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电教教仪站 荣县 643100)
在传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一节课40分钟,其实真正精华、重难点的内容的重要环节都只是10分钟左右,若时间太长,学生就会出现精神不集中,由此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出现课堂纪律越来越不好管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讨论的时间短,讨论的深度更是不够,学生的小动作多了,矛盾与冲突增加了等等,这样很大程度上影了教学质量与进度,2012年开始,随着颠倒课堂的引入,有关微课新概念的推广,就像在教学方法中注入了一个新血液,微课的引入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多样化,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我们先了解下什么叫做微课!教育技术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其时间短、讲解精,甚至是不出现人像只有电子粉笔和电子黑板,这些要素都是源自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考虑。从学习者角度来看,我认为优质微课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吸引、易懂、难忘。首先是“吸引力”——当学生者开始观看微课时,能不能吸引学习者专心地、持续地观看下去;其次是“易懂性”——吸引学习者观看只是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微课的目标是教学,因此学习者觉得微课所表述的知识是否更加易懂,应该作为微课是否优质的核心品质;最后是“难忘”——用微课所表述的知识是否能够让学习者感受到更加难忘,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当然这一要求就更高了。
当然,被大家公认为优秀的微课也是有其普遍特征的:深刻的知识理解、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的讲解、优秀的表现技术。换句话来说,一个优秀的微课必然在各方面都优秀,其中最首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设计、优秀的讲解,而表现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当老师的教学能力足够强的时候,表现技术只需适当就好。
一、微课设计主要思路
在进行微课创作前,应先分析微课的受众人群及课程或相关专业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题目。进行微课选题时,题目应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热点,且适宜用流媒体的形式进行表达。在确定微课的选题后,还应明确该选题对应的学习目标,以便后续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资源的组织。剖析适宜的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以便在整个认知或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近, 更好的接受并掌握微课中的教学内容。
二、在新授课上微课的应用
1、课前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
2、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知识理解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
4、练习巩固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5、小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在微课内插入设计一些互动试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边学边测验。
三、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现实,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发布分享到网上或微信,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一下几点:
1、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2、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3、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四、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1、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2、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3、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
4、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5、老师可以实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
虽然微课引入在教学中起着催化剂、新元素、新概念、翻转课堂等作用,但是微课制作的难度、如何吸引学生学习、如何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成为了老师应用微课于课堂的拦路虎。为方便老师们制作微课,给老师们推荐一款简单、实用的软件——知牛网(www.iZhiniu.com)基于HTML5开发,以“交互式微课”和“大数据”为技术核心,为教学机构、内容提供商、老师个人等提供了从交互式微课的在线编辑、语言录制、发布分享、移动学习、商务管理、测验、大数据跟踪于一体的在线个性化教学平台。
制作微课非常简单,像制作ppt一样,不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团队,只须老师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浏览器即可便捷的实现微课的制作与在线教学。并突出微课的交互性、模块化及老师与学生的参与性理念,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学习情境、交互元素、学习检测、教学媒体和学生管理、学情跟踪的深度融合,以解决目前在线教育中遇到的效率低、效果差、成本高等问题,助力老师实现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个性化教学。
论文作者:罗会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学习者论文; 知识论文; 老师论文; 优秀论文; 在线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