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出口产业的梯度发展战略--“九五”不可忽视的课题_国家经济论文

论我国出口产业的梯度发展战略--“九五”不可忽视的课题_国家经济论文

论我国出口产业梯度发展战略——国家“九五”计划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度论文,不容忽视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课题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国民经济在经过80年代平均7-8%的高速增长和对外贸易连续8年呈两位数发展之后,目前已处于经济起飞的临界点。尽管劳动密集性产业在一个较长时期中仍会是我国主要出口支柱,但从出口后劲和未来国际竞争需要看,必须从现在起十分重视我国出口战略产业群的规划和建立。

在没有政府强劲介入下的结构优化过程必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漫长过程,而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调整周期,使一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越过结构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过渡,抢占全球经济调整和新一轮发展之先河。

我国九十年代取得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出口产业的结构正面临着国际竞争日趋严峻的挑战。一国出口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该国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程度,而出口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虽然也在不断调整,但总体上起点不高,步伐不快,至今仍处在劳动密集性出口产业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固有的集约优势和要素优势未能充分体现出来,这无疑将对我国下一世纪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一系列制约因素。因此,在当前编制国家“九五”计划时,应对我国出口产业结构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

一、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1994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367亿美元,连续三年占据世界第十一位,其中出口121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亦从80年代末的不足30%上升到1994年的48%,基本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在1210亿美元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包括粮油、畜产、矿产、燃料类资源性产品占16.3%;轻纺产品包括服装、丝绸、鞋类、百货、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性工业制成品占57.3%;机械、运输设备及电子、化工产品类技术密集性工业制成品占26.4%。从总体上看,我国占出口比重73.6%的产品属于资源性和劳动密集性产品,这构成了当前我国出口的支柱产业。而在占出口比重26.4%的机电仪化产业中,也有相当数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档次较低。这些问题明显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来看,资源性和劳动密集性产品面临的贸易环境日益趋紧。亚洲、非洲、拉美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民族经济,其经济起步阶段无不从资源性和劳动密集性产业入手,初加工产品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回升乏力,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集中反映在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的贸易纠纷上,资源性和劳动密集性产品遭国际社会反倾销指控日益增多。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到反倾销指控逾200起,其中包括我国传统出口的大宗产品,如自行车、电视机、电风扇、搪瓷器皿、铅笔、漆刷、棉涤布、鞋类、玩具、罐头、蜂蜜、大蒜、硅铁、墨球铸铁、烧碱等。提出反倾销指控的国家从过去的美国、欧共体等发达国家扩展到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马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严重制约了我国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出口增长。

以上情况表明,长期支撑我国出口规模的资源性和劳动密集性产品,若不提高技术含量和商品档次,仍以“价格低廉”为主要竞争手段,已经难以再有大幅度增长。在对上述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把我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重化仪产业放在一个大力扶植和优先发展的位置,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我国具有发展技术密集性出口产业的优势和现实可能性

建国40多年来,我国已基本上建立完整的大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工业门类齐全,技术人员众多,科研队伍庞大。目前约有200万科研人员,人数居世界前列,每年提供数以万计科研成果。我国在航天航空、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光纤通信、造船、钢铁、石油化工等科技领域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以航天技术和造船技术为例,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成功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拥有的造船能力被世界公认为三大造船和船舶出口大国之一。

我国发展技术密集性出口产品的另一大优势是要素成本竞争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黑金属、煤炭、石油等战略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很低;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亦已具备一定规模。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从过去过的资源性产品为主已转为制成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已占全国出口产品的83.7%。八十年代以来,通过吸引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大大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档次,缩短了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这无疑为我国出口产业向更高技术层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日本和韩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走过的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日本在五十年代的经济起步时期,支撑出口的是轻纺和钢铁等产业;六十年代经济起飞,支撑出口的是机电、造船、化工等产业、汽车、电子工业也开始发展,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支撑出口的主要产业为汽车、电子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进入80年代,日本的计算机、光导、通信、信息新材料以及新生代的电子、汽车产业成为出口支柱产业。1965年日本的出口商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占31%,至1990年,日本该类出口产品的比重上升为65%。日本的出口战略获得巨大成功,形成了日本式的国际技术梯度转移模式,即:从国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并建立新的出口产业——向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转移淘汰产业——出口倍增——引进更先进技术并自主开发应用技术扩大输出。

韩国基本上也走了这条路,只不过韩国较之日本更为重视对出口产业战略调整的政府主导作用。韩国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坚持统一规划,将国内产业分为更新产业、骨干产业、主导产业末产业等产业群。1989年,韩国政府成立“韩国尖端技术产业发展审议会”,下设一个综合委员会和七个专业委员会,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韩国尖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明确将微电子、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光技术、航空这七大产业列为九十年代重点扶植产业。1965年,韩国的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占其出口商品的比重仅为3%,1990年这一比重已提高到38%。而韩国的电子产品、汽车和造船业,更是具备了与日本竞争的实力。

日本和韩国的出口产业战略对我国的启示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在经过80年代平均7-8%的高速增长和对外贸易连续8年呈两位数发展之后,目前已处于经济起飞的临界点。尽管劳动密集性产业在一个较长时期中仍会是我国主要出口支柱,但从出口后劲和未来国际竞争需要看,必须从现在起十分重视我国出口战略产业群的规划和建立。若以目前我国工业、科技和外贸的基础与五六十年代的日本、韩国相比,这种出口产业的战略调整和实施在90年代的我国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现实可能性。

三、我国出口产业梯度战略调整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在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战略产业建立上可否明确以下目标:

(一)形成三大出口产业群,呈梯度扶持发展。以农副和轻纺产业为当前支柱产业群,着重提高出口商品的加工程度、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形成一批国际名牌出口产品;以机电仪化产业为日后主导产业群,着重发展成熟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生代重化仪产业为出口战略产业群,重点予以政策倾斜,大力扶持并不断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

(二)明确分步走分阶段的战略要求。从目前着手调整,到2000年基本实现劳动密集性资源密集性出口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性出口产业结构的战略转移;到2020年基本实现以机电和运输设备出口为我国出口支柱产业,出口比重占60%以上,达到目前日本的结构水平;到2040年,目前作为出口战略产业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生代机电仪化产业占全国出口60%以上,为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21世纪中叶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创造条件。

(三)尽快开展出口产业战略的调查研究。1995年应研究制定出我国出口结构战略调整的总体规划,明确不同出口产业群的调整方向,制定相关鼓励、限制、促进等政策,落实具体行业规划。为90年代和下一世纪初的出口产业战略实施奠定基础。

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应用步伐的加快,国际竞争越来越集中于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这两大层面上的竞争,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成为衡量一国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技术密集性和资本密集性产业越来越占优势。

根据我国调整出口产业的中长期目标,应进一步明确相关的调整要求。

(一)大力提高农副和轻纺出口支柱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农副和轻纺产业基本上是资源密集性和劳动密集性产业,也是我国的传统出口支柱产业,其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额高达73.6%。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由于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这些产业已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国际市场的需求仍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这种趋势表明当前世界上资源密集性和劳动密集性产品的竞争焦点已从价格因素转向质量、品种、款式、包装、加工程度等非价格因素竞争,转向需求的多样化、系列化和名牌化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熟练劳动和技术含量,使我国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性产品出口由数量创汇型向质量创汇型转化。

(二)大力扶持机电仪化产业成为今后出口主导产业。机电仪化产品基本属于技术密集性产品,附加值高,在国际贸易中市场潜力十分广阔。目前世界机械和运输设备类产品的出口总额已达万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出口平均增长速度。尤为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当今发达国家的机电仪化产业中,许多产品已处于生命周期的中晚期,日益丧失昔日的比交优势,处于收缩淘汰之中,这就在世界技术密集性产品市场中显露出技术梯度的断裂层和转换层,为具有一定工业和科研基础的发展中国家的这些产品挤占市场提供了契机。

我国机电仪化产业出口增长很快,据海关统计,机械和运输设备类产品1980年出口为8.4亿美元,1990年出口为55.9亿美元,1992年增至132.2亿美元,1994年猛增到32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50%以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单调,款式较老、档次不高,零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跟不上,因而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必须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措施,大力扶持机电仪化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机电仪化出口主导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实力。

(三)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未来出口战略产业。调整出口产业结构,不仅要重视当前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更需要着眼于培育未来产业。我国未来的出口战略产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生代机电仪化产业两大方面。如生物工程、遗传工程、航天技术、核能技术、计算机软件、微电子、激光应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轿车、大型发电机组、大型民用飞机、大型船舶等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极具发展潜力。目前主要问题是如何将众多的实验室成果尽快转变为出口产品,这就需要大力促进贸工技结合,加快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大批高新技术项目,使之成为下一世纪初的出口战略产业,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

四、出口产业梯度战略调整的实施

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在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朝着资源配置最优化和价值实现最大化方向发展进程中,固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力。但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的正反两方面发展史表明,在没有政府强劲介入下的结构优化过程必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漫长过程,而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调整周期,使一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越过结构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过渡,抢占全球经济调整和新一轮发展之先河,日本和韩国正是这样两个成功范例。

在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进行战略调整进程中,政府作用十分重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国外的行业公会往往承担了以下一部分工作,而我国在目前体制下达不到这一要求。

(一)政府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制定相应的立法。出口结构的调整涉及工业、科研、外贸、农业等生产和流通领域,单个部门难以制定出全面规划。建议国务院成立专门委员会或由综合部门牵头,会同有关业务部门进行对策研究。可根据大经贸的思路,按目前支柱产业群、今后主导产业群、未来战略产业群的划分设计目标和阶段实施步骤,争取1995年完成全面规划。在编制规划同时,国家要考虑制定相应立法。与日本、韩国相比较,我国的经济立法周期长,内容简单,难以操作,在产业方面基本无法可依。建议借鉴这些国家立法经验,在制定外贸法、投资法、技术进步法等基本法同时,制定一批产业立法,如高新技术产业化法、产业调整法、战略产业振兴法、机电一体化促进法、技术进出口法等。

(二)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创建贸、工、技结合的有效机制。计划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外贸、生产、科研相脱节是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大障碍之一。国家应明确“以外贸为主导、以生产为基础、以科研为动力”的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方针,从宏观政策倾斜、行政体制改革、企业转换机制,科研体制和企业组织创新等方面促进贸、工、技结合。以企业组织创新来说,必须大力发展两类跨国集团:一是发展以外贸为龙头的贸工技一体化的综合商社型跨国集团,在应用技术层次上实现企业自我消化、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发展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工业、科技、外贸一体化跨国企业集团,在企业集团内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化继而国际化的过程。因此必须打破现有的行业所有制行政体制,彻底下放外贸经营权、技术和海外工程承包经营权,使企业真正成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独立经营实体。

(三)抓紧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对出口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目前对机电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已有不少倾斜政策。总起来看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政策比较分散,往往是各部门各搞一套,而在宏观政策和跨系统政策上难以统一。如技术产品出口,在退税、结汇、贷款、许可证等方面不要讲赶不上“三资”企业政策优惠,甚至连一般贸易都不及。第三个问题是有政策落实不了,这一方面暴露出行业利益冲突,地区利益冲突的矛盾,同时也与国家权威不够,法制不健全有关。针对上述问题,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全国政策的统一性,打破地区和行业封锁,根据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要求,制定统一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1)资金信贷支持的金融政策;(2)进出口经营权、配额、许可证等外贸政策;(3)减免关税、便利通关的海关政策;(4)减免税收和规范的出口退税等税务政策;(5)鼓励有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的奖励政策等等。另外,国家在一个阶段明令限制什么产业,禁止什么产业,鼓励什么产业,应定期公布。

(四)按产业群划分列出重点扶持项目,政府或行业协会出面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和落实。对不同产业群应按技术含量层次的高低和出口潜力大小进行排队,提出每个项目提高技术含量或更新换代的具体要求,根据产业政策定期进行调整。

1、当前支柱产业群。主要是农副和轻纺类劳动密集性出口产品,重点是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质量档次和售价。如服装产品,可将面料后整理和新面料开发、深加工或高级时装等方面作为调整结构的重点要求,组织攻关。对食品深加工、家用电器的不断更新、鞋类和玩具的档次提高等,也应有十分具体的项目实施要求。

2、今后主导产业群。包括机电仪化和成套生产线等技术密集性出口产品。如我国的大中型电站设备(水力、火力、核能),十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应大力扶持;再如石化技术、化工生产线、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生产线、冶金技术、各种机床、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系统、小型民用飞机、船舶等。应确立一大批主导项目,不断调整改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3、未来战略产业群。包括高新技术领域和新生代机电仪化产品,以及从大经贸角度看,要着重发展的服务贸易新领域,体现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的一体化。可以提出的项目有:光纤通信技术、超导技术、生物工程、遗留工程、航天技术、汽车、大型船舶和大型客机、计算机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还应包括金融、保险、运输、旅游、房地产、仓储、博览、广告、信息、咨询等服务贸易。对上述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必须组织贸、工、技力量共同进行实施;对属于服务贸易领域的项目,政府则应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行推动。

调整出口产业结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欧美国家自二战以来40多年,为了实施新技术革命,至今仍在进行新的调整;日本韩国步入出口产业现代化行列,用了30多年时间。我国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经济起飞已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产业结构调整也迈出很大步伐。只要我国明确了出口产业梯度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下,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出口产业的现代化。

标签:;  ;  ;  

论我国出口产业的梯度发展战略--“九五”不可忽视的课题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