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张丽妨

(河北省饶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河北饶阳 053900)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8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39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总护理满意率为92.3%,对照组总护理满意率为76.9%,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塞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效果,促使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309-02

脑梗塞疾病通常也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该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脑血管闭塞导致的,其高发群体为中老年群体,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并且患者会承受较大的痛苦,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1]。根据研究显示,脑梗塞患者恢复正常的概率较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肢体功能等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而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模式可以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显著改善,促使患者尽早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院收治的78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78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入院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在46~78岁之间,平均为(57.4±3.6)岁。实验组(39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47~79岁之间,平均为(58.6±3.7)岁。一般资料对比中,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严格按照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对患者进行吸痰、预防感染等常规护理,严格按照常规护理流程来执行。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体位护理:针对脑梗塞患者,在早期给予正确体位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或减轻典型屈肌或伸肌痉挛情况,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侧卧位,尽可能避免采用仰卧位。如果需要采用仰卧位,需要将患者肩上抬前挺,确保患者上肢呈自然伸展状,并告知其指半屈,手部维持空心握拳状,在患者患肢下垫软枕。有效的避免压疮、关节挛缩现象的发生,促使患者微循环的改善,并且每隔2~3h需要帮助患者更换体位。采取侧卧位的患者,患肢需要轻轻拉出,避免受压,确保前臂外旋,掌心向上放置。

(2)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康复训练:针对失语患者,需要对其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练习,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操练习,例如撅嘴、鼓腮、弹舌等简单动作,之后可以适当的鼓励画着进行简单单音节发音练习,当患者正确发音之后可以逐渐增加吐字量,并加强连音练习。告知患者多开口,多训练,加强语言功能的练习。同时,可以鼓励患者多看电视、广播等,提高语言与认知能力。

(3)肢体康复练习: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以及患者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的48h可以开展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并加强对其进行宣传与教育,让患者了解肢体康复练习的作用与效果,并确保患者积极配合训练。每天需要对患者的软组织进行按摩处理,并针对无法下床的患者,指导患者自己采用健手在床上开展换侧肢被动练习,之后逐渐进行坐起练习。在患者肢体肌力逐渐恢复之后,需要进行主动训练,告知患者进行简单更衣、伸展收治、洗脸、站立、扶桌等练习,并不断增加练习量与难度,之后帮助患者开展步行训练,确保患者尽早康复。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功能恢复90%~100%,病残程度0级。显效:功能恢复46%~89%,病残程度1~3级。有效:患者功能恢复18%~45%。无效:患者功能恢复低于18%。另外,根据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评估,总分100分,非常满意90~100分,比较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以内。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护理满意率对比

实验组总护理满意率为92.3%,其中非常满意22例,比较满意14例,不满意3例;对照组总护理满意率为76.9%,其中非常满意16例,比较满意14例,不满意9例;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梗塞疾病发病比较迅速,治疗难度较大,同时,该病的病程通常较长,且恢复缓慢,复发率较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并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较大的影响,需要对该病加强重视[3]。通常情况下,需要在脑梗塞发病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便提高患者预后,对神经细胞受损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进行改善。而脑梗塞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肢体与语言功能障碍,了解其功能障碍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4]。

在脑梗死患者中为了有效的降低后遗症的发生,需要及时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尽早给予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练习与语言及认知功能训练,以便降低致残率的发生。早期康复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经济的护理方案,给患者自身带来优质的护理体验,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5]。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院收治的78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总护理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在脑梗塞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且护理满意率较高。

综上所述,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在脑梗塞患者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效果,促使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屈检纯.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3(16):130-131.

[2]钟小华,李丽娟,樊燕明,等.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4(21):218-219.

[3]孟晓旭,朱浩猛.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13):444-447.

[4]罗学英,沈娟.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16(04):159-160.

[5]李敏.急性脑梗塞患者27例早期康复的临床护理[J].河北医学,2014,19(12):192-193.

论文作者:张丽妨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3

标签:;  ;  ;  ;  ;  ;  ;  ;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张丽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