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论文_王婷, 翁远珍, 杨建兰,,赵琴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论文_王婷, 翁远珍, 杨建兰,,赵琴

王婷 翁远珍 杨建兰 赵琴

杭州市下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310004)

【摘要】 目的 了解本院近十一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累积MIC值分布变迁情况,为临床的抗感染与治疗提供鉴见。方法:用WHONET5软件统计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11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用bioLIAISON统计分析环丙沙星累积MIC值分布变迁情况。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逐年上升,从2002年1.05%到2012年1.65%。环丙沙星累积MIC值从2002年到2012年向高值漂移。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率在逐年上升,且耐药率呈整体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性已经非常重要。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分离率 环丙沙星 累积MIC

[中图分类号]R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12-03-03 ??

The variance of accumulative MIC of Ciprofloxacin with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clinical isolated

【Abstractr】Objective To review and analyze thevariance of accumulative MIC of Ciprofloxacin with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clinical specimens from 2002 to 2012, to show the tendency of that in our hospital ,and to help carrying on the 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infection.Methods Th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recent twelve year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with WHONET 5 software. the accumulative MIC of Ciprofloxacin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with bioLIAISON software. Results The isolation rat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increasing in the recent years from 1.05% to 1.65%(2002-2012).The accumulated MIC of Ciprofloxacin had being rised with a drift to a higher value. Conclusions The resistance and the isolation rat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clinical specimens had being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is.How to use the antimicrobialagents to decrease the resistance wa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ion rate Ciprofloxacin accumulated MIC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临床常见条件致病菌,尤其在医院感染中占重要位置[1]。近年来,其高分离率,高耐药性,高病死率,对临床感染控制构成严重威胁。为了解我院对环丙沙星累积MIC分布变迁情况。我们对1998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率与环丙沙星累积MIC分布进行分析。旨在为防止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 200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菌株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2002年166株、2003年176株、2004年187株、2005年250株、2006年272株、2007年411株、2008年462株、2009年500株、2010年514株、2011年550株、2012年572株。(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重复分离的菌株)。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2菌株的鉴定 使用VITEK 32型全自动细菌检测分析系统配套的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进行鉴定,操作均按使用说明书进行[2]。

1.3药物敏感性检测: 自动仪器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32型全自动细菌检测分析系统配套的GNS卡进行药敏试验。采用NCCLS/CLSI 当年文件规定的临界值判定敏感(S)、中介(I)和耐药(R)。

1.4数据处理 使用 WHONET 5.4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 11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送检样本中的分离率,每年的分离率情况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2002年~2012年铜绿假单胞菌 在临床培养样本中的分离率

年份(年) 样本量(份) 分离菌株(株) 分离率(%)

2002 15800 166 1.05

2003 16449 176 1.07

2004 17556 187 1.07

2005 21803 250 1.15

2006 22358 272 1.22

2007 30738 411 1.3

2008 31702 462 1.4

2009 33805 500 1.48

2010 33900 514 1.51

2011 34200 550 1.61

2012 34505 572 1.65

2.2 12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2002年至2012年不同年度

环丙沙星MIC值分布频度情况

年份(年) MIC(%)

≤0.25 0.5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256

2002(n=166) 26 56 55 58 71 77 89 99 100

2003(n=176) 25 52 54 57 68 7 3 87 97 100

2004(n=187) 22 49 50 52 65 70 84 95 100

2005(n=250) 21 48 50 52 62 65 80 90 98 100

2006(n=272) 18 47 48 51 58 61 78 85 94 100

2007(n=411) 18 47 47 50 56 60 74 79 92 99 100

2008(n=462) 16 46 45 50 54 59 69 75 90 99 100

2009(n=500) 15 44 45 49 58 58 65 74 87 98 100

2010(n=514) 13 41 44 49 56 56 64 73 85 98 100

2011(n=550) 12 41 43 48 54 55 64 70 83 97 100

2012(n=572) 10 40 41 45 52 53 62 68 80 95 100

3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MIC测定,根据当年(NCCLS/CLSI)标准,对环丙沙星MIC测定, MIC≤1?g/ml为敏感,MIC≥4?g/ml为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上升,根据数据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累积同一MIC值分布逐年降低,总体分布向MIC高值漂移。其耐药性会逐渐增加,形成一个比较严重的趋势。 

喹诺酮类药物具高效广谱抗菌活性,耐受性良好,广泛用于临床。虽然近几年来不断有新的喹诺酮类药物用于临床,但仍以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最具抗菌活性[3]。PA的主要耐药机制有:各种β-内酰胺酶的产生,膜通透性降低,外排泵高表达,生物被膜的形成等。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及主动外排机制增强等多种机制,但临床分离菌株常同时涉及多种耐药机制[4]。铜绿假单胞菌突变,泵出系统表达上调(mexab-o-prm),可引起对喹诺酮类药物明显耐药。但体外试验使用edta或nahmp使mexab-oprm灭活,分别对环丙沙星及诺氟沙星的敏感性无明显改变,表明还有其他泵出系统存在(如mexcd-oprj、mexef-oprn及mexxy-o-prm)[5]。铜绿假单胞菌渗透性突变可引起对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耐药,oprf表达下调仅轻度影响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及β-内酰胺类药物的MIC,现在了解到有些渗透性突变引起的耐药实际上与泵出机制上调有关。若无mexxy-oprm上调及修筛酶表达,则对喹诺酮类及β-内酰胺类无交叉耐药,当渗透性改变又具mexxy-oprm表达上调才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其他药物交叉耐药。雷延昌报告对环丙沙星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主要由于gyra及(或)parc突变所致,且双基因突变可引起更高水平的耐药,另外还可能有其他位点突变或耐药机制导致对喹诺酮类耐药[6]。

美国报告1989年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仅4%,到1998年增至16% [7] 。武汉报告1996年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3%,到2000~2002年上升到29.2% [6],广州报告从1998年的14.8%上升到2003年的50.4%(R+I)[8]。 

因此,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疾病时,建议在临床上选择抗菌药物时以细菌培养为前提,药敏实验结果为依据,合理选择敏感的药物治疗方案,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杨立军,张晶,娄永新。金属β-内酰胺酶与绿脓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2): 127-128。

[2] 沈培琼,单伟国,胡庆丰,吕火祥。2000年至2006年屎肠球菌的临床分离与耐药变迁[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3):274-276。

[3] Cunha BA.Antibiotic resistance.Drugs of Today,1998,34(8):691-698。

[4]熊薇,孙自镛,申正义。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机制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04-206

[5] Li X-Z,Zhang L,Poole K.Interplay between the MexA-MexB-O-prM multiple efflux system and the outer membrane barrier in the 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J Antimicrobial Chemother,2000,45:433-436.

[6]雷延昌,王洪波,孙自镛等。57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氟喹诺酮机制[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403-407.

[7] Bhavnani SM,Callen WA,Forrest A,et al.Effect of fluoroquinolone ex-penditures on susceptibility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o ciprofloxacin in U.S.hospitals.Am J Health-Syst Pharm,2003,60:1962-1970.

[8] 叶晓光,王若伦。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动态变化特征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607-609。

论文作者:王婷, 翁远珍, 杨建兰,,赵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药卫生》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3

标签:;  ;  ;  ;  ;  ;  ;  ;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论文_王婷, 翁远珍, 杨建兰,,赵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