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项目实践:社区教育深度发展的战略选择_社区教育论文

解读项目实践:社区教育深度发展的战略选择_社区教育论文

解读项目实践: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项目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01(2008)06-0014-04

一、社区教育项目实践的价值

(一)当前开展社区教育项目实践的价值就在于体现了社区教育实验的内在要求

1999年国家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此后,教育部于2001-2007年先后四批共确定了114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目的是通过这些区域实验,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建设、教育培训网络的建立与多样化、培训学习活动开展、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与生活质量、创建学习型组织、服务社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多方面积累经验,使社区教育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实验宗旨和任务。尽管我们尚不知教育部对实验区实验期限的宏观规划,但就一般规律而言,实验总是一种阶段性的举措。既然实验区肩负着实验的重要使命,就当在实验什么、怎么实验、实验绩效等方面以行动作出回答。

(二)开展社区教育实验为什么要进行项目实践

1.缘于实验工作的性质和要求。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社区教育也必然如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成长,从成长中获取力量,充分发展,从而走向成熟。因此,实验区必须有强烈的实验意识、过程意识、累积意识,直至实验使命终结。实验意味着前所未有,意味着开拓创新,意味着走自己的路,采取项目化的工作策略,就是把社区教育实验中遭遇到的困惑、难点,以及需要创新的亮点,通过项目的设计与组织实施,以

项目的形式进行实验,从而践行实验使命。这是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突出重点、突出创新、突出成效、突出特色的工作创新之举。

2.缘于项目的规定性和固有特性。项目与一般工作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刚性、必须性和成效性,即实施项目的目的十分明确,政策、措施呈现出硬性,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使工作任务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突破,达到预期的状态、水平、境界,并经得起检验和评估。社区教育实验采用具体项目实践策略,有利于探索实验规律,总结实践经验;有利于丰富实验内涵,提升实验水平;有利于创新发展方式,推进社区教育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有序管理,促进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规范化,提升素质、品质。

3.缘于实验区的差异性。一是区域的差异性。各实验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开展社区教育的基础、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或许就整体水平相比,此与彼显现出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但低者亦可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项目上做得特别好;二是即使一个区域内依然存在具体工作的差异性,表现出重点不同,如现在有些实验区提出的一居一品,一街数特,采取项目实践的工作策略,可以鼓励实验区从本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各实验区在不同的起点上,达到一种新的均衡发展态势,因地制宜,各显特色。总之,一个个有效的项目实践犹如一粒粒坚实的铺路石,会铺就成一条实实在在的社区教育实验之路。

二、社区教育项目实践的基本构成

(一)项目确定的原则

1.价值原则。即对项目意义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欲确定的项目是否符合社区教育发展的宗旨,是否为本区域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迫切需要,并利于突破难点、打造亮点。价值又可分为普遍性价值和特殊性价值两种,前者是指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普遍会遇到的问题,立项实验取得成效后容易产生直接推广价值;后者更多的是指向特定区域独立的个性鲜明的问题,立项实验取得成效后,其价值特征表现为个性化,但正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道理一样,这种特殊性价值的本质、核心同样具有借鉴价值。

2.目标原则。项目的预期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子目标),一定要清晰、明了,即问题解决所达到的程度、任务完成的品质、社区教育实验的境界。一般来说,作为项目,特别是实验阶段的项目实验多具有阶段性、临时性、突出性特征。当然这些阶段性、临时性、突出性特征都孕育着长期性的元素,例如,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等,是贯穿于社区教育发展始终的问题,但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实践重点,因此,就该有阶段性项目支撑,立项时必须注意把阶段性达到的目标作为选项,而切忌笼而统之,使项目泛化。

3.实践原则。实践是项目的核心、主体,这是项目实践与理论课题研究的重要区别。当然,应用类课题研究也要求实践性,但作为项目,实际操作性更强、更具体、更直接,简而言之,重在突出为什么做、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为什么做,即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贴近实际;怎么做,即运作实践的过程化、动作化、细节化、务实化;做得怎么样,即成果的鲜明性,直接产生的作用效益。

4.绩效原则。这是衡量项目质量、水平的试金石。项目成果要体现项目选定指导思想、与预期目标基本相吻合,获得同行、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是涉及社区居民的项目,如课程资源建设、一些活动的项目,更要使社区居民深得实惠,达到较高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二)项目方案的编制

项目方案编制总的要求是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可行可做、可比可测。

1.思路的协同性。即项目的整体设计、策划要与社区教育发展规划相协同,与社区居民需求相协同,与社区和谐发展进程相协同,与教育及社区教育政策、法规相协同。要注重调查研究,并透彻把握项目的目的、要求。

2.行动的方向性。即项目设计制定的预期目标必须指向明确、科学合理、实事求是,使参与者行有目标,做有方向,并充满信心,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目的地,且获成就感。

3.操作的可行性。即项目内容要突出关键之所在、问题之所在,实施有分段性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要求,利于约束,利于总结、提高;要有行动的方法、路线、步骤、举措,尤其是支持性政策、人员组织等,切忌概念化、抽象化,甚至令人云里雾里,不可捉摸。

4.价值的诊断性。这是体现方案是否具有完整性、周密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项目实践的必要性、价值性的佐证和呼应。倘若或缺,即使再好的方案也显现不出其价值所在。项目方案价值诊断主要写明预期产生的成果或效果,既要反映观念形态上会引起的理论性飞跃,也要反映实践上应达到的突破性、推动性;检测诊断的方法、手段、途径有如问卷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或自我评价、社区居民评价、社会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专家鉴定等。

5.过程的修订性。项目方案编制一锤定音者极少,多数均有一个修订、补充、调整、完善的过程,对于周期较长的项目宜采取规划性和计划性相结合的思路,使方案有一个修订的空间,以利因时、因地,更为科学、合理、可行。

6.组织的协作性。项目总是呈现出群体性特征,集集体之智慧,协作攻关。因此,项目方案编制不仅见事,而且还须见人,即明确承担项目的人员,这是确保项目得以开展、完成的人才资源保证,也可以说是组织保障。一般来说,这种组织体系,基本以项目组架构出现。如果项目组仅有一张人员名单,显然不够,应该注意三点:一是人员数量,应本着高效、精干、务实的原则确定,有的项目组名单显示数量不少,但真正干实事的人并不多;二是人员配置,须从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经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优化组合;三是人员素质要求,作为一个项目有着特定的要求,应对参与项目工作有责任感、使命感,工作态度认真,作风扎实,乐于奉献、勤于钻研,善于与人相处,协作攻关。

三、社区教育项目实践的管理

(一)项目实践管理的必要性

1.社区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平台,必会大力发展。美国社会学家CA·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认为:人,尤其是普通人,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他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1]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处于全面加快推进中,社会快速转型使“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2]而新课题、新矛盾的联结点有二:一是人,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人的行为和人对待新课题、新矛盾的态度、方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人口质量、人的素质又与教育密不可分,所谓“知而获智,智达高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是社区,因为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都显现在基层社区中,例如易引发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种种因素,所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都把“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和“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社区教育的价值正在于此,融教育与社区为一体,将建设和谐社区、学习型社区作为自身责任,把致力提高社区普通民众素质,扩大教育公平,促进社区居民全面发展作为自身使命,因此,与全民素质提高,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联系,和其他样式的教育相比,社会教育显得更紧密,服务更直接,效果更明显。

2.项目实践是促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载体,应当予以加强。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实践,不少实验区都意识到,社区教育不仅在外延上需要继续拓展,扩大社区居民的更广泛参与,使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到社区教育是属于自己的教育;同时要在内涵上着力提高实验区工作的高度,使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到社区教育是自己生活、生命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提高社区教育的品质、质量、水平,需要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于是项目实践便进入了社区教育管理者视野,以上海为先行者,在各实验区申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选出了一批上海市社区教育重点实验推进项目、推荐项目,一是用项目以示实验什么,使实验区名副其实;二是以项目为重要载体,推进社区教育实验深入拓展,打造社区教育实验品牌。全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借鉴上海经验的基础上,决定今年在全国实验区开展示范项目评审,并将评审结果作为检验和评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的重要尺度,以此引领社区教育深入发展。

3.项目管理是确保项目实践有序展开的重要手段,需要科学应用。管理是一种手段,起着导向、激励、制约作用;管理是一个过程,融入事物或工作的全过程中,确保规范、有序发展,并取得应有的效益。社区教育项目实践管理同样如此。社区教育项目实践管理的科学应用表现为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管理效能,符合社区教育项目实践的要求,做到规范化、过程化、精细化,切忌粗放、无序。不仅要有专人管理,而且管理者首先要了解管理的对象,社区教育项目实践管理与社区教育其他工作管理的区别;二是把握管理的内容、要求,管理的客观规律;三是要有管理方略,在项目的评定、监管方式、效益评估、奖惩举措等方面都应有章法。当前社区教育项目实践正处于起势阶段,尤其应树立科学管理意识,使项目实践一开始就步入规范有序的轨道。

(二)项目实践管理的主要内容

1.制度管理。社区教育项目实践的制度管理,既包括把项目实践工作作为推进社区教育不断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制度予以实施,也包括为既定项目有效完成所制定的必备条件保障、规程和准则,主要有项目评定制度、项目方案编制制度、项目政策制度、项目监管制度、项目效益评估制度等,制度与制度的有力执行,对项目实践工作的开展势必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2.监测管理。监测管理实际上是过程管理,即对项目由起始至终结的全程管理,有着具体、微观及细节化等特性。监测管理中容易出现的薄弱环节乃是重批轻管,管而粗疏,或是重头轻尾,项目确定以后任其自然进行,中间不检查,最后不结项,结果有名无实。缺乏监测管理或者是管理的疏漏,不是导致项目流产就是导致项目效益低下。因此,监测管理是项目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做好了,做到位了,自会对项目实践起到有力的控制和督促作用。

3.评价管理。项目评价不仅涉及项目的效益,对项目的认可度,也是管理中突出人文管理、人的价值管理的体现。因为通过评价可以产生激励作用,以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慰藉人的心灵,实施评价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同行专家、社区相关领导和协作部门;评价的方式应多元化,有自我主观评价和外界客观评价,可采取访谈、调研、评议会、鉴定会等;评价的过程有预期评价(即对项目意义、目标的论证)、阶段性评价、结项评价(项目完成后组织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可为总结报告或与绩效展示的结合,总结报告实行宏观价值定性描述(模糊性)与数据量化、比较视野定量分析(精确性)相结合,使评价彰显项目的效益性和品质性。

4.档案管理。档案不只是项目过程真实情境的再现,承载历史的记录、见证,项目实践工作的展示,而且也是以史为鉴,总结反思、继往开来的平台。社区教育项目的档案管理就是把项目实践全过程所发生的事,包括有关的文件、所做的各项工作及参与的人,原原本本地按事实情况将文字记录、图片及多媒体影像资料等以齐全、有序原则建档。这里尤为值得注意两点:一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往往注意工作性档案,如会议、领导视察等,而比较忽略动态性、活动性、群众性的资料收集,这就使得本来很丰富生动的重要实践缺少鲜活资料的佐证;二是由于项目的周期性,档案管理便有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稍有粗疏极易遗漏,需要持之以恒,及时归档。

标签:;  ;  ;  

解读项目实践:社区教育深度发展的战略选择_社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