德国。因此,在这段时期内,美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高,对外贸易持续出现顺差,美元汇率坚挺。与目前正好相反。但在1950年到1973年期间,随着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的复兴和发展,它们的生产率的增长率大大高于美国。特别是在1974年到1985年期间内美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只有0.4%,而联邦德国高达2.9%,日本高达3%,相差7倍之多。因此自1973年以来,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必然是落后于德国和日本。这一点可以从微观经济方面来说明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长期疲软的原因。
表五 美、德、日三国生产率增长率比较 (每人时产出)
国别
1870~1950年 1950~1973年 1974~1985年
美国 2.3 2.6
0.4
联邦德国
1.5 6.0
2.9
日本 1.6 8.0
3.0
资料来源:IMF Survey,1994年4月,第55页。
3、从三国的物价水平看,战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长期内比德国和日本要高。
美、德、日三国物价上涨率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日本
1950-19893.72.73.0
在80年代抑制通货膨胀期间,三国物价上涨率都下降很多,日本且出现负增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还是最高的。
90年代以来,由于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合并,德国东部地区遇到的困难很大,通货膨胀趋于严重,1991年德国通货膨胀率达到4%,1992年、1993年都曾超过4%,物价上涨率一直超过美国,1991年以来美国的物价上涨率只不过在2~3%左右。1994年中美国物价上涨率为2.8%,德国为2.99%,但这几年来日本的物价上涨率还是一直低于美国,1994年中还出现负增长。
所以,在过去40多年内绝大多数时间美国的物价上涨率超过联邦德国和日本。这从两方面影响美元汇率。一方面从购买力观点看,美元要贬值,马克和日元要升值。购买力对汇率的作用是长期内会发生作用影响汇率的。另一方面美元购买力下降会引起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市场心理,使美元的汇率下降。
四、美元汇率变动的未来趋势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影响美元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牵涉面很广,非常复杂,因此对于它的前景如何很难预测。
从短期看,许多因素影响到美元汇率的变动,不可能直线上升或下降,很可能是曲折多变,会有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出现而使美元汇率上下波动。但今后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变动的长期趋势怎样呢?美国的外贸赤字如果持续并扩大,美国联邦预算赤字如果持续并扩大,美国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的总需求如果仍然大大超过总收入,美国的生产率的增长如果仍然比不上德国和日本,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仍然高于德国和日本,那么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汇率变动的长期趋势仍将是疲软的。如果在上述各方面有所改善,那就会发生相反的结果。
注释:
①见钱荣堃主编:《国际金融专论》第109页。
标签:汇率论文; 美元汇率论文; 有效汇率论文; 美元对日元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论文; 日本汇率论文; 日本货币论文; 德国货币论文; 货币对论文; 1日元论文; 外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