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在早期预防PICC置管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论文_张红娣,,杜玲

(西安一四一医院老年病科, 陕西西安 710089)

摘 要:目的 探讨运用PDCA循环在早期预防PICC置管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5年1月前后我科PICC置管和外院置管早期维护的患者各88例,纳入PDCA循环管理,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的活动,寻找出导致静脉炎发生的真因(置管后干预不佳、操作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血管选择不当),针对真因具体分析,并采取得当的应对措施。结果 干预后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干预前的11.4%降至1.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PICC置管纳入 PDCA循环管理后,明显降低了PICC置管早期静脉炎的发生,PDCA质量管理是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帮手,也是最佳的护理质量管理工具之一,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PDCA循环 PICC 静脉炎

PICC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后使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等中心静脉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病人痛苦小、留置时间长等优点[1],是静脉输液安全可靠的通道,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然PICC所致静脉炎作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静脉触之如绳索,硬、滑、无弹性,对于患者的健康有着一定的不利作用和影响[2]。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普遍实用的管理哲学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1],我科与2015年1月将PDCA循环应用到早期PICC置管致静脉炎的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PICC置管和外院置管早期维护的8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0例(置管后预防措施不当4例,肘下头静脉穿刺3例,置管时未一次穿刺成功1例,患者过度活动1例,依从性差1例),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PICC置管和外院置管早期维护的88例患者设为干预组,发生静脉炎1例(置管血管腔过度狭窄-B超回报,本院因条件限制无床旁B超机)。

2方法 严格采用PDCA循环的4个阶段进行活动:

2.1 计划阶段

2.1 分析现状,寻找真因 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PICC置管发生静脉炎的原因(见鱼骨图)。由表1可见,对照组88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10例发生静脉炎,原因是早期干预不当、穿刺血管选择不当,及穿刺未一次成功等,通过8/2原则,可以发现前三者为主要因素,也就是真因。

2.2 针对主要原因,制定计划并实施

2.2.1对策一 完善置管后的预防措施 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多发生于置管后48-72小时,一周内多见,持续1-2周[4]。我科在PICC置管后2-14天,由有PICC操作资质的护士或经科内PICC维护培训、考核合格的护士进行专业维护,在严格按照流程操作的前提下,采用水胶体敷料代替普通3M透明贴进行维护,以预防早期静脉炎的发生。

2.2.2对策二 合理选择血管和部位 不同的穿刺部位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也不同。据王萍等[3]报道,穿刺部位从贵要静脉、 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为依次增加。这是因为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而头静脉内静脉瓣较多,管腔由粗变细且高低起伏,置管过程中易损伤血管内膜或静脉瓣所致。故穿刺时应遵循首选贵要静脉、其次肘正中静脉,最后头静脉的原则。同时,为了减少和避免肘关节活动对PICC管造成的影响,最好选择肘上进行穿刺。

2.3 检查 由护士长参照«PICC维护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置管维护。并不定期抽查临床操作及理论考试,以不断提高专科理论及技术操作水平。

2.4 处理 完善PICC置管后维护操作流程,将PICC置管后2-14天维护的操作流程标准化:准备用物—去除无菌敷料—消毒穿刺处皮肤—待干—贴水胶体敷料(管理前贴3M透明贴)—固定导管,脉冲式封管。对PICC置管患者带管期间出现的其他问题及相关的并发症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率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引入PDCA前后PICC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将早期PICC置管致静脉炎纳入PDCA循环管理后,静脉炎的发生率由11.4%降至1.1%,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5 讨论

5.1 水胶体敷料:主要是由粘性材料和水胶体以及人造弹性体等成分构成。粘性材料为敷料的自粘性提供保证,而水胶体则是敷料具有吸收性能的基础,水胶体起到局部润滑和隔离作用,削弱成纤维细胞的活性,保持敷料下皮肤干燥,减少菌落生成。敷料粘贴后成为闭合环境,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5]。

5.2 PICC所致静脉炎的有效干预及预防 PICC所致静脉炎,是由于置管过程中或置管后导管在血管中反复移动,损伤静脉内膜引起。静脉炎的产生与穿刺部位、 血管及导管的选择、 穿刺者的技巧、 置管肢体运动过度、护理人员操作是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等相关因素有关[6]。本组研究通过将PICC置管纳入PDCA循环管理,结果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炎的发生率由11.4%降至1.1%,P﹤0.05,有统计学意义。PDCA循环管理,有效地降低了PICC置管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了患者带管时间,减少了静脉炎带给患者的不便和痛苦,也避免了经济损失,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王继华,闫绍辉. PDCA循环理论在降低PICC置管患者并发血栓性静脉炎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3:150-151.

【2】钟敏,钟娟,王大丽,等.藻酸盐敷料联合地塞米松外敷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的疗效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9):109-110.

【3】王萍,金立秀 ,李海凤.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75-76.

【4】闻曲,成芳,鲍爱琴.PICC临床应用及安全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5】赵全娣. 水胶体敷料防治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12,10:2840-2841.

【6】黄石群,胡敏芝,梁艳芳,等. 影响PICC 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杂志,2007,9(1):88.

论文作者:张红娣,,杜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9

标签:;  ;  ;  ;  ;  ;  ;  ;  

PDCA循环在早期预防PICC置管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论文_张红娣,,杜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