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造教育能力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1)02-0109-03
随着国内外、各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已经意识到创新越来越重要。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创新的重要作用。江泽民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新的培养目标,即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我们如何达到这个新的培养目标?如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的关键显然在教师,因为培养人才的主体是教师。那么,教师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达到这个新的培养目标呢?笔者认为,这种能力应该是创造教育能力。
一 创造教育能力的客观性
为什么创造教育能力具有客观性呢?教育界普遍认为,一位教师如果不懂得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缺乏应有的教育理论,纵有满腹经纶,他也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教育影响。[1]这就说明教育能力的重要性。有的人适合当教师,有的人则不适合当教师;有的人很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但很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这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教育能力的差异。能教好他人的孩子的教师未必能教好自己的孩子,故有“易子而教”的古训。这说明同一教育者因教育对象不同也存在教育能力的差异。
由于教育内容与目标是客观存在的,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能力也应是强弱不同地客观存在着。以开发教育对象创造力为目标的创造教育能力自然也应是客观的。
创造学界的人士认为,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那么,教育者为什么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激发人的创造力呢?这是因为教育者具有了一定的创造教育能力,方可进行某种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这种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就是创造教育能力的具体表现。
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教授创建招收了国内第一工业自动化创造工程试点班。该班28个,入学前全为一般高中毕业生,无一人有发明创造成果,也无一人听说过创造学。然而,经过庄寿强教授给他们以科学的创造教育后,仅在第一年就产生了多项发明,正式申请国家专利9项,并相继获得专利权。在全校性各类发明创造比赛中该班获得以12人次获奖的优异成绩,名列全校所有班级之首。显然,该班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如此佳绩,如果庄寿强教授没有很强的创造教育能力,是不可能取得的。由此可见,创造教育能力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客观实在性。从另一角度来看,庄寿强教授的成功不只是说明了创造教育能力存在的客观性,而且充分说明了创造教育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创造教育能力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二 创造教育能力的本质
创造学界认为,创造学是一门横断性学科,可以和任何一门学科相交叉,产生各门类的学科创造学[2]。创造教育就是创造学与教育学相互交叉结合的产物,是创造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创造学认为,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优化学生的创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因此,创造教育是创造教育能力的主要依托。如前所述,创造教育能力是教育者开发教育对象创造力的教育能力,因此,创造教育能力属于教育能力的范畴,它与教育能力的关系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因此,创造教育能力必须具有教育能力的基本内涵,即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如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状态和情绪特点的把握力等等。而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等都是教育能力的理论依托,故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等也同样是创造教育能力的理论依托。
综上所述,教育学、心理学、创造学及教育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学等是创造教育能力的理论基石。创造教育能力是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具体应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总和。
创造教育能力既不是随意捏造,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科学理论依托的客观实在。如果说事物的特点就是事物的本质,那么创造教育能力的特点就是创造教育能力的本质。研究创造教育能力的主要属性,既有利于对创造教育能力的认识,又有利于探索其本质。
很显然,“存在的客观性”是创造教育能力的主要属性之一。除此之外,创造教育能力还包括创造力开发的目的性、种类的多样性、作用过程的创造性等等。
1.创造力开发的目的性
所谓创造力开发的目的性是指以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师的创造教育能力在教育活动中必然会对教育对象发生作用。从中国矿业大学95、96级自动化创造工程班的试点情况来看,在这种教育能力的作用下,教育对象的创造意识会有较大程度的加强,创造能力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创造性素质会有较大程度的强化。
2.种类的多样性
创造教育的作用是通过创造教育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往往具有学科性,它在一定学科、一定领域表现特别突出,如杨振宁、李政道在粒子物理方面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很强,陈景润则在数论领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很强。由于各学科、各领域在性质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各学科、各领域制约创新的因素也各有不同。人在机械仿真创新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机械仿真思维定势的制约。因此,以针对教育对象创造力开发的创造教育与创造教育能力同样具有学科性。众所周知,学科及其领域具有多样性,因而创造教育与创造教育能力也同样具有多样性。
3.作用过程的创造性
创造教育能力在作用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教育对象不是死的自然材料,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是活生生的人。这些人有着不同的意志、情感,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他们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再者,学生也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他们并不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教师,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作用。教育对象的这些特殊性,必然会使教育过程和教育情景异常复杂。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创造教育能力作用过程中的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关键就在一个“新”字。“新”就意味着“变”,只有“变”才会有“新”。教育对象千变万化,教育情景也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也要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创新思维就要受到阻碍,就无法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力。因而,这就要求创造教育能力在作用过程中必须有创造性。
事物的属性许许多多,但并非都是事物的特点。庄寿强教授认为,同一类事物的各种属性,必须具有排它性。因此,他认为判断某类事物B的某一属性A是否是B的特点,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条标准:
(1)凡有A的事物必属于B
(2)凡无A的事物必不属于B
(3)凡属于B的事物必有A
(4)凡不属于B的事物必无A[3]
庄寿强教授研究发现,在动物这一类属上,鸟类的特点是有羽毛,在思维这一种属上,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的新颖性。同样,笔者以这四条标准来衡量,发现在教育能力这一种属上,创造教育能力的特点是教育对象创造力开发的目的性。也就是说,凡是以开发教育对象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能力均是创造教育能力。因此,教育对象创造力开发的目的性就是创造教育能力的本质。
三 树立新的创造教育观
明白了创造教育能力的本质将有助于我们树立新的创造教育观。要使学生有创造性,首先教师必须有创造性;要使学生有创造能力,首先教师必须有创造能力。这固然是对的。但是笔者认为,要实现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要求停留在现有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对教师的要求提高到具有较强的创造教育能力这一新的层次上来。这是因为,在教育对象的创造力开发方面,创造能力、教育能力(此处及后面的“教育能力”均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能力)与创造教育能力有本质的区别。光有创造能力、没有教育能力的人不能成为教师;光有教育能力、没有一定创造能力的人只能从事“创造性不育症”性质的应试教育。创造能力强并不等于创造教育能力也强。对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我原以为自己有几项发明,可以算创造能力很强,经过多年从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后,觉得自己的教育能力颇为逊色,而且创造教育能力也并不强。同样,教育能力强也不等于创造教育能力强。要实现第三届全教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树立新的创造教育观念。创造教育能力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备的能力。总之,创造教育能力既不是随意捏造出来的,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创造学等基本理论为基石的客观实在。创造教育能力本质上是以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力为目的的一种能力。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学校必须树立新的创造教育观念,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较强创造教育能力的教师。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笔者认为,研究和探索师范院校创造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应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