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问题应对策略研究_心理投射论文

中学生道德问题应对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道德论文,应对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应对又称应付,对此数十年来心理学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上都有了很大进展[1][2]。今天,人们一般对应对作如下理解:个体在应激环境和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而为平衡自身心理状态所采取的措施[3]。

关于应对的研究,以往涉及的内容一般是生活事件及有关的挫折、烦恼、压力等,而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事件个体会如何应对却研究甚少[4][5];在对应对主体的了解上,先前的研究集中在大学生和成人方面,对中学生的研究相对甚少[6][7][8]。应对策略是应对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分类。有的认为有“针对问题”或“针对情绪”的两类、或“改变应激源”还是“改变自我”的两类,有的提出有“积极认知应对”、“积极行为应对”、“回避应对”三类,有的把应对分为“积极行动”、“回避”、“攻击”、“听之任之”四种,还有把应对分为六类或八类的[9]。近期,Carolyn Saarni就儿童少年面临社会交往和情绪问题时的应对策略作了研究,她把应对消极社会性问题的策略分为五类:a,自主设法解决(积极主动解决问题);b,寻求支持(包括寻求帮助和安慰);c,回避(饶开问题、回避矛盾);d,内投策略(自责、焦虑、担心等);e,外投策略(推卸责任、责备他人、攻击行为等)[10]。本研究拟在Carolyn Saarni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青少年面临突发道德问题时的应对策略作初步探究,了解他们应对道德问题的策略选择上可能存在的情况和特点。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应对领域和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人的道德风貌并开展有效的道德教育。

2 方法

2.1 被试:从上海市两所普通中学取样。预测时,选用小样本,从预备班、初二、高一随机选取各10人。测查时,分层整群取样,从上述年级各选取一个自然班,分别为预备班42名、11.6岁,初二40名、13.7岁,高一42名、15.7岁,共124名,男女约各半。

2.2 材料:以自编道德情境故事作为测查材料编制问卷,见附录。问卷由三个情境故事及相应的问题组成,故事中主人公面对的道德事件分别涉及财物损坏、人身伤害、声誉损坏,它们是我国道德心理研究经常涉及的内容。

预测中,让被试列出在对付处理这样的情境时自己所能想出的所有方法。结果表明,被试列出的方法是在Carolyn Saarni提出的应对消极社会性问题的五类策略范围之内。测查中,以预测中确认的对应于五类策略的方法作为反应项目列于每一情境故事后,同时留空允许被试写下自己想到的其他应对方法。接着提出若干问题,要求被试在“一般投射”和“角色投射”两种情况下就应对策略和内心体验作选择反应。应对策略是在所列出的“a”、“b”、“c”、“d”、“e”五类中作选择,内心体验是在“很愉快”、“愉快”、“无所谓”、“不愉快”、“很不愉快”中作选择。

情境故事及反应要求

故事 内容 反应要求

1 财物损坏(1)还有没有其他处理对付的方法?有的

话请写在下面。

2人身伤害   (2)主人公最可能会采取哪一种对付处理

的方法?为什么?这时,他会有怎样

的感受?

3声誉损害

(3)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采取

哪一种对付处理的方法?为什么?这

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2.3 步骤:预测时,研究者当主试,与被试逐一个别访谈,记下他们的反应。测查时,由班主任主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班主任事先接受培训,使他们理解研究意义、方法,并统一指导语和有关要求。

2.4 资料处理:按被试在反应要求(1)上的回答,进一步确认被试就道德问题应对策略的认同情况。按他们在反应要求(2)和(3)上的回答,分别考察被试选择应对策略的概况。这包括“一般投射”和“角色投射”两种情况下选择策略的情况;不同年级被试的策略选择情况;不同道德情境故事上被试的策略选择情况;在策略选择时内心体验的情况。选择的每一种应对策略按频次计,并作百分数差异Z检验;内心体验按2、1、0、-1、-2记分然后计算均值和作平均数差异t检验。统计处理用SPSS.10.0。

3 结果

3.1 被试对应对策略的认同情况

对反应要求(1)的回答结果见表1。

表1 被试对5种应对策略的认同情况

年级

n 直接认同 间接认同 认同合计其他反应

n % n % n % n%

预初

42

28

66.67

11

26.1939

92.86

3

7.14

初二

40

31

77.507

17.5038

95.00

2

5.00

高一

42

34

80.956

14.2940

95.24

2

4.76

N 124

93

75.00

24

19.35

117

94.35

7

5.65

表1表明:“直接认同”,即被试在留空中未写、认为只有所列的应对方法,在三个年级组被试中分别占66.67%、77.50%、80.95%,在所有被试中有75.00%。“间接认同”,即被试虽在留空中写了但其含义仍可归入本研究所列的五类应对策略之中,在三组中分别占26.19%、17.50%、14.29%,在所有被试中有19.35%。“认同合计”是上述两种认同之和,在三组中分别占92.86%、95.00%、95.24%,在所有被试中有94.35%,均为绝大多数。“其他反应”,即被试在留空中写得语焉不详或颇为离题,在三组中分别有7.14%、5.00%、4.76%,在所有被试中有5.65%,均为极少数。

3.2 被试对应对策略的选择情况

面对三个含有道德问题的情境故事,被试须在“一般投射”和“角色投射”两种情况下就策略选择作出反应,选择频次、百分比、排序及z检验的结果见表2。

表2 被试应对策略选择结果

应对策略 ab

c

d e

一般投射情况 人次250 72 22 12 16

[3×124=372]

%67.2019.35

5.913.234.30

排序 1

23

5

角色承担情况 人次258 66 14 16 18

[3×124=372]

%69.3517.743.764.304.84

排序 12

5 43

合计 人次508 138 36 28

34

[3×2×124=744]%68.2818.554.843.764.57

排序 12

3

54

表2表明:一般投射时,被试应对策略选择的首选为a,然后依次为b、c、e、d,其频次百分比分别为67.2%、19.35%、5.91%、4.30%、3.23%。Z检验表明,在a与b、b与c之间差异显著(z=13.1700,p<.01; z=5.5172,p<.01),其他选择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角色投射时,被试应对策略选择的首选为a,然后依次为b、e、d、c,其频次百分比分别为69.35%、17.74、4.84%、4.30%、3.76%。Z检验表明,在a与b、b与e之间差异显著(z=14.1942,p<.01; z=5.4310,p<.01),其他选择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合计两种情况,被试策略选择的首选为a,然后依次为b、c、e、d,其频次百分比分别为68.28%、18.55%、4.84%、4.57%、3.76%。在a与b、b与c之间差异显著(z=13.6846,p<.01; z=5.8192,p<.01),其他选择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比较同一排序在“一般投射”与“角色投射”两种情况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3.3 不同年级被试选择应对策略的情况

不同年级被试应对策略的选择频次、百分比、排序及z检验的结果见表3。

表3表明:预初组被试中,应对策略首选是a,然后依次为b、c、d、e,频次百分比分别为57.14%、28.57%、7.94%、3.17% he 3.17%。在a与b、b与c之间差异显著(z=6.4758,p<.01;z=5.9971,p<.01),在b与c之间差异显著(z=5.9971,p<.01),其他选择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表3 不同年龄被试应对策略的选择情况

应对策略 a b

c d

e

预初 人次

144

72 20 8

8

[3×2×42=252]%57.1428.577.943.173.17

排序 12

3 4.5 4.5

初二 人次

174

30 10 8

18

[3×2×40=240]%72.5012.504.173.337.50

排序 1 2

4 53

高一 人次

190

36

6 12

8

[3×2×42=252 %75.4014.292.384.763.17

排序 125

3 4

初二组被试中,应对策略首选是a,然后依次为b、e、c、d,频次百分比分别为72.50%、12.50%、7.50%、4.17%、3.33%。在a与b、b与e之间差异显著(z=13.2949,p<.01;z=2.73,p<.01),其他选择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高一组被试中,应对策略首选是a,然后依次为b、d、e、c,频次百分比分别是75.40%、14.29%、4.76%、3.17%、2.38%。在a与b、b与d之间差异显著(z=13.7915,p<.01;z=3.6444,p<.01),其他选择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比较同一排序在不同年级组之间的差异,首选的a、次选的b在预初与初二、与高一组之间差异均显著(分别为z=3.6941,p<.01; z=4.3352,p<.01和z=5.3159,p<.01;z=3.9070,p<.01),其他选择排序在各年级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3.4 在不同情境故事上被试选择应对策略的情况

被试在不同情境故事上应对策略的选择频次、百分比、排序及z检验的结果见表4。

表4 在不同情境故事上被试应对策略的选择情况

应对策略 a bc

d

c

1

人次 17436

16 10 12

[124×2=248] % 70.16 14.52 6.454.034.84

排序 1 23

5

4

2

人次 156668

8

10

[124×2=248] % 62.90 26.61 3.234.234.03

排序 1 2 5

3

4

3

人次 178

3612 10 12

[124×2=248]

% 71.77 14.52 4.844.034.84

排序

1 23.5 5 3.5

表4表明:在故事1上,被试首选应对策略为a,然后依次为b、c、e、d,频次百分比分别是70.16%、14.52%、6.45%、4.84%、4.03%。在a与b、b与c之间差异显著(z=12.5095,p<.01;z=2.9335,p<.01),其他选择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在故事2上,被试首选应对策略为a,然后依次为b、d、e、c,频次百分比分别为62.90%、26.61%、4.23%、4.03%、3.23%。在a与b、b与d之间差异显著(z=8.1459,p<.01;z=6.9010,p<.01),其他选择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在故事3上,被试首选应对策略为a,然后依次为b、c和e、d,频次百分比分别是71.77%、14.52%、4.84%和4.84%、4.03%。在a与b、b与c、b与e之间差异显著(z=12.8710,p<.01;z=3.6460,p<.01),其他选择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比较同一排序在三个故事之间的差异,次选的b在故事2与故事1、与故事3之间的差异显著(z=3.3379,p<.01),其他选择排序在各故事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3.5 被试应对策略选择的相应体验

在两种投射情况下选择应对策略时,被试内心体验反应的均值及t检验的结果见表5。

表5 与选择应对策略相应的被试内心体验的均值与t检验

△p<.01

表5表明:选择策略a、b时的内心体验均为正值,选择策略c时接近于0,选择策略d、e时均为负值。均值差异的t检验表明:一般投射时,除“d”与“e”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外,其他策略选择体验均值之间差异均有p<.01的显著意义;角色承担时,各策略选择体验均值之间差异均有p<.01的显著意义;合计两种投射情况时,除了“d”与“e”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外,其他策略选择体验均值之间差异均有p<.01的显著意义。

下面比较一般投射与角色承担两种情况下策略选择体验均值的结果,见表6。

表6 策略选择体验均值在两种投射情况之间的差异比较检验

△p<.01

表6表明:在策略选择a、b、d时,内心体验均值在两种投射情境之间的差异有p<.01的显著意义。在策略选择c、e时,均值在两种投射情况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考察不同性别被试的反应,在策略选择和相应的内心体验上均未见显著意义的差异。

4 讨论

4.1 中学生认同的道德问题应对策略及选择情况。本研究以Carolyn Saarni的应对策略分类为基础,因为其分类针对消极社会性问题,而应对道德问题其实就是应对涉及道德要求的消极社会性问题。我们的预测表明,被试处理对付道德问题的方法均在Carolyn Saarni的五类应对策略范围之内;76%的大多数被试对这五类应对策略表示“直接认同”,加上19.35%的“间接认同”,认同者达94.35%,占绝大多数。见“结果”中表1。故可以认为,我国中学生应对道德问题基本上有以下五类应对策略:a,自主设法解决(积极主动解决问题);b,寻求支持(包括寻求帮助和安慰);c,回避(饶开问题、回避矛盾);d,内投策略(自责、焦虑、担心等);e,外投策略(推卸责任、责备他人、攻击行为等)。

考察被试应对策略的选择,无论在“一般投射”和“角色承担”,还是两者合计,首选都是“a,自主设法解决”,三种情况分别占67.2%、69.35%、68.28%;次选都是“b,寻求支持”,分别占19.35%、17.74%、18.55%;然后选择或“c,回避”、或“d,内投策略”、或“e,外投策略”,所占比例在3.23%至4.84%之间;统计检验表明,首选与次选间、次选与三选间的差异均达p<.01水平的显著意义,而三、四、五选之间无显著意义的差异,同一选择排序在两种情况间亦无显著意义的差异。见“结果”中表3-2。这表明中学生道德问题应对策略的选择似有三个层次,首先“自主解决”、然后“寻求支持”、最后或“回避”或“内投”或“外投”。可见他们面对道德问题选择应对策略的主流是积极的。被试中有小部分选择或“回避”或“内投”或“外投”的策略,所占比例较小,但绝对数不少,仍应于重视。

4.2 不同年级中学生和他们在不同道德情境问题上选择应对策略的情况。

本研究中三个年级被试道德问题应对策略选择与整个样本的上述情况极为相似即存在三个层次,但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年级特点,不同年级组间在同一选择排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首选和次选上,在预初与初二、与高一年级间有p<.01水平的显著差异,即相对而言,预初组较少选择“a,自主设法解决”、较多选择“b,寻求支持”,而初二、高一组正好相反。见“结果”中的表3-3。我们认为,这一差异是随年龄增长和年级升高他们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自然结果。由此推测,年级低于本研究样本的我国儿童就有可能把“b,寻求支持”作为首选的应对策略,这有待今后验证。

在不同道德情境问题上,应对策略选择与前述整个样本的选择情况也极为相似即存在三个层次,但在三个故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主要在故事2与故事1、与故事3之间,即在次选的“b,寻求支持”上,故事2的百分比(26.61%)高于故事1、故事3(14.52%)有p<.01水平的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故事2涉及的是“人身伤害”,往往更需要得到外部的及时帮助。如,有的说“摔交了,要马上到医院检查”,“请人帮忙,看医生要紧”。这表明涉及不同具体道德问题的情境故事会影响到中学生应对策略的选择。

4.3 中学生选择道德问题应对策略时的内心体验的情况。

被试道德问题应对策略选择时的内心体验表明,无论是“一般投射”和“角色投射”、还是两者“合计”,在选择“a”和“b”时均有积极性的内心体验,均值分别为1.06、1.52、1.29,0.84、0.68、0.72;在选择“d”和“e”时有消极的内心体验,均值分别为-0.91、-1.11、-1.01,-0.97、-0.86、-1.08;在选择“c”时内心体验则接近于0,均值分别为0.09、-0.03、0.06。见“结果”中“表3-5”的“体验均值”栏。我们认为,策略“a”是“自主设法解决”、策略“b”是“寻求支持”,选择它们体现了主体的积极心理活动,也是他们自主性和主动性的体现,很自然地会引起积极的内心体验;策略“d”是“内投策略”、策略“e”是“外投策略”,选择它们往往是无法积极解决自己面临问题的结果,自然会伴随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策略“c”是“回避”,选择时“与己无关”的态度可能使内心体验趋于中性。

选择5种策略时内心体验程度的均值差异检验表明:在选择“a,自主设法解决”与“b,寻求支持”间,在选择“b,寻求支持”与“c,回避”间,在选择“c,回避”与“d,内投策略”、与“e,外投策略”间均有p<.01的显著差异,而在选择策略“d,内投策略”与“e,外投策略”间无显著差异。见“结果”中“表3-5”的“t”栏。这似乎表明在策略选择上,中学生的内心体验有四个层次:选择“a,自主设法解决”会有最积极的内心体验;选择“b,寻求支持”会有较积极的内心体验;选择“c,回避”的内心体验为中性;选择“d,内投策略”与“e,外投策略”会有消极的内心体验。这些体验上的层次差异与选择上的三个层次是一致的。但何以“a,自主设法解决”与“b,寻求支持”间的积极体验上会有显著差异?我们发现,选择前者的理由是“有能力就自己解决”,体现了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后者的理由是“请人帮助,毕竟有求于人”,差异可能就来自这两种不同的心态。

比较“一般投射”与“角色承担”时策略选择的内心体验,在“角色承担”时积极内心体验的分值更高、或消极内心体验的分值更低,且这种差异在选择“a,自主设法解决”、“b,寻求支持”、“d,内投策略”上达p<.01水平的显著意义,在“c,回避”、“e,外投策略”上已接近有显著意义。见“结果”中“表3-6”。这因为“角色投射”会使被试更加感情投入,往往更会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并作出有关的选择。

5 小结

本研究表明,面对涉及财物损坏、人身伤害、声誉损害的道德情境问题,中学生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五类:a,自主设法解决(积极主动解决问题);b,寻求支持(寻求帮助和安慰);c,回避(饶开问题、回避矛盾);d,内投策略(自责、焦虑、担心等);e,外投策略(推卸责任、责备他人、攻击行为等)。

中学生选择上述道德问题应对策略时,首选是“a”,接着是“b”,然后是或“c”或“d”或“e”;他们绝大多数能选择“a”和“b”,即有积极社会性意义的应对策略;在上述两种策略中,相对而言,有较多的预初学生选择“b”,而有更多的初二、高一学生选择“a”;面临不同的具体道德问题,中学生选择应对策略会有所不同。

中学生选择道德问题应对策略“a”、“b”时伴有积极的内心体验;选择“c”、“e”时伴有消极的内心体验;选择“c”时内心体验接近中性;这种情感体验的差异是明显的;与“一般投射”相比,“角色投射”时他们的积极内心体验和消极内心体验都更强。

标签:;  ;  

中学生道德问题应对策略研究_心理投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