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改企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3年7月国务院正式提出文化体制改革之后,作为文化事业单位众多的出版社已经开始改革了,当时已是由9家出版社和4家图书发行贸易机构组成的中国出版集团就进行了初步的改制。截止2003年底,全国有出版集团15家,进入出版集团的出版社超过100家,在数量上十分可观,而中央确定的35家媒体集团改革试点单位中,也有7家为出版集团,但是这些出版集团的成立并没有实现当初改制的设想,仅仅形成了许多松散的联合。直到2004年4月初,中国出版集团正式改名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转制为企业,成为第一家以企业身份出现的出版单位。这也意味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出版社的性质问题也有了明确的理解,即完全将出版社作为与其他企业一样的经营主体来看待。文化体制改革是个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大部分事业单位要改企,进行市场化运作。因此,期刊出版单位的市场化、企业化、集团化也是一个大趋势。
一、中国期刊的现状
(1)出版规模(以2003年为例):中国内地正式公开出版的期刊总数:9238种;总印数为29.97亿册,中国居民平均每年每人拥有2.32册;平均期印数1.9909亿册,每本期刊的年平均印数为32.4万册,单期发行量百万册以上的期刊有24种;总印张109.12亿印张,折合用纸量25.64万吨。
(2)出版结构:目前中国期刊的市场化程度很低,3/4以上的期刊是非市场化运作的。按照出版周期分:月刊3151种,占期刊种数34.73%,双月刊2857种,占期刊种数31.49%,季刊2234种,占期刊种数24.62%。
(3)期刊分类:按照经济来源分:目前大部分期刊仍然属于非商业化运作的党政部门指导类期刊和教育学术类期刊,而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运作的期刊不足1/4,约为2000种左右。按照期刊种类分:几乎半数期刊属于自然科学技术类刊物;其次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刊物,约占期刊总数的1/4;文化教育类刊物,占1/10;再次是综合类刊物和文学艺术类刊物,两者合计占1/10左右。
(4)媒体广告经营背景:连续20年年均34.5%的增速,2003年广告经营收入已经突破1000亿大关,至2010年有望达到2400~3000亿的经营规模。广告市场发展的增量空间极其巨大。
(5)引人注目的期刊广告经营:从2000年起,期刊广告经营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发展态势,在传统媒体中“一枝独秀”。2003年期刊业的经营总收入大约在154亿元人民币,其中广告收入占15.2%(23.408亿元),发行收入占80.5%(123.97亿元),其他非传统的经营收入(如会展、活动、品牌经营及其他经营收入)约占4.6%(7.084亿元),显示期刊业的经营模式目前仍然是以传统的发行收入为主流。而美国的期刊广告收入要占期刊总收入54%左右,因此中国期刊广告经营发展的空间较大。然而,期刊广告收入的递增空间也为期刊改企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期刊改企之路
期刊企业化是对传统体制的突破,体制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期刊产业,乃至期刊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大力借鉴物质生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积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期刊管理体制,在坚持党管期刊的前提下,建立期刊分类管理体制,把大部分期刊从行政权力的羽翼下进一步解放出来,真正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在市场大海中奋进搏击,发展壮大。
建立科学分类管理机制。期刊是一种文化产品,中国期刊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产品,既要坚持党管期刊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又要推进产业化,大力发展期刊产业,丰富文化市场。不改革,没有出路;但完全的普遍的产业化,也会导致出路不佳甚至只有死路一条。体制创新是期刊改革和推进期刊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体制可以分成三大类别进行改制:(1)部分期刊集团产业化。这部分期刊应占整个50%左右,即4500种左右期刊要成立多个集团,并进行产业化,同时要整体改企,涉及工作人员近5万人;(2)部分期刊社刊集团一体化。这部分期刊应占整个40%左右,即3600种左右期刊并入出版集团,同出版改企一并进行,涉及工作人员近3万人;(3)部分期刊保持事业单位管理化。这部分期刊应占整个10%左右,即900种左右期刊继续保持事业单位性质,以保证党对宣传理论工具的高度指导,涉及工作人员近1万人。
部分期刊集团产业化。中国期刊的集团产业化主要是文化生活等大众类期刊的产业化和集团化。要积极推进期刊的管办分离,推进期刊社的企业化转制,大力推动产业化,积极培育全国统一的竞争有序的期刊市场,推进集团化步伐。其发展模式为:第一,资本扩展化。组建集团,必须以雄厚的资本为基础,就是通过资本的一体化和多元化发展,分散和规避期刊经营的风险,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第二,品牌扩展化。期刊的发展,无论是否是产业化发展,都必须首先树立品牌。并使其扩展。第三,产业链扩展化,就是通过期刊的一体化经营实现资本的扩张。第四,多元化扩展,就是通过资本的多元化发展,突破期刊产业的限制,把期刊资本转变为社会资本,以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和发展。例如,家庭期刊集团是期刊产业集团化运作的成功案例。集团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成立的期刊集团。发展到2004年,《家庭》的平均期发行量为290万册,年创利1520万元,分别比2002年高61.1%、12.1%。在2004年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中,广东共选送了14种刊物参评,其平均期发行量为48.3万册,平均年发行量为1098.4万册,平均年创利为173.8万元。另外,家庭期刊集团在资本扩展上积极吸纳集团全体员工参股,把所属的发行和广告业务部改造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业务多元化的发行公司和广告公司,从而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品牌扩展上陆续创办了《孩子》、《风韵》、《私人理财》等期刊。产业链扩展上积极向出版社、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领域进军。多元化扩展上引进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家庭集团投资参与联办了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珠海、东莞、广州等地拥有多家经济实体。
部分期刊社刊集团一体化。由于部分期刊受地域分布和主管单位的限制,不宜集团产业化,但又要市场企业化,因此,将其纳入出版集团实行社刊集团一体化。即在一个大的出版集团内部,可以衍生出一个子集团—期刊集团或专业期刊集群。这个子集团,在规模上不一定是小的,它可以比其母公司出版集团还要大,不过在架构上,期刊集团属于出版集团的子集团。
例如,科学出版集团是在科学出版社的基础上组建的,是中国出版科技期刊最集中的出版单位,自1954年成立以来,共累计出版各类科技期刊300余种,25000余期。目前出版期刊176种,每年出版1200多期,以学术和技术类期刊为主,约占全国4800种科技期刊的3.7%,已形成了品种多,学科门类齐全的规模效应,学术水平居全国科技期刊的领先地位。其中最具品牌价值的有《中国科学》和《科学画报》等35种刊物,这35种刊物在2003年被国际检索系统SCI等收录,占被《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47%。于是1995年成立了期刊出版中心,专门经营、管理、出版百余种科技期刊。科学出版集团的期刊群落与中国出版集团以及完全大众化期刊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特色鲜明,专业性强,系列化程度高,可以组建以品牌经营为主的科技类期刊集群。因此,在2002年获国家期刊奖7种、国家期刊奖提名奖7种、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10种,分别占全国获奖期刊总数30种、50种、99种的23.33%、14%和10%。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于1999年2月,拥有期刊44种,是我国目前拥有大众类期刊数量最多的一个出版集团,其中有品牌价值的如《大众医学》、《科学画报》、《青年一代》等。
部分期刊保持事业单位管理化。这部分期刊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党刊和工作指导类期刊,这是我国期刊大军中重要的、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加以重视。由于这部分期刊不仅思想性和政策性强,而且品种数量多,有的发行量也较大,影响力较强,就目前而言,必须坚持以事业单位为主的管理体制,保证期刊的党的喉舌作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中国式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在保证其传统和优势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加强管理,提高办刊水平,有步骤地把其中的大部分期刊资源剥离出去,推向市场,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但是特别要注意这类期刊的市场定位与大众化期刊的市场定位仍然是不同的,所改变的只是期刊的运作方式,当市场竞争和联合达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催生出新的集团化发展的期刊品牌。第二类是学术类期刊尤其是高水准的学术类、文学艺术类期刊,也应要坚持以事业为主的管理体制,坚持国家扶持、补贴出版、主动经营、积极探索事业与市场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学术类期刊是国家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坚持多样化发展,倡导个性,鼓励争鸣,提倡产业经营,但不鼓励产业化。就目前我国期刊管理现状而言,学术类期刊可以按照行业和专业的不同,有条件的可以组建相应的专业期刊群落,如中国社科期刊群落、中国科技期刊群落等。这些专业期刊群落可以构建统一的出版及经营平台,但不一定要集团化,也不搞一刀切的产业化。集团和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遵循着完全的市场法则,而市场法则的局限就在于对非利益因素的排斥,完全的市场化会严重影响学术类期刊的发展,进而影响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标签:中国出版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