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拓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途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的几点思考_科学论文

努力开拓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途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的几点思考_科学论文

努力开辟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新途径——有关社科研究现代化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工作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开辟论文,新途径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势与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在呼唤社会科学研究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而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又赋予社科研究以难得的发展契机。在此情势下,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社科研究活动组织工作者,应该破除旧观念,确立新观念,创建社科研究与学术活动的新机制,改变固有的研究方式与活动方式,加速社科研究现代化的进程。这样,才无愧于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所说现代化的道路,说到底是一个思想解放与固有传统模式的变革问题。

(1)要推进社科研究现代化,首先要确立社科研究的价值观念。破除过去那种“坐而论道”,空泛研讨,不看效果,不讲应用,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人们从事每项活动都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即价值追求。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也绝不例外。我们主张在社科研究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注重把理性原则变为现实的具体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的变革实践,在伟大的社会变革实践中,体现社会科学的存在价值。

社会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整体文明素质、智慧和科学水准,是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时代精神综合实力的表征。它对整个社会发展能产生战略性乃至全局性的作用与影响。

1976年粉粹“四人帮”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仅促进了全社会从“左”的思想误区中解放出来,更促进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全面贯彻,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自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实践又表明,社会科学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科学进行调节,如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使科学技术产生效益,而社会科学却可以影响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和灵魂,它能够调解和解决当今社会发展中一些负面因素和消极的东西,从总体和全局上保证与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科学包容量很广,涵盖面很大,其所显示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认识、教育与实践这三大功能。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它们是具有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的。当然,这种效益价值的体现,有的并不那么简单与直接。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不应视为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人文内涵。因为广义的文化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的背后,总有某种文化的意识在起支配作用,故而经济活动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若能科学地阐明市场经济的价值内涵,深刻地揭示其人文精神的底蕴,则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心理承受能力,更由于发挥了社会科学的认同与批判功能,会使市场经济由无序走向有序,朝着法制经济与道德经济的健康轨道方向前进。而教育功能中所含寓的审美价值,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与审美需要。这种美不同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形象美和艺术美,而是以其科学的魅力展示出一种思辨美、智慧美和理性美。它们和艺术一样,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2)要推进社科研究现代化,必须从大学科的宽阔视角出发, 确立进行宏观综合研究的观念。要改变受学科专业限制,只注重个人爱好的封闭式研究状况。

哲学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等各自专门学科的研究领域范式。这种领域与范式有很强的内聚性,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进行研究,故而出现了一批学有所长,研有所得的专门人才。但是伴随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可以说从分化研究走向综合研究已成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大学科”的视角,注重宏观研究,将研究工作定位于“超学科”和“跨文化”上,这样可以调动各基础学科的研究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不断跃上新台阶,更具有人文学术色彩。

就某一门学科来说,要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寻找本学科科研的新的生长点,即不断拓宽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专业,新的分支和新的门类。如中国文学研究,不能囿于文学史、文学流派和思潮的研究,而要服从市场需要,开展旅游文学与广告文学的研究,这样,有助于提高旅游文化与广告文化的科学内涵,净化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氛围。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还要开展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是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国别、不同民族或不同语言的文学比较研究,以及文学同其它艺术或其它表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样,世界文学理论在比较研究中得到充实,而中国文学也将在世界文学的投影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历史学科研究也还有不少处女地和空白点,有待我们去开发与填补,如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研究,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过程研究等,可以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上,通过由远及近的横向研究,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参照系。

从宏观综合研究的大视角出发,我们还要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联姻,以及建立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这就是要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缘问题与相互交叉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研究,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学科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加以联结、融合,建立一种多学科性质的新学科,如近年来,在我国恢复的人类学研究。这门学科,作为自然科学通往社会科学的桥梁,体现了它的科技性、综合性与应用性。它自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又划分为三个分支: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其中的文化人类学就包括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专业研究内容,但却不是它们之间的简单拼凑,而是综合以上各专业研究的专门知识,对人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做总体研究,重点研究人类的文化内涵、分类发展规律及走向趋势,对人类文明的前景做出科学预测。又如,人文地理研究,就属于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过去忽略了的一个空白点,现在将这两门学科交叉起来,进行中国地理历史的综合研究,科学地考证政区沿革、人口流迁、城市兴衰、经济起伏、交通敷设、民族聚散,以及文化变迁等,不仅使人们全面具体地了解中国国情,更以地理历史的借鉴,为当今的改革开放服务。

(3)要推进社科研究的现代化, 应确立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科研工作运行机制。打破过去社科研究的陈旧思维定势与封闭的模式。

目前在新的形势下,社科研究工作者,特别是社科活动组织者,应该在研究工作中和学术活动中,确立一种新的认知方式。首先是正确认识社科研究存在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在定位的基础上,要有走出纯学术研究“象牙之塔”的决心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更要有求新求异,善于抓住机遇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对从事社科研究的个人来说,要改革传统的研究方法与学风,抛弃那种从书本到书本,在概念定义中兜圈子,对经典著作单纯诠释并用个别理论观点来裁剪现实生活的反科学的做法,而是走向实际生活,深入调查研究,从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观点,概括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纠正与升华理论,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此外,在研究手段上也要有现代意识,要学会信息处理技术,用现代信息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和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逐渐形成所研究的学科资料、成果和信息的程序软件,以提高预测决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对社科活动的组织者来说,要在科研方向的导向上实行重点转移,即从单纯的意识形态的研究转向以对策研究为主的“工程性研究”。这样,就会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可操作的知识技能与政策性的科学建议。更要在学术活动方式上,围绕“事业发展”这一主题,不断有新的创造,努力开创所谓“三化”的新路子,即科研成果有偿化、社科研究产业化和研究团体实体化。“三化”的核心问题是表明社会科学研究功能的根本转化——由单一转向多元,也就是说集中社科研究的特长与优势,以科研为中心,形成教育、咨询、信息、文化等多方位的为社会服务的专门人才和学术研究的实体。

(4)要推进社科研究的现代化,必须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 进行全面的历史反思,进行科学的回顾与总结,以提高社科研究的现代品位。

20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风云激荡,具有多重历史转折意义的世纪,就在20世纪里,中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打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最终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民族自强的发展道路。在这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中,政治、经济、文化也都相应地发生过深刻的变化,而反映这一变化的中国社会科学,其学术形态之丰富,思想冲突尖锐,历史内涵之厚重,都是前所未有的。

20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了世界,同时世界的学术文化也走向了中国。出现了双向互动,东西交流的趋势,既活跃了全球范围的文化,更丰富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内容,使中国社会科学走出国门,挺立于世界人文科学研究之林。

面向21世纪,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跨世纪的阔大胸怀,放眼世界的视野和兼容百家的学术气量,更要有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站在世纪交替的高度,把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做一认真的回顾,联系时代发展的主题,加以科学的评价,把反映时代面貌的新思想、新学说、新概念、新命题——梳理出来,加以批判总结,既可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也作为21世纪学术发展的可贵借鉴。这一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各地社科联身上,我们应该做好这一承前启后的跨世纪学术活动,具体工作可分若干层面,如可按专业,由学科去做;也可按地域,分片去做。做好了,无疑会加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现代化水平。

标签:;  ;  ;  

努力开拓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途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的几点思考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