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素组合与词典释义的关系_汉字演变论文

汉语语素组合与词典释义的关系_汉字演变论文

汉语语素组合关系与辞书释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素论文,汉语论文,组合论文,辞书论文,释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代表“语素——音节”的汉字与汉语的语素分析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但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或不同性质)的文字同语言的联系,用以记录语言的方式和程序是不尽相同的。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即文字),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又称“字符”,即记录一定语言时不能再分析的“独立符号”)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文字的类型(或性质)由字符(即“独立符号”)的性质来决定。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来看,西方拼音文字的独立符号(即字母)所记录的是音素,为音素文字;汉字的独立符号(即单个汉字)所记录的是语素或音节,为语素——音节文字。如果作进一步的分析:从文字与语音的关系讲,拼音文字所记录的最小独立书写单位是音素,而汉字所记录的最小独立书写单位是音节,汉字同拼音文字相比,相对粗疏;从文字与语义的关系讲,拼音文字所记录的最小的独立书写单位是词,而汉字所记录的最小独立书写单位是语素(又称词素),汉字同拼音文字相比,相对细密。就汉语自身来说,上古汉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单音节词;但是随着汉语的发展,很多单音节词后来变成不能独立运用的语素,一个汉字往往只是一个语素的符号,而不是一个词的符号。不同类型文字表音、表义的不同特征,我们可用下面的示意图说明:

┌表音:最小表音单位—音素(细)←→(粗)音节—┐

拼音文字┤ 最小表音单位├汉字

│表义:最小表义单位—词 (粗)←→(细)语素—│

└ 最小表义单位┘

事物的可分性是认识事物的根本途径。如果说,凭借文字进行语音分析,记录音节的汉字比记录音素的拼音文字相对困难的话,而凭借文字进行语义分析,记录语素的汉字与记录词语的拼音文字相比,却有其独特的优势。

因此,对汉语词义,特别是合成词的词义的理解和释义,应当而且必须以语素作为突破口。

二、汉语复合词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成方式

为了认识汉语复合词中语素的组合关系,首先应当了解汉语复合词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成方式。语言的表义功能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结构形式,汉语复合词的大量产生,从根本上说,是适应语言交际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词汇要不断发展。词汇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在原有词的基础上派生新的义项。任何一种语言,人们都不可能为每个意义单独造词;因此,一词多义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的普遍现象。汉语词汇是在单音节为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词多义的现象更为突出。一词多义的情况,使有限的词汇表达了更为丰富的内容,这无疑是汉语的一大优点。但是,如果无节制地发展下去,就会走向它的反面——由于影响语言表义的准确性而严重妨害它的交际功能。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特别是先秦时代的文献,往往感到困难,有个别地方甚至使人百思莫解。出现这种情况,同一语词而义有多歧,是个重要的原因。

二是适应交际的需要而造出新词。由于任何一种语言词汇音节的数目都是有限的,新的单音词的增多,势必导致同音词(即同音异义词)的大量出现。汉语的同音词,根据书写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同形同音词”。如:

花——“花费”的“花” 乌——“乌鸦”的“乌”

“花朵”的“花”“乌呼”的“乌”

这种“同形同音词”,主要是靠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区别不同的词义的。

另一类是“异形同音词”。如:

道——道路 长——长远 世——世界

到——到达 常——经常 事——事情

这种“异形同音词”,主要是靠它们的书写形式来区别词义的。这种单音节的“异形同音词”,在交际中(特别是口头语言中),很容易造成语义的混乱。

语言终究是要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发展的。当某一语言特征影响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时,它就将在语言的发展中逐渐得到改造。在有文献可考的三千多年的汉语发展历史中,由单音词为主逐渐发展到以双音词为主,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总趋向。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前人在“名”与“实”的论争中就涉及到这一问题,并且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荀子《正名篇》指出:“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这里的“单”即清人段玉裁所说的“单字为名者”,就是今天讲的单音词;这里的“兼”,即段氏所说的“双字为名者”,就是今天讲的双音词。这就告诉我们,由单音词向双音词的发展,是由语言的表义功能来决定的。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趋于严密化、复杂化,这就要求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主要是词义)提高准确性和丰富性。而词义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势必要求词的结构形式的多样性。而汉语双音复合词的大量产生,为汉语词的结构形式多样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那么,为了适应汉语的表义功能,汉语复合词的大量产生,主要有哪些具体途径呢?

1.多义单音词的分化

即以单音词词义分化为基础形成新的双音词。汉语的单音词起初一般是单义的,在语言的发展中逐渐演变为多义词。为了适应表义的单一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这个多义的单音词又分化为几个双音词。例如:

┌雕刻┌月亮 ┌治理

刻│ 月│理│纹理

└时刻└月份 └道理

这种多义单音词的分化,有些曾经通过语音变化(主要是声调的变化)来区别词义,但后来一般仍为双音词所代替。如:

王 wáng(君王) 衣 yī(衣服)

wàng(称王)yì(穿衣)

2.同音异义词的分化

以单音词为主的古汉语词汇,同音词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语言。这些同音词,离开书写形式和语言环境,人们就无法区别它们的词义。因此,同音异义词向双音词的分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是“同形同音词”的分化。如:

┌权衡┌荷花┌生长

权│ 荷│ 生│

└权力└负荷└生硬

其次,是“异形同音词”的双音化。如:

房——房屋防——防止坊——作坊妨——妨碍

3.词组或句子紧缩和凝结而形成的双音词

汉语双音复合词形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面所讲的“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词的分化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词组乃至句子的紧缩和凝结。这种词组或句子紧缩和凝结而形成的双音复合词,往往表达比较复杂的关系,蕴含比较丰富的语义。这是同语言表义功能的复杂化紧密相关的。如:

将军 率领军队的人(泛指高级将领)。

形成 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局面。

自得 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其中一和二两类复合词,语素义与词义有着直接的联系,三类语素义与词义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见,正确把握和说明语素义对于汉语双音复合词的释义是极为重要的。

三、汉语语素的组合关系与辞书释义

词或语素的所有意义,都显示于它所可能有的全部组合中。双音复合词既然是由两个最小的意义单位——语素构成的,复合词的词义就必然与语素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语素及其组合关系的分析,对理解双音复合词的词义具有重要作用;而词组或句子只有当它紧缩和凝结成一个整体意义的时候,才能成为词。因而,同一语素,其独立成词与构成双音复合词时的表义功能,也总会有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变化。我们必须同时认识这种联系与变化,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利用语素来理解和说明双音复合词的词义。通过语素的组合说解词语的意义,必须首先认识汉语复合词中语素的组合关系。汉语语素构词的组合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人们很难穷尽一切特殊,乃至个别的情况,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可以分析和描写的。而只要我们说明了汉语语素组合的主要形式,对绝大多数汉语合成词说来,就可以通过语素组合关系的分析,正确地理解和说解词义。

汉语语素义与复合词词义的关系,既与语素义自身有关,也与复合词的语法结构有关。从构成双音复合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关系来说,有同义(近义)、反义(对义)、相关义等;从构成双音复合词的两个语素的语法结构来说,有并列式、偏正式、述宾式、述补式、主谓式等。下面,我们分别说明在不同语法结构和不同语义关系中,汉语双音复合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与其所组合的双音复合词的词义的联系。

(一)并列式复合词,最初一般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后逐渐凝固成复合词。语素义与词义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其中:

1.两个语素为同义(近义)关系的,两者比较容易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的意义,语素义与复合词词义的联系最为直观。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其中大多数复合词的词义与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如:

语言人民道路

牙齿坟墓贡献教诲

饥饿攻打购买

伟大美丽宽绰广阔

复合词的词义与其构词语素作为单音词时的词义相比,有时具有概括化、抽象化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语用或语体风格上的某些差异,词义本身没有多大区别,凭借语素义就可以理解和说明双音复合词的词义。

二是有少数双音复合词的常用词义与其构成语素的意义看上去相距较远,这主要是词义引申发展造成的。如:

脸面 (1)脸①(即“头的前部, 从额头到下巴”):脸面消瘦。(2)情面;面子:看我的脸面,不要生他的气了。 (《现代汉语词典》)

其中双音复合词的“情面”义似乎与语素“脸”和“面”的意义相去甚远,其实,无论是作为语素的“脸”和“面”,还是复合词“脸面”在引申中都产生“情面”义,复合词的词义与语素义是一致的。如果硬要用语素的本义(或基本意义)说解复合词的引申义,那当然行不通了。

2.两个语素为反义(对义)关系的,比较难于直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复合词词义与语素意义的关系比较复杂。由于其深层结构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形:

一是两个语素是一种线性组合关系,表示一种相对概括的概念,这时复合词的词义大体相当于两个语素意义的相加。这种复合词为数不多。如:

赏罚——奖励有功的人,处罚有过失的人。

毁誉——毁谤和称赞。

二是两个语素是一种整体凝结的关系,复合词的词义不同于组成它的任何一个语素的意义,也不是两个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表示一个新的完整的意义。这时,语素义与复合词词义的联系,不是表层直观的,而是深层语源性的。这类复合词所占比重较大。如:

消息[词义]音信;信息。

[语素义]消:消减;息:增长。本指事物的生灭、盛衰。

出入[词义](数目、内容等)不一致;不相符。

[语素义]出去和进来。

这类表示新的完整意义的复合词,虽然其词义与语素义不同,但仍然有意念上的联系,通过语素义探求语源,对理解和说明双音复合词仍然是有帮助的。

三是少数反义(对义)语素组成的复合词,其中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通常将这类词称为“偏义复合词”。如:

好歹 “好歹”义相当于“歹”。例:“万一有个好歹,这可怎么办?”

动静 “动静”义相当于“动”。例:“屋里静悄悄的,一点动静也没有。”

得失 “得失”义相当于“失”。例:“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

其中起陪衬作用的语素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另一个表义语素起显示和限制的作用,使其意义具有单一性和鲜明性。

3.两个语素为相关义(包括远义)的,其明显分为两种趋势:

一是线性组合关系,复合词的词义与语素义有直接联系。

身心 身体和精神

简明 简单明白

二是整体凝结,复合词的词义与语素义只有深层的语源上的联系。

江山[词义]用来指领土、国家或国家政权。

[语素义]江河和山岭。

口吻[词义]口气。

[语素义]口和嘴唇。

(二)偏正、述宾、述补、主谓式复合词,其构词语素间的语义关系相对单一,一般均为相关义(包括远义);其语法结构与汉语的句法结构有其对应关系,一般是由词组或句子紧缩和凝结而成。因而,揭示其内部隐含的语法结构,是说明其语素义与词义之间联系的关键。这类由词组或句子凝结的复合词的词义与其构成语素的意义联系相当紧密。具体可分为两类情况:

1.多数双音复合词的词义与语素义有对应关系,具有直接联系,其释义方法是依据其内在的语法结构,将词复原为词组或句子,在保留原语素义(有时是将原语素嵌入释义文字中,有时需解释为相关的同义词)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附加成分。如:

偏正式:上诉——向上级申诉冤情。

述宾式:雪耻——洗雪耻辱。

述补式:造就——培养使有成就。(“造”释为“培养”。)

主谓式:地震——由地球内部的变化引起的地壳的震动。

2.部分偏正、述宾、述补、主谓式的双音复合词的两个语素溶化在一个统一的概念中,具有某种特指义,词义与语素义是一种间接的联系:

偏正式:事宜[词义]关于事情的安排、处理。

[语素义]对事情的适当处理。(宜:适宜,适当。)

述宾式:知己[词义]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语素义]了解自己。

述补式:跳高[词义]田径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按照规则经过助跑后跳过横杆。

[语素义]向高跳。

主谓式:事变[词义]突然的政治军事行动。

[语素义]事情、事态的变化、变故。

上述各类双音复合词中,均有一些复合词的词义与构词语素的字面义相距甚远。这时,语素义与复合词的词义虽然难以直接沟通,但通过语素义说明语源(或构词理据),对于人们深入理解词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通常语素义与复合词词义的联系造成障碍的原因是:

1.语素的共义与变义

一是语素的时代变义。这主要是指由于历史因素所造成的语义变化,即双音复合词的构成语素使用的是其古义或生僻义,一般读者不理解,一般辞书又查不到。如:

知事 又称“知县”,旧时主持一县行政事务的人。“知”为“主持”义。

爱戴 敬爱并且拥护。“戴”为“拥护”义。《三国志·吴书·朱桓传》:“士民感戴之。”

无聊 没有依靠和寄托。“聊”为“依靠、寄托”义。

二是语素的语境变义。即语素的复音词组合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一种既与基本意义相关、又有复杂变化的特定意义。

拔海 超出平均海水面作标准的高度。“拔”为“高出,超出”义。

拔俗 超脱世俗。“拔”为“超脱,脱离”义。

2.语法结构相同而深层的语义结构不同。如:

同为偏正式而语义结构不同:

铁路 以铁轨为材料的路。

公路 公共使用的道路。

水路 水上的交通线路。

同为述宾式而语义结构不同:

结晶 凝结成晶体——宾位表结果。

就义 为义就(走向)死地——宾位表目的。

披肩 披在肩上——宾位表处所。

扶手 用手扶——宾位表方式。

或复合词的某一语素为另一双音复合词紧缩而成:

狼烟 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即“狼(粪)烟”。

燕菜 用燕窝做的菜肴,即“燕(窝)菜”。

3.由修辞造词而形成的复合词。如:

比喻:风云 比喻动荡的局势。

借代:驸马 本为官职之称,后因皇帝的女婿任此官职,而成为皇帝女婿的代称。

谦敬:府上 尊称对方的家或原籍。

委婉:后事 丧事。(直言丧事,使当事人悲痛,故婉言后事。)

4.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词语。对此,应通过语词的文化释义建立复合词词义与语素义的联系。如:

舆图:即地图。《史记·三王世家》:“御史奏舆地图。”司马贞索隐:“谓地为舆者,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显然,“舆图”的“地图”义,与华夏民族对于天、地的观念有关。

标签:;  ;  

汉语语素组合与词典释义的关系_汉字演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