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种心理因素对决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_群体行为论文

浅谈几种心理因素对决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_群体行为论文

简议几个心理因素对决策的负效应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效应论文,几个论文,对策论文,心理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导的核心内容,是追求决策的优化。决策优化要受到来自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中非理性心理因素常常在决策中起到消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决策者的认知客观性,限制人的创造性,误导决策的价值取向,使决策出现偏差、失误。可是,非理性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小生产时代,领导者只重视经验决策,而对主观心理因素在决策中的重要影响毫无所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多半单纯追求决策方法的现代化,而忽视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事实证明,不重视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很难实现决策的优化的。因此,认真审视非理性心理因素对决策的负面影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排除,对保证决策的优化很有必要。在这里,着重探讨从众心理、小群体意识、心理定势对决策优化的负效应及对策。

一、从众心理对决策的负效应及对策

从众心理是个体对群体压力服从的心理特点。决策者的从众心理,主要是在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下,引起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从而顺应压力。具有从众心理的决策者在决策时,常有如下从众现象,其一,盲目追风赶浪。他们不敢拟定和选择与众不同的方案,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一味地模仿、抄袭。近几年各地一窝风搞开发区,一窝风推广某种经营模式,就是盲目从众的表现;其二,对上级领导唯命是从。在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时,绝对服从上司的意见,不敢越雷池一步,尽管上级意见不大符合本单位的情况,也一律照抄、照转,满足于充当上司的传声筒、应声虫;其三,以多数人是否赞同作为衡量决策方案的优劣,不敢自己独立思考,一切唯“众”是从,即使多数人的意见和方案有缺陷,也不提反对意见。这种决策者表面很民主,实为无主见,不敢承担决策责任。

使决策者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决策者担心被孤立。人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都希望群体喜欢他、接纳他,而几乎所有的群体都有一种无形压力,要求个体与群体保持一致。如果个体的意见和行为偏离这种一致性,他将会受到孤立。从众心理比较强的决策者,承受不了被孤立的压力,因而在决策时,不敢与众不同,不敢标新立异。在改革的大潮中,一些决策者不敢为天下先,不敢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其原因便是怕孤立;其二,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人们对具有权威的人往往有一种天然的敬重感、信赖感。一般来说,威望越高,权威越大,人们越容易尊从他,认为权威者多半不会错,因而在决策时,常常围着权威者的意见转;其三,怕负责任,怕担风险。认为跟着多数人走,要错则多数人错。一般来说,对众错的处罚往往会很轻,甚至不予处罚,不追究个人责任。于是有的责任心差的决策者便奉行“人随大流不挨罚”的思想,在决策时唯众是从。

大量事实证明,决策者能否做出优化的决策,最关键的是在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时,不能只依赖于别人的经验,机械地模仿社会上的流行做法,必须大胆创新。而从众心理较强的决策者由于不敢怀疑多数人或上级领导的意见的正确性,不敢独立思考,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决策者的创造意识的树立,使他难以做出独立自主的决策。因此,从众心理是干扰决策优化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为此,要重视它对决策的消极影响,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克服。

(一)要培养自己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了它,就能产生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勇气,从而在决策时,不计个人得失,敢于负责,不盲目屈从于众人的压力和权威的压力,坚持独立思考,作出具有独创性的决策。当年毛泽东在革命初期,正是有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尽管他的正确意见暂时处于“少数派”,但他不怕孤立,不怕打击和撤职,顶住各种压力,终于使自己的正确意见赢得多数人的支持,从而挽救了红军的命运。当今,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决策者只有强化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才能放开手脚、敢于为天下先,排除随大流的影响,做出与众不同的新决策。

(二)要培养“每事疑”的精神。每事疑,是指决策者对多数人的意见,权威者的意见,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当然,这里指的怀疑,不是指毫无根据,捕风捉影的随意猜测,而是指在尊重科学和事实的基础上大胆而又谨慎地审视多数人的主张和权威看法。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怀疑法是一种治学、科研的重要方法。爱因斯坦在《自述》中曾说过:“从少年时代起,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息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减少盲从,少犯错误,有所发现,就必须敢于怀疑。科学发展史反复证明,怀疑是科学发现的必要方法,决策实践也同样证明,怀疑是在医治决策盲目从众,盲目崇拜权威的良药。决策中的盲目从众症,是怀疑精神的缺乏。因此,要防治盲目从众症,必须培养自己具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在决策中要敢于怀疑多数人的意见。要有这样的见解:真理并不都在多数人的手中。有时,少数人的观点代表着正确的方向,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很多,能对它们提出真知灼见的毕竟是少数。应该说领导个体和群体,都是人,而不是神,凡是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它难免存有某些缺陷和不足。有了这种每事疑的精神,就能有效地克服“唯众”、“唯权威”、“唯风”对决策的不良影响,从而激发创造见识,有助于制定出具有独创性的决策。

二、小群体意识对决策的负效应及对策

所谓小群体意识,是指在群体凝聚力很强的情况下,形成一种保持群体的一致性的强烈要求,而对决策的准确性考虑较少。这种倾向在决策中的表现是片面地过分追求一致而忽视决策的质量,这种不合理地过分追求一致的现象和倾向就叫做小群体意识。小群体意识对决策优化主要有如下负面影响:

(一)过分追求群体的一致性,抑制了个体成员的独立性。在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决策群体中,往往形成一种追求主体成员一致的氛围,这种氛围对个体形成无形的压力,迫使个体在认识上,行动上尽力与群体保持和谐一致。持不同观点见解的成员,生怕自己的异议会破坏和影响群体团结的气氛,也往往保持沉默,不愿把心里话说出来。这样,决策意见缺乏不同观点的争论和启发,决策结果也不是在各种不同方案的比较、鉴别中筛选出来的,因而至使决策无从优化,甚至导致集体决策失误。

(二)容易导致“一言堂”。在决策群体中,都有一位“班长”起主心骨作用,在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群体中,这种角色愈显突出。一个对群体的团结起着核心作用的领导者,其他成员对他较多地表现为佩服、敬重、迁就,而不敢对他的意见表示异议。当一把手对决策提出倾向性意见时,常常会不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的交锋、论证,便轻易地“一致通过”。长此以往,一把手在主持决策会议时,便养成满足于大家异口同声的赞成的习惯,而对持不同意见者显得不耐烦、不尊重,甚至显得不能容忍。从而阻塞了言路,形成了变相的“一言堂”的局面。在现实中,有些一把手当他的威信不高时,倒是能够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人们也敢于向他倾诉衷肠。当他的威信逐渐提高,真正成为决策群体的灵魂人物,对群体的团结起到很强的凝聚作用,得到人们的敬佩、敬重时,他听取不同意见的耐心就减弱了,成员们所提的独立性意见也随之减少。这便形成了“一言堂”。可见,小群体意识对“一言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因此,对小群体意识在决策优化中的负面效应。必须采取相应对策给予克服。

首先,要强化决策者的民主意识。科学的、正确的决策必须经过正反两方面意见的交锋、论证后才能产生。而这一切又必须以领导者的民主作风作保证。实践证明,宽松的民主气氛对小群体意识起着较强的制约作用。特别是一个凝聚力很强、团结紧密的决策群体的“主角”,更应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只有这样的决策主角强化民主意识,才能更有效地克服小群体意识的负作用。为此,领导者要有“虚心以延众论,不必谋自己出”的胸怀,懂得“博采广谋,纳群下之策”的重要性,以平等交换意见的态度对待每个决策成员,不能因某成员资历浅、地位低而对他所提意见不屑一顾;不能因某成员与自己关系疏远而对其不同意见不予理睬;不能因为某成员曾犯过错误,持有“狗嘴吐不出象牙”的成见,而对他所提建议随意加以讥讽。应当鼓励他们做一个批判性的评价者,大胆对已经提出的决策方案表示怀疑和反对。只有这样,才能使成员不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前思后虑,左顾右盼,或者随声附和。而是凭着责任感和才智,为正确的决策不懈努力。从而使领导者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决策的优化。

其次,谨慎对待决策中的“一致意见”。在决策中,常常会出现“众口一词”、“一致通过”的现象,不少领导者又往往把它作为决策拍板的依据。然而,实际上“众口一词”未必是好事。因为任何一项好的决策,都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的,而是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观点和不同判断的选择中才产生的。因此,领导者在对待一致意见时,要格外谨慎。在没有听到不同意见之前,除非紧急事件,一般不要作出任何决策。社会心理学家贾尼斯主张在一个重大的关键问题进行决策讨论,当快要统一意见时,不要匆忙作出决议,要创造一个让大家再一次深思熟虑的“第二次机会”。曾任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总裁的斯隆就善于采用这种方法,他常在讨论某项决策,大家的看法完全一致时,提出:“现在我宣布会议休会,这个问题延期到我们能听到不同意见时,再开会决策”。这样使群体成员可以在较为轻松的气氛中进一步考虑不同的意见,以便作出的决策更趋完善。斯隆的这种决策艺术,确实是发人深省的高明之举。同时,领导者不应只满足于听取决策成员的不同意见。而应当更广泛地搜集各种不同意见,包括智囊团、专家学者及基层群众的意见。这样,才能激发决策者的创造力,深化思路,促使各个方案的利弊得以显现,从而扬长避短,进一步优化决策方案。

三、心理定势对决策的负效应及对策

心理定势,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它犹如物理学中所讲的“惯性运动”,使人不自觉地沿着一定的方向去感知事物,去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定势具有潜在性、固着性、综合性等特点。心理定势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能使人们在不变的情况下对事物,对人知觉得更迅速更有效,自如地应付常规性事务;另一方面,它又容易使人的思维刻板、单调、简单和僵化,当条件改变了就会妨碍知觉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对事、对人的扭曲的反映,产生错觉和偏见。因此,心理定势对决策的优化有以下负面效应:

(一)先入为主效应。又叫优先效应,指最先进入他头脑中的信息,就首先成了真理,后来的观点不管怎样正确,怎样科学,往往持否定的态度。比如恶人先告状,实际上是诬告,受先人为主的影响的人,容易误认为是事实,而对另一个反映的真实情况倒听不进去。在决策实践中也常有这种现象:在讨论某一问题时,如果各位发言者的各种意见、建议的份量差不多,那么首先发言的成员的意见往往会对集体意见的形成或决策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用人决策上,优先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决策者常凭第一印象的好坏来选择人才。第一印象好,就往往只见优点,不见缺点,即使日后发现不足,也会往好的方面去理解,予以原谅;第一印象不好,则往往只看到缺点,不见优点,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容易使决策者偏重表面现象,而忽视本质。这就难免造成用人失误。在《三国演义》中,孙权、刘备在初见庞统时,都因他相貌丑陋而心中不悦,不予重用,委屈了这位具有满腹经伦的人才。这便是优选效应所造成的用人失误。

(二)成见效应。这是指一个人因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而对某一个人或事抱有偏见,是一种被情感扭曲了的知觉。成见的危害在于,它使认识偏离航向,使真实扭曲变形。一旦带了一定的成见去察人观物,往往就会歪曲事实。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比如,在1941年,希特勒加紧准备进攻苏联,美、英曾多次向斯大林提出过警告,而斯大林本来对美、英一向抱有成见,从而不重视不相信他们提供的情报。由于信息判断的失误,没有做好应战准备的苏联红军在德军的闪电战面前遭到惨败。199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给布什总统提供伊拉克准备入侵科威特的情报。但是,布什总统对中央情报局抱有成见,致使他不相信他们提供的情报,导致了失去制止伊拉克进犯科威特的时机。在现实中,不少决策班子的成员之间难免有一些个人成见,如果把这些个人成见带到决策中来,就难免给决策制造麻烦,明明知道是正确的,却还是千方百计地挑毛病,找问题,竭力阻挠和反对;当与自己关系较亲近的人提出决策方案时,明明知道里面有问题,却还是竭力掩饰、赞扬和推崇。这样去决策,势必带来失误。

(三)刻板效应。它是指人们对某类事物和人物持有的固定看法,或者说对人和物的概括化,类化的看法。由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事物和人具有某些相似性,共同点,人们容易产生概括化、类化的看法,形成定型观点。它作为心理定势,“刻板”是它的根本特点,刻板就是呆板而没有变通,它总是用脸谱化,模式化的观点去看待人和物。例如,一说起好干部,就有这样的印象:老实听话,埋头苦干;一提到青年人,便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一讲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加按劳分配。刻板印象常常只是对某类人和物的非本质特征的概括。所以用这样刻板印象去观察活生生的客观事物,就容易形成错觉和偏见。因此,刻板效应也是影响决策优化的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应当采取有力措施以予克服。

首先,要强化理性思维。最根本的理性思维,就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从运动发展中,从矛盾转化中去把握和研究事物。它是克服心理定势对决策优化的负面效应的有力武器,因为心理定势与形而上学的思想同出一辙,实质上都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如果我们真正掌握辩证思维这个有力武器、善于用求实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那么,由心理定势带来的呆板、僵化的负效应便能迎刃而解。所以,只有领导者在决策时,保持着科学、客观、冷静的态度来思考问题,自觉排除情感因素对思维活动的干扰,才能使头脑处于清醒的状态。从而减弱感情用事这类非理性心理因素的负面影响,使决策者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加以判断,保证决策不出现偏差。

其次,要优化思维方式。诸多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常常受传统的直线式,孤立一点式思维模式的影响,使思维显得刻板、单调、僵化,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新性。它助长了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因此,必须通过优化思维方式以消除其负面效应。思维方式的优化,一是要确立多向性思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在了解情况时,善于多方面,多角度去获取信息。这样思维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复杂多样性,有助于消除心理定势所造成的思维的简单化和呆板化的现象。二是确立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就是在同中求异。在认识过程中着力于发掘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有知识经验与客观实际相比而具有的局限性。它对惯见的现象和认识持分析批判态度,从而有助于打破已有成见和定型观念所造成的思想禁锢。三是确立开放性思维。要使自己的头脑向外界开放,保持对新事物、新情况、新知识的敏锐性,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积极地接纳各种新知识、新事物。实践证明,一个人越是见多识广,就越能开阔人的视野,其头脑中的固有成见,刻板印象就越易扫除。

可见,心理定势虽然是一种思维惯性,但它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在思维上着意求新、求异、求活,就能有效地驱除心理定势的负面效应,从而实现领导决策的优化。

标签:;  ;  ;  

浅谈几种心理因素对决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