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升阳法治疗中老年眩晕的临床分析论文_邓耀波

(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脑病科 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 目的:分析益气升阳法治疗中老年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60例眩晕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方法,即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益气升阳法进行治疗,1周后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63.7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益气升阳法治疗中老年眩晕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益气升阳;眩晕;中老年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326-02

益气升阳法是中医治疗脾胃内伤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两则,一是用甘温益气药充沛元气,二是用升提之品鼓荡升举阳气,它是脾胃内伤学说的重要部分之一,虽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疾病,但近年来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如冠心病、高血压病、便秘、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崩漏、阴道壁松弛、耳闭、蛋白尿、泄泻、颈椎病等[1]。眩晕作为临床的常见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本研究收集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就诊的160例眩晕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眩晕患者包括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 88例,年龄40~82岁,平均(61±16)岁,原发疾病10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87例,颈内动脉狭窄19例),疾病并发眩晕26例,其余28例。患者入院均行影像学检查,排除引起眩晕的其他病变。

1.2 方法

将入组的16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80例,2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医益气升阳法治疗。

1.3 疗效评定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出现,同时1周之内没有复发情况;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在晨起或者剧烈活动后有头晕等;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但未达到有效的判定标准。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治疗效果见表。早期给予中医益气升阳法治疗的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1%)明显高于对照组(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72,P<0.05)。

3.讨论

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内动脉狭窄、脑梗死后遗症、梅尼埃病等,患者临床症状多见,如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旋转等,尤其在嘈杂的环境中症状更重,同时患者体位的改变,更容易诱发此病的加重[4]。

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自古各有所论。如《素问》责之“木郁之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为 “上气不足”、“肾虚髓海不足”;仲景论眩,多从少阳相火、痰饮中阻立论;河间主风火;丹溪主无痰不作眩;景岳从虚,指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等。虽各具至理,然未免有偏颇之处。陈修园总结前人观点,概括为风、火、痰、虚四方面,主张以风为中心,以火、痰、虚串解之,颇能阐幽发微,切中要点。概括为风火痰为眩晕之标,脾肾虚为眩晕之本[2]。故《医学从众录·眩晕》曰:“其言虚者,言其病根, 其言实者, 言其病象, 理本一贯”。

笔者访为临床上中老年眩晕患者中,气虚清阳不升是最常见的临床证型,尤其平素脾胃不足之体,最易患病。究其原因,与中老年患者多劳倦太过,中气不足,加之脏腑渐亏,清阳之气不能上荣于脑的生理病理基础有关。正如 《灵枢·素问》篇指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李东垣亦指出:“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 故目昏而耳聋也”。故人体五脏之气都汇聚在脾胃,主要靠脾胃来主导升降,肝肾来主疏泄。脾气旺则肝木调达,清阳升而神旺。当人体的脾胃、肝肾功能失去平衡,清阳不升,浊气上扰,即可出现头昏、耳鸣耳聋等症。脾居中州,为气机升降之枢,脾气虚弱,升降失司,可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出现各种兼证。如土虚木乘,可致肝风内动,兼见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等;肾为肝母,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兼见口干咽干,手足心发热;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兼见头胀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等;“土病则聚液成痰”,脾运失健,聚湿成痰或气虚,津不化气而为痰,致痰浊蒙阻,清阳不升,兼见头重如裹、胸闷呕恶;气血不畅,可致脉络瘀滞,兼见肢体麻木疼痛等。可见本虚标实为其共同特点。本虚以气虚清阳不升为主,标实多为痰浊血瘀、内风上扰清窍为主。基于此,论治着眼于病之根本,但亦不忽视病之标象,灵活处理,知常达变,方能有较好的疗效。

基于以上分析,眩晕的患者多是由气、阴两虚引起,气虚下陷则清阳不能上头,津血不足以滋养清空,故产生头晕目眩、 身疲乏力、动则气短。中医治疗方法主张益气养阴,升阳冲脉,对症下药,方能缓解病症[5,6]。笔者在临床中也发现,中老年眩晕病机以气虚清阳不升为本,标实多为痰浊血瘀、内风上扰清窍为主。采用益气升阳法为基础治疗眩晕,疗效确凿。益气升阳法是中医重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都有广泛使用,中医讲究辨证救治,当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气短乏力、神情倦怠、头晕、脉虚无力时即可选用本法。具体临床可用药物包括:补中益气汤、升阳补气汤、清神益气汤、 益气聪明汤等。益气升阳法主要运用药物调理患者的脾胃内伤,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益气升阳法虽然对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必须对症下药,只有患者出现头晕、气短等临床症状时,才能选用此法。同时中医用药讲究配伍禁忌,益气是升阳的根本,要选黄芪、党参、白术三药合用,方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同时益气还要风药鼓荡,升阳药量要轻清[7]。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静脉注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升阳法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有效率高达 90%,相对于单独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益气升阳运用得当可以对中老年眩晕起到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吉祥.对李杲益气升阳法的运用.北京中医,1996,46(2):52-52.

[2]周伟.利多卡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7(33):94-94.

[3]马平.眩晕症120例的治疗效果分析.广西医学,2010,32(12): 1584-1585.

[4]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9:81-82.

[5]赵上红.天麻素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2):193-193.

[6]林开亮,徐学驹,王子坪.加味温胆汤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痰热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1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25(8):90-91.

[7]唐建新.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体会.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 5(15):88.

论文作者:邓耀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8

标签:;  ;  ;  ;  ;  ;  ;  ;  

益气升阳法治疗中老年眩晕的临床分析论文_邓耀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