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介绍在历史教学中的精彩运用_引言论文

课文介绍在历史教学中的精彩运用_引言论文

课文引言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言论文,妙用论文,课文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文引言又称“内容提要”“绪论”等,是教科书中章目与课文正文之间圈框内的内容,因对正文内容的学习起导引作用,故名“引言”。现行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共有62篇引言,下面从内容与方法上给予分析。

一、引言的类型和特征

1.“铺垫式”引言,也可称为“背景式”或“条件式”引言。它指的是为帮助学生减少困惑、加强理解而设置的对有关正文内容的背景、形势或条件的介绍,对学生的学习起过渡、导引和铺垫性作用的引言。依据铺垫的途径和方式,又分为对比铺垫(由对比方式切入背景,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篇引言)和直接铺垫(直接切入背景,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篇引言)两类;依据铺垫的内容又分为外因铺垫(由其他事件切入,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六篇引言)和内因铺垫(由事件本身相关因素切入,如《中国古代史》第十八篇引言)两类。

2.“归结式”引言,也称“浓缩式”引言。它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掌握重点内容和线索而对本章正文内容的提炼和浓缩的引言,是正文内容的概要和精华所在。在四类引言中,此类居多。从内容上又可分为归结背景式(与“铺垫式”引言的区别在于总结本章内容还是介绍他章内容)、归结过程式和归结结论式三类。此类例证在引言中随处可见。

3.“承启式”引言,即承前启后的引言。是通过对以前内容与本课内容交叉点、联结点的叙述,实现知识点间的联系与贯通,导引对本章内容学习的引言(如“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面发展”见《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篇引言)。

4.“标志式”引言。它是对具有转折或总揽全局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标志等进行界定和评价的引言。又可分为历史分期标志式引言(如:“1949年10月……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见《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篇引言)和事件性质(影响)标志式引言(如:“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见《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篇引言)两类。这类引言不独立出现,通常夹杂在其他类型引言中。

以上四类引言并非各自单一或独立出现,而是经常交叉、混合出现在同一篇引言中。

引言是对正文内容的浓缩和概括,正文是对引言的具体阐释和延伸,二者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引言是正文知识的框架、主干和纲领,对具体内容起制约、导引和规范作用。引言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引言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引言的方法

1.演绎法。它是按照引言→正文内容的程序,将知识点逐层展开,由一般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由总到分的方法。此法要求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引言内容,先行勾勒本章正文内容的轮廓和梗概,明确目的和要求,并从宏观上掌握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规律,然后,在引言范式的统领、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按图索骥”“以点带面”,去学习、分析正文具体内容,不断构建各不同梯级、层面的知识网络。实践证明,这种化繁为简、归零为整、理乱为清的学习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较传统的学习方式(轻视引言和引言对正文的指导,而只重视对正文内容死记硬背“眉毛胡子一把抓”,类似“无头苍蝇乱撞”的方式)的效果好得多。此法便于学生直接走捷径,避免盲目摸索造成的无效劳动,增强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性、指向性、有准备性和自然适应性,提高了学习速度和“先入为主”的积极效果,并培养学生注意的品质和归类分析史实的能力。此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内容庞杂、知识点多、一般陈述性的思维含量要求不高的内容。

2.归纳法。它是与演绎法相反的一种方法。按照正文→引言顺序逐层归纳总结,由具体到一般、由微观到宏观、由分到总的方法。此法要求在全面、细致、科学地掌握正文具体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一定要求和内在逻辑规律,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知识线索和结论,再与引言相对照,修正自己的归纳内容并理解、吸收引言内容的方法。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时,必然涉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地位的认识、界定问题,而从引言中无从确定,也无法理解。如果在学习正文时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其所处时代背景、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影响,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再与引言对照、理解,才能得出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特点、地位的科学、恰当的结论,并修正自己的认识,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和结论的升华。这样就自然实现了由正文到引言的回归,实现了史、论的结合,并通过分析史实,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和规律,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掌握了发散思维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由史到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规律,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远较传统的学习方式(只重视对正文内容的学习,而忽视结论的获得及与引言中“结论”的对照、结合过程)效果好得多。此法比较适用于需要通过史实分析、总结结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要求的内容。

3.循环法。它是对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综合,按照引言→正文→引言→正文……由总到分到再总再分……多次反复的顺序进行演绎、归纳的综合学习方法。该法要求首先掌握引言,明确目的、要求、重要内容和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并以此为指导有针对性地详细学习、理解正文具体内容,然后再回归引言,深化和升华对引言的认识,再回到正文重新分析,一直循环到能全面掌握和透彻理解引言、正文及引言与正文的关系为止,而每一次“回归”都较前一次有上升和前进。该法是对演绎和归纳两法的优化和组合,这种一般→具体→一般→具体……的学习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和培养细微观察的能力及深入浅出的方法。传统的学习方式只是一遍遍地学正文内容而脱离引言对正文的统领及正文对引言结论的阐释,不能很好处理引言和正文的关系,而导致对正文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的认识,一次次重复,原地踏步,却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深刻思维和结论,无法科学理解正文与结论的关系。特别是那些需要结合史实进行反复思考方能形成结论和抽象思维的内容,运用此法能有效地克服这些弊端,此法非常适用于那些内容庞杂、结论抽象、概括性、理论性强的内容。

4.集中法。此法指的是“引言集中法”,是在阶段(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时将各章引言内容综合在一起集中复习的方法。此法要求在全面复习课文内容基础上,在复习阶段将各章引言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领域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复习。如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时,通过对引言的集中复习,自然理清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及三者间的关系;复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册(“二战前”)时,通过对引言的复习可理清其发展的线索:“五对矛盾”(略)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规律和相互关系,形成清晰的概念和思路。此法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建立知识框架网络,避免知识点间的割裂和肢解,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和规律,达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目的,掌握重点内容和知识的关键点,使教科书“越学越薄”,提高复习的效率,远较一遍遍看正文、只掌握琐碎知识点“高耗低效”的方法好得多。

三、运用引言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引言不能代替正文的学习,毕竟引言是对正文的笼统、粗线条的介绍,一定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引言来自正文又指导正文,二者相辅相成,切忌偏颇。

2.运用各法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等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一刀切”。

3.运用时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切忌教师“越俎代庖”。

标签:;  

课文介绍在历史教学中的精彩运用_引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