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心理的中国化_心理学论文

论学校心理的中国化_心理学论文

论学校心理学的中国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2)03-0072-05

学校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在西方文化土壤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今天我国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我们的教育需要学校心理学。近十年我国心理学界的专家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拿来”很多西方的理论和技术,并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和教材,已取得一定成绩。

今天发展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借鉴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和做法。因为西方的文化与学校的情况和我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学校心理学的中国化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所讨论的学校心理学中国化,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中国必须引进学校心理学,必须推进和发展我国的学校心理学事业;其二,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和教育状况,服务于中国儿童和青少年。

一、引进、发展学校心理学的必要性

(一)引进西方学校心理学的必要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四大职业心理学之一,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较成熟的技术。今天我们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汲取西方的理论思想,借鉴其具体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有助于我国学校心理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建立和发展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必要性

1.建立和发展学校心理学,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是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学生首先要有健康的肌体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然后才谈得上进一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或有心理疾病的人很难谈得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目前,我国在大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的素质中,心理素质是重要方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心理学的目的和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是预防心理疾病;三是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所以学校心理学工作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建立和发展学校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实践的需要。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经济的转型、竞争的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价值观念的多元趋势、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改变,都使得人们生活中的心理应激因素增加,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上升。社会的变化同样给青少年学生以深刻影响。再加上学校内部繁重的课业负担,沉重的升学压力,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增多,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据有关专家估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为10%左右,中学为15%左右,大学为20%左右。如果按这个比例算,我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3千万,比北京和上海市的总人口还多。我们的教师绝大多数都忠于职守、勤奋努力、任劳任怨地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并希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但是他们由于未经足够的心理学专业训练,面对学生种种心理问题,常常应对乏术,爱莫能助。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呼唤学校心理学。

3.建立和发展学校心理学,是我国教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具有粗放型特征。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方法简单粗糙。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处置,主要还是依照传统的方式、依靠个人的经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心灵。各种教育的影响主要作用于人的心灵。而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更关心学生的外显行为(如是否遵守纪律、是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创造力等更重要的问题抛到九霄云外。例如,很多教师重视学生中打架、偷盗、说谎、性犯罪等为主的品行问题,而忽视焦虑、孤独、沮丧、厌学、抑郁、自杀等心理异常现象。后者对学生的损害要大于前者,但往往得不到关注和及时干预。很多教师对待学生心理问题往往使用政治思想教育的方法,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他们既不懂得如何进行心理评估,更没有掌握系统的干预、咨询、心理治疗的方法。所以他们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能做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为了提高我国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中小学建立和发展学校心理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校心理学的中国化

学校心理学的中国化,有两个层面上的工作:其一,是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其二,是学校心理学工作的中国化。

(一)学校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中国化

学校心理学是在西方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主要研究西方学校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并运用一定的技术服务于这些学生。学生心理的发展及其特点是受其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的。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青少年,其心理必然带有这种文化的烙印和特点。所以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生长的学生和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生长的学生其心理特征是有差异的。例如:美国小学生中,常发现有阅读不能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则很少见。这和儿童学习的母语语系有关。再如,在人格特征上,东方人在情绪表达上具有含蓄、内在的特点,而西方人则外露和激烈,如用西方人编制的内外倾量表测量东方人的性格倾向,则东方人内倾型的人数就太多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就不能用简单划一的标准去衡量。所以学校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一定要重视文化差异。中国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一方面须借鉴西方学校心理学的理论、技术,更重要的是立足中国文化背景,面对中国的教育情况,研究中国学校内学生的心理规律,建构自己的理论,提炼适合中国学生的应用技术,为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服务。

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中国化,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根据中国文化特点和学校教育的现状以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建构中国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学科的理论框架。

2.根据中国当前的教育实际情况和教育特点,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正确定位。西方学校心理学,注重辅导和咨询模式。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在问题儿童上,注重对问题儿童的辅导、咨询和治疗。我们更应重视发展模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性心理教育上,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关注文化差异,根据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建构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标准。理论界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是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避免用一个简单的量表测验分数来粗糙地判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做法。

4.搞好测量工具的标准化工作。要根据中国文化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修订或编制量表,提高量表的信度、效度。

5.提炼、总结适应我国学校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途径、方法、手段。

(二)学校心理学工作的中国化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学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心理疾病,并对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矫治。目前,开展这方面工作,遇到了两个最棘手的问题:一是学校心理学专业人员太少,不能满足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二是广大教师缺乏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色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这两个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学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学校心理学工作的目标将永远不可能实现。

1.关于学校心理学专业队伍建设的问题。在学校开展学校心理学工作,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对问题儿童进行心理治疗等,都需要学校心理学专业人员去做,否则就不能保证其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这些专业人员从哪儿来?发达国家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有心理学家深入学校和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从事学校心理学课题研究;另一方面靠大学心理系、教育系来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资格和训练提出过三项要求:第一,具有教学文凭或教师的合格证书;第二,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第三,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欧美发达国家则要求学校心理学家必须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我国现在没有足够的学校心理学专业人才来满足学校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曾算过一笔账,他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按此比例,我国至少需要2.5-3万名学校心理学家。而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总数才4千余人,即使全体改行变成学校心理学家,也不到1/6。目前大学心理系(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只有300人上下。如果全部培养为学校心理学家,且人人健康,长生不老,需要100年才能培养成功。美国则要求300-500名中小学学生中,必须配备一名学校心理学家。如按这一标准,我国至少需要20万名学校心理学专业人才。所以我们现有的学校心理学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需要。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学校的状况,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鼓励现有心理学家深入学校,从事学校心理学课题研究,并对相关学校或地区的学校心理学工作给以指导,帮助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人员培训,开设学校心理学课。

第二,扩大大学心理系、教育系心理专业招生人数,并在心理系、教育系设立学校心理学专业,加快培养学校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速度。

第三,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具有大学学历的教师,经过培训,学习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教育评价、行为治疗、咨询和职业指导等课程),即可从事学校心理学实践工作。例如:澳大利亚允许符合条件的教师向所在州的教育部提出申请,获准后花一年时间自费学习心理学的有关课程,取得有关证书,即可从事学校心理学家的实践工作。林崇德教授也曾指出:“对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咨询,我寄希望于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大学班主任。但这些人大都缺乏有关专业知识,该怎么办呢?可以由专业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培训。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师范院校,这些学校都有心理系、心理专业或心理学教研室,他们有能力逐步承担这种培训。”[1]

第四,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制度,定期派专家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指导,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学实践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关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学校心理学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学家的事,而且是学校全体教师的事。它要求学校全体教师积极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假如我们的学校心理学专业人员较多,每个学校可配置一名。这一名学校心理学家,可以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或搞一个信箱、咨询热线,也可以为问题儿童进行咨询和治疗。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的目标仍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教师全员投入,而不是一两名专业人员能够做到的。如果学校的教师仍采用“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成绩,通过严厉惩罚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而课堂教学仍然是枯燥无味的说教,那么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一句空话,再高明的学校心理学家也不能保证在这样环境中生活的学生没有心理疾病。所以我们在培养大批合格学校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同时,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广大教师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色意识,帮助教师改变陈旧的观念,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培训。

我国教师数量多,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城乡差别大,发达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不论是发达地区或贫困边远地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观点都存在不少问题。据广东省王小棉的调查(注:王小棉:广东省“九五”普通教育科研课题“中小学心理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显示,目前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者的角色意识。本来,教师需要担负多重角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实际上只注意履行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意识不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可能会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二是缺乏反思的意识。不少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教书匠的角色,缺乏一种研究工作、研究教育教学对象的意识,因此,对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会从自己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去反思,常常只会一味地责怪学生,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三是缺乏了解学生心理和把了解学生心理作为教育工作前提的意识。不少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意识不到学生是一个有心理活动、有潜在学习能力、有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们常常只描述出学生的问题就问“该怎么办”,意识不到应首先了解学生怎么想,是什么原因,实际上是目中无“人”,心中无“人”。四是习惯了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惰性。许多教师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习惯于把学生当做管教的对象,板着面孔;习惯于居高临下,不能也不会和学生平等沟通;有的甚至把伤害学生作为教育的手段。查明华的一项调查(注:查明华: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也显示,很多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对学生厌学问题,有31.25%的教师将其视为差生,15.62%的教师将其视为思想问题,只有9.38%的教师模糊地将其视为心理问题;对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有6.25%的教师认为不算什么问题,6.95%的教师认为有私心,其余的人认为是性格内向,但不认为多严重;对自我中心问题有18.75%的教师认为不是问题;对攻击性行为有34.37%的教师认为是道德品质差。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后,只有27.4%的人能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2]。

学校心理学工作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专题讲座、设立咨询室等途径外,更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学科渗透和活动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情意和行为水平,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3](P25)。这项工作个别学校心理学家是无法完成的,只有依靠广大教师。目前我们教师的观念以及他们的心理学素养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的。所以改变教师陈旧的观念,提高教师心理学素养,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我国教师队伍庞大,学历层次不高(小学以中师生为主,中学以专科生为主),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任务非常繁重。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应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大好形势下,要引导我们的教师首先做到,其教育、教学行为不损害学生心理健康,防止教师在教学和组织学生活动中出现“问题行为”;第二步,在提高教师心理学素养的前提下,使我们的教师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把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思想贯穿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和课外活动中。

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要做好两个群体的工作:

第一个群体就是师范院校的在校学生,他们是准教师。现在师范院校只开设一门公共心理学课,其知识容量有限,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我们调查显示:师范院校毕业生认为,学校所学心理学知识对他们的教育教学根本没有帮助的占8.6%,有一些帮助的占60.6%,认为帮助很大的只占30.8%[2]。师范院校的心理学课程要改革。心理学课程的门类要增加,课时要增多,课程地位要提高,尤其要在师范院校开设学校心理学课,在学生中普及学校心理学知识,增强其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并使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二个群体就是在职的学校教师。当前中小学教师群体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这部分占绝大多数;二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三是民办教师及民办转正的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在学校上过40-60个课时的心理学课,对心理学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后两部分人基本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目前学校心理学工作的开展和普及离不开学校的在职教师,所以提高这些教师的心理学素养非常重要。对这方面的工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增加心理学课的门类和内容,开设学校心理学课或学校心理教育课。

其次,由高等院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培训班,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学校心理学知识技能的培训。

第三,在学校内部,学校领导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知识,使广大教师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西方学校心理学有近百年的历史,而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学校心理学中国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劳动。

标签:;  ;  ;  ;  ;  ;  

论学校心理的中国化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