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对策论文,北约东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约东扩计划于1994年1月正式提出后,逐渐加快了实施步伐, 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进逼,俄罗斯外交进行政策调整,力求阻遏北约东扩的势头,维护俄罗斯的安全利益。
一
北约东扩集中地表现出美俄关系既对话、又对抗,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多变的特征。
美国在后冷战时期仍以欧洲作为全球战略的一个重点。为了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美国主张在欧洲建构以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北约为核心的地区安全机制,然后吸收俄罗斯加入,将俄纳入西方操控管理的国际体系中,规范俄的发展方向。
俄罗斯则主张以“一国一票制”的欧安会作为欧洲安全机制的基本框架,而北约和独联体平行在欧安会之下,分别对西、东欧洲行使维持和平的职责。
这就是美国的“北约中心”论和俄罗斯的“欧安会主体论”,两种战略构想的对立反映了美、俄国家安全利益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和争夺的焦点。
俄罗斯认为,北约东扩将西方军事力量东移至俄罗斯西部边界,填补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的“安全真空”,对俄罗斯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对北约东扩一直表示强烈反对。但由于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综合国力削弱,它也很清楚地知道无力从正面阻止北约东扩,因此它希望通过谈判使“俄罗斯因素”在北约东扩进程的每一步都发挥作用,尽量迟缓北约东扩的步伐,减轻北约东扩给俄罗斯造成的军事压力和利益损害。
1996年,北约东扩步伐加快。北约首脑会议讨论了首批加入北约的东欧国家的名单。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竞选中公开提出北约接纳首批东欧国家的最后期限应为1997年7月。美国当时的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与12 个要求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的外长开会时表示:美国将不顾俄罗斯的反对,支持他们加入北约。
为了应付这一迫在眉睫的威胁,1997年1月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召集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外长普里马科夫、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议定了对付北约东扩的政策要点:1.除非北约东扩包括俄国,否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扩大到俄境;2.加入北的新成员国不应成为北约的军事基地;3.北约不应在任何新成员国境内部署核武器;4.北约在吸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成员之间应间隔几年;5.北约第二阶段的扩大应让俄国参加讨论;6.推进俄与白俄罗斯的统一;7.与中国建立反西方联盟;放弃军备控制协议作为具有威胁力的牌。〔1〕
当然上述政策要点只是一份供选择用的“菜单”,并非必须实施的政策方针和措施。
2月,俄外长普里马科夫赴布鲁塞尔,会见北约秘书长索拉纳, 提交了4份俄对北约东扩的政策立场的文件。3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赫尔辛基会见美国总统克林顿,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双方都作出了一定的妥协和让步。
美国为首的北约不能无视俄罗斯的反对,希望通过有限的让步换取俄罗斯承认北约东扩。这些让步主要是经济上的,如:同意俄参加七国首脑会议,向俄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俄完成市场经济的改革,促成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在北约东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俄罗斯只能默认这一事实,同意减少反对北约的强硬言论,同意将来的北约——俄罗斯宪章不必非由各国议会批准,仅由各国政府签署即可,即这份文件不必具有法律效力,仅具有政治效力就行了。〔2〕
但是双方未能就前苏联各共和国是否加入北约的问题达成一致,俄对北约东扩的“默认”也不等于“赞成”或“支持”。赫尔辛基会议后,俄罗斯采取了新的策略以应付北约东扩造成的威胁。
二
俄罗斯要求对北约东扩拥有否决权,遭到拒绝是意料中事;退而求其次,要求北约——俄罗斯宪章具有法律约束力,也未获认可;只能坚持上述文件必须具有政治约束力,特别要求北约保证。1.不在新成员国境内部署核武器;2.不在与俄接壤的新成员国建立军事设施驻扎常备军。
而北约只是说它目前还没有这种意向,计划在新接纳的成员国部署核武器,也认为没这个必要,也不会在未受到军事威胁的情况下,在新成员国部署军队。〔3〕但它不肯作出永久性承诺, 更不想形成有约束力的文件束缚自己的手脚。
就上述问题俄与北约自1997年1月开始进行秘密会谈,经过5轮谈判,双方在98%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在2 %与安全有关的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即:1.俄要北约明确承担不在新成员国部署核武器的义务;2.北约不得在新成员国部署“非常重要的战斗力量”(即人数4000人、旅一级以上的军队);3.北约不得在新成员国建立军备仓库;4.修改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使之符合当前地缘政治的现实。〔4〕
直到5月中旬的第6轮会谈,双方才达成一致意见,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北约——俄罗斯关于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文件”。这份20页的文件包括引言、双边关系基本原则、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和军事安排等五个部分。
从文件内容看,北约同意设立“北约—俄罗斯联合常设理事会”,由双方外交和国防部长组成,每年至少会晤2次, 双方大使每日至少会晤1次,俄向北约派驻1名大使领导的常设联络小组,以保证双边协商的连续性和制度化。双方协商的问题包括:维持地区和平、预防外交、冲突管理军事理论、军备控制、核不扩散、环境保护、紧急救助、科研活动等,范围相当广泛。这将意味着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对涉及自身的北约决策有了参与权、建议权、发言权,当然还不是“否决权”。
北约还承诺不在新成员国部署核武器,不建立储存军事装备的设施,不部署大量军队,但不放弃在新成员国举行军事演习和保有最基本的军事设施的权利。双方确定了修改欧洲常规武器条约的基本原则,将依据新的地区安全环境规定各国拥有军队和重要常规兵器的最高限额。〔5〕
作为对北约所作让步的回报,俄方同意在文件中写入“各国有权对自己的安全安排作出选择”,实际上是默认了北约的东扩。但叶利钦和普里马科夫都反复强调,如要北约扩大到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特别是波罗的海3国,俄罗斯将不受“基本文件”的约束, 重新考虑与北约的关系。〔6〕
三
不管怎样,俄罗斯官方对“基本文件”的签署是较为满意的。5 月27日,叶利钦与北约各国首脑签署“基本文件”后,又即兴似地宣布俄的弹道导弹将不再瞄准北约国家,尽管这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俄总统新闻秘书亚斯特任布斯基认为:“基本文件”的签署“是莫斯科在政治外交方面取得的一大成就”,因为俄“确认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即没有俄的参与便无法解决所有有关欧洲安全的根本性问题”。尽管这只是一份政治性、而非法律性的文件,“但它对北约是有约束力的”。他强调指出:“1975年的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也是政治性文件,但它的主要条款从未受到怀疑”,对签约国具有约束力。〔7〕
当然,美国和北约1997年7月份接纳首批新成员时, 将不会再遭到俄方的强烈反对,使北约避免了在东扩的进程中与俄形成激烈的对抗。其次,平息了美国国内就北约东扩产生的分歧和争论,有利于国内的稳定。第三,北约东扩在地缘上使欧洲国家直接受益,有利于平衡美、欧、俄三边关系,也有助于欧、俄之间建立“稳定、持久、牢固的关系”。第四,使叶利钦避免了因反对派的强大压力而可能导致的政局动荡和国内混乱,而这正是西方最大的战略利益所在。第五,联合理事会只能讨论与双方有关的议题,无权过问北约内部的事务和政策。第六,北约在有关新成员国境内部署军事力量、使用军事设施的问题上,仍坚持“无意向、无必要、无计划”的“三无”说法,并未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都不在新成员国采取改善军事地的措施。而且,双方出自各自利益的需要,对“基本文件”的各个条款和规定作出不同的解释,也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欧洲安全而言,一方面“基本文件”的签署使北约——俄罗斯在冷战后第一次建立起高层次的对话、协商与合作的双边机制,有利于欧洲安全的维护和危机处理。另一方面,美、欧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并不会因为一纸文件而全部解决。毋宁说,“基本文件”只是构建欧洲安全格局的第一步,是欧洲力量对比重新平衡的开始,各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和彼此关系的调整,以及矛盾斗争,都将对欧洲安全格局的形成、架构和机制产生影响。
四
为了将北约东扩的不利影响尽量降低,为了在与美、欧争夺欧洲安全格局主导权的斗争中加强自身地位,俄罗斯在外交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利用欧美矛盾
俄与西欧国家关系良好,领导人频繁互访,经贸关系密切。1994年6月,俄与欧盟签署了“伙伴关系合作协议”,在俄外贸中欧盟占35 %的比重,俄还一直表示愿意加入欧盟。
而欧美之间尽管在北约东扩、削弱俄罗斯的总战略上一致,但在欧洲安会问题上都各有所需,存在控制与反抗制的矛盾。欧洲各国要求以欧盟作为全欧安全大厦的基础框架,加强欧安会的作用,反对美国垄断北约东扩,主张东扩不要激怒俄,更为理解俄的忧虑。1997年年初,德、法领导人先后访俄,并建议在巴黎举行美、法、德、英、俄首脑会议,为美国所拒。
欧、美矛盾为俄在北约东扩问题上讨价还价提供了一定的回旋余地。这次“基本文件”的签署地点选在巴黎,决不是毫无意义的。
2.开展多边外交
俄罗斯从对西方“一边倒”外交转向“全方位外交后,力争通过多边外交改善国际环境,增强反对北约东扩的战略地位和实力。
近年来,俄向伊朗出售潜艇和导弹技术,开展核合作;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恢复与朝鲜的正常关系;向印度出售兵器,建立俄印“战略伙伴关系”;从而改善了俄的地缘战略地位。
对华外交更是俄对外政策的重点。1991—1993年,苏中关系顺利过渡到俄中关系,互相视为友好国家;1994—1996年,俄中发展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访华, 俄中建立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不仅达成了边界条约,还与塔吉克、哈萨克、吉尔吉斯签署了建立边界信任措施的协议。1997年4月, 江泽民主席访俄,中、俄与上述3国又签署了边境地区撤军协议, 大大改善了俄罗斯东部的地缘政治环境。
3.加强控制原苏联地区
面对北约东扩导致的战略安全空间的缩小,俄罗斯加强了对前苏联地区的控制,力图维系最后缓冲地带和安全屏障,公开宣称这一地区是俄的“特殊利益地区”,西方不得染指。
俄通过扩大双边军事合作、建构多边安全体系两方面途径,大力推进独联体的军事一体化,建立共同的安全空间和防卫边界,形成以俄罗斯为主导,以独联体为空间范围的地区安全机制。
俄坚决反对波罗的海3国和任何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北约, 反对西方向乌克兰、高加索渗透,反对北约插手独联体事务。1997年4月, 又与同样反对北约东扩的白俄罗斯结成联盟。
4.强化军事部署
北约东扩将使其防御空间扩大700—750公里,直达俄边界,形成对俄军事力量对比和战略的优势。
俄为改变这一不利地位,加强了西线的军事配置。1.在最西边的加里宁格勒,建立直属国防部的特别防御区,作为第一线防御力量;2.在与波兰与波罗的海3国的交界处,组建新的兵力集团, 作为多层防御体系的第二道防线;3.在西线的南、北两翼冲破“欧洲常规力量条约”的限额,增强兵力和兵器的配备,组建新的集团军,加强列宁格勒军区和北高加索军区的防卫力量;4.在莫斯科军区和纵深地区部署强大的快速反应部队,作为主要打击力量,便于向西线机动。
五
总之,面对咄咄逼人的北约东扩,俄罗斯综合国力不足,战略上处于对美、欧的劣势,只能“且战且退”,力图在北约东扩不可避免的现实情况下,争取西方作出更多的承诺,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同时避免与西方陷入新的“冷战”对抗,避免自我孤立。这确实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和两难选择。
注释:
〔1〕英《情报文摘》1997年1月7日, 《针对北约东扩俄制定政策要点》。
〔2〕《东京新闻》1997年3月24日,题:美俄妥协是趋向“新秩序”的第一步。
〔3〕《东京新闻》1997年3月24日,题:美俄妥协是趋向“新秩序”的第一步。
〔4〕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997年5月14日电。
〔5〕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997年5月14日电。
〔6〕俄新社,1997年5月27日,《欧洲战后整顿的重要一步》。
〔7〕俄新社,1997年5月27日,《欧洲战后整顿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