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对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观察论文_邱志明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检查诊断方法,分析诊断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将8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进行B超检查,并将B超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了解B超检查影像学特点。结果:经B超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后发现,病理检查下82例患者中有34例为腺恶性肿瘤,占41.46%,29例为平滑肌肉瘤占35.37%,19例为鳞恶性肿瘤,占23.17%。B超检查下,有78例患者被诊断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其中有32例为腺恶性肿瘤,占39.02%,28例为平滑肌肉瘤占34.15%,18例为鳞恶性肿瘤,占21.95%。B超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5.12%,B超检查误诊4例,误诊率4.88%。通过B超影像学观察可见,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可分为混合型、厚壁型、隆起型、实块型,其中混合型有28例,占34.15%,厚壁型有21例,占25.61%,隆起型有16例,占19.51%,实块型有13例,占15.85%。结论:采用B超进行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检查诊断,可以取得较高的准确率,而且能够反映病例特征,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值得在基层临床工作当中加强推广和实践。

【关键词】B超;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166-02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gallbadder,PCG)是当前临床常见的一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其具有非常明显的侵袭能力与恶化程度,病程发展迅速,但早期体征无特异性变化,很难引起注意,所以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这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存活率,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安全[1]。对于该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就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尽量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这就对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较高的要求。作者所在医院通过对82例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进行B超检查,取得了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并了解了病例特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作者所在医院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以来,接收的8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32例,女性患者例数为50例,最小年龄者39岁,最大年龄者72岁,平均(52.65±2.62)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3年,平均(1.42±0.59)年,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发热以及呕吐等。

1.2 方法

对82例患者进行B超检查,检查前8h禁食。检查中首先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左侧卧位,或在饮水情况下取坐位。长轴、短轴扫描,可对右肋间、右肋缘下斜切扫描检查,然后进行胆囊腔内异常回声情况观察,注意分析胆囊囊壁、大小与形态。基本观察后,还需注意观察其他异常情况,如胰腺、肝脏、胆道、肝门等,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肿大问题。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参照,对B超检查结果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并了解B超检查影像学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当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进行统计、计算。

2.结果

经B超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后发现,病理检查下82例患者中有34例为腺恶性肿瘤,占41.46%,29例为平滑肌肉瘤35.37%,占,19例为鳞恶性肿瘤,占23.17%。B超检查下,有78例患者被诊断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其中有32例为腺恶性肿瘤,占39.02%,28例为平滑肌肉瘤34.15%,占,18例为鳞恶性肿瘤,占21.95%。B超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5.12%,B超检查误诊4例,误诊率4.88%(参表1)。

表1 B超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n(%)]

 

通过B超影像学观察可见,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可分为混合型、厚壁型、隆起型、实块型,其中混合型有28例,占34.15%,其特点为隆起型声像表现明显,且壁增厚情况显著。厚壁型有21例,占25.61%,其特点为可发现有弥漫性增厚情况,其中体部、颈部等增厚情况表现明显,有回声中断情况。隆起型有16例,占19.51%,其特点为可发现有单发乳头状肿瘤存在,回声保持中等,且可观察基底有凹凸表面。实块型有13例,占15.85%,其特点为回声不均匀、胆囊轮廓模糊,以恶性肿瘤浸润生长、实质性肿块不均匀等为主要表现。

3.讨论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当前临床常见的一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居胆道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且发病率依然在不断升高,这引起了广泛的临床重视。从当前的相关研究情况来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发病和年龄、性别以及相关疾病有关,在年龄方面,40岁到60岁是该病的高发阶段,最易发生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尤其是在50岁左右,该病的发病率会出现显著的增长[2]。在性别方面,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有部分文献报道女性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发病率甚至可以高达男性的2倍之多,其原因推测和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相关,除此之外,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等疾病患者,其发生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概率,也较普通人群明显升高。

需要一提的是,该病的致死率较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安全。该病在发病的早期,往往体征、症状不明显,缺少特异性表现,所以很难引起关注,早期诊断率较低。而该病的病程发展又尤为的迅速,所以很多患者确诊病情的时候,都已经处于晚期,这个时候患者的症状表现多为腹痛、腹部可触及肿块、黄疸等。在该病晚期,不论行什么方式的治疗,难度都非常大,而且患者的预后基本都不理想[3]。但是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则可以对患者的预后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例如有报道显示,通过早期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手术治疗实施,可以使患者在5年内的生存率达到90%以上,甚至100%,而如果晚期再行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根治术手术治疗,其5年内的生存率则只能达到10%左右。由此不难看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性[4]。

B超检查对胆囊恶性肿瘤诊断率高,特别在早期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中有一定优越性。由于胆囊恶性肿瘤早期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因此临床常被延误。但是超声检查中的一些声像表现可以为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从本文的研究情况来看,采用B超进行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检查诊断,可以取得较高的准确率,而且能够反映病例特征,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值得在基层临床工作当中加强推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春,陈莉,吕娅萍,等.超声造影在胆囊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53(05):52-56.

[2]董家鸿,王剑明,曾建平.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03):411-419.

[3]苗燕,刘利平.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3(07):1333-1336.

[4]张虹,郎胜坤.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和MRI诊断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02):300-301.

论文作者:邱志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B超对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观察论文_邱志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