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危重新生儿浅层吸痰法的效果研究论文_熊安芳,卢佑英,刘兴铃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新生儿浅层吸痰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2017年2月本科收治的机械通气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深层吸痰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及吸痰后患儿发生黏膜损伤、呛咳、烦躁、呕吐、及气管导管移位或脱出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吸痰前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在浅层吸痰前、吸痰时、吸痰结束后1分钟、2分钟、3分钟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新生儿传统深层吸痰前、吸痰时及吸痰结束后1分钟、2分钟、3分钟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痰时和吸痰后1分钟、2分钟、3分钟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吸痰相关并发症中气道黏膜损伤、呛咳、烦躁、呕吐、气管导管移位或脱出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法可有效清理机械通气患儿的气道痰液,保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减少对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的影响,降低吸痰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较好临床效果。浅层吸痰法是机械通气新生儿安全、有效、舒适的吸痰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机械通气;新生儿;浅层吸痰法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112-03

随着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的日益成熟,如何保证在最小的刺激和损伤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吸痰是影响机械通气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1],传统的气管内吸痰是吸痰管直插超过气管插管顶端,触到主支气管分叉处,感觉到阻力然后上提lcm开始吸痰,在吸出气道分泌物的同时,也对气管粘膜形成刺激引起患儿应激反应及呛咳、气道痉挛或损伤,易出现低氧血症,颅内出血、气道损伤或出血、气管插管移位或脱出等并发症,对患儿病情及预后有直接的影响。浅层吸痰法是吸痰管插入深度平气管插管顶端或突出顶端<0.5cm开始吸引,吸引的同时左右旋转轻轻往上提,多篇文献报道此方法吸痰孩子血氧饱和度波动小、心率、血压较平稳,既未伤害也未能刺激孩子的气管,并发症少[2-3][4]。国外已将浅层吸痰技术普遍应用于机械通气患儿[5]。我科于2015年8月—2017年2月对60例机械通气患儿在机械通气期间依照实验要求实施浅层吸痰法及传统吸痰法的对比研究,比较两种吸痰法对患儿血氧饱和度以、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并比较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以期为临床寻求一种较为安全、有效、舒适的吸痰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在我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新生儿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5分钟~28天,体重0.7~4.0kg;肺透明膜病28例,重症肺炎12例,重度窒息20例;气管插管时间10~96小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深层吸痰法,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操作人员严格掌握吸痰指征:①因痰阻原因导致的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②肉眼见气管插管内涌上痰液。③气道压力升高。④听诊肺部明显痰鸣音。

1.2.2对操作人员进行浅层吸痰法操作培训,培训合格后固定人员操作,以避免不同操作人员及技术产生效果偏差。

1.2.3吸痰管选择:①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1/2。②采用有刻度的吸痰管或测量气管插管长度(包括接口部分的长度)。在吸痰管上做好标识,将刻度标记于床头卡上,用于以后每次吸引前作参照,无需重复测量。

1.2.4吸痰前准备: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常规评估患儿气道内痰液量及黏稠度;如痰液黏稠加大湿化,并予生理盐水滴入,吸痰前后予提高15%氧浓度,吸痰负压在8~13·3kPa,动作轻柔敏捷,每次吸引时间≤15秒,需再次吸引时,接呼吸机通气30秒后进行。

1.2.5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按《临床护理技术规范》[6]要求操作,进入本组操作人员是经过严格筛选,吸痰技术均符合技术操作规范,吸痰时直插超过气管插管顶端,触到主支气管分叉处,感觉到阻力然后上提吸痰管lcm开始吸痰。

1.2.6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法:本操作组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吸痰管插入长度平气管插管顶端或突出顶端<0.5cm左右旋转轻轻往上提吸引。经测量,气管插管顶端与主支气管分叉点距离2~2.5cm,经计算本组患儿吸痰管插入长度均未触及气管黏膜,不会损伤或刺激气管黏膜。

1.2.7记录吸痰前一分钟和吸痰后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吸痰过程中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患儿(1)吸痰前1分钟及吸痰时和吸痰后1分钟、2分钟、3分钟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2)观察记录每次吸痰时患儿出现烦躁、呕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排除原发疾病引起的气道粘膜损伤出血)、气管导管移位或脱出等吸痰相关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采用统计描述、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吸痰前1分钟及吸痰时和吸痰后1~3分钟血氧饱和度比较

(%,x-±s)

注:从以上表1表2表3可见两组患儿吸痰前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在浅层吸痰前、吸痰时、吸痰结束后1分钟、2分钟、3分钟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在传统深层吸痰前、吸痰时及吸痰结束后1分钟、2分钟、3分钟的变化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与对照组吸痰时和吸痰后1分钟、2分钟、3分钟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见(表4)。

3.讨论

3.1 随着呼吸机在新生儿监护室中的广泛应用,患儿生存率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的气管与支气管相对狭窄,软骨柔软,弹性及肌肉发育不完善,管壁易变形,黏膜柔嫩纤细,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排痰能力差。且气管插管时,导管对气管的刺激,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加,为了保证气道的通畅,需及时吸痰,确保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顺利进行,但同时要保护气道黏膜完整性,减少并发症,需采用对患儿气管黏膜刺激小且有效的吸痰方法尤为重要。

3.2 浅层吸痰法能维持机械通气新生儿平稳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儿吸痰前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浅层吸痰前、吸痰时及吸痰结束后1分钟、2分钟、3分钟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在传统深层吸痰前、吸痰时及吸痰结束后1分钟、2分钟、3分钟的变化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痰时和吸痰后1分钟、2分钟、3分钟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影响小,利于孩子疾病的康复及改善预后;而深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影响大,对孩子疾病康复及预后不良。这是由于传统的吸痰方法中吸痰管插入长度超过人工气道的长度,吸痰管触及支气管分叉处,机体由于应激反应出现肺泡内氧分压降低,而至血氧饱和度降低[7],而且插入过深,容易侧支吸痰,吸出已进入侧支氧气,使孩子氧饱和度下降更明显;由于插管过深,刺激气道上的交感神经兴奋受体,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使心率增快;而且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受体导致外周血管迅速收缩而致血压明显上升,此为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8]。综上所述,本研究气管插管新生儿吸痰过程中,实施浅层吸痰法,经过规范化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有效清理气道痰液,保持气管导管通畅,改善通气及肺的顺应性,提高气管插管患儿血氧饱和度,保证了生命体征的平稳。

3.3 浅层吸痰可减轻新生儿的痛苦,并发症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吸痰法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层吸痰的新生儿黏膜损伤发生率低,未发生呛咳,烦躁、呕吐、气管插管移位或脱出率低。分析原因可能为,深层吸痰时吸痰管插入过深容易刺激和损伤患儿气管内的黏膜,引起黏膜出血,并且吸痰管直插深部,可能将浅层的气道分泌液带至深部[9],导致吸痰不干净,增加了吸痰次数,黏膜损伤严重,更加重感染,如果长期采用这样的操作,最终可能导致气道变狭窄,更不利于气体交换。深层吸痰也容易引起患儿呛咳,胃内压力急剧上升,导致胃食管反流和呕吐;呛咳引起的烦躁不安,使气管插管胶布松脱,造成气管插管移位或脱出导致二次插管。而浅层吸痰时吸痰前先测量气管插管的总长度,吸痰管管端不超过人工气道长度,深度平气管插管顶端或突出顶端<0.5cm,吸痰管仅在气管导管内吸引,没有刺激新生儿气道黏膜,从而减少黏膜的损伤出血和因刺激引起痰液的分泌,从而减少吸痰次数,减少感染;同时能减少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呛咳、咳嗽,让患儿更舒适,避免因烦躁而造成脱管,确保了人工气道效果[10]。

总之,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新生儿在行气管内吸痰时,采用浅层吸痰法不仅能有效地清理新生儿管腔内及管端的分泌物,保持气管导管通畅,改善通气及肺的顺应性,血氧饱和度升高;而且能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了支气管黏膜的损伤及新生儿吸痰后烦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因常规吸痰法这种刺激带给患儿的痛苦和压力的过程,减少对新生儿近期及远期的不利影响(深层吸痰耗氧量增加,颅内出血的可能性增加,窒息发生次数增加,对神经发育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如增加热量消耗,生长受阻等近远期影响)[11]。采用浅层吸痰法,缩短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住院时问,有利于早产儿发展性照顾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这种使患儿舒适又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慧,张华玲.实施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疗效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2):146-147.

[2]曾秋月,谭素养,袁碧丹.浅层吸痰在机械通气早产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3):61-63.

[3]王雪梅,曾思妮,张云群.浅层吸痰法在气管插管新生儿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11):104-105.

[4]郭郁莲,郑应芝,辛汗城,汪淼.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5):611-613.

[5] Gillies D,Spence K.Deep versus shallow suction of endotracheal tubes in ventilated neonates and young infants[M/CD].Con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7:CD003309.

[6]刘雪琴,庞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75.

[7]曾娟.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24):2202.

[8]张巧妮,程青虹,王子迎.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966-968.

[9]苏莉洁.浅层吸痰法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7):97-98.

[10]严素芬,叶秋莲,卢泳雪.两种吸痰方法在患儿气管插管中的效果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2010,9(7):50-51.

[11]徐友岚,李见章,郭小铭,李婉仪等.浅层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新生儿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0,23(7):285-286.

论文作者:熊安芳,卢佑英,刘兴铃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  ;  ;  ;  ;  ;  ;  ;  

机械通气危重新生儿浅层吸痰法的效果研究论文_熊安芳,卢佑英,刘兴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