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理解社会性的基本思路_认识论论文

学习和理解社会性的基本思路_认识论论文

研究认识社会性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性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完整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实质,推进认识论研究,必须重视和强调认识的社会性这一根本性问题。具体说来,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看待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1

首先,只有揭示了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才能保持认识论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领域的逻辑一致性。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把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从而揭示了人的各种活动的社会本质,创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两大发现的基础上的,而两大发现都是建立在对社会性的揭示的基础上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奠基在对生产和社会交往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上的: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性的抽象劳动决定的,从而使人们看到商品不仅是物,而且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样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主义和工艺学化的倾向。由此可见,揭示了的活动的社会性,这是在每一个理论领域都应进行的工作,在认识论领域也不能例外。

其次,考察认识和知识的社会性,也是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西方近代的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纯理性、纯逻辑的运作过程,它无视社会文化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在许多问题上都陷入困境,走到了穷途末路。因此,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现代哲学要求人们摆脱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强调知识同人的生活的联系,让理性回归人的生活世界,这其中就包含着对认识和知识的社会性的重视。海德格尔的“理解的前结构”理论、伽达默尔的“偏见”理论、库恩的“范式”理论、罗蒂的“主体间协同性”理论等等都不断地涉及到认识和知识的社会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世纪知识研究领域中,还悄然发生了一场“社会学转向”,许多人不再局限于在原先的认识论范围考察知识,而是转向对知识的社会学考察,探讨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社会学、宗教社会学、艺术社会学、认识论社会学的相继出现,就是这一转向的明证。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致力于探讨社会对思想的决定。而70年代中期出现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更进一步对自然科学的所谓价值中立性提出了质疑。尽管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还存在诸多弊端,不可能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解问题的高度,但他们所作的努力同时也表明:认识论发展到今天,社会性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考察认识社会性的认识论是不完备的认识论。

最后,考察认识和知识的社会性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使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知识在量上将迅速扩张,这将导致劳动力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口将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口。将来的生产者将是高度知识化的劳动者,根据未来学家的预测,知识生产将成为主要的产业,知识将成为社会财富的越来越重要的源泉。与此同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正日益相互渗透,各个知识部门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统一,日益走向一体化。知识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知识化,迫切要求人们放弃在知识问题上的孤立化和静态化的考察方式,要求人们把知识看作一个社会过程,把知识放到社会大系统中进行考察。而要做到这些,在认识论中就不能不考察认识和知识的社会性。

研究认识的社会性的重要性是无可怀疑的,但怎样研究认识的社会性,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前进,必须做到扩展一个命题,突破两个外观,把握三个原则,借鉴多项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审视认识论的其他问题。

2

扩展一个命题,就是要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命题向认识论方向扩展。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认识论被理解为相互外在的两个部分,人们只是把这一命题局限在历史观的领域来理解,没有看到它在认识论上的革命意义,这是对认识的社会性研究不够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揭示这一命题的深刻的认识论内涵,并由此揭示出认识的社会性本质。具体地说就是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要进行系统性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命题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认识并不是孤立自存的封闭体系,因此不能就认识考察认识,而应将认识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把握。对“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的认识论考察必须同社会学考察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人们关注认识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互动关系,尤其是要考察经济、政治对认识和知识的制约作用,否则就无以把握认识的社会性。

第二,要进行动态性把握。不能把社会存在仅仅归结为几个物质性要素,而应看到社会存在即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对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能仅限于社会总体结构上的考察,而应将其扩展为“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原理,向认识论领域靠拢。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变换性纳入考察的视野。

第三,要进行跨层面的把握。不仅要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命题在宏观层面上把握社会意识总体,而且要用来在微观层面上把握个体认识的形成机制。因为认识总是要由个人来进行的,思想理论总是要由一定的个人来创立的,要揭示认识的社会性,就不能不考察个人的所在群体、所处社会、所属的历史文化传统、周围的社会状况以及他的实际生活过程对他的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第四,要进行中介性把握。思想归根到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但是从生产方式到个人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中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既有物质因素也有精神性因素。要从认识论上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心理因素看成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于个人思想的中介,要看到社会性因素怎样制约人的需要、目的、意志、情感,怎样内化到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中,又怎样通过这些心理因素进入认识成果中。此外,在社会文化因素中,也要区分一级中介、二级中介、三级中介等等。这其中,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生活经验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中介因素。只有考虑到这些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中介作用,才能具体地说明社会存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进行认识论上的把握。

3

突破两个外观,一是要突破认识个体性的外观,二是要突破认识绝对自主性的外观。现实的认识主体总是表现为个人主体,因为只有个人才具有认识和思维的器官,才能获得具体的认识成果。认识的这种个体性的外观遮盖了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日常生活中流行的天才论思想、认识论研究中的生物学化的倾向都与此相关。要突破认识的这种个体性的外观,就要多方面阐发认识的非个人性的一面。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是社会存在物的论述、关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的思想、关于需要的社会性的理论来说明认识主体的社会性,从语言的社会性和认识图式的社会来源来说明认识工具的社会性,从任何优秀的思想成果的取得都是由于思想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来说明认识的历史继承性。同时,还要通过对认识主体间性的作用的考察,特别是对科学研究集体作用的考察,来说明认识的非个体性。

认识的自主性是遮盖认识的社会性本质的又一外观。应当说,人的认识确有自行发展的一面,具有相对的自主性,但人们往往把这种相对自主性夸大为绝对自主性,尤其是对自然科学发展的认识就更是如此。要突破认识的绝对自主性的外观,就要克服传统理性主义对于认识和知识的非社会化、非生活化的理解。对于人文社会理论,要看到它的受社会集团利益制约的一面,看到它的意识形态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要突破它的纯理性、纯逻辑的外观,不但要看到理性因素的社会来源,而且要看到社会文化通过非理性因素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制约。这其中,强调实践需要同自然科学的内在关联尤为重要,要看到实践需要通过约定这一桥梁体现在自然科学知识中,同时又要克服约定主义的唯心主义理解;要看到自然科学的各种规则虽有消除个人偏见的一面,但自然科学认识并非与评价完全绝缘。通过强调自然科学的属人性,强调认识与总体社会生活的联系来破除认识发展的绝对自主性的外观。

4

把握三个原则,即实践原则,辩证法原则和价值原则。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对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应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来把握:第一,要看到生产活动同交往活动的内在统一性;第二,在实践基础上强调认识交往对认识的重大作用,把主体间性引入认识论,同时克服西方学者用主体间性吞并客观性的唯心主义;第三,把知识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紧紧联系起来,看到人类知识成果同人化自然一样,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第四,从活动论的角度,把生产、交往、认识都看成人的现实活动,用实践推理说明上述三种活动的逻辑同构性。在上述四方面的理解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考察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属性。

在实践原则的基础上,还要把握辩证法原则。在考察认识的社会性时坚持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个别和一般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相对与绝对的统一。此外,还要把握价值原则,看到认知与评价的相互关联,把主体评价图式看成社会文化因素向认识和知识渗透的重要桥梁。

5

借鉴多项成果,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是要借鉴国内外关于精神生产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前苏联理论界对于精神生产的研究,我国理论界对于精神生产力经济学的探讨,西方学者对于知识生产的考察,都是我们应当借鉴和吸收的成果。二是要借鉴国内外关于价值评价的思想,在这方面,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理解。马克思虽然没有留下大写字母的评价论专著,但他的实践理论、需要理论和其他方面的论述都包含着深刻的有关评价的思想。掌握和发挥这方面的思想,对于揭示认识的主体性、社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要借鉴关于认识图式的研究成果。认识图式是社会因素向知识渗透的重要中介,不说明认识图式在这方面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说明知识的社会性,就不能克服在这一问题上的生物学化的倾向。四是要批判的借鉴知识社会学的有关成果。知识社会学对于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的考察,关于社会过程影响认识过程的思想,关于思想家的社会背景对于思想理论创立的影响的看法,关于命题的真值与其社会来源不是绝对无关的思想,都包含着某些合理性的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同时,又要克服其中包含的环境决定论、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倾向,把问题的理解牢牢地奠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之上。

标签:;  ;  ;  ;  ;  

学习和理解社会性的基本思路_认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