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何以持续:社团化运作的优势与路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团论文,路径论文,志愿服务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15)04-0123-06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志愿服务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志愿服务的参与者遍布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1]。志愿服务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正在成为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我国的志愿服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志愿服务的经费短缺、志愿服务的人员流失、志愿服务的自主发展性差、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缺乏、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差等等[2]。本文主要关注志愿服务人员的流失问题。志愿服务的内外影响因素促成了志愿服务的产生,但仅仅开始的参与难以保证整个志愿服务的最终完成,因为志愿服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何减少志愿者的逐渐退出,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理论与现实课题[3]。为促进我国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有必要探索解决现有志愿服务中志愿者逐渐退出这一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路径。 二、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志愿服务社团化运作,更能使志愿服务持续。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4],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被提高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高度上。同时,志愿服务的发展逐步呈现一个从个人分散的状态逐渐走向组织化的趋势。而经文献检阅,目前我国现有研究中多以志愿者行动为研究对象,关于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的文献较少,且缺乏对志愿组织自身发展特点的深入研究[5]。已有文献中虽有不少关于志愿服务组织类型划分的研究,却少见关于组织化给志愿者持续服务带来影响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笔者基于南通市“巾帼挽霞行动”社工服务项目的实践探索,尝试从志愿服务组织方式的视角探索解决现有志愿者逐渐流失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国内外学者对于志愿者长期志愿服务研究主要采取两种不同的理论框架[6]。一种是以心理学家为主的功能派学者提出的志愿服务过程模型(Volunteering process model),认为志愿者的长期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过程的结果阶段,与前阶段、经历阶段密切相关。前两个阶段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志愿者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在志愿服务过程模型中,前阶段的个人动机与经历阶段的满足感直接影响结果阶段。另外一种理论框架是由社会学家提出来的角色认知(role identity)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志愿者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的这个特殊的角色将会融入志愿者之中,成为其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家庭教育、社会标准以及志愿组织的任务分配等都会对志愿者的身份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对这两种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笔者认为这两个模型都侧重于从个人社会心理层面进行研究,志愿服务过程模型看到了个人的主观动机与满足感对于志愿者长期性的志愿服务影响,角色认知理论侧重于个人对志愿者的角色认知这一社会心理层面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因素对于持续性志愿服务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不如以前那样密切,社会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较为普遍,这些对志愿服务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鉴于当前宏观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氛围并没有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笔者认为,从社团这一微观社会层面入手,探讨其对志愿者的长期性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更有其必要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南通市“巾帼挽霞行动”社工服务项目的实践探索为案例。2012年7月,江苏省妇联在全省实施“苏馨港湾”——妇女儿童之家社工服务项目。为江苏省南通市易家桥社区“空巢”老年妇女提供专业服务的“巾帼挽霞行动”社工服务项目,成为全省四个首批试点项目之一。项目的实施周期为一年,志愿者在针对老年妇女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配合节假日开展团体服务活动。2014年1月,该项目圆满结项,受到了服务对象与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作为服务项目的领衔申报者、项目实施的主要推动者、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组建者、服务项目的专业引领者、服务项目的研究者[7],笔者全程参与了“巾帼挽霞行动”社工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本论文将以此项目中持续一年的志愿服务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南通市“巾帼挽霞行动”社工服务项目中,项目组通过多种途径招募了三类志愿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和社团志愿者。在本研究中,主要通过对这三类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持续性的差异性的实证比较,来探讨志愿服务社团化运作有哪些优势及其对志愿服务管理的启示。 三、南通市“巾帼挽霞行动”志愿服务状况分析 (一)志愿服务方式及内容 1.个案服务 项目成立之初成立了24支志愿者小团队,为24位社区空巢老年妇女提供个性化上门服务。志愿者小团队每周至少上门一次,根据各个关爱对象的具体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方式主要有陪聊天、陪就医、陪购物、做家务。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志愿者始终坚持“需求为本”的理念,对空巢老龄妇女的帮扶切合她们的实际需要,解决她们的实际问题。 2.团体活动 每月在社区组织主题团体活动,鼓励关爱对象走出家门,与邻里交往。团体活动的主题较为多样,有文体活动、集体出游、保健知识讲座、义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讲座和爱心理发等等。开展文体活动,主要是通过娱乐放松方式,形成轻松氛围,使老人们变得开心;组织关爱对象出游,精心挑选出游地点,主要是让她们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巨变,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有信心;开展保健知识讲座和义诊,是让空巢老年妇女学会自我保健;组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讲座,主要是增强关爱对象的权益意识,实现增权;组织爱心理发,是让空巢老年妇女知道,即使年龄大了,依然有追求美丽的权利,让她们对自己树立信心,活得更加快乐。团体活动内容的设计,非常注重贯穿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团体活动的开展,不仅切实解决了空巢老年妇女的实际困难,还教会她们相关的保健知识,满足了空巢老龄妇女们走出家门、看看外面世界的渴望,大大丰富了她们的精神生活。 3.节假日活动 中国人对于传统节日总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人到晚年,一到节假日,孤独失落感就涌上心头。在节日里,开展活动,给老人送去温暖,可让老人觉得社会在关爱他们,增强生活的信心与勇气。项目组在中秋节、母亲节、三八妇女节、端午节、立秋、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都举行了相关活动,给空巢老年妇女送去了节日的问候与温暖。 (二)志愿者持续承担志愿服务的比较分析 1.社区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队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招募组建。第一,将在调研中发现的表示愿意提供老年妇女服务的老年妇女召集起来,由项目领导组成员当面介绍“巾帼挽霞行动”社工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同时还通过志愿者现身说法,进行现场招募;第二,通过社区党组织的力量招募以党员为主体的社区志愿者。这支志愿者队伍主要由党员、骨干、社区活动积极分子组成,共21人,在一名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他本人同时也是此项目的志愿者)的组织和带领下参与志愿服务。这支社区志愿者队伍是临时招募组建的,力量较为分散,因此主要是提供了一些上门的个案服务,无力也未曾组织过大型的团体活动,个别志愿者只是作为参与者参与了部分团体活动。项目刚开始时,社区志愿者队伍参与志愿服务较为踊跃,而到了后期,尤其是下半年,则参与较少。 2.学生志愿者 学生志愿者队伍由“巾帼挽霞行动”项目组的高校专业教师(即笔者)倡议,经招募组建而成。2013年上半年,笔者在南通大学社工111班讲授老年社会工作课程,并负责该班老年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在专业教师的动员下,实际上也是作为一种教学安排,该班学生全部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另外招募了社工121班以及社工101班的其他学生,共计66人组建了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学生志愿者,被分到24个小组、6个大组中,并设了24个小组长、6个大组长及志愿服务队的总队长2人。学生志愿者主要承担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如项目初期的服务对象需求调研、服务对象的筛选、项目评估资料的收集等其他志愿者无力承担的志愿服务。虽成立了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了相应的志愿者管理队伍,由于学生角色与志愿者角色存在一定的冲突,上门的个案服务未能保证连续性。因2013年上半年每周有课,笔者可较好地指导、督导学生的志愿服务。而到了暑假及下半年,本人在该班没有教学任务,只能通过QQ群、电话指导,没有了课堂这一抓手,整个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出现了较不稳定的状况。尤其是为期一年的社工服务项目横跨暑假,而暑假中很多学生志愿者都要回家,根本无法继续提供志愿服务。所以整体上,从暑假开始,除了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外,学生志愿者已较少提供其他志愿服务。 3.社团志愿者 社团志愿者主要通过社团招募。南通市崇川区有着较好的社区社团建设基础,特别是易家桥社区活跃着两支社区社团:一个是钱吉华带领的侨友艺术团,一个是易家桥社区科普大学。以这两个社团为主力,通过社团领导的推介与团员之间的相互传播来招募社团志愿者。招募的结果是侨友艺术团整个社团都参与到了“巾帼挽霞行动”项目的志愿服务中。科普大学中也有几个学员参与,科普大学学员最后是以社区志愿者身份参加志愿服务。侨友艺术团的团员们自始至终都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是“巾帼挽霞行动”志愿服务的主要承担者,真正地提供了个案的、团体的、节假日的所有志愿服务。社团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连续而又稳定,赢得了服务对象的充分认可。 四、志愿服务社团化的优势性 在承担“巾帼挽霞行动”志愿服务的一年中,为什么这三类志愿者队伍表现各异?为什么唯独社团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能够做得最实,最持续、最稳定、最受欢迎?笔者认为,这与社团运作模式的优势性密切相关。 (一)社团负责人引领优势 首先,由社团负责人动员团员参与志愿服务,招募效果事半功倍。钱吉华是侨友艺术团团长,建团15年来,不计名利,努力挖掘古老的江海文化,认真进行艺术创作,在社团成员中很有威望和号召力。由她对社团成员进行招募动员,说服力极强,促使该社团成员全部参与志愿服务。 其次,社团负责人亲自参与志愿服务,示范作用显著。在此次“巾帼挽霞”项目中,她与社团内能力相对较弱、性格较内向的团员一起组成团队,共同为困难最多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以自己的爱心、耐心、热心与能力,为关爱对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成了“老老人”的知心人。钱吉华和她的“小老人”姐妹成了社区知名的巾帼志愿者。这其实是对社团成员志愿服务的一种无声的示范。 第三,社团负责人努力实施项目计划,志愿服务推进作用明显。作为志愿服务队的总队长,社团负责人具体落实项目的志愿服务计划,由于长期的团体生活,对团员的各自禀性和表现有深切了解,能用先进带动后进、以身示范等方式来带动社团整体成员的参与,切实推动志愿服务的进展。 (二)社团规范管理优势 侨友艺术团的内部管理较为规范,社团成员加入社团的条件比较严格:一是要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二是要对艺术表演有热忱,因为社团的非营利性决定了社团成员们要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演出,所以要求成员不计较利益得失;三是要有空闲时间,社团定时的排练和不定时的演出要求成员们有足够的时间。平时对成员参与团体活动也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召集人员组织活动,一般只通知一次,绝大多数成员都会准点到,如要缺席,必须向团长请假,三次不请假,便视为自动退团。社团这种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为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具体到这次“巾帼挽霞行动”项目,每周上门服务,社团志愿服务者们便固定地放在周三下午,社团负责人要求团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集中点名后分头入户服务,有效地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正常进行,满足了服务对象的持续性需求。 (三)社团内在认同激励优势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灵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过程中必然坚守的价值和精神,也是志愿服务行动的内在引领。但由于长期受行政化干预等影响,导致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更突出“志愿精神”中“无私奉献”的崇高一面,将志愿服务等同于“无偿服务”或“不求回报”等行为,从而造成传统志愿服务中过于关注志愿服务增进社会福利和改善社会问题的功能,而忽视了服务过程中志愿者本身的需求、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以及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影响等主体性因素,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导致了持久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高素质人才的缺失,影响了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发展。 而在侨友艺术团社团志愿者这里,社团以及社团成员都有相同的发展目标,社团成员之间相互熟悉了解,他们都希望获得社团的认同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的认可,从而巩固与提升自己在社团内的地位。因为是整个社团参与志愿服务,团体成员共同参与志愿服务,这样一种共同参与的团体感,至少不会让志愿服务者产生孤独感,因为看到自己熟悉的团队成员都在做志愿服务,不只自己一个人在做好事,这样,在社团的小范围内,他们不容易产生吃亏感。而且,为了获得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相互认可,巩固自己在团体内的地位,大家还会你追我赶,不仅力争将志愿服务做好,而且希望比别的团队成员做得更好,更加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这无疑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帮助服务对象。而从志愿者管理角度来看,这种团队内部的激励功能,恰恰弥补了现有志愿服务管理中志愿服务激励不足这一问题。 此外,因为团体成员之间彼此熟悉,他们在每次志愿服务开展后,主动、经常进行志愿服务的交流,开展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对于志愿者服务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更快地反馈到社团负责人处,便于项目领导组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而那些优秀志愿者的做法会更快地在团体志愿者之间交流普及,这无疑便利于志愿者志愿服务能力的提升,极大地鼓励大家后续志愿服务的开展。 (四)社团人力资源优势 侨友艺术团共有45名成员,社团成员都是南通本市人,与空巢女老人交流和沟通没有语言障碍,他们才艺双全,会舞蹈、演唱、京剧和吹奏等等,能够得心应手地为老人们献上文化大餐,丰富她们的精神生活。他们退休前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有的是企业技术工人。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职业优势来解决老人们的困难和问题。团队成员之间彼此非常熟悉,便于按照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爱好以及志愿服务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当遇到什么事需要别人帮助时,社团成员就是一个现成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志愿者团体内部资源的挖掘。在这次南通市“巾帼挽霞行动”社工服务项目中,社团成员就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技能帮助老人。如项目中开展的义诊、牙病防治讲座、老年妇科疾病的防治与讲座等活动,就是由社团里的三位原职业为医生的团员承担。 (五)社团荣誉感优势 侨友艺术团成立于1998年,建团十多年来,多次代表南通参加国内外文艺表演交流,荣获国际金奖二十多个,国内金奖三十多个。街道和社区对艺术团的评价很高,群众比较青睐,是街道和社区的民间品牌组织。说到荣誉时,侨友艺术团团长的总结是:“从来没拿过一次银奖”。 极强的社团荣誉感,使社团负责人与全体社团成员都对社团此次参与“巾帼挽霞”行动项目有较高的目标定位,他们从一开始,就自我加压,严格要求,“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的想法,成为整个社团的共识,这也能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他们为何能在一年的志愿服务过程中能一直充满激情、一直充满热心、一直非常努力、一直那么想方设法而不仅仅是应付和完成任务。虽然项目申报书中有服务内容的策划。在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随着对关爱老人需求的进一步深入了解,社团志愿者服务的内容不断拓展。比如,立秋给老人送西瓜,九月份组织给老人集体理发,针对老人普遍牙不太好,设讲座为老人讲解护牙知识、提供优惠方便的补牙服务,为老人做水饺等等。 五、志愿服务社团化的路径 社团承担持续志愿服务确实比分散的个人参与志愿服务以及行政化的手段推动参与,具有诸多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志愿服务管理中的志愿者逐渐退出的问题。南通市“巾帼挽霞行动”社工服务项目中,社团成为持续志愿服务的承担主体的主要启示是:社团的志愿服务化以及志愿服务的社团化运作应该成为持续志愿服务管理的努力方向。 (一)社团的志愿服务化 正是在参与南通市“巾帼挽霞行动”项目实施的一年中,以钱吉华为团长的侨友艺术团这样一个文艺型社团从一般的社会文化活动中,走出了一条帮助弱势群体、献出爱心、做好公益活动的新路子,完成了从自益型社团走向公益性社团的华丽转身,实现了社团的志愿服务化。2014年,侨友艺术团又继续主动申报、承担了更多的志愿服务,成为一支志愿服务团体。该艺术团队之所以能参与到“巾帼挽霞项目”中来,实现社团的志愿服务化,关键在于: 1.各级妇联对该社团领导人的宣传劝导与社团本身发展需求相契合 南通市崇川区、新城桥街道、社区妇联主动走近该社团,向社团宣传志愿服务项目,说服社团负责人,而社团负责人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既可回应社会对社团的需求,也契合社团本身的发展需求。事实上,要保持社团的活力,社团必须经常开展活动,作为一个文艺型社团,需要观众,现在参与志愿服务,实际上既是志愿服务,也是社团的活动,二者并不违背,反而相得益彰。因为志愿服务使其社团的活动更为丰富,更具有社会价值,更有利于增加社团的活力,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2.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与社团对经费的渴求相吻合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通过一定的经费支持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转,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社团,它们渴望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期待志愿服务项目的经费对社团的运转可以发挥一定的支撑作用,社团很希望在以后的志愿服务项目申报中能占一席之地。 3.志愿服务能力的培育使社团顺利转型 在转型之初,社团对志愿服务如何做,也不是特别清楚。因为妇联、南通大学专业社工、社区妇联的共同参与,社团领导人对如何做志愿服务已经逐渐熟悉了解,通过与其它各方合作、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对该社团而言,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培育过程,使该社团最终能独立承担志愿服务,成功实现从自益型社团向公益型社团的转变。 (二)志愿者的社团化 对于由分散的个人组成的志愿服务者,则应通过努力,实现志愿者的社团化。具体途径如下: 1.培养社团归属感 社工通过团体介入方法,如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成长小组等手法,将志愿服务者社团化,在社会认同较差的情况下,加强自身认同。志愿者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不再孤单,更有团体感,你追我赶,共同成长,从而更好地满足志愿者个体的情感归属,促进志愿者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升他们对志愿者组织的归属感。 2.提升志愿服务能力 不少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之一,是想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使自己从身体、心理及社会技能方面都得到有效的锻炼。而系统化、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正可以实现志愿者的这一愿望,并激励志愿者持续坚持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既是志愿服务能力的交流培训提升过程,更是志愿者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交往、逐渐社团化的过程。 3.加强志愿服务规范管理 加强社团负责人的培训,创造机会让社团负责人之间多进行交流,不断提高社团规范化管理水平。具体到志愿服务,也同样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志愿服务者也要遵循志愿服务的规范,遵守必要的组织纪律。比如,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时间,按照一定的频率为服务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这是对志愿者的最起码要求。 4.增强志愿服务荣誉感 对志愿者、志愿团队的爱心付出,要有一定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8],建议定期地开展优秀社团、优秀社团引领人、优秀志愿者的评选活动,加强对优秀志愿者、优秀社团以及优秀社团引领人优秀事迹的宣传报道,激发志愿服务者及志愿服务团队的荣誉感,这将激励他们继续高标准地做好志愿服务,并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5.培育志愿服务社团带头人 一个社团组织必须要有一个素质过硬的带头人,通过这些既有无私奉献精神,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号召力的社团带头人,来带动社团成员共同参与,从而形成一个社团带头人带动一批成员的社团梯次滚动发展新格局。一方面,是要善于在志愿者中发现能力强、威信高、有爱心的民间领袖,将其逐步培养成社团带头人;另一方面,通过讲座式的集中培训、典型案例的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定期地对社团带头人进行业务和素质培训。标签:社工论文; 志愿服务论文; 国际志愿者组织论文; 社区志愿者论文; 志愿者管理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大学社团论文; 正能量论文; 志愿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