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芝芳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264100
一、德育渗透应当具有科学性
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仅次于政治学科,甚至部分学生因为历史学科史实的丰富性、为现实提供借鉴的强大功能性而更加偏好历史学科。这一现象往往出现在思维较为活跃的中学生群体中间。上述现象是由历史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历史学科在德育渗透中的学科优势的体现。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标准。只有在事实面前他们才能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因此,从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效果现实状况来看,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当遵循科学性的原则。科学性的内涵即真实,真实是历史取信于人的条件。历史发展是曲折的,人物是复杂的,只有展示矛盾的各个侧面,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才是德育教育本身的有效途径,也是德育渗透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在主观上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如果观点不够全面,立场不够公正,学生就不会信服,就会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因而客观上无法达到渗透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德育渗透应当具有时代性和依附性
现在,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具有实效性。他们认为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生硬的牵扯、一味的灌输和说教,两者没有紧密结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事实上,历史教材内容没有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也导致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
三、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应当具有蕴涵性
学生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为今后踏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恰恰是目前学校教育所忽略的。与此同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又都被大多数学生忽略了,认为无关紧要。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说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始终应作为德育的主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蕴涵在对历史的评述、比较、分析之中,有意识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口号式地硬贴标签,难以收到德育渗透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涵性教育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论文作者:闫芝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德育论文; 历史论文; 学科论文; 学生论文; 集体主义论文; 科学性论文; 的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