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设疑、导思、探索论文_陆朝霞

数学课堂的设疑、导思、探索论文_陆朝霞

陆朝霞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锅炉小学校 150000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交织在思维活动中,帮助学生跨越学习活动的障碍。 在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课题实践探索中,初步总结出比较适合数教学的教学模式“设疑、导思、探索”。 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的理念得以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设疑 导思 探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著作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将帮助学生走过荆棘丛生的道路。”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交织在思维活动中,帮助学生跨越学习活动的障碍。

一、理论依据

“设疑、导思、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是根据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主张“从实践中得到知识”研究得来的。他主张要求教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实践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规律。这种学习方法的步骤是:选定课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并得出答案或规律。因此,这种主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张让学生直接接触教材,找出问题,提出假设,共同研究,教师从中加以帮助。

“设疑、导思、探索”教学模式,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主张中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易于发展学生智力等优点并且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知识,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设疑、导思、探索”教学模式侧重于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而更适合于小学数学课的教学。

二、基本模式

“设疑、导思、探索”教学模式是一种使学生主动学习,探求新知,从而活跃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设疑导思—集体研究讨论—解疑获知”这几个步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设疑导思”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或直接出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目标或探索方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动眼、动手、动脑,并且有团体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探求知识的情感进入下面的学习活动中。“集体研究讨论” 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自主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以及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初步的概念结论。 探究是一个由感性认识的上升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了解各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点拨、启发和引导,并使小组内的每一名学生都得以发挥自身优势。 对于遇到的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自行加以讨论研究、验证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但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在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讨论,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必走形式。“解疑获知”,即通过知识反馈、问题检验、实践论证等师生双向活动,使知识系统化,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实现了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三、教学范例

我以“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为例,浅析“设疑、导思、探索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说出人身体上几个简单的比例,并把它们实际应用,利用它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以此为基础向学生提问有关问题。 当然得不到答案。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想知道有关比例的一些问题。 由于学生的疑惑来自实际生活,所以用生活中常用的知识作为让学生产生疑问的事例进行导入,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并能够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如何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先让学生观察例题,找出问题的规律。再经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结果。此时让学生看例题及有关练习题,并引导学生自行去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这部分是整节课的重要部分。我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置疑,再由学生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从中选择一个最科学、最合理、最快速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并从中找到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评价体系也着重向创造能力倾斜。

3.评价本节课成功与否不仅以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为评价标准,还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程度。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课前就将学生按照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程度分成不同的学习研究小组,便于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能加以适当的点拨;进行目标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的教学活动,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以往在应用知识这方面教师常提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的问题,或设计一些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再现的过程,并没有学生真正的思考、创造。 我设计的问题是: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有些同学甚至能答出一些有关比例尺的知识,既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的理念得以充分的体现。

论文作者:陆朝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  ;  ;  ;  ;  ;  ;  ;  

数学课堂的设疑、导思、探索论文_陆朝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