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经济全球化_全球化论文

论世界经济全球化_全球化论文

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00)02-0051-06

冷战结束后,民族国家依然存在。但是,超越国界、跨越地区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打破各国市场的壁垒,冲破国家领土的概念和界限。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在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关系体制中,任何国家都要调整政策,做出选择。它给各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既提供了机会又带来了风险。

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道:“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断扩大商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

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在19世纪是以武力扩张加商品和资本输出为特征的。随着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这个进程戛然而止。经过长期的准备和期待,20世纪最后20年,出现了以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自由化为动力的第二次全球化进程。德国社会学家狄·布洛克指出,在这次全球化进程中,“所谓新的事实首先是指人们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越来越快的速度以及越来越低廉的成本跨越空间距离。”[2]具体表现为:

1、市场经济的全球普及化。中国、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国家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

2、科学知识成了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对信息的依赖性不断增长。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络迅速延伸和扩展,通讯联络的成本明显降低,一个全新的全球“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互联网络使世界各地居民的思维和活动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交流,从而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

3、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资金跨国交易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随着互联网络的扩展,全球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都可以进行交易,资金可以“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转移。全球外汇市场平均日交易额从1989年的62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1.5万亿美元。1995年7月,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谈判达成协议,金融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拓宽。这意味着,全球90%的金融业市场将获得开放,全球金融市场的资本流通渠道更为广阔和畅通。这一方面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与之伴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4、全球和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按照它们制定的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国际分析家认为,全球化是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通过经济自由化、加速发展交通和信息通讯以及发展经济来实现的。关贸总协定主持的8轮全球贸易谈判,大幅度降低了关税。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目前世界商品贸易量约是1950年的16倍,而世界总产量仅是商品贸易量的5.5倍。世界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已从7%升至15%。1996年,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说,在过去的6年里,世界贸易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列高速火车。投资自由化已成为各国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目标,国际直接投资规范安排提上日程。90年代以来,保护和促进投资的双边投资条约数量大幅度增加。各国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放松了对外资的管制。国际社会为达成国际性的投资协议开始行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将投资问题纳入多边贸易的体系,并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第九次会议对未来多边投资框架达成了协议。

5、跨国公司进行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和经营,实施全球范围内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它是全球化发生的主要渠道之一。跨国公司的特点是它控制着许多国家的经济活动,它之所以到国外去建立子公司进行跨国经营,其目的是把独立的原料供应商或批发与零售商的功能都变成公司自己的内部功能。它把生产和销售等活动按照最有利的区位分布于世界各地,使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统一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这样,国际间的分工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就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从而减少各种壁垒和障碍对国际分工的阻碍,形成无国界经济。因此,跨国公司是推动资本、商品和服务在全球流动的主要力量。目前全球有4万多家跨国公司,它们占有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70%,世界技术专利的80%。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994年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说,跨国生产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特征。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得到的机遇和利益是不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美国《外交》季刊1995年冬季号载文指出,目前在世界上有20多个富国,有10多个新兴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缩小,还有140多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继续扩大。不结盟运动主席桑佩尔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分配经济成果时,仍然是大块蛋糕分给少数富人,穷人只得到蛋糕屑。”

其实,全球化对各国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联合国《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认为,全球化进程并不是零和局。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对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1、全球化带来更多的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机会;2、全球化通过制成品国际贸易的扩张,带来更多的国外市场,增加国内就业的机会;3、全球化缩小了产品和要素的国际价格差距,从而促进国内收入水平的提高。如果没有这些,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是困难的,这就是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特殊的“后发优势”。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种特有的优势,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在发达国家生产要素向外转移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布局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生产要素的流入,使其国内结构调整与世界市场更新同步化,从而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进程。1996年世界银行《世界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研究报告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反之,面对经济全球化裹足不前,必然影响经济顺利发展。德国经济学家埃·贡特拉赫也指出:“全球化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增加了从经济上把本国发展成工业化国家的机会。”[3]

联合国《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指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总体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匪浅。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大大受益。报告说,中国的成功证明了全球化可以给低收入国家带来益处。从1985年到1995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从3.6%迅速上升到5.2%,在向工业化国家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从0.5%上升到2.1%,而且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惊人地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多元化支持了世界市场上的良好绩效。对外开放使中国加入到亚洲“雁阵”行列,并且吸引国外投资者来寻找新的市场。

然而,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运动并不是平衡发展的,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发展中国家已经分化为不同的层次:1、少数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已经卷入全球化趋势中,是国际经济的积极参与者;2、发展较快的国家,虽是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但已有较强的工业基础,正在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3、多数低收入、中下收入国家也已不同程度地参与国际市场,有的正在扩大对外开放;4、多数最不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程度很差,有的国家甚至还处在全球化潮流之外。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远逊于发达国家,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1、全球化可能迫使国内市场向外国商品开放,从而威胁本地产业和就业;2、全球化在国内经济结构进入良性循环前,可能加剧国内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3、全球化要求开放资本市场,这非常可能引发汇率波动甚至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全球化和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带来了更多的廉价制成品供给来源;给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世界舞台,使它们的国际竞争力更加强大。另一方面,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生产活动更多地输往国外,加剧了本国经济空洞化趋势;导致国外廉价制成品输入增加,替代国内就业机会,进而出现高失业率;加快了技术输出,从而加速国际竞争对手的成长;导致税源转移境外并增大政府福利开支压力。

联合国《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指出,过去十年,发达国家正在逐渐丧失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它们在工业化地区内部的制成品出口比重已经从1985年的88%下降到1995年的81%,在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业的出口份额同期从54.7%下降到39.5%。而且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在下降。

由此引起发达国家备受关注的是全球化对就业的影响。例如,欧盟平均失业率长期保持在11%左右的高位,这不仅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和排外现象,而且还造成了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的局面。欧盟国家长期实行的高福利和高工资制度已使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下降。具体而言,一方面持续增长的全球竞争压力、新的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以及从低工资国家进口的增加,正直接取代国内生产,并导致对非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正迅速扩张,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持续增加。低技术产业的失业率上升与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并存,这已经导致了熟练和非熟练工人之间工资的巨大差别。这些变化引起了发达国家的恐惧。1997年德国最畅销非小说读物之一为《全球经济的恐惧》,中心观点是全球化导致德国工人的职位被转移到国外,失业率上升。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出版了《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试图证明全球化不仅给工人的职位构成威胁,而且给工人的福利带来压力。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提出了“全球化以后的社会公正”问题,[4]认为虽然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它毕竟是对公众利益和福利的一种威胁。从1996年的都灵首脑会议到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欧盟都强调,创造就业机会是欧盟的优先目标,并在《阿姆斯特丹条约》上第一次写入关于就业问题章节。

面对全球化的压力,在发达国家有人提出“新工业主义”的生产——分配模式,即运用高科技和高度熟练的劳动力,生产出在质量上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以适应特殊的需要和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从而达到在保持高工资、高福利的同时仍然具有经济竞争力的目的。但是,这种“新工业主义”的设计如何解决全球化与社会公正的矛盾,如何保护社会福利措施在法律和实际上得以实现,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5]。

发达国家还担心,全球化会使国内经济日益脆弱,以致企业对此也一筹莫展。法国最大的钢铁公司的总裁莫尔说:“极少量的进口有时足以扰乱已经困难重重的法国和欧洲市场。”莫尔把外部世界的经济力量想象得如此可怕,而且他的观点得到不少欧洲人的赞同。那些曾经极力主张放松国内控制和自由化,主张在地区一级实现贸易自由化的个人和集团,现在却拥护设置壁垒,希望以此来防止就业机会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抵御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威胁。例如,法国著名的自由派知识分子阿兰·明克甚至在冷战结束后仍然批评自由贸易制度[6]。

然而,美国一些大公司的决策层却有一种共识,即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唯一选择是或者跃升为本行业中的前两三名,或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为了加强竞争力,美国公司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自1993年以来,美国公司的并购案直线上升,并购金额越来越高。从1993年的2000多亿美元猛增到1997年的9103亿美元。花旗银行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在本行业居领先地位的大公司也加入了并购行列。这股并购浪潮现已冲破美国国界,面向外国公司。其中最典型的是1998年5月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与德国戴姆斯—奔驰汽车公司所宣布的联姻,其并购总额高达390亿美元,在美国和欧洲工业界引起巨大反响。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力量,它对能力不足或没有规范化管理的政府是威胁、但对高效、精简的政府来说却是发展经济的机会。

各国政府目前仍在其管辖范围内制定政策和法规,但是全球性的事件和国际协议正越来越影响政府的选择。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生产资本、金融和贸易跨越边界的流动,使得传统领域内部和外部界限消失。一个国家的行动会给邻国和其它国家带来重大影响。没有国际合作,政府将难以为国内提供一些必要的公共物品。反过来,国际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需要国内的行动。因此,各国应积极审慎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既顺应潮流,又循序渐进,趋利避害。近20年来,发达国家政府为了更大的资本流动,进行了广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合作。随着国际协调和合作的日益加强,政府间组织大量出现。无论政府政策的哪一部分,总有一个相应的国际管理机构或制度。有人把这称之为“国家的国际化”,尽管这种管理和决策机构在法理上并不高于国家。但某些国际组织已在谋求“超国家权力”。欧盟就是一个例子。

“全球化”到目前为止并不真正具有全球性。发展中国家将近一半的人口与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增长无关。对于向世界经济开放,有些政府犹豫不决。这是因为参与世界经济既会带来机会,也会带来风险。开放可能会使国家对于外部价格冲击或不稳定的资本流动的承受能力降低。这使得政府的作用更为重要,它不仅体现在应付这些冲击上,而且体现在帮助企业抓住全球市场的机遇上。不开放的代价体现在生活水平差距的加剧上,那些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和那些仍驻留在全球化进程之外的国家之间的差距将会不断扩大。对于落后的国家来说,通向高收入之途就是实行健全的国内政策和增强政府的能力。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可以为这些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能够增加这些政策带来的收益,但是它不能替代这些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是从国内开始的。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中国的企业面对WTO及面对着蓬勃兴起的新经济应当明白,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必须重视的,不利用好劳动力优势,便会没有优势,不论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还是在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目前要保持清醒,明白自己的优势仅仅在量力而行。

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知识化的趋势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进行制度创新以逐步适应时代要求也是必须要干的事,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体现会有一个时滞,我们的企业不能回避这样的现实问题。眼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是问题的关键,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应该用好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也可称之为穷的优势和落后优势。穷的优势体现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落后优势表明我们有条件通过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得以发展从而避开别人开发技术走过的弯路。

技术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更应当是适当的技术,所谓适当的技术是指能赚钱的技术,而不一定是高新技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即使发展高新技术往往也只能在其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盈利。传统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中国重要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的许多夕阳产业,像汽车、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在中国仍是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的。

高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依据传统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未必要抛弃传统产业,网络经济目前仍处于竞争初期,很多东西还看不太清楚,在这轮竞争中美国公司经得起折腾,而中国企业却不行。中国国内市场是中国企业的立足点,尽管国内市场正越来越国际化,但在中国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显然拥有文化、营销和服务网络等优势,中国企业只有在国内主场取得胜利后,才有理由考虑国际化问题。中国联想集团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充分认识和利用了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

产业化仍是中国企业的立国之本,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之所以久盛不衰,就是因为它们用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在专业化领域里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经营着自己的核心产品。竞争力要长期培养,多元化格局是没有竞争力的。这是中国企业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时应注意的。

标签:;  ;  ;  ;  ;  ;  ;  ;  

论世界经济全球化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