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的病变分布特征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论文_王春蕾,孙彦峰,诸葛福满,姜福卿,张鑫,刘金玲,

脑小血管病的病变分布特征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论文_王春蕾,孙彦峰,诸葛福满,姜福卿,张鑫,刘金玲,

王春蕾 孙彦峰 诸葛福满 姜福卿 张鑫 刘金玲 王庆九

(鸡西鸡矿医院有限公司;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 脑小血管病指颅内小动脉、微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等病变,近年来,临床关于脑小血管病的研究得到较大进展,但仍需依靠组织活检进行明确诊断,鉴于难以获得病理学资料,故临床研究学者更多关注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通过对本病病变影像学特征与临床表现进行正确识别,有助于及时发现与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就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进行如下阐述。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病变分布特征;临床表现

脑小血管主要负责机体血液营养输送、细胞内液、细胞间液、血管内液体间的交流,在血脑屏障中担任着重要作用,当脑小血管内皮、平滑肌等细胞发生病变时,可导致血管壁增厚、白质水肿、血流运输障碍等,可间接导致脑白质疏松等病变出现,而由于侧脑室壁周围白质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供血区域稀疏,导致该区域为病变的多发区[1]。脑小血管病发病较为隐匿且不易识别,可表现出突发性脑卒中症状、认知功能障碍、易忽视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抑郁、痴呆等症状,由于该疾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与预防完全依靠临床经验进行,其疗效不甚满意,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故应掌握脑小血管病的病变分布特征与临床表现,便于尽早发现、尽早治疗[2]。

1 脑小血管病病变特征

脑小血管病的主要病变特征为急性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腔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萎缩及脑微出血。

1.1 急性腔隙性梗死 大部分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呈卵圆形、圆形、管状,直径<20mm,管状病灶多见于内囊与基底节,约有5%管状病变来自于脑深部小出血灶,病灶是否存在于内囊关系着患者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体征,与病灶大小无关。

1.2 脑白质病变 影像学特征呈圆形,T1WI表现介于脑脊液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低信号,T2WI与FLAIR成像为高信号,主要分布于双侧大脑半球深部白质、脑室周围、脑桥、基底节,偶见于小脑及脑干部位白质。急性腔隙性梗死白质高信号与其他脑卒中亚型相比,分布广泛且多见,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腔隙、脑萎缩、脑微出血等病变有关。

1.3 腔隙 腔隙指白质内或基底节含有少量脑脊液的小空腔,直径0.3-1.5cm,病灶>1.5cm时,亦可视为腔隙,但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小血管病不同,大部分腔隙性病变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体征,仅表现为病理性改变,急性腔隙性梗死病变演变为腔隙的概率较高,可达28%-94%。

1.4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MRI诊断时发现,血管周围间隙信号变化类似于脑脊液,平行切面时呈线样、垂直切面时呈圆形,故而病灶在基底节呈圆形、额叶侧面或颞顶叶皮质下白质呈线样。相关研究表示,血管周围间隙随着白质高信号与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病灶数目增加而逐渐扩大,说明该病变特征与其他脑小血管病具有密切的联系,轻微脑萎缩患者可见血管周围间隙改变,但不可作为脑萎缩的诊断结果[3]。

1.5 脑萎缩 MRI诊断显示患者脑沟变深、脑室扩大、脑回缩窄,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对称或不对称分布。有关研究证实,脑萎缩与脑小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比,且与大脑局部皮质变薄、皮质下梗死、海马萎缩、中脑、全脑、胼胝体具有相关性[4]。故而,研究脑萎缩时应同时研究脑血管损害程度,脑萎缩可反映或部分反映出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通过测量脑萎缩体积可判断脑血管损害程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6 脑微出血 该病变在T2WI梯度回波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上表现一致,呈卵圆形,直径为2-5mm,小灶性低信号或信号缺失,无周围脑组织水肿,明确诊断时应将血管周围间隙、大脑中动脉远端、苍白球钙化、分支流空影、急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病变排除,以免引起的信号缺失。

2 临床表现

2.1 缺血性卒中 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通常表现出纯感觉性卒中、运动性轻偏瘫、感觉运动型卒中、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腔隙性梗死患者与较大皮质梗死患者相比,短期疗效佳,但由于较高的发病率,可增加抑郁、认知、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

2.2 认知功能障碍 与其他病变所致的血管性认知损害相比,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高发病率,约占血管性认知损害的50%,患者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具有高度同质性,且认知功能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加重。脑小血管病变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有效注意力时间缩短、注意力与执行能力下降、语言流畅性与延迟回忆减退、信息处理速度减慢,患者行为症状表现为情绪不稳、表情淡漠、抑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

3 治疗原则

3.1 脑卒中治疗 一般由脑小血管病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以抗血小板药物与静脉溶栓治疗为主,脑白质病变、多发性腔隙性梗死、脑微出血与溶栓治疗后出血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并非是溶栓治疗的禁忌症。现阶段,关于脑小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尚无可靠的临床证据,主要采取调脂、降压治疗,他汀类药物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一定程度上延缓脑白质病变进程,但临床上输尿管缺乏大样本试验证据[5]。

3.2 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治疗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包括兴奋性氨基酸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胆碱酯酶抑制剂等,但其治疗效果存在争议,有待临床进一步证实;采用药物治疗或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延缓脑白质病变进展,尚缺乏有效的临床试验证据;脑微出血与症状性出血具有关联性,且脑微出血灶数量与患者执行力有关,但与信息处理速度无关[6]。

4 小结

脑小血管病并非是一种良性病变,与大血管病不同,该疾病更容易引起皮层下血管性痴呆,预后效果较差,不同的病变区域其病情严重程度并不统一,且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充分认识该疾病的病变分布特征以及临床表现,有助于防治脑卒中及认知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董哲,张建军.脑小血管病神经影像与临床[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5,17(2):163-165.

[2]高圆圆,徐运.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7,25(3):233-238.

[3]胡明,肖向建,吕佩源.脑小血管病的六大热点及其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6,15(7):661-665,669.

[4]叶虹,李飞,潘志信,等.脑小血管病影像学分型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及相关危险因素[J].广东医学,2016,37(11):1687-1690.

[5]贾俊栋,岳卫东.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15(2):98-102.

[6]王欢,吴云,梁庆成.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8):990-993.

论文作者:王春蕾,孙彦峰,诸葛福满,姜福卿,张鑫,刘金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脑小血管病的病变分布特征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论文_王春蕾,孙彦峰,诸葛福满,姜福卿,张鑫,刘金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