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干统
上思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广西防城港上思县 535500
摘要: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为依据,对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现阶段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问题,提出基于系统思维,将工程质量监督标准化,其内容包括制度标准化、主体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和方式标准化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为我国工程质量监督规范化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标准化
引言
建设工程项目因其本身涉及参与方多、生产周期长及不可逆等特点,其质量监管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多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沿用旧式的以工程项目为单位,以实体质量检查与参建各方质量行为并重检查的监督模式。由于监督资源有限,监督人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工程参建各方违法行为的查处及质量隐患的发现滞后,使监督工作陷于微观管理,法制性和效率都无法充分体现。为此,研究推行工程质量监督标准化,无论是对监督主体工作效率的提高,还是对监督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发展现状
1.1立法体系和责任制度不完善
立法工作随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实施和推行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完善和改革。首先是质量监督结构问题。由于质量监督结构定位问题尚不明确,增加了执法部门工作难度。参建方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视为工程质量的主要负责人,其在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使得各参建方在履行责任时出现了严重的懈怠现象。
1.2现阶段的监督模式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
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仍处于陈旧的监督管理模式状态下,在监督的过程中,由于监督力量过于分散,进而出现重点项目缺乏监督问题、未对整体工程进行监督、缺乏宏观性、不具备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传统监督管理模式过于注重控制点质量、忽视非控制点的重要性,进而影响了监督管理效果。总之,当前的监督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所以需要不断更新监督管理模式。
1.3监督单位之间缺乏联系
建筑行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其中涉及到的管理单位较多,比如公用设施管理、房地产管理、发改委和财政审计等。从宏观角度看,监督管理机构设置较为完善,各个管理部门也具备独立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缺少联系,使得建筑行业内的质量监督在责任以及权力上分配不具体,进而阻碍了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标准化监督模式
基于以上对典型地区质量监督情况的研究,本文从制度标准化、主体标准化、内容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和方式标准化五个方面构建工程质量监督标准化模式,为其他地区开展质量监督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2.1制度标准化
2.1.1质量监督机构制度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工程质量监督系统运行、工作开展的组织保障。考虑到监督系统的层级和职能分工,质量监督机构制度标准化划分详见图1。
图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制度标准化
此外,还应建立监督机构工作开展的内外部约束机制,其约束关系详见图2。
图2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内外部约束机制
2.1.2质量监督差别化管理制度
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质量监督人员素质、业务水平、执法能力等有高有低,建筑市场环境条件、参建主体实力等不尽相同,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效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比较典型地区政府监督标准化的做法,建议各地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实行差别化管理制度。应根据不同建筑企业业绩、信誉、质量保证能力等情况制定质量监督方案,对信誉差、能力弱的企业,要增加抽查频次,加大抽查力度。监督方式上,对于有条件的监督机构,根据其承接项目的性质及专项检查的重要性采用“双随机”监管机制,配合辅助设备进行记录;对于常规的检查,可继续采用传统的固定监管人员监管机制。
2.1.3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制度的设立有利于监督过程规范化和监管工作流程化。对全国各地的信息化进程的调查研究,上海、江苏及广州等地的信息化覆盖面较大。信息系统开发、互联系统接口、信息获取渠道和统计分析,需要相应信息化管理制度来保障和推进。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登记、监督、备案及统计制度,规划好监督工作流程之间的信息衔接,可以节省重复沟通浪费的时间。
2.2主体标准化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内容分为全国、省级和市级三个层次,层层递进,逐级加深。省、市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其所属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具体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实施。市级工程质量监督展开范围一般在省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内容框架下进行,根据政府监督执法能力和本区域的工程质量状况对其进行进一步细化。监督机构作为质量监督管理主体,在人员配备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与监督经费等方面均需具备必要的基本条件。
2.3流程标准化
在工程质量监督实施全过程整体流程框架下,每个阶段可再划分,层层递进,全面深入。监督过程管理可监督前期、监督中期和监督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包括的具体工作步骤如下:政府对建设工程监督前期的工作内容包括受理建设单位申报的质量监督手续、确定监督总负责人和小组成员、完成首次现场监督抽查和制定工程质量监督计划。监督中期是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监督,主要包括责任方质量行为、工程实体质量及分项验收监督。监督后期是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监督过程的记录进行梳理,包括监督报告编写、审批、档案管理的流程。
2.4方式标准化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除常用的督查方法外,实践中日渐重视信息化技术数据获取、存储、分类、统计、规律分析等方面的技术支撑,提升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充分性。
2.4.1监管内容综合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可通过建立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得以实现。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应覆盖工程项目从报监到竣工验收备案全过程的监督记录,将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纳入监管。通过质量监督工作的流程化、信息化实现对监督机构、监督人员、监督内容、监督流程等管理的规范化。
2.4.2信息管理分级式
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平台应分层、分级设计、开发和实施。以互联网为运行环境,计算机技术为操作载体,依照省、市、县三级开发相应级别的系统平台,管理各级系统内部的运作情况。单层级系统需针对不同级别人员设置权限,将质量监督业务和管理工作区分开。系统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监督站质量监督信息共享、管理分级分工、协同配合的局面。使用者能通过信息平台快速查阅相应信息但不得任意修改。该平台能帮助政府更好地行使以工程项目为主要对象、以工程质量监督全方位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职能,成为工程质量信息收集、查询、统计、评价、归档全套服务集成体系。
2.4.3系统运行开放式
开放式系统是指系统使用者不局限于质量监督机构内部人员,而是各重要责任方均可使用。为方便管理,各方登入信息平台的入口有所不同。入口的开放程度视主体不同而有差别。例如,一线的监督任务执行人员可以在系统中完成监督任务的认领、监督进度更新、每次现场监督实施具体情况等全过程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录入,上述相关栏目入口均可以开放。设计勘察人员只能进入到质量问题中设计相关问题入口,填写相应解决措施。各用户登录后应及时处理各自的工作任务,若不及时处理,人员考核绩效依照延迟时间和相应细则做扣分处理。
3结语
本文基于系统思维,将工程质量监督从四个方面分解,即工程质量监督的制度、主体、流程和方式。工程质量监督标准化,可以通过制度标准化、主体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方式标准化各个方面分别实现,再整合而成。政府推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各方主体的质量管理行为、营造公平合作市场环境、保障参建各方利益、保障工程质量水平,促进建设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有会,李小江.试论基于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与模式创新的分析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3(08).
[2]程刚.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构设置与运行方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3]魏刚.工程质量与监督工作的管理标准化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14(12):51-55.
下转第269页
论文作者:刘干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工程质量监督论文; 质量监督论文; 工程质量论文; 制度论文; 建设工程质量论文; 工作论文; 机构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