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晨光[1]2003年在《中下焦俞募穴与相应脏腑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采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中下焦俞募穴与相应脏腑的形态学联系通路。研究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查阅整理发现:(1)经络功能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其结构的复杂性,经络的功能绝不是某种单一的因素所能实现的,因而也不可能把它的物质基础想得过分简单。(2)许多实验证据都说明神经是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经穴---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沟通经络基础和临床的纽带,所以也是当前经络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4)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经穴---脏腑相关与神经节段有着密切关系。(5)研究表明,来自体表和内脏的信息可在脊神经节及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各级中枢发生汇聚。(6)俞募穴与脏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论古今临床都大量应用俞募穴诊断和治疗疾病,俞募配穴亦是有效的常用配穴法。俞募穴的分布与神经节段有密切关系。(7)目前对气街的研究很少。气街的分布是横贯脏腑经络,前后相接,按横向的形式将脏腑与其在体表的相应部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气街的存在,为俞募穴与脏腑的联系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经络学理论依据。(8)通过对古今应用俞募穴情况的对比,发现现代一些俞募穴的使用在逐渐萎缩。由此便产生了从形态学研究俞募穴与相应脏腑神经联系途径的实验构想。这一形态学结果很可能就是临床应用俞募穴治疗脏腑病的理论基础;是气街的实质部位;是穴位功能具有相对特异性的重要依据;还可能解释一些经络现象。第二部分是实验研究,实验对中下焦除叁焦俞、石门以外的8对俞募穴及两个非穴点进行研究,分背俞穴---脏腑组、腹募穴---脏腑组和非穴点---胃组。采用荧光素双标记法,取健康成年Wister大鼠,将PI(碘化丙定)按组分别注入背俞穴、腹募穴或非穴点,存活36小时后,分别于相应脏腑包膜下注入Bb(双苯甲亚胺),继续存活12小时,再次麻醉,经心脏和升主动脉灌注固定,根据脏腑位置取相应脊神经节若干,置入含15%蔗糖的磷酸缓冲液中,直至完全下沉。用恒冷箱切片机连续切片,片厚40微米,收集每个脊神经节的所有切片,直接融裱于载玻片上,室温快速吹干,即刻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荧光素标记细胞,有选择摄片。结果在对肝俞募穴、脾俞募穴、胃俞募穴、大肠俞募穴、小肠俞募穴以及肾俞募穴与相应脏腑联系的研究中,实验都比较成功,分别在相同或邻近神经节段的脊神经节内观察到PI单标记、Bb单标记以及PI-Bb双标记细胞的存在。各组标记细胞均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多为中小型。PI单标记、Bb单标记细胞和PI-Bb双标记细胞之间的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差异,但其数量有所不同。至于胆俞募穴与胆和膀胱俞募穴与膀胱联系的研究,则由于不同原因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不会影响整体结论的得出。第叁部分是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下焦俞募穴与其相应脏腑之间存在特异性联系通路,此通路就是相同或相近节段的传入神经,并在脊神经节进行整合。(2)这种广泛存在的俞募穴---脊神经节---脏腑的联系途径是俞募穴与<WP=4>其相应脏腑相关的形态学基础之一,也是中医学气街(腹气街)的实质部位之一。(3)脊神经汇聚神经元和周围突分支的存在为穴位特异性调节的外周机制和穴位功能的相对特异性提供了形态学依据。(4)现代一些俞募穴的使用在逐渐萎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俞募穴与相应脏腑之间特异性通路的认识程度不够。本课题为临床运用气街理论治疗相关脏腑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第四部分是展望,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张琪琛[2]2016年在《“唵阿吽娑哈”五音对五脏气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崦、阿、吽、娑、哈”五音对人体五脏气化的影响,将此五音念诵纳入中医诊疗体系,为养生治病提供新方法。研究方法:1.选取60例居住于北京的健康人,年龄20-45岁之间。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红外成像室ATIR-M301医用红外热像仪,用直径1cm的棉球作穴位定位标记,五脏募穴的位置即棉球的正上方,俞穴的位置为与棉球水平的脊柱旁1.5寸处。由专人教会受试者正确发音及熟悉采图流程并平静10min后,均于餐后2h开始采图,期间空调恒定室温26℃。共发六次音,分别为“整体音”(按“吨-阿-吽-娑-哈”五音顺序发)、“吨”、“阿”、“吽”、“娑”、“哈”音。每一音发5min,两次发音中间休息6min,分别拍摄六次发音的叁个体位(正面、侧面、背面)的热成像图,取五脏俞募穴(中府、巨阙、期门、章门、京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温度为圆圈直径为1cm范围内的平均温度,整个前胸及后背的平均温度为两肩峰至髂前上棘范围的矩形框内的平均温度,记录数据,观察分析发不同音的五脏募俞穴体表温度变化。分析时运用两种分组方法,一为按照不同拍摄季节(夏、秋、冬)分组,二为按照受试者胚胎期五运禀赋(太木、少木、太火、少火、太土、少土、太金、少金、太水、少水)分组,通过两种分组方法,分析五音的作用特点。2.选取东直门医院体质医学门诊及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于餐后2h采用叁诺安稳牌血糖仪检测六次发音前后的指尖即时血糖,每一音发5min,两次发音中间休息6min,共检测12次即时血糖并记录,分析胚胎期不同五运禀赋患者发音后的血糖变化规律。研究结果:1.红外热像实验研究:(1)按季节分组:①整体音:夏天组:胸背及各俞募穴温度均降低显着(<-0.439℃),其中,心肺俞穴降低更加显着(<-0.76℃),降低规律为五脏俞穴>募穴、背>胸;冬天组:五脏俞募各穴及胸背皮温全部升高(0.06~0.28℃),其中,心、脾募穴及前胸温度升高更多(>0.26℃)升高规律为五脏募穴>俞穴、胸>背;秋天组:肺募及心俞以外的其他穴位和胸背皮温降低,且降低规律为俞穴>募穴并均低于夏天组(-0.002~-0.31℃),其中肝俞下降最多(-0.31℃)而肺募穴增高(0.17℃)。②单个音:吨音在夏、秋季使五脏俞募穴温度降低(夏季-0.14~-0.39℃,秋季-0.025~-0.195℃),夏季降低大于秋季;阿音温度在不同季节有升有降,夏季上升以肾、脾募穴最多(肾募0.219℃,脾募0.163℃),秋季除心募(0.026℃)外均降低(-0.001~-0.079℃),冬季心、肺募穴升高最多(心募0.104℃,肺募0.101℃);吽音在夏、冬季使穴位温度全部升高(0.017~0.337℃),且夏季较冬季更多(夏0.037~0.337℃,冬0.017~0.17℃),募穴上升多数大于俞穴,秋季有升有降,且变化偏小(≤0.054℃);娑音在夏季使多数穴位温度升高,冬季全部下降(-0.005~-0.211℃),秋季有升有降;哈音在夏、秋使多数五脏俞募穴温度升高,夏天更显着(夏最大0.211℃,秋最大0.138℃),冬季全部下降(-0.074~-0.27℃);(2)按五运禀赋分:①“太”禀赋体质之人,我克之音能够解郁:如太火禀赋所克之娑音使五脏俞募穴温度多数下降,表示娑音能够解除火克金所致之五脏郁热,余皆仿此:②所有五运禀赋体质之人,克我之音平相应运禀赋体质过盛所致之乱:如唵音通肝木,能克脾土,使太土禀赋者五脏郁解而表现为五脏俞募穴温度多’下降,阿音通心火,能克肺金,使太金禀赋之人五脏俞募穴温度多降低,余皆仿此;③五运禀赋相反之人,则相应音作用相反:吨音对太木及少木、阿音对太火与少火、吽音对太土及少土、娑音对太金及少金、哈音对太水及少水运禀赋的作用特点相反。2.五音对糖尿病患者即时血糖影响:(1)总体结果:①63人受试前即时血糖平均值10.88 mmol/L,受试后为8.97mmol/L,血糖变化平均值为-2.2mmol/L:②受试前后平均变化值随着受试前血糖增加而增加,即受试前血糖越高者,发音后降低越明显;③53人受试后血糖降低,平均值为-2.65mmol/L; 10人升高,平均值为0.5mmol/L;降低0-lmmol/L有14人,1-2mmol/L有14人,2-4mmol/L有13人,≥4mmol/L有12人;降低最多者下降9.4mmol/L(从17.3mmol/L降至7.9mmol/L);④五音的变化2降低平均值大于变化1(变化1为发音5min前后即时血糖变化,变化2为发音5min后休息6min前后即时血糖变化),且降低人数较之增多,表明五音作用时间在6min内随着时间推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⑤所有音的降低人数均大于升高人数,其中整体音、吽音、阿音降低频数最多(整体音变化1为41人,畔、阿音变化2分别为44人、40人);且食欲、睡眠、精神等体质状态改善,未出现其他不适;(2)按五运禀赋分组结果:五音的五行特性与禀赋之五行特性相反者则降低血糖,相同者则较前有升高血糖现象,如太金禀赋患者发吽音降低明显、而发娑音反而升高;太火察赋之人发阿音血糖升高,哈音下降,而少火之人阿音使血糖下降,发哈反降。结论:唵、阿、吽、娑、哈五音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通,作用为春木敷和升发、夏火升明煊畅、长夏土厚备化、秋金审平回敛、冬水静顺闭藏;整体五音之作用是在元气层次进行正常而整体全面的平衡,使五脏虚者得补、郁者得通、寒者得温、热者得泻,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
陈媛[3]2012年在《胃俞募配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边缘系统整合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以脑区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变化为指标,研究针刺胃俞穴、中脘穴及胃俞募配穴治疗FD的中枢响应特征,为阐释俞募配穴的经典配伍理论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将54例FD患者随机分为胃俞穴组(A组)、中脘穴组(B组)、胃俞募配穴组(C组),每组均为18例。依据不同用穴方案,各组患者均进行20次针刺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以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 ND1)和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评价胃俞募穴不同用穴方案的治疗效应;以Zung氏抑郁白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及贝克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评价胃俞募穴不同用穴方案对FD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以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技术为研究手段,采集各组FD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磁共振数据,采用局部一致性的数据分析法,对比分析叁种用穴方案针刺治疗前后FD患者脑功能活动的特征;再将FD患者脑功能变化与临床指标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与疗效相关的重点脑区;进而从FD患者脑功能改变和与疗效相关脑区的影响两方面,探讨胃俞募配穴较单用胃俞穴、单用中脘穴的中枢响应特征。结果:1.不同用穴方案针刺治疗PDS型FD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1)叁组受试者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叁种用穴方案针刺治疗均可以显着降低PDS型FD患者的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Nepean Dyspepsia Symptom Index, NDSI)(P<0.05),提高患者的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Nepean Dyspepsia Life Quality Index, NDLQI)(P<0.05),降低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P<0.05),降低SAS、SDS、BDI评分(P<0.05);叁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用穴方案针刺治疗PDS型FD患者的脑区局部一致性变化结果(1)胃俞穴针刺治疗后,FD患者左侧脑岛(BA48)、左侧海马旁回(BA35)、左侧中扣带回(BA23)、右侧距状回(BAl9)、左侧小脑后叶、右侧小脑脚等脑区局部一致性降低;右侧海马回(BA30)、双侧海马旁回(BA36)、右侧杏仁核(BA28)、右侧脑岛(BA48)、右侧距状回(BAl8)、双侧颞极(BA38)、右侧小脑脚等脑区局部一致性增高。(2)中脘穴针刺治疗后,FD患者双侧中扣带回(BA23)、左侧后扣带回(BA23)、左侧前扣带回(BA32)、双侧海马(BA20/37)、左侧海马旁回(BA37)、右侧小脑脚、左侧小脑后叶等脑区局部一致性降低;双侧海马旁回(BA28)、右侧前扣带回、右侧中扣带回(BA24)、双侧海马(BA28)、双侧脑岛(BA48)、双侧杏仁核(BA28/36)、双侧颞极(BA38)、双侧距状回(BAl7/19)、左侧小脑山顶、右侧小脑后叶等脑区局部一致性增高。(3)胃俞募配穴针刺治疗后,FD患者双侧后扣带回(BA29)、双侧海马(BA37)、右侧海马旁回(BA27)、右侧脑岛(BA48)、右侧颞极(BA38)、双侧小脑后叶等脑区局部一致性降低;双侧海马旁回(BA20/27)、双侧距状回(BAl7)、双侧颞极(BA38/BA20)、右侧小脑蚓部、左侧小脑后叶等脑区局部一致性增高。3.不同用穴方案针刺治疗PDS型FD患者的脑功能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胃俞穴针刺治疗:FD患者的右侧额上回ReHo变化与NDSI变化,呈负相关:左侧小脑ReHo变化与NDSI变化,呈负相关。(2)中脘穴针刺治疗:FD患者的右侧额上回ReHo变化与NDSI变化,呈正相关;右侧中扣带回ReHo变化与NDSI变化,呈负相关;左侧中扣带回ReHo变化与NDSI变化,呈负相关;左侧小脑ReHo变化与NDSI变化,呈正相关。(3)胃俞募配穴针刺治疗:FD患者的右侧脑岛ReHo变化与NDSI变化,呈负相关;左侧额上回ReHo变化与NDSI变化,呈负相关;右侧小脑ReHo变化与NDSI变化,有负相关趋势。结论:1.胃俞募配穴、单用中脘穴、单用胃俞穴针刺治疗,均可影响FD患者脑功能活动;小脑和前额叶皮质是叁者共同的中枢响应脑区。2.与单用中脘穴、单用胃俞穴针刺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对FD患者脑功能的影响表现为更集中地影响边缘系统脑区的功能活动。3.对在胃肠调节和FD病理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脑岛的调节,可能是胃俞募配穴相对于单用中脘穴、单用胃俞穴治疗FD的重要机制。
岳峰杰[4]2013年在《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大鼠胃肠及血清中GAS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一定参数的电针刺激便秘模型大鼠的不同穴位组合,分析总结出大鼠血清及胃肠组织中胃泌素(GAS)的含量变化,探索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生物学调节机制;并通过疗效对比,来优化穴位组合,为制定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优选方案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单只单笼关起,笼下垫滤纸。分为空白对照组、常温水灌胃组(22~26℃0.9%NaCI溶液)、模型对照组、冰水灌胃Ⅰ组(单元取穴组)、冰水灌胃Ⅱ组(集元取穴组)、冰水灌胃Ⅲ组(单元+集元取穴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常温水灌胃组给予3ml/只的22~26℃0.9%NaCI溶液灌胃,模型对照组和冰水灌胃Ⅰ、Ⅱ、Ⅲ组给予0~4℃3ml/只进行灌胃。每天1次,连续造模14天。为消除生物节律的影响,每天同一时间进行束缚应激。停止灌胃后各组继续正常饲食、饮水,观察14d,至第28d造模结束。单元取穴组:天枢、大肠俞(双侧);集元取穴组:曲池、上巨虚(双侧);单元+集元取穴组: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单侧)。采用韩式电针仪(LH202H型)治疗,选择疏密波,频率为疏波2Hz,密波15Hz,电流强度为1.5mA,以引起大鼠肢体轻微抖动为度,留针20分钟,温水灌胃组和模型对照组不做电针处理,1次/日,10次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冰水灌胃可使大鼠血液中的GAS含量降低。单元取穴组和单元加集元取穴组可使大鼠血液中GAS含量有所升高,但不能恢复正常水平,集元取穴组可使大鼠血液中GAS含量升高并接近正常水平;冰水灌胃可使大鼠胃肠组织中的GAS含量降低,电针治疗的叁组大鼠组织中GAS含量有所升高,集元取穴组可使大鼠胃窦、结肠等组织中GAS含量升高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通过本次实验表明,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不同组穴方法的疗效也存在差异,通过对血清及胃肠组织中胃泌素的变化表明,集元穴组的治疗作用最佳;结合相关文献及神经学理论,初步探讨了针刺治疗便秘的机理与神经和体液调节关系密切,其核心在于脑和脊髓神经对胃肠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下焦俞募穴与相应脏腑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D]. 童晨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2]. “唵阿吽娑哈”五音对五脏气化的影响研究[D]. 张琪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
[3]. 胃俞募配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边缘系统整合机制研究[D]. 陈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4]. 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大鼠胃肠及血清中GAS的影响[D]. 岳峰杰. 陕西中医学院.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