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强化电力系统的管理,给人们带来高质量的电能资源,电力企业将电力自动化技术引入到电力工程建设中,努力实现电力各方面管理的自动化,提高电力机械化水平。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到应用推广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电力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成熟。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前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电力行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传统的电力运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也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要求,传统的运行模式急需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日俱增。将电气自动化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可以大大降低电力企业的人力和物力,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时间,也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
1电气自动化的作用
1.1促进工况研究的深入开展
应用于电力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在控制上实现自动化,同时也可以帮助系统完成实时化的数据采集,而这些实时化的数据为电力工程运行状况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从而在实际运行和研究中实现系统的实时化仿真,即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种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并将其与计算机系统联网,从而在仿真实验中加入更多的真实数据,促进了供电系统的完善,增加了控制技术的可行性。比如,驱动技术和智能控制等都可以实现实验室同步研究,从而帮助实际的控制系统消除问题,解决关键技术中的难点,使仿真效果更加真实,从而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适应性发展。
1.2帮助构建智能化的服务模式
电力工程不仅仅是一项基础工程,其更是为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因此,保障持续供电是全社会对电力工程的基本要求。而要实现持续、安全供电,就离不开可靠的控制系统。这是因为要使电力工程不出现故障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来保证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快速切除故障线路,从而控制故障范围。对电力系统中的故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是提高整个电力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无疑可以帮助电力系统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化的服务模式。
2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目前,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优势在于集多种先进技术为一体,可以远程管理与监控电力系统,掌握电网的运行状态,而且还关系着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1 现场总线技术
该技术优势是,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对电力系统的现场设备进行远程操作,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而且有利于技术人员分析不同渠道的供电数据,以此全面掌握用户的用电需求,制订出行之有效的电力营销策略。具体而言,是将监测系统和控制系统等设备和装置通过感应器有效地连接起来,构成具有全方位关联的通讯网络系统。在监控主机上实现电子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实时化和动态化,工作人员分析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而了解电网运行的状态;经由现场总线接入信息可借助设备,作出状态控制或者故障处理的主机指令,依靠现场仪表实现对下方的控制和管理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
采用对象技术和触发机制,可以实现对数据库的自动监控,而且信息数据在处理之后能够提高准确率和利用价值,这样技术人员就能对数据进行恰当处理,操作时也有了更加准确的数据资料可以参考。目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数据库技术也达到了更加复杂和全面的功能,进而满足工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目前在我国电力系统中主要应用领域是自动化监控和
监视方面。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反复的实践,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目前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化,有力地推动了软件技术完成系列级大规模变革,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电力系统供电能力。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仍有相当大空间,所以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对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造成的影响仍将不断显现。
2.3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
传统低压无功补偿技术采集单一信号,采用三相电容器,三相互补,这种补偿方式适合与三相负载的场合,若当前的负载主要为居民用户,那么三相负荷就可能出现不平衡问题,各相的无功补偿需求量不同,继续使用传统低压无功补偿技术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欠补和过补问题。而且,传统低压无功补偿技术没有考虑电压平衡关系和区域的无功优化,没有配电监测功能,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电力工程的发展了。而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将固定补偿与动态补偿结合起来,能较好地适应电网的负载变化。将三相共补与分相补偿结合起来,新的电子设备、照明设备等家用设备采用两相供电,根据电网负载实际情况选择分相补偿,提高经济性,促进三相平衡。采用机电一体化智能型真空开关,实现电容过零投切,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可设定过、欠压保护值,为低谷高电压、高峰低电压设计一个禁投和禁切值,实现科学的电压保护。
2.4光互连技术
在继电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光互连技术运用得比较广泛,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探测器功率限制电力扇出数,提升电力系统的集成度,并且不存在信道对带宽的限制,有利于实现重构互连,另外光互联技术的干扰性比较强,能使数据传输更加便捷。而电子传输和电子交换技术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拓展互联网络,还能促进编程结构的不断改善。此外,光互连技术因其较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通过搜集和分析电力系统的数据资料,及时找到出现故障的位置,以提高电力故障的处理效率,尽可能避免因故障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这样才能提高电力服务的质量。光互连技术还有非常强的数据处理功能,在技术使用方面更具灵活性,产生的画面也更为清晰,摆脱传统局限后其实际运行具有更高工作效率,为电力调度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标准和技术规范依据。同时由于该技术不受电容性负载的影响,故而基本可做到工作状态中的无干扰运行,兼之具备的灵活系统运作和优秀抗扰功能,光互连技术得以在电力系统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结束语
总之,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摒弃传统技术,引进创新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就电力自动化技术而言,主要是集合了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对于电力工程建设起到了更为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文. 浅析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7(12)
[2]张保华. 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J]. 科技风. 2017(15)
[3]杨雪龙. 谈电力自动化抗干扰技术的应用[J]. 中国高新区. 2017(12)
[4]陈治钦.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新区. 2017(12)
论文作者:张春华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技术论文; 电力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电力工程论文; 传统论文; 负载论文; 数据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