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明清时期的那些民间组织
彭 勇
【摘要】 明清时期的民间组织类型繁多,无论是半官方的还是典型的民间组织,都在弥补官方组织的某些功能失灵或缺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国家也努力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引导、管理和监督,以共同构建有秩序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民间组织 国家机构 国家意识形态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民间组织的出现要早于官方组织。从源头上讲,民间组织促进和推动了官方组织产生、发展和不断演化;从实际运行看,官方组织出现之后,便开始组织引导、规范和管理民间组织,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建有秩序的社会环境。
到明清时期,随着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管理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为适应新的形势,官方组织管理体系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民间组织形式屡有创新。一方面,国家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劲,皇权已高度渗透于基层社会组织的方方面面,国家意识形态体现于民间组织之中;另一方面,民间组织也推动了官方组织不断完善和进步。这一时期的民间组织既表现为全国高度的统一性,又由于疆域之辽阔、民族成分之复杂等因素,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发展态势和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微软、腾讯、谷歌、Facebook、百度、阿里等著名企业把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工业和互联网发展的研究重心,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专业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将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与发展。2017年全球新成立人工智能创业公司1100家,人工智能领域共获得投资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
明清时期民间组织的类型繁多,其国家意识形态化越来越明显
民间组织是由基层民众自发形成的非官方组织,到明清时期它们的存在便已无法与官方完全脱离,即便是一些民间组织看似与官方(政府)毫无关系,实质上仍是在官方的允许或默认之下。鉴于明清时期的国家机构没有普遍设立县级以下机构,必须发挥民间组织的管理作用。这一时期的基层组织,如果简单划分为官方、半官方和民间三类,半官方和民间组织都具有广义上的民间组织性质,比如里甲、乡约、社学、社仓、义仓等,都属于半官方性质,因为它们虽然主要是由民间群体来组织运行管理,却被纳入国家体系之中,接受考核、监督和管理。比如社学,它是半官方性质的民间教育组织,明清时期各地普遍设立。明初天下既定,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就下令地方政府延师以教民间子弟,倡立社学,但效果不佳。洪武十六年(1383)他又下令,“诏郡县复设社学。先是,命天下有司设社学以教民间子弟,而有司扰民,遂命停罢。至是复诏民间自立社学,延师儒以教子弟,有司不得干预”。考虑到民间的情况差别很大,并不做强制要求,“其贫乏不愿者勿强”。据《(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顺治九年(1652)礼部议准,“各乡置社学一区,择其文义通晓者、行谊谨厚者补充杜师,免其差役,量给廪饩养赡”,清朝明确规定社、义学教师可免差役,体现了半官方性质。各地民间学校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地方官和地方乡绅的重视程度。其他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也都有辅助政府管理的功能,如里甲组织负责赋役征派和地方治安,乡约组织保障了民间宗族或地方的行为规范,其主旨都是国家倡导的崇礼向善、淳化风俗和守望相助等价值观念。
极具血缘性的宗族义庄、地缘性的善堂善会,以及兼具地缘和血缘的会馆、公所等组织的民间属性更为明显,但也没有完全脱离官府而存在,它们同样在国家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之下运行。这类民间组织的产生,动力主要来自强烈的自我需要,以及组织者(地方精英)的积极推动。明清时期,社会秩序稳定,传统经济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繁荣,城乡各类民间组织也应运而生。
宗教组织的功能极其复杂,它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寄托方式的表达。不同的宗教形式影响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很难离开宗教仪式或精神信仰,儒家伦理体现在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各地土生土长的宗教可谓五花八门,它们共同编织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明清时期的宗教组织,最显著的特点是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带来了西方近代思维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精神寄托,也提供了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新窗口。
网站维护上,重点是导航目录的维护与OA学术资源的更新。图书馆互联网网站方面,定期对目录导航进行访问检验,确保网站链接可用。军网方面,一是缩短从互联网下载OA学术资源镜像到本地的周期,提高资源更新速度;二是规范OA学术资源整合工作流程,提升资源更新质量。
在2016年12月28日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五部委下发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6】195号)文中,明确将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以下简称“三率”)等指标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的重要指标项[1],我国目前也已完成全国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评价方法与程序的基础研究[2,3],开展“三率”调查评估研究不仅能查清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三率”等基础调查数据科学建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评价体系,为国家科学制定矿业开发政策提供支撑。
两组干预前腕背伸、肘屈曲、肩外展、膝屈伸活动度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散布于民间的宗教组织非常复杂,既有儒、佛、道、伊斯兰教等传统的宗教组织,也有官方允许的道教信仰,它们被区别以国家祭祀、正祀和淫祀等,甚至还有诸如白莲教、天理会等邪教,以及反动会道门等民间组织,这样分类的本身就体现了国家对宗教组织的不同态度。宗教在古代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原始宗教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脚步而产生的,出于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基于超现实的精神依赖,宗教成为民间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主要是长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凡是自然灾害频繁、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之时,也是民间宗教最活跃的时候。由于政府应对灾害不力,民间组织便会“趁虚而入”,这既有乡绅、地主或商人以赈济为目的民间组织,也有各类民间宗教组织,它们既会施粥救灾,互相接济,也会聚众密谋,反抗官府,像明代的白莲教和清代的天理教起义,就颇具代表性。
民间组织既弥补了政府职能的缺失,也促进了政府职能不断完善
行会、慈善会是侧重于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民间组织,在行业自律、规范行为、拓展业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河南河内县的柏山村有专业的制缸作坊,生产的柏山缸在清初就远近闻名,到嘉庆年间共有60余家,民间组织——缸窑会(手业行会)负责行业管理。河南社旗县的山陕会馆很早就制订了商业规则,行会把规则刻在3块石碑上,分别是《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它们是我国现存很早的商业规则系列碑文,也是“诚信为本”商业经营思想的直接展示。善会组织在明后期到清代大量出现,它们组织了多种施善与救济公益活动。据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一书统计,整个清代的育婴堂组织至少有973个,普济堂399个,清节堂类216个,以施棺为主的善会善堂589个,综合性的善会善堂338个,其他难以分类的743个,而无法统计的肯定还有很多。这一时期民间慈善组织的大量出现,既反映了社会有这方面的需求,也反映了施善者意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此意与国家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文化组织承担着基层社会秩序构建的重任,主要由宗族、耆老、乡绅等地方文化精英共同完成的。文人结社出现很早,源于古代诗社、文会、怡会等,是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唐宋时已渐成风气,到明代已空前繁盛,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江南地区,人文结社蔚然成风。他们志同道合,结社聚会,在闲暇之时,或赋诗联句,吟咏唱和,或品茗论道,游山玩水,共襄文坛雅事。民间文化组织以怡然自得的方式影响到本地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风气,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纵观明清五百余年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主要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框架之下,通过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我塑造来实现。对德高望重的地方精英,古人有很高的期许。钱谦益在《中宪大夫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张府君墓表》中就说:“贤人君子,国家之元气也。观于在野,在国可知也。观于老而致事,则强仕服官可知也。故曰:乡之有老成人,如树之有硕果,如松之有茯苓。树之蕃,而松之茂,必征于此。”
半官方的民间组织在填补政府职能的空缺方面最为突出,里甲、保甲和乡约等组织实际担负起县以下基层社会的管理职能。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普遍设立里甲组织,其结构是“以百有十户为里,推丁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十甲。城中曰坊,近城曰厢,在乡曰里,各有长”,主要职能是编查土地,催办钱粮,完成官府交办的各项公事。比较而言,保甲组织在维护地方治安,防止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协助官府缉拿罪犯,核查户口等方面功能更突出,按《清朝文献通考·户口考一》规定,“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两套地方基层组织交叉使用(清后期保甲逐渐取代里甲),在稳固国家政权基础、确保赋役征收和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教育组织承担起开启民智、普及文化的重任。民间性质的书院、社学、义学和私塾等,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基础教育的需要。社学属童蒙教育,以学习《百家姓》《千字文》为主,兼及《御制大诰》等典章制度,以及冠、婚、丧、祭等古礼制知识。义学的私属性质比社学更突出,办学的资金来自官绅、商贾或地主,也有普通民众的捐赠,教师主要来自本地,有不仕的士人、年长的生员或资历辈分高的长者。学习内容多从识字开始,习读《三字经》《百家姓》,并开设劝农桑、习礼仪,明人伦道德等,成绩卓异者参加科举考试。民间教育对开启民智和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当时的官学教育无法覆盖到的。
解释变量方面,本文选择各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比值来表示各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程度,用y来表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具体解释见表1。
商业会馆和商帮就是典型的民间组织。商人们为方便在外地的经营,多以地域为单位,或者经营同类商品的商人联合起来,捐资兴建会馆。它们各有组织章程,保护入会者的利益,研究经营对策,举办联谊活动和公益事业等。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商业组织,即便像商品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的中原地区也是如此。据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张文彬主编《简明河南史》的初步统计,清乾嘉年间全省各地以山陕会馆命名者有32处,山西会馆32处,江西会馆6处,湖广、湖北各5处,福建会馆4处,江浙、四川会馆各3处,江南、山东会馆各2处,江宁、湖南、两江会馆各1处。分布最广的是山陕和山西会馆,达46个县之多。分布在大中城市的会馆,还是同籍官员私下聚会场所,在联络亲情和关注家乡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增强民间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
明清时期的民间组织复杂多样,地区发展不平衡,原生性强,地域差异大,决定了它的自发、无序和泛滥,难免与“官方”组织利益不一致,会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管理。
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组织运行的支配力量是士绅、胥吏和宗族势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民间组织的核心和领导力量,他们共同的特征无一不是来自政府的某种权力和政治地位。因为拥有官方的背景,他们极可能会以权谋私,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对此,国家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管理和监督、考核。各级官员都把整肃基层社会秩序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康熙皇帝亲自颁行《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大力推广《圣谕广训》等,极力倡导治国理念;省级官员如雍正时河南巡抚田文镜、尹会一分别著有《抚豫宣化录》和《抚豫条教》,加强对社会各阶层的管理,既有殷切的希望,也有严厉的要求。
民间组织复杂多变,尤其是自发的宗教组织,政府会采取严厉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如实行严格的登记和审查制度,再针对不同的宗教组织做分门别类的管理。宋代以降,政府对宗教组织“淫祀”的划定办法主要依据该信仰活动对社会秩序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非信仰的人或被信仰的神本身,也就是基于宗教组织的实际作用。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华,他们也在民间拥有一定的组织,在明后期到清初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外来宗教(主要是耶稣会)以儒家化为路径传播,得到了政府的优待和不同阶层的接纳,但到清前期,由于罗马教廷要求传教士改变传教方式,导致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文化)发生了直接冲突,清廷便下令禁止其传播,这就很能说明“宗教传播不得违背国家统治思想”的这一基本原则。
到明清社会中后期的城市和乡村,出现了许多游手好闲之徒,他们聚众结社,群殴勒索,败坏风气,影响社会治安等。对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的民间组织行为,政府会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像在明代就举行过三次大规模的禁毁书院活动,反对书生和文人的讲学、集会和结社等活动,以利于思想的高度统一。
明清时期已处于中国传统社会末世,民间组织之多,情况之繁杂,管理难度大,已超越此前的任何时期,伴随着传统国家开启近现代化的步伐,传统与现代交织,民间组织表现得异常活跃。这一时期,基层社会的稳定力量,对不同地区的民间组织而言,它们既有高度的统一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性。高度的统一性,是指统一在国家意识形态之下;巨大的差异性,是指各地民间组织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北方地区是明清的传统政治核心区、民族冲突与整合特征鲜明的地区,这里的基层社会组织主要是围绕豪强地主来构建的;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举教育发达,乡绅知识精英主导了基层社会的运行;华南地区在南宋之后,宗族力量在民间组织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明清时期的国家管理,既能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又能区别不同的地区和族群,以采取灵活的民间组织管理政策,这样的经验值得后世认真分析和学习。
【参考文献】
①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联经公司,2005年。②张文彬主编:《简明河南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代州县军户的制度设计与群体身份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8BZS065)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标签:明清时期论文; 民间组织论文; 国家机构论文; 国家意识形态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