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鑫
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
摘要:高填方路基作为公路工程建设的主要类型,针对性施工技术的选择,可在提高工程整体质量的同时,延长公路使用年限,以便能够在体现公路使用效能的前提下,更好服务于公路经济、公路建设。对此,本文借助对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特点及意义的思考,探讨其常见施工技术,用以精准把控施工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
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公路工程俨然成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而针对性公路工程质量的把控,是保证人们安全出行的前提。然而,在实际施工期间,各类施工技术缺陷的滋生,是降低工程整体质量的根本,特别为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其作为公路工程的核心技术,其科学性、合理性是体现公路效能的首要举措。由此可见,若要强化对公路工程整体质量的管控,则可做好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的统筹思考。
一、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的特点及意义
(一)特点
首先,填筑高度较大。对于公路工程而言,高填方路基填筑高度相对较大,正常情况下约为3-5米,个别公路工程填筑高度可超过10米,为施工建设带来巨大难度。再者,高填方路基强度、稳定性均满足标准要求,否则难以在保证自身承载效果的同时,为车辆安全通行创造条件。
其次,工程量大。高填方路基填筑高度较大的情况下,会使施工面积、工程量也会随之增加,而施工材料需量的增长,也逐步强化人们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性能要求。再者,原路基附加应力的提高,若未对施工管理予以重视,则难以保证工程整体的技术标准。对此,为预防上述问题的滋生,可在高填方路基施工规范化管理的情况下,对地基沉降现象予以有效控制,避免路基沉降[1]。
(二)意义
众所周知,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作为衡量公路工程整体质量的根本,但若忽视对施工技术地位、价值的考量,则会引起施工质量不过关、施工安全隐患频繁出现等问题,更谈不上对路基结构强度、稳定性的把控。若要杜绝此类问题,施工管理者可强化对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的思考,以工程质量为导向,减缓市政交通压力。即在把控施工原料的同时,保证准备工作的充足,再逐步提高路基施工的地位,使其能够更好体现对公路工程整体的意义、效果。
二、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施工工艺
(一)前期准备
若要将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落实于根本,则可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即:其一,填方试验。通过对试验路段的合理选择,以地形、地质条件典型的角色,施行有效的试验。但在试验时,应保证机械设备、压实流程、操作方法的科学性,以便将施工质量、经济成本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其二,现场勘查。即在路段试验结束时,辅之现场勘查措施的施行,对路段信息予以全方位收集,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以此为施工方案的拟定奠定基础。其三,地表杂物清除。若施工地表存在树木、石块和植被、腐殖土等杂物,则可做好全面清除的工作,使其能够在保证地表无积水和干燥的情况下,切实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把控的意义。其四,坡度处理。若填方路段处存有坡度,则应预先对其施以开挖处理,在形成1米高台阶的前提下,辅之压路机压实操作,以便更好达到施工标准。其五,其他。若地面条件相对特殊,则可在有效处理的情况下,使其保证和施工标准件的契合度[2]。
(二)路基上料、排水
在高填方路基施工中,填料不仅满足质量检验标准,还应符合本次施工建设。即借助相关机械设备的选择,将填料运送至填方现场,再通过专业指导卸料的方式,保证各层松铺厚度均在0.3米,缓慢卸料。首层卸料结束时,终止施工,对路面施以有效的摊铺、平整处理,待满足相关标准后方可执行下段卸料作业。除此之外,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排水作业,也是其施工技术的组成核心。即在融合排水固结技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上缩短孔隙水间排放距离,不仅可起到地基边界优化的效果,还可提高地基固结效果。若地基主要为黏土层地质,且有机质含有较大比例,则可通过垂直排水结构、水平砂垫层的融合,组建排水系统。在此过程中,砂垫层包括粗砂、中砂两种,厚度均在0.5米以上,且宽度超于路基宽度1米;垂直排水结构主要为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在保证地基水分可有效排出的情况下,对地基予以挤压,以此提高其密实度[3]。
(三)摊铺、平整、压实
填料松铺作业完成时,可借助大型履带式推土机的使用,摊平填方地乱,再通过对填料的摊平处理,做好相应的碾压作业。若要保证填料密实度,则可重复以上摊平碾压作业,以便更好达到规定标准,为后续工程的建设奠定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过程中,为满足精细化平整处理的目的,则可以平地机为载体,通过路基碾压、大吨位振动式压路机的选择,保证路基可在两侧向中碾压推进的同时,按照路基宽度对其轨迹重叠量予以把控。而在填料碾压方式中,初压可通过静压为主的碾压方式,复压则为振动压实,但碾压速度的把控则是以试验结果为准,否则难以将碾压质量把控在规定范围内。
(四)各项测试
压实度:灌砂法,作为目前常见的压实度测试方法,是以现场条件、核子密度仪为前提,通过对填料取样测试的方式,明确其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即在常规情况下,路基填料含水量以2%最为适宜,若含量过低,则可施以喷水处理;若含量过高,则应晾晒、翻动透气,以此降低填料整体含水量。而在填料压实处理中,分层填料均应符合压实标准,辅之重复碾压作业,用以达到相应的标准。
路基沉降稳定性:通过对水准仪、全站仪的选择,以此精准把控基点标高与基线方位,再于路基两侧处设有3米稳定区或沉降区,且同时安置3个以上的观测点,该观测点由钢筋混凝土桩构成。若要更好实现对观测点质量的把控,则可侧重强调混凝土桩高尺寸标准把控的意义,使其能够精准掌握观测点位置的同时,将相邻观测点间距控制在200米,若观测点垂直、水平方向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则立即做终止施工,辅之针对性处理措施,直至路基稳定性处于规定标准[4]。
三、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常见施工技术及注意事项
(一)施工技术
强夯技术:是以湿陷性黄土为前提,借助起重机的使用,将大吨位夯锤提升至规定高度时,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对地基予以冲击压实,用以更好提高地基整体强度。该种施工技术的使用,可杜绝黄土湿陷性的缺陷,起到地基加固的效果。对此,在实际施工中,可对以下问题予以注意,即:原地面施以强夯法处理时,可融合梅花形夯击法,且夯击次数应满足规定标准;夯击前,对地表树根、杂草等杂物予以清除,再对其施以推平处理;通过锤重、落距的标定,对放夯点予以精准定位;若对高填方路基施以强夯处理时,则每填筑3m时,即可夯实1次;重锤夯击时,最终夯沉量应低于单点夯击次数控制标准,且通过水准仪的使用,对夯沉量予以测量。
土工格栅技术:是以高密度聚丙烯、聚乙烯为主要原材料,经特殊工艺完成成板、挤压与冲孔操作时,辅之横纵向拉伸,将荷载力予以均匀分布,以此提高地基结构的耐久性、抗拉性。同时,该种技术既可独立使用,还可和地基浅层处理技术、复合路基处理技术相融合,但在施工期间,应在高填方路基处铺设30cm厚度的中粗砂,通过土工格栅的布设,逐步提高其和软土结构间的摩擦力,以便充分体现土工格栅的加固效能。
(二)注意事项
第一,由于地表腐殖土内含诸多有机物,腐烂性相对较强,若未对其予以有效处理,则会引起路基沉陷问题;地基原状土应满足《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辅之换填处理,在保证稳定性良好的回填和压实作业时,提高路基整体承载力;按照碾压原地面工序,对其施以承载力试验,以便更好满足公路工程设计标准;路基基底应和承载力、压实度指标相吻合,便于落实路基结构稳定性的目标。
第二,地基强度、稳定性均和自身含水量存在关联,即水作为引起路基病害的关键,若滋生地基渗漏水问题,则会对其承载力造成威胁;若地基排水尚未构建针对性方案,则可对基底径流予以堵截、隔离和疏导等处理,以便能够在降低水位的情况下,达到相应的路基含水标准;路基横坡度在4%时,可施以有效的路堤填筑作业,辅之排水急流槽的创设,不仅可起到雨水排除的效果,还可预防路基冲刷等现象的出现。即遵循先排水、除水浸害的原则,方可将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意义控制于根本[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路工程建设期间,高填方路基施工往往涉及诸多不可控因素,如施工人员和人员配备、自然环境、原材料与施工机械等,若各因素尚未满足规定标准,则必将会对工程质量、施工进度造成影响。对此,笔者建议可在高填方路基施工中,对各项因素予以全方位把控,辅之针对性施工方法和设计方案的选择,以便可在科学协调施工工序的情况下,将公路工程建设的意义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成英.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探讨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00106-00106.
[2]许祥兵.高速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研究[J].房地产导刊:中,2014(11):256-256.
[3]雷富文.刍议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J].四川水泥,2017(3):28-28.
[4]曾志中.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探讨[J].今日科苑,2007(20):133-133.
[5]龚占德,董海军.公路工程中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12):148-148.
论文作者:黄佳鑫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路基论文; 地基论文; 公路工程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填料论文; 标准论文; 则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