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塑造有利外部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部环境论文,中国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中国外交把握国际形势中的机遇,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化解挑战,开拓创新,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友好合作关系,为国家安全和发展塑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战略机遇
中共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要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就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国际形势、大国关系等因素。2004年,中国的外部环境比较有利,处在战略机遇期内。
2004年国际政治形势总体平稳。凭借超强经济军事实力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主角的美国,其外交和战略处于守势,困难和挑战增多。美深陷伊拉克乱局,制约了美在其他地区的战略投放能力。同时,美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单边主义做法,遭到整个国际社会的批评。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不得人心,国际形象下跌,软实力受损,政策掣肘增多。美与法、德等欧洲盟国,在世界观、秩序观、安全观问题上继续各奏各的调,双方离心离德趋向加强。另一方面,布什政府全力筹备大选,对外关系收起进攻的触角。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困境及外交半蛰伏状态,促成国际政治安全形势相对消停。
2004年大国关系保持平稳。欧洲、俄罗斯等与美虽有战略嫌隙,但也深知实力差距悬殊,出于现实利益需要,避免与美迎头对撞,更不会剑拔弩张,美国迫于困境和大选,也收敛单边主义锋芒,更多寻求与盟国和国际社会合作。美欧开始修补因伊拉克问题出现的裂缝,在八国、北约和欧盟等峰会上,美国提议让欧盟和联合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美欧合作推动大中东倡议,对伊朗核问题上有唱有和。俄罗斯进入普京时代,加速实现振兴,对美关系协调多于分歧。大国关系总体稳定,支撑了国际形势的清平。
2004年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成为稳定国际形势的压舱石。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全球第六经济大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4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5%,外贸总额将破万亿元,成为仅次美德的第三大贸易国,为其他国家的出口创造了需求。中国人民币汇率变化、宏观调控措施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名誉院长斯宾赛最近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将持续30年~50年,中国是全世界经济强有力的发动机。世界会从中国的成功当中获得益处。国际上出现“中国模式”的议论。美国《时代周刊》编辑拉莫说,“中国模式”特点,一是政治上坚持独立自主,二是经济上寻找长期平衡发展。
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2004年国际政治形势和大国关系相对稳定,中国经济协调发展,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塑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外交要把握这种机遇,将其转化为对中国有利的外部环境,就需要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导。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能够把握世界形势机遇的外交理念。从十六大到2004年举行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第10次驻外使节会议,确立了中国外交的“利益观”、“合作观”和“国际观”。
“利益观”是中国外交的根本。任何国家的外交都要服务于本国利益。先人孙子讲过: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西方外交鼻祖摩根索则说,国家利益即为外交政策的北斗星。中国外交也是为国家利益服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第10次使节会上指出:“要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前中国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国外交就要为这个根本利益服务,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合作观”是中国外交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各国相互依赖、彼此影响。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要同其他方面开展合作,寻求利益汇合点,实现共赢多赢。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独善其身,不是闭关锁国,而要与世界发展繁荣相互联系,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时代大潮,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合作观”特别适用于解决与他国的矛盾。中国迅速发展,与世界互动密切,引发地区和国际格局及利益重新分配,与一些国家产生政治经济纠纷,“中国威胁论”还有相当声音。中国外交因此要强调合作共赢,增信释疑,以友好增加政治互信,以和平谈判解决分歧。第10次驻外使节会议指出,中国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不争霸、不称霸、不当头,要塑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要同所有国家开展平等互利友好合作,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
“国际观”是中国外交的原则。外交为国家利益服务,理所当然。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泱泱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国际观,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国际观也关乎中国塑造有利外部环境的长远战略。第10次驻外使节会议强调,中国要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主张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务实和全方位的外交
2004年,中国外交把握国际形势发展的机遇,坚持“利益观”、“合作观”和“国际观”理念,折冲樽俎,谋势布局。重点推动与主要大国关系稳定发展,积极开展周边外交。在政治、经济、社会、裁军、军控等多边领域发挥中国的建设性作用。
稳定同美国等主要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步骤。大国拥有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对世界安全、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塑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离不开大国战略上的配合和经济上的合作。2004年,中美关系保持稳定和发展。高层交往不断,胡主席与布什总统多次通话、通信,并在智利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吴仪副总理率团出席中美商贸联委会,美副总统、国务卿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先后访华。李肇星外长与鲍威尔国务卿进行了20多次会晤和通话。中美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经贸和朝核等问题上进行了合作。布什政府对华态度转变,从上台之初所提的“战略竞争者”,到国务卿鲍威尔所说“中美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做美工作,促使美国调整政策。鲍威尔10月访华后表示,台湾不是独立国家,不具有作为一个国家的主权。中美经贸合作发展迅速,2004年1-9月中美贸易额1222.3亿美元,同比增长34.3%。截至9月底,美在华实际投资474.72亿美元。
俄罗斯是中国友好邻邦。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与俄领导人多次会晤。中俄政治互信加强。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彻底解决剩余边界问题。在2004年俄罗斯别斯兰恐怖袭击事件中,中国领导人致慰问电,中国政府提供了1000万人民币的救援物资,表达了中国人民感同身受的情感。
欧盟是世界上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实现扩员至25国,标志着二战以后启动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步入新阶段。胡主席、温总理均访问欧洲,与扩大后的欧盟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主要领导人访问了16个欧洲国家和欧盟总部。9个欧洲国家和欧盟机构的领导人访华。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技术和设备供应方,1-9月双方贸易额1280亿美元。中欧开始伽利略卫星导航计划合作,中国成为参加伽利略计划的第一个非欧盟成员国,这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对外科技合作项目。
开展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周边国家是中国战略的关联地带、经贸合作的重点区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稳定家门口。“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中国发挥影响的重点区域是周边,中国外交最易出现问题的也是周边。2004年,中国主动开展“大周边外交”,与周边国家亲善友好,施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增进周边邻国对中国的了解与信任,消除对中国的疑虑,妥善解决矛盾。温总理参加东盟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表《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全面规划未来5年落实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合作内容。中国和东盟还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启动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进程。
对日关系既是中国大国外交的重点,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点。2004年,中日关系保持稳定。胡主席和温总理分别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东盟会议期间,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主要障碍是日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希望日领导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能够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正确处理这个问题,不干扰来之不易的中日关系。
中国周边外交的主动积极作为,体现于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发挥独特作用。中国主办两轮六方会谈,同有关各方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使朝核问题保持在和平谈判的轨道上。
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促进国际合作。胡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重点阐述中国对全球和区域合作的主张、以及对亚太经合组织发展的建议,并提出在能源、财经领域的具体合作倡议。温总理出席第5届亚欧首脑会议,就推动亚欧政治对话、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主张。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伊拉克、苏丹达尔富尔、伊朗核等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支持联合国进行必要、合理的改革,以加强联合国作用,提高其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钱其琛同志参加联合国改革问题高级别名人小组工作。中国广泛开展在反恐、军控、发展、人权、司法、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外交坚决打击“台独”分裂活动。2004年台“大选”后,陈水扁顽固推进“台独”步伐,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和安全。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大国和周边外交中,同分裂活动进行坚决斗争,连续第12次和第8次挫败台“参与”联合国和挤入世界卫生大会图谋,遏制了陈水扁等人利用“过境”等名目进行分裂活动。经过工作,国际社会普遍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台独”言行,理解中方对台湾问题的高度关切。
经济外交和为民外交
中国外交要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根本任务,就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贴近国内工作和经济建设,使政治和经济相互促进。
中国外交积极配合解决对外经贸摩擦增多的问题。近年,一些国家以“非市场经济”为由,对中国商品实施反倾销诉讼。中国成为世界上遭受此类诉讼最多的国家,1/6反倾销诉讼针对中国,使中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中国经济外交的重点之一,就是摘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帽子。中国充分发挥政治和经济双重杠杆作用,争取到南美4国、东盟10国宣布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使得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在不足半年的时间里已经从9个一举跃升到24个。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10月,中国与七国集团首次举行财长和央行行长非正式对话,标志中国参与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2004年,中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保证能源供应安全。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问题被提上日程。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进口逐年增长。到2003年底,中国日进口石油350万桶,相当于需求量时40%。2003年石油需求增长9%,石油进口增长30%。2004年1-9月,中国石油进口增加34%,达到6.32亿桶。中国外交将能源合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做主要石油供应国的工作,包括沙特、伊朗、阿曼、也门和俄罗斯、非洲、拉美国家等。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代表团访华,与中国签署具体油气合作协定。中国公司在沙特天然气开发项目上中标。
中石化公司获得参与科威特境内的一项价值60亿美元的石油工程项目的竞标。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中国新疆阿拉山口输油管线)开始铺设。胡主席11月访问南美,中国分别在巴西和阿根廷投资85亿、200亿美元,参与港口、铁路和采矿业、石油勘探、通讯设施等建设,进口巴西和阿根廷的石油、农产品、铁矿砂、铝土等。
中国领导集体提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国外交也贯彻了这一精神。李肇星外长说,中国人民是中国外交的主人。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出了国门,2003年中国公民出境达2000多万人次,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的28万,多了70多倍。中资企业也遍布五洲四海。与之相伴,中国公民在海外遭遇突发事件、中资公司与当地的经济纠纷与摩擦等事件激增。保护海外公民、华人和侨民权益在中国外交中的分量越来越大。在伊拉克我公民被绑架、在阿富汗我工人遇袭等一系列事件中,胡主席、温总理立即作出批示,亲自询问,指示外交部及时妥善处理。中国外交部门建立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驻外使领馆启动应急协调处理机制,反应迅速,处理得力。中国外交部门在海外公民被殴、被扣等事件中,第一时间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涉;在我公民伤亡事件中,及时安排救治,并会同有关部门将伤亡人员运送回国。2004年3、4月,我公民在苏丹、伊拉克等地遭武装人员绑架。外交部立即成立营救小组,日夜跟踪最新情况,并运用多年来积累的关系,通过各方渠道进行疏通。外交部还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手段及时发布最新信息,公布中国公民“赴部分国家和城市注意事项”。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中国外交正迎来机遇的和风,将励精图治,竭尽全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航船扬帆鼓劲,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