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店撞击中国零售业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零售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国内零售企业商战未休,海外军团又参战助推,中国零售业市场已弥漫着国际商战的硝烟。
目前,“洋”店进入中国市场已达100余家,它们的进入是一柄双刃剑,我们获得了以满足购买需求的,同时也看到,市场份额不断被“洋”店瓜分。“洋”店进入中国零售业是得大还是失大?已经成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眼见位居全球零售业榜首的美国沃尔玛、荷兰的万客隆、法国的家乐福、日本的佳世客(又称吉之岛)、德国的麦德龙……已纷纷抢滩登陆,他们每开一店便会引起国内同行们强烈的反响。是否要保护国内商业企业的利益,已成为一种强烈的呼声。
以低价促销取胜的“洋”店
对于利润较丰的百货商品市场,我国对外开放以来一直采取谨慎引入外资的态度。1990年前后,国家明确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11个城市进行试点,并规定每个城市的引资项目不得超过2家。迄今为止商业企业的20多个引资项目有15个项目在建或开张。然而,“洋”店远不止这么多。近几年,外资中的零售业资本瞄准了中国市场之急需,迅速扩张地盘。这些大型零售跨国集团50%的资本在异国他乡,而中国市场的需求,正符合海外军团的胃口。国内贸易部和国家体改委流通司的一些人士认为,靠“堵”是堵不住资本流动的。国际化的商战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因为消费者对外来的“洋”店大多投赞同票。人们反映最大的是它们商品的价位普遍偏低。
在深圳沃尔玛商店门前挂着“天天平价”的告示牌。一种商品与几天前相比,价格就相差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因为每天都有不同的商品在“特价”。他们的价格机制非常灵活,完全按照商品进销状况波动。在这里销量较大的“飘柔”洗发液,一般比市场价低1元钱左右,“高露洁”牙膏卖10.60元一支,而同规格的商品在深圳市场卖12元左右,在北京则卖到了13元。这里出售的商品比同行低5%至10%左右。他们以低价位优势吸引了数10万回头客。
价位越低,销售量越大,销售量越大积累越快。沃尔玛就像滚雪球般迅速膨胀了。按照它从零起家至今计算,每年必须开张上百家店。现在,沃尔玛连锁店规模已达3000家,销售额达千亿美元。
“洋”店定位明确,以适应大众消费口味为主。据了解,这些商店85%以上的商品都是采自我国本土。
技术实力的较量
海外跨国流通企业集团紧紧咬住中国市场不放,是因为这里巨大的消费市场给他们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并不因为我们的商界还没跨入现代商业为藉口而放松抢滩。因此,一场提前到来的现代商战让我们感到了其中的酸涩滋味。回过头来细想,这是一场技术实力的较量。
记者在深圳沃尔玛商店看到,收银台的小姐只需把任何一位顾客购买的商品数量、金额输进电子计算机,一按电钮,此信息便通过商用卫星送到美国总部的计算机中心。接下来,该从哪里给深圳店补货,下次采取何种营销手段又由总部把信息下达到商店。沃尔玛的总部就像作战总指挥部,各商店便是他的前沿部队,他们的运作方式是大调度、大兵团作战。这也是国际零售业对高技术占有的特有优势。
已进入中国的“洋”店几乎无一例外有此优势。广州万客隆近2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仓储式经营虽然与普遍零售业有所不同,由于靠电子系统指挥进销调存,全场仅用服务人员500人,而我们同等面积的零售店则需要3000人左右。深圳沃尔玛店与总部联系就是靠一次投入7亿美金买下的2个卫星频道。
而目前中国商界刚刚提出“自动化”的口号,即使走在前列的上海华联超市,已拥有101家店的国内头号规模的超市集团,也只作了3000万元的技术投入来武装自己。不是企业吝啬,只因我们太弱小,资金有限。
道不清的“混合体”
在采访中不断有人对进入中国的“洋”店提出质疑:零售商店为何要做批发?商店的配送中心可以直接向中小企业供货是不是在搞批发?
因为,我国政策规定只有零售业可以合资,批发业不允许合资。倘若这个政策要执行,便会遇到一个问题,“洋”企业很难归入“零售”或“批发”!
据专家介绍,现代商业的发展,已使所谓零售、批发业出现了十分模糊状况。现已进入中国的“洋”店中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连锁店,如沃尔玛店;超级市场,如日本佳世客、八佰伴等;仓储式商店,如荷兰的万客隆、德国的麦德龙等等。而这几种形式都是近几十年出现在世界流通业的新兴商业形式。一般而言,在商业流通领域中,获利最大的是批发业,而零售业的获利都比较低,就连美国沃尔玛这样的店,获利也只有2%左右。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发展自己的配送中心。
当荷兰万客隆出现在广州市场时,则是以一种特殊方式与市民打交道的,即会员制,销售对象完全是会员。据知情人透露,这家企业在广州已拥有15万个会员,而按照规定一个会员证可以带入3人,以此计算这家企业便稳稳当当地有了45万名相对固定的消费者。而且店里的商品都是大包装的,购买者也是大批量的。
而我国流通企业恰恰与之相反,经营形式单一。如北京燕莎友谊商城,只是零售。而一个百货批发公司,也只经营批发不零售。今年以来,我们的大型零售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与单一刻板的经营形式有直接关系。
市场目标不可小视
从“洋”店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他们的眼光就在一个大的战略目标上:企业规模化经营。这恰恰是中国同行的弱项。
我国商业企业的规模经营兴起于80年代末期,由于企业扩张除了政策导向外,它必然冲击地方、团体的一些既得利益。据调查,一个城市东城的商店不能到西城开店,原因是由于税收归谁难定而受阻。上海一百,北京市百货大楼、西单商场,广州南方大厦堪称国内大店,其规模也不过几万平方米。即便近些年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扩张地盘,也不过多开十来家店,而且因可支配资金有限,常有捉襟见肘的尴尬。相比之下,“洋”店在扩张上大有势如破竹之势。“洋”店进来要与中国同行争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市场份额是零售商的生命,他们对此并不忌讳。
众说纷纭话“洋”店“入侵”
已开的“洋”店大多在万米左右,其日销售额都在200万元上下,有的周末销售额高达700万元,这是导致“洋”店有市场的直接原因。
“洋”店进入中国,带来的冲击是利大于弊还是相反,人们有各种说法:
深圳贸发局副局长王穗明在介绍深圳沃尔玛店开张前后情况时说:“洋”店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他认为,引入外资办店不宜多。
广州市政府商委张文胜处长说: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总量应有所控制。目前最需要的是内贸部要千方百计促使优势内资企业尽快扩大规模,政府应当给予其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
深圳万佳超级市场总经理孙安健说:问题的关键是要尽快真正落实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否则内资企业发展肯定减速。现在国内企业受到的制约太多。
国内贸易部有关人士说:“洋”店虽然对国内企业有冲击,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他们所占市场份额很小。即使没有外资进入零售业,有的内资企业也不行。
中国零售业战略转移在即
在我国称得上大型零售企业的,仍然以有多年经营历史的国有企业为主体。但自从1995年下半年海外大型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这些老企业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去年以来,我国大型零售商业企业销售额缓慢上升,利润严重下滑,批发企业全行业亏损。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洋”店的市场份额在一些大城市超不过5%,但他们的膨胀势头很猛。这便是有关人士担心的重要理由,他们建议应当在以下方面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国有企业先天财力不足,制约了与“洋”店抗衡的能力。目前各地商业企业集团,净资产最多的不过2至3亿元,其中自有资金比例更低。因老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企业纯利微薄、积累很慢。迫不得已目前不少内资零售企业已主动引进外资来改造自身机体。因此,国家应当给内资零售企业以政策上的倾斜。
二、创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不要在承诺外资的优惠条件时,把国有企业推入不利境地。要让内外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创造内资企业能与“洋”店竞争的条件。
三、发挥行业协会的市场监控职能,最好的办法是由行业协会出面协调本行业的经营、价格方式。对低价位竞争的问题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保持既能卖出商品,又不会打击制造业,使并不成熟的市场能保持相对的平衡。
四、适度引入“洋”店,尽快借他山之石攻克流通业的顽症。对“洋”店进入,要从严审批程序、手续。内资企业应变“洋”店的“入侵”,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有关方面从上到下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