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无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灵活权变、动态演化
战略在概念上涉及时序过程,事关企业的跨期生存发展,而不只是时点状况。从时序过程看,企业使命定位、外部环境、自身实力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由此决定了战略的中心议题的内涵具有历史与情境依赖性,必然是与时俱进、动态演化的。决定企业持续生存的关键是能
否与所在环境各方面互适共生,战略的精髓在于灵活权变、良性互动。
战略的动态演化性体现在,企业战略即使存在所谓的中心内容,那也只是一时一地之重心,而不是永恒不变之中心。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管理“只有永恒的问题而无终极的答案”、“方法可进口而问题需土产”之提法。所以,借鉴生物学妙语———“生物学中只有一条普遍定律,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外”,似乎可以引申出结论“所有管理论断都有例外”。
从互动的角度看企业战略,需特别关注两方面的工作,这就是对于环境动态变化的敏感性与因应环境变化的响应性。敏感性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捕获各种关键信息,如:所在产业环境、现实及潜在顾客需求的变动等,从而为企业把握市场先机提供可能。响应性确保企业能够顺应环境变化,及时迅速地采取有效行动,将机会转变成现实成果。
在这里,敏感性与企业正式信息渠道的建立相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人员对于环境变化的直觉洞察力;响应性与企业内部实力的建设相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对于经营活动任务的柔性组织与动态调整能力。正确把握企业与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多向互信、互动、互赖关系,有可能实现企业实力提升与外部机会拓展这两者相互加强的良性循环。
战略经营
机会取舍、内外互动
企业内外部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互动作用,在战略经营上,任何过分强调以机会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的提法,都有可能掉入顾此失彼的陷阱。实际上,影响企业整体生存发展的因素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变动而非静止的。这正如,不能因为人的生存离不开吃饭,就简单地认为人生以吃饭为中心,毕竟人的生存还需要空气、温度、湿度等条件。
从企业生存过程看,战略需要关注多个不同方面,在不同的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重心。考察我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就先后出现过多种“发财”机会,可以大致划分为以政策为中心、以关系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等。显然,总体上看存在着多种机会,并不意味着对任一企业而言,只要以机会为中心就一定能够成功。
企业战略以机会为中心的提法,至少不能解释这样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当初条件相差无几的企业,面对同样机会、同时起步而最终的发展状况却会产生明显的优劣分化。事实上,怎样抓住、利用、开发机会,将机会真正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盈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耐久经营实力,是企业持续取舍决策与系列行动的结果。
如果认为战略决策的关键是取舍,那么以机会为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对刚刚起步的小企业而言,似乎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因为此时它们面临的更多是机会不足的困境,通常感觉到的是有点饥不择食,不必考虑放弃什么。但对许多成功的大企业而言,由于面对众多机会,常常无意之中表现为取多舍少,甚至只取不舍,结果不堪重负,从而导致经营危机。
现实中,面对各种市场机会的诱惑,人们总有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而在无意中过高地估计了自身个人及企业的实际运作能力。此时主观上的锲而不舍,并不保证客观上定能做到只取不舍。短期内也许不容易看出这一点,但从长期看,带着过重的包袱,行得了一时,却支撑不了一世。更何况过度关注了眼前的机会,也许会无力迎接未来更好的机会。
战略研究
知行合一、土洋兼容
当然,强调战略的演化性质,要谨防陷入不可知论,从而怀疑一切,认为战略就是无所作为,不存在可循的思路与方法。由此可见,简单地认为,由于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不同于国外,就没有必要借鉴学习西方管理理论与经验,因为当前我国管理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就无须开展与接受管理教育,很容易使人变得夜郎自大、自以为是,显然有失偏颇、考虑欠周。
就我国管理教育而言,其中存在着局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并不能就此否认整个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人们既不能从比尔·盖茨没念完大学却造就了微软,就得出在美国不上大学都可办成微软的结论;也不能从柳传志下海造就了联想,就导出在中国技术人员下海都能办成联想的结论。江浙一带许多民企老总乐于自己花钱学管理的事实,至少表明管理教育是有价值的。
此外,在看待土、洋管理理论与经验上,在处理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系上,中国企业既不能妄自菲薄,未战先退,也不能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那种片面夸大土、洋分界,将洋咨询成长过程中的失误,一概说成是理论与实践不行,甚至上纲上线为是不想帮中国人与外国人竞争的故意搞“破坏”。此类评说,与引介国外理论时的取椟还珠、趋名避实做法一样,均属情绪化之论。
事实上,土、洋咨询均有做成功的项目与做失败的项目,其公司中做事者基本上也都是黄皮肤的人。在商言商,在做事过程中可能谁都希望将业务做好,以争取更多的客户。所以,解决土洋之辩还是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且慢自封为他人行为的判官,大家先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你的顾客承认就算有价值,否则不管你土也好、洋也好,也是没有人愿意埋单的。
战略发展
多元共存、携手并进
无庸讳言,从本质上看,指导企业战略经营,即使存在可供借鉴学习的理论思路、原则与方法,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实践招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任何战略之“道”都将是“道可道,非常道!”其关键就在于实践运用中的灵活创新。所以,对具体企业而言,真正能够持续的竞争优势都应该是没有竞争的优势———实践探索、超前突破、演化创新!
管理不仅在于知而更在于行,而行需权变、需创新、需特色。为了有效处理战略的知行关系,必须看到,过度理性是无法行动的,战略的实践探索既要追求简洁,因为只有轻装才能迎接不确定环境的挑战;同时也要质疑简洁,防止在简化中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关键因素。
当然,强调战略实践的重要性,并不一定排除理论探索与指导的必要性。例如:在提出以机会为中心时,就至少需从理论上阐明机会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认为机会源自于企业现实与潜在顾客的需求变化,那么如何细分与把握顾客需求,也将是理论所需回答的。再如人们常说在实践中要忘掉理论,“返朴归真”,此时至少需回答何为“朴”、何为“真”这一理论命题。
面对我国经济快速成长的大好环境,有幸从事中外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咨询者,都应秉持积极科学的态度,看到自己涵养的不足。至少有一点不可否认,大家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才真正接受市场经济洗礼的,即使再怎么聪明,也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就将世界上历经数百年积累的管理理论与经验一概贬斥为“无用”,并豪气冲天地号召人们不要学吧?
应对入世后我国经济多样化发展的新格局,需要管理理论者与实践探索者具备宽容博大的胸怀与积极务实的行动,借鉴吸收各种对我们有启示作用的理论与经验,切实解决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管理难题,在推动我国经
济整体发展中共同做大管理教育与咨询市场,而不是以门户之见相互指责,甚至以偏概全。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经营无中心,需要的是开放的心态与灵活的行动。如果
一定要提“中心”,那只能是以企业的目标顾客的需求为中心,而进一步考虑到顾客的需求是变动的,可见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最终要求的是以变动为中心,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无中心。没有中心的多样化共存,正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未来发展趋势之所在。
标签:企业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