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数字论文,化生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的最普遍、最广泛的教育形式。接受基础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的素质、能力乃至整个人生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今日基础教育的水平和普及程度,决定了明日的国民素质水准和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
回顾与反思——让基础教育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
随着21世纪的降临,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这是对整个国民素质的严峻挑战!迎接挑战的一条重要对策就是必须明智地选择和确立符合时代要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观念与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当多媒体计算机刚刚进入高校的殿堂时,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哲学和未来教育研究的学者,我预感到:一场时代的变革将在教育中发生!经过反复思考,我写了下面的观点:“人类步入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不仅是一种技术的更新,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新的综合,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教学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教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我深感到,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的追求,而且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同时我也深感到,要使这一观点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领域,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又总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令社会难以容忍的二律悖反!将近十年过去了,世界走向信息时代的步伐比人们预料的要快得多,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更使相对稳定、具有较大惯性的基础教育目不暇接。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高投资与高效益的教育发展新领域,需要专门规划和组织实施,同时又贯穿在教育系统每一个环节的现代化建设之中,不仅成为其他部门规划发展的新视野,而且是教育系统每一个环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显示标志,更是教育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的显示标志。
再过十年,基础教育会变成什么样?这个问题现在就必须认真思考!因为教育的未来是由人来选择与创造的,确立不同的目标,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学家埃利亚德的观点是千真万确的: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
目标与规划——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抉择
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三大主题。但从全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三者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正确选择与规划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绝不能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这是目前许多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并导致十分紧缺的教育资源之巨大浪费)。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整个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最根本目标就是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出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的新一代公民,并尽可能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
要使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采取科学的规划原则,确定战略重点。总结目前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反两方面经验,特提出“一个跟进、三方面超前”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原则:
“一个跟进”是指基础教育系统以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校外光纤、网络带宽等),只能跟随区域信息化的整体步伐前进,这是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制约因素与边界条件,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势必造成教育信息化的浪费与低效;“三方面超前”是指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决策管理系统、教学指挥系统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建设这三大关键环节(我们可以将这三者形象地称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左脑”、“右脑”和“细胞”),必须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三大战略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和建设速度,制定并创造出一系列超常规的政策和体制,超前发展,这样才有可能占领制高点,取得基础教育信息化全局发展中的重大突破。
战略重点之一:基础教育决策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
教育决策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司令部,也可称之为“左脑”。各级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超前发展,建立从上到下的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网络,运用智能化的信息反馈数据库系统,不仅可以推动教育决策管理科学化与效率,更主要的是能使我国广大基础教育决策、管理者率先感受和体验数字化生存方式和信息化教育时空,促进领导者的观念更新和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
战略重点之二:基础教育教学指挥系统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各级教研机构(教研室)是教学的指挥系统,对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也可称之为“右脑”。基层教学指挥系统和教研体制一方面必须与现行教学体制特别是考试制度相适应,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强大潮流推动了新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这使基层教学指挥系统面临许多两难选择。从目前全国的情况来看,“右脑”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明显滞后!各级教研组织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对现行教研室的信息化改造,创建一支能够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教研队伍,形成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由于教学指挥系统和教学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教学业务工作,而且传统教学模式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彻底变革,因此各级教学指挥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要采取两头并进的方式:一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教研模式,提高其在现行教育体系中的效率和功能,尤其要把正在部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同各级教研室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创建“虚拟教研中心”,推动和促进新教学模式在教育系统中的发展壮大,并依托虚拟教研中心加快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该打破信息封锁,实现全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开发。
战略重点之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教育信息化最终要落实在基层学校,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每个教师的教和每个学生的学上,因此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学校、在课堂,这是教育信息化的“细胞”。当前迫切需要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办学体制、新型教育管理体制、师生的活动方式、新型的学和教的模式与新的教室环境、教育评价模式、新型师资培训方式,由此推动教育与教学的整体改革。所以必须加强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的建设,突破一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左脑”、“右脑”和“细胞”这三大战略重点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滞后都会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而三大战略重点的协调与超前发展,则必能带来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突破。
难点与重点——提高师生学习生活质量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表明:中国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从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师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每天最主要的精力都花在学习上,然而,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效率很低,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然而大多数教师把所有精力都花在研究和传授专业知识上,很少教学生如何学习,甚至不知道应该在研究学习上下功夫,以至连自己都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
学习是教学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最终必须落实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上,但在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支配下,现在许多多媒体教学都变成黑板搬家和教科书搬家,结果从“人灌”发展到“机灌”,违背了教育信息化的初衷!
这三个惊叹号应该引起教育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深思,从中不难看出现行教育种种弊端的根源,也深刻地反映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难点与重点。
教与学的关系,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回顾20世纪西方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向: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并且已经在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尤其重要的是: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个性化、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场最激烈的竞争,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美国在1994年给教学技术的“新定义”中把教和学统一起来,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立足点牢牢扎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概念的定义中没有出现教这个概念。对此,有必要作一番理论探讨。
在当代教育哲学的视野中,教与学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立足点只能是学而不是教,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得好,关键在于不仅能让学生学起来、学进去,而且能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出滋味,学得生动、活泼、主动,这实际上是把教师的教融化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了。总之,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因此需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不能只设计知识结构和讲授结构,而且应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班级授课制尽管主要是由教师来讲授,但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过程能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显然,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问题和情景的创设,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最好是激情)、主动性(知识之内在逻辑的魅力以及知识对学生当前和今后发展之价值的吸引力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重要的法宝)。
以语言和抽象概念为基础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其形式本身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容易使教师陷入自我表现、表演的误区。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最大的优势,正在于找到了超越师生之间言语、概念障碍的成功之路!教师自我中心化的言语和思维方式,是教学失败的最主要陷阱,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精心创设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跨越横在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理解中的鸿沟,这正是多媒体教育环境比以往单纯用语言、概念教学的优越之处,但语言、概念并没有被抛弃,而是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当学生理解之后,及时运用层层深入、步步抽象的语言和概念加以引导(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找到表达其理解,总结、概括其升华之认识的语言、概念),这才是成功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设计之要诣与诀窍!
误区与出路——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整合起来
在教育信息化热潮中,很多学校热衷于买电脑、建网络教室,一位中学校长曾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实验班的学生每人都配备了一台电脑,他们似乎认为:未来最好的学习模式就是在网络与屏幕上学习。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新型学习与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必须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促成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以往的教育中,学生始终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学习时空环境中,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的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虚拟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我们的许多实验研究表明,网络和屏幕既不能代替经验世界中的学习,也不能代替语言文字世界中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屏幕上看文字,不仅不舒服,而且记不住。当代世界各国网络教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揭示出:把网络教学的探索仅仅局限在多媒体和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教育之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成功网络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比如美国许多网上教学的成功个案,都是在网络上提出和设计研究课题,指导全国各地的师生在现实生活和文字资料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然后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交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从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效果两方面的结合来考虑,我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在屏幕前学习时间的总量加以控制,我们的研究和体会是,每个学生每天在屏幕前学习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3个小时。
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亟待研究和规范;现在全国正在组织编写的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绝大多数都是让学生学操作技术,而且是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开设,缺乏同现行中小学其他课程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绝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育、技术、艺术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步入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新阶段,不仅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而且人文背景迅速扩展,这对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者的素质是极其严峻的挑战。从社会现代化的广阔视野来看待技术,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尤其在以培养人为对象的教育领域,对技术的应用必须慎之又慎,切不可盲目乐观,要充分估计到现代教育技术可能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以上分析充分表明,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之重要性。早在25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就反复强调,必须从教育改革出发来考虑教育技术的运用:“如不检修整个教育大厦,我们就不可能从教育技术中得到好处,问题不仅是从外部使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简单地解决设备问题,为运用这种设备并把它穿插到传统教育活动中去制订出计划,而是要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源,来发挥个人在获得与运用知识的方法方面所应有的科学精神。目的是要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育技术尽可能完善地协调起来,以避免经济上与财政上的浪费。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