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实质与全局_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的实质与全局_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的本质与大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关系论文,大局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既有合作与协调,又有矛盾与摩擦,这种积极面与消极面并存的关系状态,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中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是,就当前的中日关系而言,这种积极面与消极面的反差就显得特别突出,也就是说,一方面两国间的合作发展很快,成效很大,双方要求进一步开展合作的愿望很强烈,反映了开展这种合作有着植根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的极大理由和持久动力;但是,另一方面,两国间的矛盾与摩擦也在加深与扩大,有时甚至以比较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对比日本与中国、美国的关系,也可以看出目前中日关系中存在着的特有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比如,与日美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表现在经济、政治与安全等各个领域相比,中日之间在经济、政治、安全等不同领域的合作与协调的发展很不平衡,两国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协调滞后于或远远滞后于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协调;同时,与日美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相比,中日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则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当然,中日关系本身的不平衡又是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严重的不平衡有着密切关联的。

如何从整体上看待目前的中日关系并展望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笔者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首先提出来加以讨论:中日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大局是什么。

中日两国有着2000年以上的友好交往的历史。在16世纪中叶欧洲天主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经历了以吸收中国文明为主导的漫长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日关系总的特点是: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中心,日本积极导入中国的文明,中日关系是“强弱型”(中国强日本弱)关系,友好交往是两国关系的基调。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俄国、美国、英国的舰船就接踵而至,试图打开与日本通商的大门。在面临有可能被欧美列强殖民化的危机之下,日本于1868年迎来了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而中国却在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成为西方列强欺负的对象,不仅失去了文明中心的地位,而且成为世界文明发展潮流中的落伍者。

1924年,孙中山先生曾在日本神户发表的演说“大亚细亚主义”中指出:“亚洲民族在这几百年衰退了,受到欧洲国家的侵略,而日本却改正了不平等条约,成为独立国家,并且在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给亚洲各国带来了独立的希望,”接着,孙中山问道:“今后日本究竟是做西洋的霸道文化的走狗呢?还是做东洋的王道文化的干城?请日本国民仔细考虑,作出慎重的选择。”然而事实是,日本从明治初年起就着手推行所谓“大陆政策”,企图吞并朝鲜,进攻中国东北,然后向南扩张。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后发动的第一次对外侵略战争,也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这意味着走上工业化道路的日本尽管避免了受西方列强欺负的命运,却从被欺负的角色转变为欺负别国的角色,想在亚洲当头,想把整个东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就是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曾几何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东亚横冲直闯,朝鲜之后打东北,东北之后打华北,华北之后又要打整个中国,还要攻印支,下南洋,至40 年代初终于侵占了5 亿人口和70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疆域。但是, 就在日本似乎要接近实现其“共荣圈”之梦的时候,恰恰也是它堕入失败深渊的前夕,到了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其“大东亚共荣圈”的幻梦也宣告彻底破灭。

战后,日本在美苏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下,依靠美国核伞的保护,受美国为主导的西方经济秩序的实惠,集中精力抓经济,仅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72年中日实现复交,结束了两国间对立、隔绝的历史。这样,从明治维新到战后中日复交的大约 100年的大部分时期里,中日关系的总的特征是,日本变成为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强国;中国则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直到1949年才“站起来了”,中日关系是“弱强型”(中国弱日本强)关系,侵略与被侵略是两国关系的基调。

中日复交24年以来,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扩大,显示出一种在新的对等的基础上继续发扬2000年以上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的迹象,特别是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得到了长足进展。1995年中日贸易额达到578亿美元,而在复交之初的1972年两国贸易额只有10亿美元。

但是,与经贸关系的巨大发展相比,两国在政治、外交、安全等领域的关系发展相对滞后,问题较多。比如80年代以来发生了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光华寮以及内阁大臣就侵略战争历史发表错误言论等,最近又发生了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外相宣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等问题。如果说,复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巨大发展是植根于两千年以上的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的话,那么,中日之间的主要问题——对侵略战争历史的认识问题、领土问题、台湾问题、则都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前半期的那段历史的继续。

日本如何正视亚洲的新的历史时代,从“大东亚共荣圈”的梦魇中真正醒来,已成为那些坚持陈旧错误的历史观的人们的必修之课;同时如何同日益走向强大的亚洲各国平等和睦相处,从思想感情上接受和适应亚洲工业化现代化新时代,与亚洲各国共同走向繁荣和富强,将成为走向21世纪日本外交面临的新课题。

在亚洲的发展中,中国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与经济的迅速增长,却有人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这是非常荒谬的。其实,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威胁论”是虚妄,“中国机遇论”才是事实。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在变得日益强大,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日本自己也经历了一个从后进到先进、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过程。就中日关系而言,中国的发展当然会对今后的中日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2000多年来经历了“强弱型”、“弱强型”的中日关系,在走向21世纪之际第一次开始呈现为“强强型”关系,面对中日关系的新局面,再搞过去一个世纪来的强权政治那一套,甚至在日本人民中间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立足很危险的。

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是至理名言,“和则两利”是中日关系的大局,也是走向21世纪中日关系的唯一选择。面对中日关系的新局面,再搞过去一个世纪来的强权政治那一套,甚至在日本人民中间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这是很危险的。

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地区的大国。冷战结束以后,中日两国作为“成功在不同时期,却成功在相同地区”的两个亚洲大国,在本地区的影响力都在上升,中日关系将如何发展,成为走向21世纪的亚洲的和平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前,中日关系发生的最大变化在于经济方面,即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关系已经从以贸易为主的经济关系转变为以贸易和直接投资为两大支柱并相互促进的经济关系。

这种关系的发展将促进两国各自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中国方面导致工业品出口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的上升,在日本方面导致生产资料的出口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的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产生一种产业间国际分工的“有机体”。如果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受到破坏,就会使两国产业间的国际分工“有机体”受到损害。而使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产业间国际分工“有机体”受到损害。

目前的危险是,有些人看不见这个大局,看不见经济发展对国际关系带来的变化,企图走老路,那就是对抗。对抗固然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但对日本也未必有好处。我们应该从大局出发来处理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的种种问题,同各种破坏中日友好关系的行为作坚持不懈的斗争。

标签:;  ;  ;  ;  ;  

中日关系的实质与全局_中日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