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换生成理论下的英汉空语类对比研究初探
肖瑶瑶 肖庚生
(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 目前,语言学界关于英语和汉语空语类的研究已有不少,但是从转换生成理论的视角对英汉空语类开展的对比研究迄今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在转换生成理论的框架内对英汉空语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重新研究和阐释,从转换生成理论的新视角对英汉空语类进行的对比研究和分析不仅可以发掘出英汉两种语言中其隐性元素——空语类的总体特征,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和阐释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方面的深层奥秘。
关键词: 转换生成;空语类;对比研究
一、引言
英语空语类和汉语空语类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现象。汉语有语用因素造成的主、宾语空位,英语则没有;同属于管辖与约束(GB)理论框架内的句法空语类,英、汉语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通过对英、汉语空语类的比较,一方面可以发现汉语隐性的语言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可以认识汉语主、宾语空位的话语省略性质。空语类理论在帮助我们维系现存的理论体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来解释语言的某些机制。对空语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性质,例如,不同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句法特性。虽然空语类在句子中并不呈现,但是它与其他显性元素一样在句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空语类的研究是转换生成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按照[±照应性]和[±指代性]的句法特征,乔姆斯基把英语空语类分为四种类型:NP-语迹,Wh-语迹,PRO和pro。其中,NP 移位和Wh-语迹由移位生成,而PRO 和pro 则是由基础生成的。[1]
二、英汉空语类研究现状
形式句法中,空语类(empty category)是作为与实质性成分(lexical category)和非实质性成分(non-lexical category)并列的第三种成分。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隐身”——没有语言实际“载体”,即没有语音值。语音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空语类虽然没有获得这种表达形式,但在句法操作层面,包括人们的语义-逻辑分析过程中,它们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没有因而“消失”[2]。比如:
①He wants[PRO to eat something.]他想[PRO 吃点东西。]
②What do you knowt?你知道什么?
综上所述,生长抑素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Try-2、CER及AMY水平,同时降低TNF-α、IL-6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9.Season’s greetings to you all straight from our hearts.
以上是NP 移位在英文被动结构中与其在汉语“把”字句结构中的比较,接下来进一步分析对NP移位在英语提升结构中与在汉语“把”字结构中的比较。②a 和②b 的树形图表示如下:
所以,虽然以空语类理论最早始于英语的研究,但是类似的研究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当空语类理论作为形式句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后,很快被引入到汉语研究中。
三、英汉空语类对比实例分析
现代生成语法的理论研究并不专注于特定语言的描述,而是建立适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通用语法系统。为了找出答案语言学家必须采用多种语言的普遍规则,才能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将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来研究中英文的空语类,以此反映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3]
式中,Ti(i=1, 2, 3, 4)为各卫星的时间,T为用户接收机的时间,c为光速,(X, Y, Z)为用户接收机的坐标。各卫星的时间Ti和坐标(Xi,Yi, Zi)通过解析接收到的卫星报文获得[3-4]。
(一)英汉空语类的相似性
本小节依次讨论了三种英语空语类和四种中文空语类。对于英语空语类,有NP 语迹[+anaphor,-pronominal],PRO[+anaphor,+ pronominal] 和Wh- 移 位[-anaphor,-pronominal],而汉语空语类有四类,包括NP移 位[+anaphor,-pronominal],Wh- 移 位[-anaphor,-pronominal],PRO[+anaphor,+ pronominal] 和pro[-anaphor,+pronominal]。也就是说,两者都是语言在分类类型方面具有NP-语迹,PRO 和Wh-语迹。关于两者的相似之处,它主要在于NP 移位和PRO 两方面。
1.英汉空语类在NP 移位上的相似性
正如乔姆斯基所定义的那样,NP 移位在英文和中文都存在。英文中的NP 移位主要分布在被动和提升结构中,而中文NP 移位在“把”字句和“被”字句结构中,两者具有相同的属性。例如:
另外,英汉Wh-移位在语义上的解释也是不同的,例如:
b. 这个人i 被骗了i。
②a. Hei is likely to goi.
b. 我们i 把房间打扫了i。
①a 包含通过被动得到的英语NP 移位,而②a 包含通过提升过程而获得的NP 移位。①b 和②b 是①a 和②a 是汉英各自获得NP 移位的实例。①b 是通过汉语的“被”字句呈现NP 移位,而②b 是通过汉语中的“把”字句来实现NP 的移位,笔者将对其移位的具体情况借助于树形图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比较英语被动句中的NP 移位和中文中的“被”动句,以下③a 和③b 是①a 和①b 的树形图。根据①a,主语“The man”来自动词短语内主目语,“cheated”为被动动词并且不能与“The man”检验格。“The man”首先从VP 内部位置移动到[Spec,VP],然后移动到[Spec,IP]位置。在树形图上,用Tense 检查它的移位情况。也就是说,这种NP 移位的驱动力只是用于格检验。“The man”发生的NP 移位与留在内部的痕迹参数位置形成一条语链,其显性部分为先行词,隐形部分为移位语迹。但是先行词会进行格特征检验,而移位语迹根本不包含格特征。
然后,关于③b,主语“这个人”来源于VP内主目语位置。“被”是一个被动的标记,并使动词“骗了”吸收其已经经过格检验的宾语部分。为了进行格检验检查,VP 内主目位置的NP 移动到[Spec,IP],它检查[过去]时序节点的主格情况。因此,已经移动的NP 与其留下的语迹形成一条语链。可以看出,汉语的“被动”结构中的NP 移位与英语中NP 移位在被动结构中极为相似。两种语言的先行词都处于主目语位置,以及两种语言中NP 移位也出现在主目位置。英汉的NP 移位都是为了进行格检验。根据题元理论,3a 中的语迹“The man”是由动词分配的内部题元参数。先行词“The man”并不在题元位置,而是它处在一个空的[Spec,IP]位置。然后,由显性NP 移位形成的语链使得语迹“t the man”符合题元理论准则,因为只有一个题元角色可以分配给一个照应语。
①句中,PRO 位置就是表层结构中空语类存在的位置,是PRO 型空语类。在英语和相应的汉语句子中都有类似表现。同样,②句中,“t”的位置就是表层结构中空语类存在的位置,是虚迹型空语类。它是由于“What”移位而产生的。它的存在,可以保证不会有其他相似的成分充当受事,以保证疑问句生成过程中,Wh-成分移位的合法性。这种空语类典型存在于英语中,在汉语中则有类似但是更为特殊的表现。①就语言现象而言,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都存在一些没有获得语音值而功能依旧的“隐身”成分。
根据树形图④a 显示,与NP 移位中的被动结构一样,NP 移位在提升结构中也是从一个分句的结构位置移位到另一个分句结构的位置,即矩阵子句的主体位置,并且在[NP,IP]的位置。NP 移位也是为了找到相应的格。NP 移位语迹与其先行词形成了语链,两者具有相同的题元角色。在管辖范围内,语迹t He 由分句中的He 管辖,因为该分句包含了一个显性主语“He”以及管辖语“is”。因此,④a 中的语迹与约束理论一致,其特征是[+anaphor,-pronominal]。汉语中的“把”字句结构的NP 移位与英语中的NP 移位很相似,例如④b 图可知。“房间”处于内主目位置,然后转移到[Spec,AgroP]位置用动词“打扫了”检验格。由此可见,汉语中“把”字句的NP 移位也是对格的检验,通过其语链的移位,使得原本处于题元位置的语迹以及其“房间”发生移位,这一点符合约束理论。因此,在提升结构中,英语的NP 移位与汉语的“把”字句中的NP 移位具有相似性。
2.英汉空语类在PRO 上的相似性
当前,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正处在历史发展的转型关键期,既需要加强规范、提高质量,又需要鼓励创新、促进改革。“四个回归”为高校加快改革步伐,办人民满意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回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逻辑起点。遵循“四个回归”,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坚持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切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成人教育规律和远程教育规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具体到高校办学实践工作,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汉语和英语的PRO 也非常相似,它们在分布和解释等属性方面是一致的。例如:
⑤a:She tried to bit PROi herself.
b:她想PROi 成为一名教师。
在语法生成和分布方面,PRO 与NP 移位两者有所不同。PRO 的产生不涉及任何的移位。⑤a 体现了英语PRO 分布在不定式分句的主语位置,而⑤b 表示汉语PRO 的产生,两个句子的树形图如下所示。在⑥a 中,PRO 显然不处于受管辖的位置。
⑥a 中“She”作为先行词通过分句中动词的的时态曲折变化检验其名词格。另外,由于动词“tried”次范畴化特征,先行词也处于题元位置。因此,由于存在两个独立的题元角色,所以先行词“She”和PRO 无法形成语链。有两个关于PRO 格属性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认为PRO 无格形式,因此它不会发生移位并保持原位(Radford,1997)。第二个假设是PRO 属于一种间接格(oblique case)(Chomsky& Lasnik,1993)。这两个假设都是合理的。对于题元角色,PRO ⑥a 有一个独立的题元角色——动词“bit”。⑥b 是⑥a 两句是相对应的,相关的矩阵动词是“想”。“想”是一种控制动词,属于“说服式”动词。在树形图⑥b 中,“她”可以被看作是PRO 的先行词,同时具有独立的题元角色。与英语PRO 一样,汉语中的“PRO”也是一个独立的元素。由上可知,在英语和汉语中,两者的PRO 与他们各自的先行词有独立的题元角色。
关于PRO 的解释,有以下三种指代情况:任意部分,分句中的主语以及宾语。例如:
1.英汉空语类在Wh-移位上的差异性
b.[PRO 超速]危险。
⑧a.Jack tried[PRO to blame himself].
b.[CP 谁j[CP 什么i[IP tj 买了ti]]]?在例③中,“谁”与“什么”的两个Wh-移位顺序及其各自的移位解释均有不同。在③a 中,先是“谁”移位了,再是“什么”发生了移位。两次移位都遵循空语类原则。“ti”即可被视为先行词“谁”管辖也可受词的曲折变化管辖,而“tj”只能由“买了”管辖。为解释③a 中的现象,我们可以认为“什么”比“谁”的范围更广。其相应的回答可以为“小明买了一本书。”“她买了一件衣服。”以及“爸爸买了一斤橘子”等。在③b 中,先是“什么”移位了,再是“谁”发生了移位。在汉语中,这种移位并不违背空语类原则,因为两次Wh-移位的都是有词对其进行管辖的。即“tj”受词汇的屈折变化的管辖,而“ti”受动词“买了”管辖。为了解释③b,我们可以从④中分析它的逻辑形式:
③a.[CP 什么j[CP 谁i[IP ti 买了tj]]]?
b.议会选举他 [PROi 当总统]。
在⑦a 和⑦b 中,PRO 可以指代任何人,即在这种情况下,PRO 是任意的;在⑧a 和⑧b 中,PRO 应该而且必须指代分句中的主语,因为“tried”和“想”分别是分句中主语的动词;在⑨a 和⑨b 中,PRO 受宾语控制,因为“encouraged”和“选举”可以被看作是宾语控制动词,即PRO 应该并且必须以该对象做宾语。从上面可以看出,英语PRO和中文PRO 都可以用控制理论来解释,约束理论不足以得到充分解释。然而,PRO 实际上与约束理论有一定的联系,在⑦a 和⑦b 中,PRO 的指代具有任意性,所以也不受任何约束。而在⑧a 和⑧b 中,两者处于管辖范围内,均会使PRO 受到主语的约束。因此,英语中的PRO 和汉语中的PRO 都以[+ anaphor,+pronominal]呈现出来。
为了进一步分析,英语PRO 不仅可以出现在不定式分句的主语位置,还可以出现在动名词分句中。例如:
密切值法是多目标决策方案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先找出关于方案(决策点集)的“最优点”和“最劣点”,然后找出尽可能接近“最优点”而远离“最劣点”的决策点[15]。该方法已在水质评价工作中的得到应用[16]。笔者采用该方法对榆林市矿区的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⑩a.[PRO Running]is good for health.
b.[PRO 超速]危险。
在⑩a 中将非限定性动名词作为主语。虽然本质上是非限定性的,但因其动词“leave”在句中是一个单位谓词而使其次范畴化一个外主目语。动词“leave”的空外主目语被看作是PRO,且此PRO 不携带任何格特征,“leave”通过吸收格而依附于“-ing”形态变化。也就说,PRO 只能出现在非时态分句的主语位置,且该位置不受管辖,得不到授格,所以PRO 在句中总是无格的。在例子⑩a 中,英语中的PRO 具有任意性,与⑩b 中的PRO 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英汉中PRO 的分布与解释的特征相似。
(二)英汉空语类的差异性
英汉空语类的相似之处主要在于NP 移位和PRO 两方面,两者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Wh-移位和pro。笔者接下来会结合相关理论通过实例对两者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⑦a.Lucy said that it was a pity [PRO to help him].
Wh-移位是生成语法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句法学研究的桥头堡。[4]在英语中,Wh-trace是非常特殊的。前面所提到的NP 移位的终点是主语位置,即该位置是主目语位置,而Wh-移位的终点是非主语位置,因而是非主目语移位,它是通过疑问句中的Wh-提升产生的。而汉语中的Wh-疑问句并不会进行强制性的提升过程却保留在原来的位置。汉语中的Wh-移位始终存在于生成语法的独立成分LF(形式逻辑,logic form)中。虽然Wh-提升在汉语中并不是强制性的,但它类似于句子成分的主题化,在一些疑问句中,也会出现Wh-提升。接下来笔者将详细讨论两者在Wh-方面的差异。[5]
①a.What idid he say ti?
b.他说了什么?
在①a 中,Wh-移位是从VP 的内主目语位置移动到[Spec,CP]而留下的语迹。语迹的格检验是通过动词“say”实现,而语迹的先行词却无任何的格特征,但却能通过动词的语迹获得题元角色。Wh-移位也被称为非主目语移位(A’- movement),因为移位终点的非主目位置。在①b中可以看出,Wh-短语“什么”并没有发生移位,也没有Wh-语迹。但是,①b 中的Wh-短语到LF 处移动并且留下语迹,这种情况体现在②中。
②LF:[CP 什么[IP 你买了ti]]?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
在②中,Wh-短语“什么”在LF 处提升并留下语迹。语迹受到非主目语“什么”管辖,并且由及物动词“说了”进行格检验。
通过以上两个句子可以发现英文和汉语中的Wh-移位的区别在于:英文的Wh-移位基本上是一个表面结构而汉语的Wh-移位基本上存在于LF 中。
各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提前发布灾害预警,先后转移低洼地区、库区和河道内滩区、围堤、岛屿等危险地区群众66万多人。黑龙江省提前编制黑龙江干流可能决口堤防的洪水风险图,在堤防决口前组织受影响的4万多人安全转移;紧急抢筑了全长52km的萝北县二道防线、同江市同抚大堤二道防线和城区三道防线,保护了16.5万人的生命安全。吉林省在桦甸市红石镇特大山洪发生前组织1万多名群众转移,最大程度减少了人员伤亡。
①a. The mani was cheatedi.
[4]百度百科“瑞士”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1%9E%E5%A3%AB/131482?fr=aladdin
⑨a.The father encouraged his daughter [PRO to go on her own].
由于交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上的城市交通理论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城市交通理念也有着飞速的发展,我国近代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给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带来了很多的动力。随着我国大数据的兴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数据职业。大数据是近代新兴的职业,虽然现在大数据的技术还不是很完善,但在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的变革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翻译诗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性质。《翻译诗学》一书突破了语言学、翻译理论的拘囿,涉及到中国古代诗论、画论、文论,在建构过程中,参考了西方的文学理论、语言哲学和现象学等理论,实现了“翻译和诗学、中西哲学和美学、中西文论和语言理论、中国译学史料和翻译实践的紧密结合”(同上)。
b.小王想回家。
④[CP Whatj [CP whoi [IP ti bought tj]?
上句中的“What”主语先发生移位然后宾语部分才发生移位,两次移位也没有违背空语类原则且Wh-移位的顺序不可改变。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一样,在汉语中也存在Wh-移位再提升,这种提升类似于句子成分的话题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Wh-移位。对比研究英语的Wh-和汉语的Wh-问句,认Wh-成分并非直接通过移位占据Spec-CP 位置来核查其[Wh]特征,而是通过主题化过程移位至句子的边缘位置从而核查其主题特征。英语的Wh-问句和汉语主题化构成的疑问句一样,都是一种主题化结构的推导过程,是主题化的结果,并非所谓的Wh-移位过程。相对于汉语Wh-在位语言,英语的Wh-疑问句是通过主题化的形式推导而成的。
2.英汉空语类在pro 上的差异性
英汉空语类在pro 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的差异比Wh-移位要简单些,因为英语中不存在pro 空语类,而汉语中存在pro。例如:
⑤a.小张说[小云看见e 了]。
b.*John said [Mary saw e].
⑥a.小张说[e 很喜欢小吴]。
b.*John said [e like Mary very much].
在⑤a 中,空语类处于直接宾语的位置,并且可以看出,中文的表达合乎语法;而在⑤b 中,英语的空语类也处在宾语位置但却不符合语法规则。同样地,在⑥a 中,该句中的空语类处在限定性分句的主语位置且该句是符合语法要求的;而
⑥b 中的句子是不符合语法要求的。也就是说,pro 在汉语中是实际存在的,而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发现pro 可在英语的祈使句和并列句中出现。例如: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几乎所有学校依然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因素。传统的评价模式是导致任务型教学法一直未能彻底实行的重要因素。
⑦[e]Give me a pen.
叔叔们帮爸爸把马套上篷车,堂兄妹们按大人的要求一一走上前来与玛丽和劳拉吻别。爸爸先把玛丽,然后是劳拉抱上车,把她们安顿在篷车后部的床铺上。接着,他又扶妈妈爬上篷车前部的座位。奶奶走上前来把小嘉莉递给妈妈抱好。爸爸也跳上车坐在妈妈身边,他们那条带深色条纹的灰色斗牛犬杰克在篷车下跑来跑去。
以⑦为例,“give”作为三阶动词,应对应三个论元,而句中只有“me”和“pen”两个论元,所以,句中一定存在一个隐含论元pro。而汉语中的pro 主要出现在无主语句中。例如:
配电自动化检测到线路开关跳闸后,将触发一个停电事件。故障点一般会位于最近的一个配电终端的下游。其故障研判搜索过程描述如下:
⑧[e]下雨了!在例⑧中,e 位置上存在着隐性的主语pro。
四、结语
本文的最终目的是从转换生成理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英汉空语类的对比。转换生成理论在语言研究方面应用甚广,本文主要运用与转换生成理论相关的理论:约束与管辖理论、控制理论以及移位理论。通过分析得知:英语中有三种类型的空语类:NP-移位,Wh-移位和PRO,而在汉语中,有四种类型空语类:NP-移位,Wh-移位,PRO 和pro。
本文在探讨并阐述英汉空语类的主要分布及其相关解释的异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例如,到目前为止,关于PRO 和pro 的争论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6]另外,在探讨汉语空语类时,本文选取的只是一些简单句。因此,在其他人的未来空语类的研究中,应该考虑更为典型的例子。
参考文献:
[1]高明乐,郭献庭.从空语类看英语和汉语的不 同语法特点[J].外语研究,2003(03):28-32.
[2]罗兰京子.英汉空语类研究对比[J].黑龙江工 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11):125-128.
[3]高明乐,郭献庭.从空语类看英语和汉语的不 同语法特点[J].外语研究,2003(3):28-32.
[4]张连文.再谈Wh-移位中的不对称[J].外语学 刊,2005(6):37-41.
[5]宁春岩.生成语法中的LF 缺失[J]. 当代语言 学,2014(1):1-14.
[6] PRO 和pro 在英汉语中分布的对比研究[D].长 沙:中南大学,2009.
[7]Chomsky,N.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M].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82.
Comparative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mpty Category Based on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Theory
XIAO Yao-yao XIAO Geng-sheng
(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Hunan 421001)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mpty category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but there are few comparative studies on English-Chinese empty categ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theory. In view of this, this thesis re-examines and interpre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framework of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theory, the comparative study and analysis of English-Chinese empty category can not only discover the implicit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pty category but also be helpful to further reveal and explain the deep syntactic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theory;empty category;compara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5-21
基金项目: 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科研项目“全球化场域中的语言安全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研究”(编号:YB125-109);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优秀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口头禅多维度特征研究”(编号:17B235);南华大学研究生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朱熹的自主学习思想研究”(编号:2018KYY215)
作者简介: 肖瑶瑶(1993-),女,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肖庚生(1980-),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文章编号: 1008-8717(2019)11-0011-06
标签:转换生成论文; 空语类论文; 对比研究论文; 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