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经济的定量底线与质量--兼论六种相关理论的实证分析_国有经济论文

论国有经济的定量底线与质量--兼论六种相关理论的实证分析_国有经济论文

论国有经济的数量底线与质量——兼及相关六论实证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底线论文,国有经济论文,数量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兴衰存亡。所以,20多年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人提出六种论点:“依国际经验定量论”、“国资流失无害论”、“化公为私高效论”、“分配决定共富论”、“恒产恒心恒信论”、“彻底退出垄断论”。一言以蔽之,私有经济优越神圣,公有经济已成“万恶之源”。如果深化改革真的照此办理,社会主义大厦确实会坍塌了。马克思说得好:“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列宁进一步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教条。”(注:《列宁全集》第二版第58卷,第86页。)我们应当用实践标准来解答这些关乎深化改革大方向的论题。

一、依据什么准则来确定国企的数量底线?

在讨论深化国企改革中,有人对确定国企的数量比例做了“深层思考”,提出“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要参照国际经验”:国有经济占GDP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为5%左右,在发展中国家为10%左右,我国从本国实际出发可为发达国家的三至四倍、发展中国家的两倍,即大约在20%左右。(注:《瞭望》周刊2005年第17期,第42页。)换句话说,私有经济应占60%~70%以上(除百分之十几的集体经济外)。这样“依据国际经验”,就把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边缘化了。

毫无疑问,对于国际经验我们是要学习的,问题是学习什么?上述“国际经验”不正是近十几年来私有化的“经验”吗?第一,它们是发达或欠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本来私有制就占主导地位。第二,国有经济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国家的服务对象不同,其国有经济的功能也就不同。它们的国有经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作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性补充,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代偿作用。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我们怎么能把两种不同性质的国有制加以简单类比和参照呢?第三,这些减少国有经济比例的“国际经验”,恰恰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撒切尔夫人施政到“华盛顿共识”,都把国有经济的私有化作为一个重点,不仅使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经济遭遇劫难,而且给俄罗斯等“转型国家”带来灭顶之灾。这样的“国际经验”我们能学吗?国有经济20%的比例恐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连“相对控股”的功能也没有了,仅仅成了一个配角和补充。

十五大报告讲得很全面:“公有制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既讲到质的规定,也讲到量的要求;“减少一些”并非要减少到不能起主导作用的地步。毛泽东说过:“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注:《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1442页。)按照辞典解释:国民经济命脉是在国民经济中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或起决定作用的那些部门、企业、产品和其他物质生产条件,包括铁路、航运、邮电、银行、外贸、大型工矿企业和基本的自然资源。(注:马洪等:《经济与管理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13页。)其产品总量大体要占GDP的50%,国有经济至少应当控制其中的80%左右,即总量的40%上下,方可达到质的数量规定,真正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假如国有经济仅仅占到20%,就得把重要的矿业、能源、交通、金融、大型设备制造业和军工等有决定意义的部门全部拱手让出去,只剩下赔钱和微利的公共服务产业(按西方计算,仅军队、学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公共事业等消费提供的GDP就超过20%),那又怎么能“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呢?那还有什么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又怎样才能强有力地影响私营企业,并同外资企业竞争呢?

这里还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有人把国有经济的数量底线降到如此低的水平?恐怕主要是把国企当作发展的包袱,即所谓“国资流失无害论”(不是“最大的威胁”(注:转自卫兴华等:《2004年政治经济学研究新动态》,《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4期。))。鉴于此,要从实践上看一看国企所起的作用。平心而论,我国为什么能够27年保持着9.4%的年均速度增长,没有出现大的波折?如果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宏观调控是软件,那么强大的国有经济则是最重要的硬件。没有硬件,任何软件就没有发挥作用的依托。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一方面在改革中实现自我完善,一方面又承担着整个国家改革的主要成本。在国家税收中国企的贡献占2/3以上,保证了对各项改革和社会稳定的成本支出;它在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占70%以上,直到2004年还占57.5%。在扩大内需中起了支柱作用;对平抑物价,它是一个重要的稳定器,在27年中出现过三次大的物价波动和一次国际金融风波的冲击,但都能有效地控制住了,其中国有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支柱和经济后盾;27年中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产品,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油、电力、大型船舶、军工、铁路运输、国际航运、民航、邮政电讯等等产品和服务,主要是国有企业保证了稳定的供给;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特别是三峡枢纽工程、小浪底枢纽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工程、核电工程、大型火电工程和输电工程、航天工程等,主要依靠的还是国有企业的力量,地方建设的许多项目往往由国有企业分摊1/3(除纳税外);在科技创新中,许多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和攻关技术,包括已占出口产品60%的机电产品,大量的是国有企业创造的;现在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最主要的也是靠国有企业的贡献。

可以设想,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穷国,在27年多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假如没有强大的国有经济支撑,那我们将是什么样子?可以比一比世界上许多国家,那些受新自由主义误导的国家是什么样子?转轨后的俄罗斯十几年的历史厄运,超过了苏德战争的损失;拉美的不少国家历经大动荡、大挫折;印度也经过了多年的徘徊;就连东南亚发展较快的国家还无法抵挡金融风暴的冲击。再讲得远一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前苏联如果没有强大的国有经济支撑(虽然体制上有弊端),它能够击败希特勒的1000万军队吗?我们不妨用这些事实反思一下,就可以看出国有经济的强大支柱作用。如果放弃了国有经济,就等于放弃了我国的基本优势。如果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巨大的杠杆,国有企业则是一个最有力的支点;如果说中国整个经济社会是一个高速行驶的列车,国有经济则是提供动力的引擎和维系动态平衡的稳定盘。我们是一个大国,情况十分复杂,面对自身经济尚不发达又有体制转轨的国情,面对国外敌对势力虎视眈眈而又需要援助一些国家的局势,没有国有经济这支顶梁柱,我们怎么能在改革开放中高速发展呢?恐怕连独立地位也难保住。苏东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垮掉容易,再恢复就艰难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国有经济的数量底数既不能以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的“国际经验”为依据,也不能凭主观好恶为尺度。从质对量的规定性看,国企的经济比例要以能否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充当社会稳定盘的要求、是否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为准绳。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取决于起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之所以称之为社会主义制度(尽管是初级阶段),主要取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量和质是互相转化的,如恩格斯所说:“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它就转化为质的差别。”(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为保持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它占GDP的40%左右为宜,底线不应突破35%(加上集体经济,可以保持在50%以上的比例)。

二、如何正确看待国有企业的质量和效率?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有一个最重要的尺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具体到社会实践中,就是生产力标准(列宁称之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注:《列宁全集》第二版第16卷,第209页。))。具体到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过程,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主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应当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些标准呢?邓小平特意加上了“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国家”这些重要定语,就是必须从整体上、从生产方式的联系上把握这个标准,而不能使之片面化、孤立化、绝对化。第一,不能仅看一时的经济效益,还要看长期的效益,特别是企业的发展后劲;第二,不能仅看一个单位和一个地方的效益,还要看它的社会效益和对全局的影响,包括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三,不能仅讲某一时段的效益,还要看大的历史阶段的战略效益;第四,不能仅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生态效益。不然的话,就会变成近视和庸俗,例如认为能赚钱就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甚至有人荒唐地主张发展“妓女院”、贩卖毒品。正如列宁听说:“只要多走一小步,看来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213页。)这就要求全面系统地理解和运用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

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来分析“私有经济优越论”。为了对比,先看看国有经济的优劣所在。诚然,由于过去长期僵化体制的束缚,国有企业确实存在诸多弊端,如机制不灵活、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等。不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潜在的优势更加强劲,新增的优势又明显凸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质量优势。

表1 中国国有企业近5年的绩效

1998

2003

增减

速度/年

数量(万户)

23.8

  15

 ——

利润(亿元)  213.7  4951.2  22.2倍

85.9%

上缴税(亿元)

8104.5

 ——

世界500强(户)

3

  15

 5倍

  —

资产(万亿)

14.9

19.7

1.32

 5.8%

净资产(万亿)

5.2

8.36

1.61

10.1%

资料来源:国资委:《坚持国企改革方向 规范推进国企改革》,《人民日报》2004年9月29日。

1.用历史观点全面看待国有企业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它在前29年为我国奠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它在后27年中支付了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本,对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擎天柱的作用。经营性资产约14万亿元(包括金融资产),约占社会资产存量总额的70%。

2.用动态观点系统地认识国有企业的活力。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效益十分明显,可以下表为证:

这表明,国企的户数虽然减少了37%,但利润和净资产分别增加了21.2倍和61%,每年分别以85.9%和10.1%的高速度递增。

表2 中国国有中小企业近8年的效益

 1995

2003

增减

速度/年

数量(万户) 24.5

14.7

-40%  -10.8%

利润(亿元) 22.8 1968.2

86.3倍

 89%

资料来源:国资委:《坚持国企改革方向 规范推进国企改革》,《人民日报》2004年9月29日。

再看改革中的国有中小企业。

8年的事实证明,由于国有中小企业是放活的重点,虽然数量减少了40%,利润却增加了85.3倍,每年以89%的高速递增。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4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实现利润增长42.5%,高于全国整个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总水平;全国财政收入增长4640亿元,60%是由国有企业提供的。从公布的中国物流强势企业的名单(《经济日报》2004年11月21日)看,公有企业占70%,其中近三年快速发展的20户物流企业中公有的占90%。这表明在服务领域中公有企业同样能够迸发强大活力。

3.用质量和数量统一的观点看待国有企业的优势。在全部产品中国有企业的产品质量相对最优(优质率达80%)、信誉最高、大多数群众信得过、愿意买,这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满足群众消费需要起到保证作用。

4.从发展的后劲看:国有企业多数是大型企业,职工素质高,技术力量集中,技术设备先进,登记国家专利最多(约占国内企业的80%),一般都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含量高的产品70%左右出产于国有企业。

5.从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上看:2003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14577元,高于私营企业职工45%~50%;从1978年到2003年25年中年均提高13.2%,扣除物价因素,每年平均7%以上,而私营企业从1990年以来职工工资年均增长5%,扣除物价因素仅增长1%上下。过去国有企业安置城镇就业的比例高达70%,到2003年仍然占42.8%,高出它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例。(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推算。)相对说,它最能保持和增强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所以,它最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劳动者的积极性。

6.从对增强综合国力的贡献看:国有企业不但是国家财力(税收)的主要源泉,而且是战略性物资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有关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的产品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供给的。

综上所述,用生产力标准特别是“三个有利于”标准衡量,充分说明国有企业具有突出优势和巨大活力,能够产生高效率。如果拿出一些个案比较,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企业就更是不胜枚举,能够列入世界500强的内地14个企业全部都是国有企业。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是先进生产力最基本的载体。对此,怎么能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呢?

对于私营企业经济的优劣也要实事求是,应当全面系统地考察。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坚定不移”,既包括坚定不移地壮大公有经济,也包括发展和提高私营经济。从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出发,私营企业对整个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在就业方面相当显著(50%左右),涌现了一大批好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由于其机制灵活,在不少方面显现了高效益。今后我们还应继续发展非公有企业。与此同时,也要加以提高,加强监管和教育,在发挥它的正面作用的时候也不可忽视它的负面效应。比如,不少私营企业的高效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的:(1)偷逃税收,从税负水平看表面上是“一视同仁”,实际上仅承担国企税负的1/4到1/10,手段非常之多,估计15年来偷漏税8千亿元以上;(2)压低职工的工资和降低劳保、安全条件,主要雇佣大批廉价农村劳动力,还经常拖欠、压低,有的企业连起码的安全、劳保设施都没有,有的剩余价值率达到200%;(3)损害消费者利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肆意偷工减料、缺斤少两,特别是药品、食品已经成为一大公害;(4)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煤矿、铁矿、金矿、钼矿、钨矿等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5)借各种机会蚕食、吞占国有资产,以“拾破烂”的价钱收购、搜罗国有资产和对银行赖账,估计国有资产的流失在2万亿元以上;(6)其他诈骗行为使之暴富,不一而足。怎么能笼统地说私营企业完全没有剥削呢?现在人们关心的收入差距过大和税收调节低效(如不纳个人所得税)问题,主要来自于一些私营企业。算总账,发展私营企业既产生了很大的正面效应,又付出了不少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自然成本。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所以,不能把私营企业神圣化,盲目宣扬私有经济“高效率”,而应在鼓励发展的同时加强监督和引导。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213页。)我们在充分肯定私营企业的作用和优点的同时,指出它的负面效应,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私营经济的历史作用。对国有企业既不能一味护短,也不能全盘否定。对私营企业也是如此,不能总是拍手叫好、隐恶扬善,而不能实事求是地全面分析。比如有人说:国有企业(或公有制)容易产生腐败,如果深入分析,主要是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并不是先天的不治之症。而私有企业呢?则善于腐蚀,即容易运用各种手段收买官员,进行钱权交易,或许这也不是先天的不治之症、发达国家就已经有一套治理它的相对完备的法律。我们认识这些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使之不断优化,决不可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把脏水与孩子一股脑全泼出去。

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系,与初级阶段的私有经济的非主体地位不可同等对待,更不能以私有制完全取代公有制。是不是不要公有制也可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而今现在又出来一种“分配决定共富论”,有人说:实现共同富裕“关键不在所有制,而在分配制——关键在政府如何作为”。(注:见《社会科学报》2005年4月14日第4版。)这就是所谓片面化的分配决定论和政府决定论,既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批判过),也违背历史事实。实际表明,决定分配关系的是所有制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在私有制条件下必然产生两极分化。政府的调节只能起补充作用(10%左右,包括少数福利国家充其量也超不过平均收入的25%)。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一种脱离经济基础的政府,它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假如我国私有制占了主体地位,政府就会代表私人大企业家的利益,俄罗斯和东欧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欧美早已是如此。所以,公有制始终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它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从长远说,公有制是劳动人民的命根子,是“幸福之源”,绝不是什么“万恶之源”。

三、国有经济提高质量、发挥主导作用路在何方?

有人认为产权清晰只能是私有化,并且引出2000年前的孟子之言作为佐证:“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称之为“恒产恒心恒信论”。(注:张维迎:《产权、政府和信誉》,三联书店2001年版。)对于这股思潮不可小视。

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也是探寻解决矛盾方案的基础。如何搞活国有企业问题,现在已经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了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实践昭示出正确的出路。我对河南157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14年(1990-2004)追踪调查,大体结果如下:

表3 对河南157户大中型国有企业14年追踪

  企业

 数量 其中大型

序号  状况

(户) 占% 企业(户)

 原因

A

一直看好

从管理入手,改革与

 的 39

24.8

34

  管理结合紧密

B

近几年好

面对困境,从管理入

 转的63

40.1

56

  手深化改革

C

仍处困境

虽有改革动作,但仍

 的 29

18.5

14

  疏于管理

D

基本垮掉

 的 26

16.6

8管理混乱

#

其中改制

管理极差,如郑百文、

 与上市的

10

6.4

6春都集团

这就告诉我们,单项改革(如产权)并非医治国企病惟一的灵丹妙药,而管理科学与深化配套改革结合,才是搞活企业的关键。这个结论,连国外专家也有共识。如英国学者迪伦·萨瑟兰著文称:“近期针对中国大型企业产权问题所做的研究证明,对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成功改革至关重要的并不是所有制改革本身。这项研究表明,转型经济中的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不是要改变产权,而是要从头开始创建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创建起使这些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必要的体制基础。”(注:摘自《社会科学报》2004年11月18日第7版。)

表4 国企兴衰的内外部因素权重估量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影响国企 广义的管理

活力的整  市场行 政府作用

产权关系

经营管理技术更新

体因素

情变化 与环境影响

与内部配套改革  与产品开发

1002015 10  30

 25

从一些国有企业的兴衰史看,它们的生存、发展直到衰亡,都是作为一个生命整体运行的,由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并非仅由单一的因素决定兴衰。经过专家座谈、研讨,各类因素的作用权重大体如下:

从现时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制约国企发挥质量优势的主要有两条:外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难点很多(包括企业负担重、环境差);内部科学管理与配套改革需要下硬功夫。从理论上说,管理具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重性,强化管理必须与改革相耦合。从大量的事实看,切实落实“管理科学”,乃是带动配套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治本之策。每个企业都应当从实际出发实现管理创新,推动配套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不可推行一种模式;尽管可以借鉴国外的管理理论,但因其情况不同,也不能照搬洋教条。这就需要针对本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抓住要害,对症下药。

当然国有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最关键的又是靠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就要改革、优化干部制度,选准、用好、激励、保护优秀企业家。国有企业的一把手起着关键作用,往往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可以救活一个企业,赋予它无限生机。相反,一个坏的领导者则可以断送一个好的企业,有的企业毁就毁在一批败家子手里,但往往他们上有保护伞,下面有小团体,内外勾结,“体外循环”,那就不可能搞好企业的管理。这里涉及我们的用人机制,依我看,它是比产权改革更加深层的经济关系,属于生产资料与人结合的最关键层次,是公有资产人格化机制的核心。

在这里,我们并不否定产权改革,而是要正确理解它的内涵。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就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包括实施符合产业链要求的资产重组,做强做大。而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支配权等归属清晰之后有专人负责,在运行、流转中资产不能流失。但这仅是国企改革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更不是私有化。为此要明确两个不等式:国企改革≠产权改革≠私有化。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股份制,是产权改革的一部分,但也不是增强国企活力的惟一模式。

所谓有专人负责,用经济学语言说,就是实现资本人格化。私有资本可以实现人格化,公有资本也可以实现人格化。所不同的是前者资产归自己,后者资产不归自己,却能认真负责地经营,实际上西方股份制中的独立董事和经营者多数也实现了人格化。对于公有经济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最基本的是三条:一要有高度负责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虽无恒产却有恒心、恒信);二要与个人利益相联系(如经营管理者合理的薪酬制度);三要有合理的治理结构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这应当成为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机制,深化改革应当把这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不是以“恒产”换“恒心”。

此外,目前的改革正在向垄断行业和公共事业深入。有人把这些行业和事业当作“最后的堡垒”,提出要国有经济“彻底退出垄断”。诚然,一系列垄断行业中弊端很多,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非改革不可。但决不应实行“民进国退”的私有化方针,重点应放在转换经营机制和引入竞争机制上。应当看到,垄断也具有二重性,有消极的垄断,如限制正当竞争、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妨碍技术进步等;也有积极的垄断,如能够维护最稀缺的资源和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产品,确保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公益事业、必须严格保密的特殊行业以及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部门等自然垄断,该由国家垄断的就必须抓住不放。连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也没有完全废除必要的国家垄断。所以,对于垄断不可一概取消,而应具体分析,更不能“一卖了之”(有的地方已经这样做了)。就巨大的工程而言,如西气东输管道能卖给私人吗?当然不排除吸收股份,但必须由国家统管统营,更不消说关键的水利枢纽工程了。小型的如供水行业,倘若完全交给私人经营,也会产生矛盾纠纷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因为私企和外企是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旦不能盈利或者利润降低,很可能牺牲民众的利益,乃至出现重大事故,影响社会稳定。鉴于此,垄断行业和公共事业改革应当慎之又慎,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次裁衣七次量”。

四、结语:理清中国改革路线与新自由主义的分野

在讨论三个问题和评析六个论点之后,归纳起来,应当回答“批新自由主义就是否定改革”的诘难,以理清中国改革路线同新自由主义的根本区别。

首先要说,我国的改革路线不是来自新自由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实践,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伟大创新(如破天荒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也借鉴了别国的经验,但并不是新自由主义。虽然也采用了新自由主义的一些名词(如产权),却赋予它新的内涵。所以说,新自由主义与中国改革理论和路线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至于少数人受了它的影响,那只是支流,清除它的负面影响正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中国改革的既定路线(当然对新自由主义各派也要采取分析态度)。

中国改革路线的根本点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新自由主义的根本点在于推行私有化,在中国就是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具体的分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国企改革上我们和新自由主义观点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清除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根本方向。

表5 中国改革路线与新自由主义观点的分野

内容 中国改革路线新自由主义观点

宗旨

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引导社会主义变质,造成灾难

善,发展和解放生产力 性后果

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  全都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为主导

  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实行

全盘私有化

调控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  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不要政府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 干预经济

开放

坚持独立自主、保持对外开放  无条件的门户开放,特别是外

的主动权

国资本自由进入,金融业和金

融市场受发达国家控制

方式

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正确处  要求激进的“改革”,实行“休

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克疗法”,搞乱经济秩序

大肆兜售西方的“民主”、“自

保证

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由”,取消社会主义的政治保

证和思想保证

表6 中国改革路线与新自由主义观点在国企改革上的区别

内容  中国改革路线

  新自由主义观点

宗旨保持和增强国有经济的

 取消国有经济的主导地

主导作用 位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

 化公为私,以私有制取代

制度

 国有经济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

 按照西方的要求明晰产

产权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权,认定私人所有产权最

的现代产权制度

清晰

实现形式

多样化,以国有控股的股

取消国有经济的控股地

份制为主要形式

位,变为由私人控股的股

 份制

标签:;  ;  ;  ;  ;  ;  ;  ;  

论国有经济的定量底线与质量--兼论六种相关理论的实证分析_国有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