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大英 629300)
职中职高德育教育教学很值得探讨。德育要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有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知识,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智育要通过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进行体育,也要通过传授和学习有关人体生理卫生知识、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环境保护,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体力、健康成长。可以看到有近80%的学生对于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不高,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使我们认识到,德育课教学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繁杂的工作,它涉及到教学的诸多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经调查,刚入学的高中生由于生理成长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对为何读书认识不足,他们只以为自己读书是在老师督促、父母监护下进行的,是为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质量的优劣与自己无关。他们不懂得学好知识是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和能为祖国多作贡献的道理。每年新生报到后,班主任要通过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己为啥读书的道理,使学生知晓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有志人才,一个人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立足于社会,并经过自己的工作造福他人。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就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理想。第一步,努力学习,多学文化知识;第二步,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习上达到精益求精;第三步,发现特长,变其为专长,从而长大后努力发挥专长报效祖国。从中学生本身来讲,进行正确的理想教育,能使他们产生一股激情,产生不断追求的积极性,这就是思想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才能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
近年来,由于社会外界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内有所蔓延,而“勤学、尊师、守纪、俭朴”的优良校风有所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特点是,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价值选择出现务实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表明,目前社会道德从总体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社会道德风气变化最深刻的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习惯思想向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方面发展,一种逐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目前,政治课教学方式仍然是“满堂灌”,让学生感到兴趣寡然。如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是一个当前许多老师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感官显示,可及时提供热门话题、 时事报道,具有极强的真实感与表现力,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而且丰富多彩。而由各种图、文、音、像素材构成的课件中,首先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可使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讲解也由过去单纯枯燥的文字陈述而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师生的双边活动表现得更为活跃。 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资料,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不就会在教学中空乏其辞,无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人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
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表明,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尤其在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职业高中,德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明,职业高中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不少,部分学生还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在职业高中,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败,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挫折,导致自我评价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使学生懊悔、心烦等情形较为普遍;阅读难集中注意力、心神不宁、忐忑不安等精神性焦虑常常引起学生抑郁;而对未来预期不良及自身精神状态不良引发的抑郁时时萦绕学生心头。这不仅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而且还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心理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职业高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课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职业学习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同学间关系,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异性间关系,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世界经济发展轨道,我们急需良好的道德秩序,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当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它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不能独立进行,应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同时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努力。要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必须深入地做好学校道德健康教育这一工作。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才能适应21世纪道德建设的需要,才能使德育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论文作者:胥泽民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3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30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道德论文; 知识论文; 职业高中论文; 社会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3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