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价值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4)6-0013-11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1]160功能是指效能、功效的意思。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发挥作用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与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和结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关系的状况。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研究一直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之一,伴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等问题的深入而不断深化和细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发展过程 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关注,在我国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一阶段主要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行政治话语式的关注。第二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学术话语式的关注。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哲学话语式的关注。[2]80-81在这3个阶段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为关键词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却内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之中,与本质、规律等主题的研究基本同步。从这个视角而言,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历程也就与考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历程基本一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关键词历程大致经历了“生命线”论断、地位与作用、价值论等。 1.“生命线”论断的再确认与深化。生命线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战争年代总结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经典概括。早在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后来,我党我军的主要领导人又多次阐述过这一基本原则。新中国诞生以后,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955年)。生命线论断从军事领域拓展到经济领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生命线论断在不断革命大思维的制衡下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恢复了“生命线”这一科学论断的本来面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生命线”的论断,认为它是一个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江泽民提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生命线论断得到了细化和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学界对于这一论断的阐释也在发展中更加清晰。“‘生命线’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含着引导、保证、服务三层意思。所谓‘生命线’的作用,是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广大群众的引导和其他各项工作的保证作用。”[3]6 2.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诠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在高校如何清理极左思想的影响,客观总结高等教育30多年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上了日程。1981年2月上海市举办了高等教育研究班,对高等教育进行系统的总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专门议题和培训任务。此间,编写了《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未定稿),[4]第一章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后,用“地位与作用”为关键词的表述被普遍使用。比如张蔚萍著的《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一章即为“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表述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5]121-143对于“地位与作用”论述的学科定位,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觉的体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立,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才开始思考并着手研究这一论题。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专著和教材辟专章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表达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的事实认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6]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提出及其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内哲学研究中价值论开始兴起,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价值哲学的理论也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1989年,李德顺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上发表了系列论文,即《学习和应用价值理论——价值论与思想政治工作漫谈》、《价值的秘密在于主体——价值论与思想政治工作漫谈(续一)》、《多元化与统一意志——价值论与思想工作漫谈之三》、《校准心目中的天平——价值论与思想工作漫谈之四》、《实效原则与实用主义——价值论与思想工作漫谈之五》等。他从价值论涵盖人的需要、利益、情感和意志有关指向出发,提出“我们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自觉全面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它的价值论为哲学理论基础。”[7]认为该问题是理解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做”的前提,回答思想政治工作究竟是“做谁”的思想工作和由“谁做”,以及解决“怎样做”等问题。“从哲学上说就是:真正了解和掌握价值主体‘究竟需要什么和能够接受什么’。这是价值现象的本性告诉我们的一个结论。”[7]有学者这样评价李德顺的“五漫谈”:“他的系列文章虽然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的先河,但还不是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专题文章。”[6]其实,在此后不断研究深化的过程中,关于价值主体“究竟需要什么和能够接受什么”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核心论题。“五漫谈”虽然没有系统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却提出了其中的核心问题。 199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招收并培养博士研究生。在强化学理性的需求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正式进入学科视野并得到了多数博士生导师的重视。这些成果陆续出版并产生了较强的辐射作用。陈秉公在他的专著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具有何种价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首先研究的课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有科学的认识,否则便更陷入盲目性。郑永廷在其专著《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中,明确设计了“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论”一章并置于显著位置。从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论视角、价值与思想道德价值、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和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等4个方面,集中论述了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论提出的客观背景、基本内涵、现代发展和实现路径。 2001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单独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为独立内容进行了研究。正如武汉大学黄钊教授在该书的书评中评价的:“在该书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作者以近4万字的篇幅,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论述。在论述中,作者一方面注意吸取我们党传统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又站在时代的高度,动用现代科学有关价值学术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这些探讨,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跟上了科学发展的步伐。”[8]此后,该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独立话题进入学术视野,其标志性成果是项久雨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该著作第一次从价值哲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界定、体系构建、特征分析、规律把握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经历了大约20年的时间,从生命线的战略论断到地位与作用的理性思考,再到价值论的学理思考;从综合性的论题到独立性的研究,一步步体系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要论域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什么。30年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经历了从反映论到发生论的转换。反映论的理解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有何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用传统的概念来表述,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功能、作用、地位。”[9]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从这个理解来看,价值论与功能论是一回事。发生论的理解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生成逻辑及其外展关系综合思考的。从内在生成的逻辑看,思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确证基础是什么这个元命题;从关系论来看,思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需要和被需要。比较而言,反映论的视域是功能性的,发生论的视域是主体性的。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基于这个变化,产生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认识,即“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1]103根据概念的厘定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价值主体的需要——人的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是两者的质的规定性联系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的综合统一。”[10]48 由此,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键是对价值主体的确认和对主体需要的认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理解来看,主体是一定的社会或社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它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4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第一阶段,之所以侧重于研究其地位和作用,就是以社会主体为基点而形成的。价值论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个重大的变化是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的双重确证。“一般地说,这里的主体有两个:即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集团与个体,或处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1]103从马克思主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分析逻辑来看,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因而不存在离开人而孤立存在的社会。人又可以具体化为类的人、类别的人和类的分子的人。[1]105价值主体被提出来以后,价值关系也从单一的社会价值拓展为个体价值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功能认识深化到人的价值。 构成价值论的另一极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的客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主体发生联系的需要对象。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客体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其对政治、经济等社会系统的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客体是教育者和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其对受教育者的功用。客体主体化引发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多向度的思考。 需要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从需要对象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从需要的性质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的、个人的;从需要的来源看,可以区分为主体以外的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主观世界。[1]105-106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对其需要的认识和把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有学者做了如下分析和归纳: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必然性。首先,就人的发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体现在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和主体性的提升上。就社会的发展而言,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指导下,生产出一个和谐的、文明的、精神健康的有机社会,才能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其次,合规律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一是基于对人的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的认识,二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本身的认识,三是基于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规律的认识,四是基于对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价值关系运动规律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它对人和社会的价值运动规律构成了评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两个尺度,即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必然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唯有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才能实现其本体教育价值和工具理性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实现是必然的,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质的规定。[10]49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也就是从价值主体的角度划分价值的类型,从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观基础。由于划分的标准各异,对价值形态的表述存在较大分歧。根据价值的效用范围,可分为宏观价值与微观价值;[11]根据价值的性质,可分为正面价值、零价值和负面价值;[12]4根据价值的功能,可分为动力价值、导向价值、整合协调价值;[11]根据价值的表现形态,可分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13]根据价值显现的时间,可分为潜在价值、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12]4根据价值的实现与教育活动的联系程度,可分为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1]147根据价值的评价,可分为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2]81根据价值的构成,可分为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14]在各种类型的价值形态中,最普遍、最实用的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目前理论界主要有3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来看,具有导向价值、凝聚价值、激励价值、净化价值。[15]54二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完成它的社会职能而产生的社会作用与社会意义,具体表现为两个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塑造人格的主导力量。[16]78三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具体对象的作用而言,因而又可以划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管理价值、生态价值等方面。[17]349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是从价值客体的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健康人格、调控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价值。[17]349第二种是从价值主体的角度看,个体价值主要表现为满足主体社会化特别是政治社会化的需要,满足主体全面发展特别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满足主体解决人生重大课题的需要。[18]第三种是从教育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不但包括受教育者,而且包括教育者的个体价值,但由于教育者是社会的代表,受教育者是人民群众,其实际存在的状态是具体的个人,因而个体价值是指受教育者而言。[2]86 对于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多数研究者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社会价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个体价值只有在社会价值中才能体现。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决定,个体价值也是其重要方面,它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离开了个体价值,社会价值也变成了空洞无关的东西。[18]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目前理论界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是从整体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划分为基本特征和具体特征。基本特征具有5个方面,即客观性、阶级性、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性。具体特征主要是内隐性与外显性相表里;个体与群体性相伴生;精确性与模糊性相渗透。[2]87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具有协同性、动态性、多样性、多维性、延时性等特征。[19] 4.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理论界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本质、途径等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由“潜价值”到“价值”的转变过程。[2]87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社会和人,客体的属性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与品德,从而得到进步与发展。这一客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实现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2]86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学界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最基本的途径主要有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前者是指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与方式来启迪和影响价值主体,提升和发展主体。这是从价值客体的角度来讲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最基本的是接受途径。指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出的信息进行理解、评价、筛选、整合认知和践行。灌输和接受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2]87第二种观点是从过程和环节上来讲的,认为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丰富和发展主体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在条件;顺应时代发展,增强自身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20]397-398第三种观点则立足于一般与个别之分的哲学高度,从应然、实然、已然3个层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归结为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具体途径,从而有机构成了价值实现的途径体系。其中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灌输和接受是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可以利用和选择的具体路径就是具体途径,它具有多样性与多维性的特点,只有选择最佳的具体途径,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10]273-279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趋势分析 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已形成了初级框架。随着社会变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细化,该领域研究尚存在着较广阔的探索空间。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备。已然的研究已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内涵、特征、形态、实现、生成根源与价值评价等论域,但是尚未形成一个成熟而完备的价值论体系,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并未涉及,即使现有的论域也还有进一步追问的空间。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始点及历史价值始点不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理论基础需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界定、价值形态及实现规律的概括、价值要素、价值结构、价值目标、价值创造过程、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理论问题的研究都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拓展。[2]90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历时性的限制,有关其文化传统渊源和发展脉络的研究不够充分,因而,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政治价值之外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研究尚有待深化。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基础有待探究。价值论话题的转换是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发展的产物。为此,休谟把认识分为两种类型,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关于是与非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关于善与恶的判断是价值判断。他认为从事实判断得出价值结论是个难题。以科学知识解决价值信仰的目标,是否可以一以贯之地实现这个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切实需要面对的问题。价值论不是简单的功能论,在多主体的观照与追问下,如何满足不同对象的需要,并围绕不同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3.围绕主体需要的变迁的价值研究尚需探索。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是在社会关系中发展的。社会变迁最终是在人的需要中体现出来的。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基本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形态不断更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与时俱进。市场化过程中,利益需求与价值取向的关系;全球化过程中,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关系;信息化过程中,个体价值、民族价值与人类价值的关系等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需要探索的新领域。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发展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另一个基础性问题。从学科创立至今,该问题的研究几乎贯彻始终,没有间断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职能、效果等方面的研究都与功能有关,是整体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学术资源。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取向研究。功能这一概念源于物理学,在西方较早使用功能一词的是19世纪的社会学家。在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而且首先主要从地位和作用来研究。“从总体来看,对于‘功能是什么’的解释存在着‘主观论’与‘客观论’的分歧。主观论者把功能看成主观的东西,并将功能与目的互换使用;‘客观论’者认为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179从这个划分来看,作用论和效果论都属于客观论取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在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所规定的。”[5]121这是客观论的基本观点,也是被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的。 客观论取向研究的视角是如何发挥不同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图书馆、高校心理辅导、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学生社团、高校校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网络平台等等。这些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这个前提出发,探索不同的教育载体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既有的功能。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此类的成果所占的数量多数。 2.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取向研究。所谓发展取向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个变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外延拓展,而是内涵的发展。有学者将这个发展的过程概括为由复制向超越、由单一向多样、由传承向创新的历程。[21]149这种取向认为复制性教育是一种保守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教育观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复制教育唯上、唯书,只是简单地重复。超越性教育面向未来,强调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突出导向功能,特别是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和行为方式导向。单一功能就是单一的政治功能,这是由以政治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造成的。适应人的发展的多样需求和社会的多种变化,单一功能应向多样功能拓展,在坚持政治功能的同时,发展经济功能、道德功能和开发功能等。传承功能是传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需要重视创新功能。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23]199-214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主要论域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念。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价值和效能等概念边界的不明确,对其概念的分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之一。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功能—作用”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的观点有:德育功能就是德育对于受教育者个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22]德育功能是教育者在培养被教育者品德活动中产生的现实或后续作用;[2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教育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24]99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和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25]49 第二,“功能—价值”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桑新民在《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把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等同起来。[26]132雷鸣强在关于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的表述中,将二者并列起来使用。[27]王立仁指出要区别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认为德育功能强调的是德育的有用性,德育价值则强调这种有用性的实现。[28]76但这种表述实际上并未将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区别开来,因为“有用性”本身就是事物价值的体现。(由于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关键词的成果较少,鉴于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的联系性、相通性,研究将德育功能研究的成果、观点纳入到了本文当中。当然,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存在区别的,德育指的是学校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对象范围比思想政治教育要窄些。) 第三,“功能—职能”等同论。这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陈秉公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在同一意义上使用。[16]127有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进行了论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包括根本性职能和具体性职能。根本社会职能包括:为政治斗争服务、为生产斗争服务、为塑造人格服务;具体社会职能包括:灌输、转变、调节、激励。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包括5个方面,即灌输、转变、调节、凝聚、激励职能。这5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9] 第四,“功能—效用”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效果。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特性以及产生的效果。[30]13 第五,“功能—结果”等同论。有研究者认为,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结果。[31]也有研究者认为,德育功能是指德育对于个体和社会所产生影响的客观结果。[32] 2.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点的研究不多,主要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长期性、发展性等特点。有学者提出,德育功能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间接性和直接性、适应性和超越性等特点。德育功能整体性指其内涵的整体性,表现在德育功能是个多元的有机整体,由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等构成完整框架,并同时发挥作用;德育功能中每种功能是个系统,由各种具体功能构成,具有多种作用。德育功能差异性指其功能释放的差异,德育功能系统各具体功能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不相同,不能等量齐观。德育功能在整体释放的同时,必有一个或几个功能起主导作用,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主导功能。德育功能间接性指其功能实现的间接性,即德育社会性功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界起间接作用。德育功能直接性指其功能实现的直接性,即德育个体性功能对受教育者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起直接作用。德育功能适应性指既对现行社会发挥积极影响,又适应人的现实需要,传授与当前现实需要相一致的道德与文化,为现实服务。德育功能超越性指德育替一个未知世界培养人,以塑造品德超前发展的人。[33] 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分类。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分类,思想政治教育可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德育不仅会产生我们期望的效果——正效应,还可能产生低效应、零效应甚至负效应。[34]德育既有使个体遵守、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功能,又可能使个体产生抗拒、否定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功能;既可以使个体觉得德性追求是一种享受,又可能使个体把道德生活看作是一种限制、一种痛苦;既能够通过控制,引导学生的言行,从而维护现存政治制度的稳定,又能够为摧毁现存政治制度准备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既可以保存发展现有文化,又可能使现有的文化发展链条中断。[31] 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分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内部功能包括适应功能、认同功能、享用功能;外部功能一方面包括德育系统对德育环境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自然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另一方面也包括德育环境对德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表现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对学校德育的控制作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的最终决定作用,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渗透作用,自然环境对学校德育的熏陶作用等。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德育环境有多少因素,就有多少功能;德育系统内有多少因素,就有多少功能。[31] 从个人、社会以及自然的相互关系的视角来分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分为社会性功能、个人性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并强调要处理好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22]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维护整个社会秩序并促进其发展;二是影响整个社会精神的形成与改造,这两者又恰是表现形态与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35]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36]57也有观点认为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社会性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自然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包括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以及德育作为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37] 从笼统的角度来分类,这样的论述很多,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包括保证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转化功能;德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传统传承功能、完善人格功能与促进人身心协调发展功能、调节功能等,其中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是两大主要功能;德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航的功能、认识的功能、保障的功能、育人的功能等。[38]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多采用这种分类法,只是在具体阐述上有所不同。 4.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容,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具体功能的实际含义。研究者比较集中论述的具体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保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也称保障功能,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保障、政治统治的保障、思想上统一的保障、行动上统一的保障、社会管理的保障。导向功能,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也称导航功能,包括对经济的导航、对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导航、对理想信念的导航、对人们行为的导航等。凝聚功能,是指用特有的内容和方法把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凝聚成一股力量,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奋斗。激励功能,就是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调节功能,是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进行人的情绪调控、人的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调整,从而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的目的,保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转化功能,是教育者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帮助人们改造思想,纠正人们既有的错误的思想认识,把他们引导、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育人功能,是指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认识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开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它是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一个方面。[39]74 此外,学者们还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其他功能进行了探讨。比如社会化功能、个体享用功能、自然性功能、建构精神家园功能、教育性功能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宏观整体上进行研究的同时,有学者从微观上进行研究。陈秉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角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大众传播环境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导向功能、熏陶功能、激励功能、娱乐功能、辐射功能;企业文化环境具有企业精神建设中的主体功能、企业物质生产中的主导功能、建构共同意识的凝聚功能、开发智力的动力功能、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调适功能、对社会文化场的辐射功能、对本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家庭文化具有生育功能、情感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他还从主体建设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协调功能、研究功能等。[16]134 5.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受到哪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功能发挥不佳的原因?功能发挥的途径有哪些? 关于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只是少数德育功能研究者偶有涉及。有研究者认为德育虽对政治经济制度产生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终究不能起决定作用。学校德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方向,不能成为促进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38]也有人认为,德育功能的实现受制于3个因素:德育期望、德育结构、德育效果。[40]还有人从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高校德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包括来自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和学生自身的影响。[41]李辽宁分析归纳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内部因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与灵活性;教育环境的质量;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信仰等。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政治因素(政治环境、政治体制、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执政党建设)、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成员分化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社会舆论、文化交流)等。[42]从以上分析来看,对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研究还很欠缺,既不系统,也不全面,新媒体如网络微博、QQ、微信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功能发挥不佳的原因分析。目前有如下观点:一是泛政治化;二是漠视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低下;四是理论脱离实际;五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心口不一。[43]高校德育存在以下误区:德育外延扩大化、德育功能正向化、德育价值不可选择性、德育内容泛化、德育过程智育化、德育形式课堂化、德育管理量化、德育操作封闭化、德育行为功利化。[44]德育的负向功能削弱德育的效果,学校德育负向功能包括师生关系的负向功能、教育者多重冲突的负向功能、教育者德育意识水平局限性的负向功能、德育内容的负向功能。[32]高校德育负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是校外原因、高校德育本身缺乏力度是校内原因、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内在原因。[34]从德育功能观反思来看,存在着德育整体功能夸大化、社会性功能功利导向、个体性功能的工具理性倾向和教育性功能的智育化倾向。[45]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途径分析。目前这方面研究显得不平衡,有些功能在发挥途径上还没有人讨论。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发挥的途径有目标导向、政策导向、舆论导向、自主导向;凝聚功能发挥的途径主要包括靠共同理想凝聚、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靠爱国主义凝聚、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凝聚;调节功能发挥的途径主要有心理调节、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调节、利益调节。[36]87有人讨论了德育经济功能实现的途径:培养劳动能力、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协调经济管理活动、更新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23]卢跃青认为发挥德育的正向功能,需要提高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提高学校德育内容的科学性、改进德育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32]除上述途径以外,有许多学者从各个学科途径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发挥问题,比如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大型活动、舆论宣传、艺术教育课堂(美术音乐书法等)、校园文化、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学生寝室文化、德育课程设计、图书馆服务等,在此不再赘述。 6.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主要有以下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由再生功能向超越功能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先导性作用,应当合理地被理解和作为超越功能进行发展和发挥。二是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的发展。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单一的。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的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放的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性功能也受到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朝着多样化的功能发展。三是由传承功能向创新功能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传输给个体,使其“内化”为可被人理解的“活文化”。但在全球化、现代化、个体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执行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的传递功能还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它需要由传承功能向创新功能发展,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功能。[1]451-458 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展主要包括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的发展、由再生功能向超越功能发展、由教育功能向文化功能发展。他认为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保存、传递功能,传播、交流功能,创造、更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目前还局限于传统文化功能,应当说这种传统文化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文化发展和人们对文化追求的需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显得十分迫切。[46] 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单一向全面的拓展。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求已经大大提高了,其拓展方向必然是由以往相对单一的政治功能向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诸多功能全面发展,由只追求社会发展向兼顾社会和个人“双赢”的发展,由片面关注个人某方面的发展到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分化向整合的拓展。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一种分化、离散的状态存在。现在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种零散功能都已经逐步整合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中。三是自我保存向自我更新的拓展。在相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条件下,社会进步发展的客观事实,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必然要不断更新,不断丰富完善。[47] (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趋势分析 从总体情况看,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一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专著。这一方面使我们在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可供借鉴的资料显得不足,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的研究预留了较大的空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有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1.如何在系统关系中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该问题得以深化的基础。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在要素既定的条件下,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优化结构就会产生最佳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产生不同的功能。“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层次着手。这种研究有两个视角: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来考察,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社会大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社会要素的相互关系来考察。”[2]198无论是内部系统还是外部系统,都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从系统论来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都具有一定的功能,但是各要素的组织状态、时空序列等影响到整体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存在、实践和获得效果评价,社会结构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子系统,教育系统中的智育、体育、美育等相关因素,如何产生积极的强化和消极的弱化效果,都是整体性思维需要重视的。今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多重视整体性、复杂性关系,不仅可以实现该研究的理论突破,也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和借鉴。 2.如何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保证该问题研究科学性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象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发生、变化不同于经济和政治活动,有自身的特点。这些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判提出了一个前提性的要求,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的关系。已有的研究往往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作用出发,很少关注发挥作用的对象和发挥作用的时空限制。从单一的政治取向出发,重视现实的功利性评价;从单一的德育取向出发,重视道德功能忽视政治功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值得反思。 3.如何紧密结合社会变迁,重视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影响,是拓展该问题研究的生长点。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场域,社会变迁必然改变社会环境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程度不仅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当代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社会环境变化拓展其功能内涵,丰富功能实现的资源保障。标签: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教育本质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