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关怀与支持--江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_留守儿童论文

“五心”关怀与支持--江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_留守儿童论文

“五心”关爱托起明天——江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安县论文,明天论文,农村论文,儿童论文,五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不佳、行为不良、性格孤僻这些现象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一现状,四川省江安县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开展“五心”关爱活动,即:建立爱心档案、架连心桥梁、抓开心活动、造暖心之家、营放心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一、“五心”关爱活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江安县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普遍存在四大问题: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家务负担加重;学业隐忧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有的甚至违法犯罪;安全隐忧增加,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在这些问题中,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江安县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由县文明办牵头,积极组织、倡导全县建成全方位的关爱体系,时刻注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五心”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江安县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开展了广泛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五心”关爱活动。

1、建爱心档案。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全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全县学校为在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电子档案,将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父母姓名、外出时间、外出地点、工作方式、临时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联系方式、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详尽记载,由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实行分片分人包干,密切关注以便掌握他们入学前的情况及入学后的变化。

2、架连心桥梁。一是各中小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联系卡,及时发现问题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留守儿童”不辍学、在班里学习不掉队、在校没有严重违纪现象。二是在校内开设“两部”亲情电话,即:“心连心亲情电话”、“手拉手师长电话”,以方便“留守儿童”与家长、代理家长联系。对学生家长提出“五个一”要求,即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课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努力架设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亲情桥梁。三是在条件好的中、小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选聘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对“留守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学校政教处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专题会议,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留守”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四是各学校还建立了“倾诉信箱”,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的疏通引导。

3、抓开心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留守学生幸福快乐的成长。各中小学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手拉手、心连心”活动,包括:开展“与留守学生面对面”谈心活动,每隔一段时间班主任老师都会通过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在学习上、生活上对他们进行帮助。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安排他们进入各个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进行音乐、体育、文学、美术等方面的学习,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全县各中学在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同时兼顾到地区偏远、条件不足、不利于开展活动的村小,将村小的同学,特别是留守儿童纳入到六一儿童节游园活动、冬季运动会活动、广播体操比赛等有意义的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小小的舞台上展示各自的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一个留守学生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让留守儿童们学会与身边关爱自己的人沟通,消除留守儿童孤单的情绪,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造暖心之家。全县以志愿者队伍为补充,面向全社会招募一批“代理家长”、“爱心阿姨”、“爱心叔叔”。按照“自愿、奉献、就近”原则,代理家长经层层考核后方可与留守儿童结对,开展“大手牵小手”结对帮扶活动。做结对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对结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亲情温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代理家长们随时关注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经常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方式与儿童的父母联系沟通,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告知父母,交换意见。

在留守儿童聚集较多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代理家长们每周至少做到五个一(一次谈话、一次作业辅导、一次家访、一次与学校沟通、一次亲切问候),结对时代理家长给留守儿童赠送文具、书本、玩具等礼物,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六一、中秋等期间,多数代理家长带留守儿童去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地方,让孩子的身心受到鼓舞,树立远大的理想,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节假期间邀孩子一起过,给孩子以亲情的关怀,给孩子准备一间属于自己的温馨房间,使他们没有拘束感,能更好地融入到家庭生活中,与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交流,解决孩子们学习和成长中的烦恼。让很多留守学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宝贵。

5、营放心环境。一是开展“书香校园”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通过举办文艺汇演、体育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游园竞赛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消除心理孤独。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和“五个一”活动(即“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合格小学生”),增强文化氛围。二是及时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等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创建绿色健康的网络内容,大力倡导文明上网,切实净化网络环境,在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需求的情况下,创建一些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站、网页,用精彩活泼的网络内容吸引他们,构筑绿色上网通道。组织成立以退休干部、老党员为主的义务监督队,设立投诉箱,对网络的经营管理唤起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促使网吧经营者的严格自律。各乡镇综治办每年协同派出所、工商所结对严查街头网吧、游戏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情况,让《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各乡镇建立“一基二室一栏”,即建立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建立少年活动室和少年读书室,设立少年宣传栏;社区、辖区单位建立“三个阵地”,即少年活动室、少年阅览室、少年宣传栏;学校建立“五个园地”,即英语园地、科普园地、创造园地、娱乐园地、学法园地。学校、社区、单位、家庭采取“无偿共用、协议共用、低租共用”的办法,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场馆、场地和设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设施环境。

三、留守儿童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自关爱活动开展以来,江安县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避免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不到位、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得力,解决了大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有效地提升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是通过爱心档案的正确引导,使学校、老师、代理家长们能全方位了解留守儿童们的基本情况,帮助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实际困难。

二是通过代理家长们的正常疏导,解决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问题和人格扭曲、自卑、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三是通过清理、整顿网吧、游戏厅等经营场所,江安县的治安环境、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源头上减少了青少年犯罪。

四是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生活关怀,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让留守儿童有了心声倾诉的港湾、难题解决的依靠、规范言行的导师,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标签:;  ;  ;  ;  

“五心”关怀与支持--江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_留守儿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