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茹[1]2003年在《嵌入式Internet技术及其在远程EDA实验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嵌入式Internet技术能够将各种各样的嵌入式系统接入Internet,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它们的工作状况并远程控制它们工作。随着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在我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远程教育模式下,远程实验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嵌入式Internet技术解决远程EDA实验的实验系统。 远程EDA实验系统是为解决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数字逻辑以及现代可编程器件(FPGA/CPLD)等课程的远程实验问题而设计的,它由管理服务器、实验服务器和客户端等叁部分构成。本文主要介绍系统中嵌入式远程实验服务器和客户端交互式实验环境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文中首先介绍了嵌入式Internet技术以及嵌入式系统接入Internet的几种方案。在对这些方案的优缺点和应用场合进行比较后,本文选择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方案实现远程嵌入式服务器的Internet接入,在不需要其它接口芯片或PC机的情况下,它可以直接接入Intrenet。实验服务器利用可编程器件可以重复配置的特点,实现对用户设计的数字电路的验证。文中利用符合工业标准的SVF文件描述数字电路的配置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解释该文件完成对可编程器件的远程配置。本文还设计了多通道测试电路实现对通用的被测实验电路板中的可编程器件的测试工作。另外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实验服务器提供的嵌入式web服务配置它运行的参数。 最后本文叙述了客户端实验环境软件的设计模型和实现方法。该实验环境软件为用户提供直观、友好的图形化用户界面。同时介绍了客户端和实验服务器端交互式测试过程。 本文将嵌入式Internet技术与远程测试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颖、廉价的用于解决远程EDA实验的方法。
眭建军[2]2003年在《新型智能仪器系统研究及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半导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仪器仪表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很多因素如IP Core和基于Internet的EDA的飞速发展正促使以Internet为中心的智能仪器仪表的设计和运行环境加速形成。ISP和EMIT技术正是推动和促进这一变化的基础。“新型智能仪器仪表系统”是融合了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具有智能化测控功能和开放的通信接口,能对测量结果进行自验证,实现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量程的自动选择,自动校准等功能。它们的实现为工业现场的自动化测量,IST(网络传感器技术)、HVAC(家庭环境自动控制)、IA(信息家电)、环境自动监测、智能小区管理等的Internet化提供了技术保证,这些技术,将会改变传统的工业测试方法、快速精密测量及故障诊断。DSP技术、嵌入式Internet技术、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及其在系统可编程模拟/数字器件在智能仪器设计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国内对此研究的单位还不是很多,且研究只限于大学的实验室阶段。本论文围绕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对新型智能仪器系统及Internet接入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应用两方面的研究,并初步得出新型智能仪器的模型。新型智能仪器系统是多种理论和新技术的综合,本文全面地研究了智能仪器故障检测技术原理、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原理及其模拟/数字器件、嵌入式Internet原理以及EMIT(嵌入式Internet技术)和SOC(片上系统 System On Chip)技术,在综合各种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地分析和综合,提出并实现了新型智能仪器系统。本文具体给出了新型智能仪器硬件结构及实现,描述了智能仪器硬件设计细节,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单片机、Internet接入芯片、可编程数字/模拟器件等在新型智能仪器中的接口电路设计、数据通信设计和数字逻辑设计等,详细地给出了设计原理图和电路图;给出了新型智能仪器的软件设计细节,从而完成了新型智能仪器完整的软硬件设计。本文重点提出了新型智能仪器的重构概念,深入地研究了新型智能仪器重构的技术基础、实现环境和通过Internet实现远程重构,给出了新型智能仪器系统重构的实现。
佚名[3]2010年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文中指出TP112010051942输出耦合的复杂网络自适应牵制同步/樊春霞,蒋国平(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应用科学学报.―2010,28(2).―203~208.针对输出耦合复杂网络的同步控制,提出一种自适应牵制控制方法以实现复杂网络同步。不同于现有同步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节点输出变量构造同步控制器,只需控制网络中的部分节点就可根据同步误差自适应
钱志滨[4]2002年在《数字IC测试及其在虚拟实验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在我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CAI课件以及一些教学交互的软件的研究已有相当的程度。然而远程实验的发展却大大落后,这是由于不同领域实验的远程化需要研究不同的实现方法。在本文中首先阐述了一种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数字逻辑以及现代可编程器件(FPGA/CPLD)等课程的远程实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使用远程测试(数字IC测试)来实现实实在在的硬件实验,使得这个系统不同于纯软件的仿真。接着本文详细叙述了该实验系统中虚拟实验环境软件和实验服务提供端的数字IC测试系统的设计。虚拟实验环境软件提供一个可灵活配置、形象直观的实验界面,这个界面为使用者提供了实验的感性认识。数字IC测试系统完成实际实验:提供激励并测试响应。本文叙述的数字IC测试系统可对多达96通道的可编程器件进行实验,另外它还作为面向维修的测试仪器,具有在线测试、连线测试、V-I测试、施加上拉电阻、调节门槛比较电平等功能。最后,在本文的结尾对本文所作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佚名[5]2004年在《计算机在电子学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TP39 2004011585网络测t分析及研究综述/吕军,李星(清华大学)11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一2003,39(24)一19一22,44网络行为测量是网络行为分析的基础.网络的性能评价,网络规划,网络预测都离不开真实的数据和现象的捕获文中从网络测量的方
陈帅[6]2006年在《无线微传感器网络混沌加密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无线通信和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的迅猛发展,无线微传感器网络(Wireless micro Sensor Network,WMSN or WSN)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无线微传感器网络是无线通信、微传感器、微处理器、分布式处理等的综合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无线微传感器网络采用无线介质通信,节点大多数工作在无人或恶劣环境,传输信息更容易被暴露;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隐形的微型节点使得人们的隐私难以保密,因而信息安全是无线微传感器网络应用必须考虑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成本的缘故,无线微传感器网络节点通常配备运算能力低的微处理器,具有有限的存储单元和有限的能源,使得无线微传感器节点不能运行复杂的加密算法,不能存储和传输大容量的数据,从而用于传统网络的安全技术不能用于无线微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必须研究用于无线微传感器网络的新型信息安全措施。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本论文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No.G1999033105)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No.2005BB2198)的资助下,深入研究了用于无线微传感器网络加密的混沌加密理论与混沌加密关键技术。本论文的创新性在于提出了适合无线微传感器网络节点处理的时域和幅度都离散化的混沌计算理论;采用根据周期将初始值分组的混沌序列复合方法及线性同余序列加扰方法延长序列周期,提出了一类线性同余序列的一个快速算法,建立了混沌序列发生器的数字芯片核;构造了具有多种加密算法优点基于整数混沌的单字节Feistel结构分组加密算法。混沌序列特性类似于伪随机序列,传输混沌序列只需要传递少数参数,因而很适合保密通信。产生长周期的混沌序列需要高精度的计算。无线微传感器网络节点采用嵌入式系统,具有有限的运算能力和有限计算精度,存储资源少,配备能源少,难以直接处理浮点和除法等运算,从而在无线微传感器网络节点上实现混沌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为适应无线微传感器节点的运算能力,论文将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基于Logistic映射的混沌理论创造性地改进为时间域和幅度都离散的整数混沌理论,通过取混沌参数为2的幂的整数,可以通过移位、加法、取反等简单运算方法实现整数混沌。为克服有限精度下的整数混沌序列的短周期,获得长周期的整数序列,采用了不同周期的多混沌序列复合方法,根据周期将初始值分组产生的整数混沌序列进行复合运算,并采用线性同余序列加扰延长序列的最小周期,获得了随机性优良的32bit整数混沌序列,最小周期达289数量级。吸收多种加密算法的优点构造了基于整数混沌的单字节Feistel结构分组加密
参考文献:
[1]. 嵌入式Internet技术及其在远程EDA实验系统中的应用[D]. 韩晓茹. 江苏大学. 2003
[2]. 新型智能仪器系统研究及设计[D]. 眭建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03
[3].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10
[4]. 数字IC测试及其在虚拟实验系统中的应用[D]. 钱志滨. 江苏大学. 2002
[5]. 计算机在电子学方面的应用[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4
[6]. 无线微传感器网络混沌加密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陈帅. 重庆大学. 2006
标签:互联网技术论文; 传感器网络论文; 序列模式论文; 嵌入式技术论文; eda论文; 嵌入式系统设计论文; 混沌现象论文; 无线模式论文; 信息安全论文; 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