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的“边缘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①
杨中举
( 临沂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临沂,276000 )
摘要: 帕克以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族移民为对象,以社会学实证经验方法研究人类集体行为、种族关系、城市生态等社会问题,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边缘人”理论。《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其“边缘人”研究的重要成果,其研究的材料、路径是移民报刊,但其研究的目的、落脚点不是移民报刊,而是城市移民、少数族等“边缘人”群体。传播学界把此书视为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成果与起源可以理解,但不够准确。还原帕克社会学研究的重点、落脚点,重新梳理其学术路径,对理解其社会学思想、移民少数族研究、“边缘人”理论等很有必要,对研究与解决当代国际社会不断增多的少数族移民问题和当下中国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移民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边缘人”;少数族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美国城市迎来了新的移民高潮,乡村农民不断涌入城市,来自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新移民也不断进入美国,为美国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美国政界、学界的高度重视。芝加哥社会学派代表人物约翰·杜威、W·冯特、G·H·米德、C·H·库利、R·E·帕克、A.W.斯莫尔、G.E.文森特、W.I.托马斯(W.I.Thomas)、E.W.伯吉斯(Ernest Burgess)等从社会学角度对美国城市社会、人口、移民、群体行为、社会交往、文化认同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其他有价值的理论。其中,罗伯特·E·帕克(1864—1944)以移民少数族为对象,系统地研究了人类群体行为、城市生态结构、种族文化关系、办报订报阅报活动等问题,提出了著名的“边缘人”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城市化进程遇到了许多类似问题。中国实行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民移居、融入城市;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不少外来移民,导致少数族、“边缘人”群体大量出现,改变了中国城市社会生态,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帕克“边缘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路径,对中国当下研究、处理城市移民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一、帕克“边缘人”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罗伯特·E·帕克是芝加哥学派中运用调查、观察、实证、经验分析方法研究美国城市少数族移民问题最为成功的学者之一。其个人专著不多,只有一部1922年出版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和一些论文。更多是他和同行及学生们合作的社会学教材或研究论文。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把帕克看作大众传播研究的理论家,特别是国内学界重点关注帕克的移民报刊、传播思想研究。其实,这些研究大都是不同学科研究有意为之、唯我所用式的选择、误读、误解。帕克虽然把报刊作为其研究的重要窗口与路径,但他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目标是人类集体行为、种族关系、城市生态等,并特别关注移民、少数族裔问题。《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的报刊研究只是其研究移民少数族集体行为的方法或渠道。可以说,正是为了研究美国少数族的集体行为和城市生态,帕克重点考察了移民办报、读报、阅报的集体行为,使得少数族研究与报刊研究结合起来,意外而又必然地为报刊传播研究作出了贡献。如果说他的出发点与目标就是研究大众传播的话,那么帕克10多年的记者生涯完全可使他选择研究美国主流媒体而不是处于边缘地位的移民报刊。把帕克作为大众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奠基人是后世学界解释的结果,因为在帕克从事社会学研究时,传播学学科是不存在的,他的学术意图与兴趣也不在于新闻传播研究。对此,有学者指出:“传播研究的芝加哥学派,或更准确一些,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是后人重新阐述的产物。在这些成员进行研究时,传播学科尚不存在,甚至没有人把传播研究作为一个明确的领域。”(1) 刘海龙:《连续与断裂:帕克与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神话》,《学术研究》2015年第2期。 所以,还原帕克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出发点,重新梳理其学术路径,对理解与研究他的社会学思想、移民少数族研究、“边缘人”理论等非常重要。
农业机械能够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是因为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都远远高于人的手工劳作,其生产成本也远远低于手工劳作的劳动力成本在农机化作业体系中。
帕克的生活经历、求学生涯、记者职业经验奠定了其社会学研究的兴趣,大学教学与研究生涯则成就了其经验社会学派的核心地位。帕克首先关注的是美国社会城乡移民与种族关系问题,从这一问题出发又深入到城市社会生态学和人类集体行为学等领域,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又使他走上了移民报刊研究之路,通过报刊的传播作用考察移民的行为,逐步形成了“边缘人”理论,明晰了层层递进的研究逻辑路径。他借鉴杜威、詹姆斯等人的观点,运用实证分析、田野调查、观察体验等方法,深入芝加哥、纽约等城市,走进美国广大农村地区,以不同的移民群体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代表作《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一书抓住移民订阅报刊、创办报刊这个窗口、路径,透过报刊观察移民的生活、居住、婚姻、就业、创业、政治、文化活动、族群意识、文化同化、宗教信仰等问题,详细地对美国主要城市的外来少数族移民群体进行研究。同时通过移民使用报刊的行为也总结了报刊在人类信息传播、文化身份融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大众传播研究新领域。在这个层面上,帕克把移民少数族研究与新闻报刊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少数族、边缘人研究与报刊研究互证互补的良性关系,成为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为各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帕克一生对移民、种族和城市生态等问题的研究与他对传播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十分有趣的互动,即他在研究前者的时候,实际上也在丰富和深化对后者相关问题的研究,而他在研究后者的时候,也提供了一条理解移民、种族和城市生态等问题的独特路径,从这个角度来看,帕克的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都是十分独特的。”(2) 柯泽:《帕克社会学理论中的传播思想及其反思》,《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3期。 但是,帕克对待二者有侧重,报刊研究只是渠道、途径、手段,少数族与城市生态等社会学内容才是其研究的目标、目的。在这一学术路径上,帕克和同属芝加哥学派的杜威、库利、米德等一样,均把人类文化交流、传播活动研究当作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他们都还没有明确的传播学学科意识。
1921年,帕克与同行E.W.伯吉斯等共同研究人类集体行为,合作出版了《社会学导论》一书,把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过程分为相遇竞争、产生冲突、相互顺应、彼此同化四个阶段。(3) Robert Ezra Park and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这为研究少数族与本地人的互动关系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个从竞争到融合的过程过于简单,对少数族流散群体境遇的复杂性重视不够。1922年,帕克发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通过对移民报刊的发行与传播来研究城市与乡村社会,研究外来移民生活,较充分考虑到少数族城市移民群体的复杂性,通过报刊考察流散移民的区域变化、文化选择、移民身份地位等问题,为他提出“边缘人”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至1928年,帕克在移民报刊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人类群体行为、城市移民的社会学研究,借鉴齐美尔的“陌生人”理论,发表《人类迁徙行为及边缘人》一文正式提出了“边缘人”理论,对“边缘人”特征进行了精确的总结:“边缘人是命运注定要生活在两个社会和两种文化中的人,两种文化不仅是不同的,而且是对立的;他的思想是两种不同文化或难以熔化的文化的熔炉,在这个熔炉里两种文化或者全部融合或者部分地熔化在一起。”(4) Robert Ezra Park,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8(May),p.890.1944年帕克去世后,学生为他编辑出版了文集《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其中也不乏有关“边缘人”研究内容。当然,帕克的研究是站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对边缘人生存表象进行经验式的研究,理论研究的深度是不够的。
再次,帕克还发现移民报刊在移民少数族中保持或形成民族意识的重要作用。在《移民报刊与同化》一章中,帕克专门研究了流散群体移民中容易形成民族意识的原因:“民族意识不可避免地因为移民而得到加强。孤独和陌生的环境使漂泊者的思想和感情指向他的故土。在新环境下的举目无亲突出了他与他离别的那些人的血缘关系。”(15)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3页。 当然,这里有原籍国的政治原因、有流散国外后的国外支持因素。但是,流散的“边缘人”本来在国内,大家都一样,民族文化与意识不突出,而到了流散之地就不一样了,他们觉得自己是外来人。而移居国民众对外来者也大多带有本能的非我族类的天然立场。这样,种族文化等就突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问题在流散地反而突显出来,得到了重视与发展,这恰恰是流散文化的重要后果,因为流散所以才更加注重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问题。同样,流散者也要面对主流社会文化同化的问题,而报刊与流散社区给他们提供了保持与原来文化、语言、民族意识的联系,从而避免被同化。帕克以立陶宛人为例作了分析,他们大多数没有定居美国的想法,而是想着成功或赚钱后回到国内。
从图12不难看出,横滚角和俯仰角的变化均在0.4°以内,航向角的变化在0.2°以内。因此,九轴捷联惯导性能稳定,可以满足系统需求。
帕克基于城市生态与社会学研究系统考察、研究移民报刊,对大众传播研究作出了意外而又必然的贡献;反过来,其有关报刊的研究在客观上也为研究少数族流散移民提供了美国外来流散者的乡村生活与都市生活场景素材。通过移民报刊上内容的变化、报刊数量、阅读量的变化,帕克描绘的流散移民分布形态与生存状态也显现出来。帕克通过观察移民报刊上广告信息的多少、内容分类就可以得知流散移民社区的结构、流散群体的种族、主要分布区域:“在许多情况下,广告揭示的移民社区的结构,比报纸其他部分体现得更全面。以芝加哥的立陶宛裔社会主义者日报《新闻报》(Naujienos )为例,它只登像尼采(Nietzsche)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和宣传文章这样的读物。另一方面,银行、房地产中介、书店等的办公地址,显示了至少有3个立陶宛移民区,主要的移民区是在哈尔斯特德街(Halsted Street)和布卢艾兰大道(Blue Island Avenue)周边,还显示了在每个移民区都有立陶宛语剧目上演。”(12)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4页。 犹太人在中国,俄罗斯人在中国,华人在东南亚、在英法、在美国和加拿大等情况均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考察研究。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广告还能反映出移民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美国生活方式,他们从事的职业、商业如何。帕克列举的几十种广告内容及其分类,体现出流散群体基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美国社会中从事的行业与地位,反映了他们在美国适应的程度。移民经营的农场、餐馆、商店、婚礼用品、律师行业、医疗行业、图书服务业、文学艺术、戏剧演出广告,组织成立与活动广告,美国主流社会各类招工或商业广告,都说明了流散群体融入或独立于主流社会的情形。这些情形还表明,移民流散群体虽然生活在边缘地带,但他们与原居民有着同样的生活需要与社会生活构成:“考察外文报刊的广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移民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如同我们在我们的世界里生活一样。他们吃饭喝酒、找工作、上剧院;在钱包允许的情况下沉迷于高价奢侈品;有时买本书;交际并结识朋友。”(13)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这给全球流散时代的边缘移民群体以启示:管理运作自己移民后的生活,应当在克服水土与文化不服的同时,完整地进行工作与生活,这样可以减少封闭与移民焦虑,也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对于接纳流散群体的东道主国家制订移民政策,更好地管理、服务外来流散者,也具有参考作用。
其次,通过移民报刊窗口研究少数族,帕克发现了语言在流散移民群体中的重要作用。语言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工具。流散群体在移入国至少要与两个群体交流,一是移入国主流文化群体,二是自己的族群体,这在客观上需要使用两种语言。而流散群体中订阅报刊,通过报刊学习语言和了解信息比其他居民比例都要高。帕克调查了大都会报刊460多种,涉及28种语言,地方报刊120多种,涉及24种语言,重点研究了有关生日、死亡、医疗、招工就业等广告。这些广告与移民本身相关或联系更近些,因此他们更重视,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内容好读,容易学习。而复杂的社论等则是他们不太关心的。流散群体在移入国处于边缘人地位,他们为了生存往往采取抱团取暖方式,出现隔都、唐人街、黑人社区等是很正常的现象。其中,语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帕特考察了一些美国的流散移民群体后认为:“在美国,与在欧洲一样,语言和文化遗产比政治忠诚更能使外来人口团结一致。毕竟,讲同种语言的人们觉得住在一起更方便。”(14)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 帕克研究了纽约这座大都市大约31个外来流散群体,这些群体都有这样那样的协作团体,说着同样的语言,传播着类似的文化,这种协作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报刊。他调查了纽约的俄裔流散群体办的报刊《俄罗斯言论报》,发现这些移民对报刊的阅读量,要高于母国不移民者同等数量人口的阅读量。可见,流散的边缘处境与生存需要推动了他们的阅读,同时这种阅读也满足了其情感交流、人缘建立的需要。语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形式。如果一个种族或者流散群体的语言被阻断,读写能力受到抗扰或消失,那么其文化身份就会缺失。帕克还研究了移民报刊产生与存在的欧洲背景,考察了少数族的依附性地位及其反抗活动,这种反抗也较多地表现在语言上、报刊书面语的占据上。可见,语言在移民生活中非常重要,报刊作为学习语言、传播信息的媒介载体自然非常值得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希尔顿·M·高登伯格继承并扩大了帕克和斯通奎斯特的成果,把两人的“边缘人”概念贴上了“边缘文化”的标签,集中研究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犹太人流散族的“边缘人”、边缘文化形态。同是受帕克等影响,此期的社会学家格林、格洛文斯基、卡彭特等人从研究犹太人及文化出发,把文化冲突机制形成“边缘人”的作用、美国多元文化差异的作用带入了相关研究之中,形成了犹太流散族文化研究热潮。美国犹太学家魏斯伯格通过对边缘犹太人最后的文化命运与身份选择考察发现,犹太“边缘人”的命运结局有四种:“一是同化,即被主导群体所接受、吸纳,这是德国犹太人面对困境时最熟悉的一种反应方式;二是平衡,即不是解决边缘性困境,而是遵从它,且不顾及个人内省的进展与焦虑;三是回归,即回到犹太教,在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一段痛苦的经历之后,许多犹太人最终选择了回归的道路,这也表明被同化只是一个幻想而已;四是超越,即通过走第三条道路的方式来克服两种文化的对立问题。”(8) 余建华:《国外“边缘人”研究略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著名现代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是一位波兰犹太人,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原因流亡苏联、波兰、英国等地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典型的流散者。他对齐美尔的“陌生人”学说、帕克的“边缘人”理论深感兴趣,并在两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性背景下的陌生人问题,把相关研究推向了更为普遍的人群。鲍曼认为陌生人不好分类,是介于朋友与敌人之间的混杂人,他们可能破坏秩序,模糊界限。在现代社会中,陌生人往往处于一种被压迫或消灭的状态中;而在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并存,陌生人存在的处境变好。
虽然帕克的“边缘人”理论于1928年正式提出,但其“边缘人”研究实践集中体现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一书中。通过报刊这个路径,帕克对少数族“边缘人”群体如何在主流社会生存与发展进行了具体的经验、实证研究。
二、帕克“边缘人”研究的报刊路径
我国人类学家费孝通曾师从帕克,对“陌生人”问题颇有兴趣。他从中国乡土熟人社会演变为现代社会的变迁得出结论,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大量“陌生人”,不断地与周围的人发生交往,生活节奏越快、人员流动越多,就要花费时间与精力与“陌生人”接触。美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专门研究“陌生人”的生存问题,他在《美国人和中国人》中表达了作为移民在异质文化环境中的思想感受:“我算是一个边缘人。我在一种不崇尚变化的文化里出生长大,大多数人的生命轨迹几乎是可以预测的;而我目前工作、生活于其中的则是另一种文化:它提倡变化,认为变化即是进步,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不可能一成不变。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存在两种对立的文化,它们互相碰撞、影响,这个人就只能生活在两种文化的边缘。他在文化碰撞的边缘行走,感受二者共同的存在。”(9) [美]许烺光:《美国人与中国人》,沈彩艺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页。 香港学者金耀基则用“边际人”这一称谓定位那些生活在两种文化背景中的人:“人类学与社会学中所讲的‘边际人’生活在二个不同且常相冲突的文化中,二个文化皆争取他的忠诚,故常发生文化的认同问题。边际人人格在文化转变与文化冲突的场合必然出现。”(10) 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所有这些,都是对帕克“边缘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后世社会学、民族学、移民问题等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
首先,帕克通过移民报刊视角研究“边缘人”,客观上绘出了美国城乡少数族流散移民图景。帕克统计分析了美国主要城市移民办报、订报、用报的数量与频率,发现纽约、芝加哥、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等大都市都是外来移民集中的地区,除了黑人、犹太人这两大流散群体外,还包括德意志人、斯堪的纳维亚人、波希米亚人、荷兰人、比利时人等流散者构成的美国中西部移民“定居者”(settlers)群体,西班牙人、法国人等组成的从南北部两个方向进入美国南北部的“殖民者”(colonialists),意大利人、斯拉夫各族组成的工业城市与矿工“流动产业工人”群体(migrant industrials),还有来自近东、中东、远东的各族人构成的“异域者”(exotics)群体。(11)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4-266页。 帕克发现移民创造了一些自我保护生存策略,通过报刊传播可以使他们与美国社会实现交流、互动,能够促使他们更快地适应美国社会,融入当地生活。处在大城市边缘地带的“边缘人”更需要报刊,原因有:一是学会阅读,包括移入国报告语言学习和本族语言学习;二是生存需要,他们更关注报刊上的广告、招工、医药信息等;三是加强与流散族本族群体的联系,找到归属感;四是融入主流社会的需要。
第二件事是熊老夫人提到,以前自己最担心熊老的脾气会影响到他和学生的关系。按说熊老对学生可谓“解衣衣之,推食食之”,对于这样的好老师,学生怎能不感恩图报呢?但是老夫人深知熊先生和学生们的关系还有另一面,那就是熊老对学生十分严厉,不留情面,即便严先生成名后依然一如往昔,往往让已经成名的弟子在熊家的客厅里惴惴不安。要说被揭了面子心生恼怒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时间久了,夫人不免在背后想,严先生他们对熊老是敬多一点,还是畏多一点呢?问熊老,熊老却微笑不语。1969年熊老去世,严济慈先生立即赶到中关村,不顾政治上的风险,在熊老灵前痛哭哀悼,老夫人才理解熊老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怎样的信任和了解。
帕克提出的“边缘人”理论是全球性问题,是全球移民、大流散时代每个种族群体都无法完全回避的,因而吸引了不少后来者继续研究,发展了“边缘人”理论,扩大了其影响。帕克的学生伊沃瑞特·斯通奎斯特(Everett Verner Stonequist)提出了整个社会学意义上产生边缘人的社会情境类型,认为文化与种族差异的任何一种或两种,甚至一个国家区域的不同也可能产生边缘人群体,“边缘人”理论解释的是一个个体悬挂在两种文化现实之间如何在挣扎中建立自己文化身份的问题。他在1937年出版的《边缘人》一书中说:“‘边缘人’处于两个或多个社会世界之间,精神心理具有不确定性;这些世界的不和与和谐、排斥与吸引都反映在他的思想灵魂中……在这里如果不是基于他确切的出身或祖先之地,那么他的成员身份就是不明确的……因为排斥将会把个体从群体关系体系中移除。”(7) Everett V. Stonequist,The Marginal Man :A Study in Personality and Culture Conflict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1961,p.8.斯通奎斯特把“边缘人”研究推进到人格与文化冲突的理论研究中,考察美国社会少数族裔与少数职业群体在两种文化压力下经历的文化转换。
第三,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全方位加强了政府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实现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而要实现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双赢,仅依靠政府的行政推动和监管加强还远远不够,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注]李萌:《突出三大导向,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环境经济》,2018年第5期,第22页。 ,但是中国当前在这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这也是未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帕克的“边缘人”理论源于他的老师齐美尔。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看,自从人类有了部落群体就存在中心与边缘及其互动行为的发生,城市出现之后更是如此。迁徙是人类重要的行为活动,人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由陌生再到熟悉,从彼此互为陌生人到成为熟人,齐美尔从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社会存在于许多个体发生互动的地方。这种互动总是基于一定的动机或目的而发生。”(5)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Selected Writings , edited by Donald Levin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p.23.由此,他认为研究社会必然要研究人们的交往行为而不是固定不动的现象,人们交往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命令与顺从、竞争与合作、交换与模仿、冲突与妥协、分工隔离与联合接触、压迫与反抗等构成多样化的互动行为。正是在研究人们交往动态过程中,齐美尔提出了著名的“陌生人”概念:“在这里陌生人不是在此前常常接触过的意义上的外来人,即不是指今天来、明天走的流浪者,而是指今天来、明天留下来的漫游者——可以说潜在的流浪人。”(6) [德]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1页。 可见,他指的不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陌生人,而是具有流散移民性质、可能长期留下来生存与发展的人。陌生人来自不同的地区、群体、种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到了新居地必然在交往中面对新的文化空间,陌生人作为外来人与本地人之间试图建立关系,本地人也试图了解外地人,这就形成了一种跨群体、跨地区、跨种族、跨文化等双边交往的事实。帕克的“边缘人”理论正是在分析研究陌生人来到本地之后的位置与状态后提出的,是超越了“陌生人”概念的社会学研究。更值得重视的是,帕克把流散移民与移民报刊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报刊观测移民这个边缘人群体的生活、居住、婚姻、就业、创业、政治与文化活动等,形成了对移民流散社群、社区的系统研究,甚至还涉及了报刊上刊登的不少文学文本分析。
(七)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情况及发展模式 目前在武隆县畜禽生产站备案的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有17个。其发展模式通常为“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免费提供种用牛羊,同时与农户签订商品牛羊收购合同,种畜淘汰时给养殖补贴差价(差额=市场价格*【回购时体重-发放时体重】)
教会或宗教信仰也是移民防止被同化的重要场所。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等就是如此。又如,波兰人试图让移民的立陶宛人波兰化、俄国人试图让立陶宛宗教信仰俄国化等问题,这种双向同化意图也表现出流散者群体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的复杂性。法国人移居加拿大和美国后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加拿大试图以英语文化为主导同化法国流散移民,但是法国后裔在魁北克省同加拿大人进行了对抗,很多法国人为了保护法语、法国文化传统,而举办报刊,成立教会,组织法国流散者社区,保护自己的传统。“正是通过法文报纸的影响,法语和法兰西传统才得以保存。”(16)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0页。 边缘流散者的母语文学创作也是保持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法裔加拿大人在美国办的《加拿大大众公报》就起到了语言、文化传播与组织法裔移民的作用。
最后,帕克研究还发现边缘移民报刊在帮助移民融入或同化到当地社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指出,移民报刊在帮助保存流散族裔文化独立的同时,也具有帮助移民流散者适应和融入当地生活的功能。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流散者群体众多,因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而被称之为“熔炉”。1916年戏剧《熔炉》在美国上演,就是其重要的标志,也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上,流散者一方面试图保留自己的身份独立,对主流文化的同化进行排斥、远离,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依附、接纳态度。流散者的语言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改造同化,如犹太人意印绪语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和洋泾浜、克里奥尔化一样,掺杂进了许多英语单词、外来语。这些混合语在日常生活、报刊文章、商业活动中都经常运用。这样的语言变化与原来的母语有了相当大的不同。文化也是如此,流散者由于不断地参与美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活动,也会在交际、习俗等方面有所改变:“移民们的文化也受到了美国生活的影响,倾向于变成既不是美国的也不是外国的,而是两者的结合。”(17)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4页。 这一结论也与流散文化中的混杂化文化状态完全相符合。这种结合与参与,使得外国出生而移民流散美国的人变为了美国人,而在美国出生的二代及之后的流散后裔则更加美国化,这正是主流社会“熔炉”的效应。
三、帕克“边缘人”理论的当代价值
帕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有关城市生态学、“边缘人”理论、种族与文化研究、移民报刊的作用与控制研究等,给流散诗学、流散文化、流散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大众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与方法,具有较高学术价值。颇有深度的是,帕克的研究都关涉移民“边缘人”群体,这不能简单地视为巧合,而是流散移民群体在殖民时期、后殖民时期、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其核心是边缘人文化身份问题。帕克把流散移民与移民报刊结合起来,通过报刊观测移民这个“边缘人”群体的生活、居住、婚姻、就业、创业、政治与文化活动等,形成了对流散社群、社区的系统研究,揭示了移民少数族“边缘人”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帕克还特别对报刊上刊登的移民流散族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这也启示流散文学等研究可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取类似的实证、体验、调查方式,向文本以外的因素寻找研究文学之道。这些都是中外学界忽略之处,因此,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传播学等领域都可重新考量帕克的学理路径与方法,以指导研究。
帕克的“边缘人”理论及相关研究,对当代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少数移民群体如何处理移出地与移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就业、种族、宗教信仰等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对于那些跨国“边缘人”群体来说,要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必须集中居住、抱团取暖,形成族群居住社区,保留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举办自己的报刊媒介等机构组织,传播族群内外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诉求,同时为了生存与发展还要积极融入、参与当地社会建设,找到族裔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同化与反同化的矛盾或两难中寻找平衡和出路。这对于移入城市的都市“边缘人”——中国农民来说同样具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他们如何在生存技能、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尽快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帕克对纽约犹太人社区的考察分析就是很好的例证。他收集了犹太边缘族群用意第绪语主办的报刊,总结出犹太移民生活的三大主题:旧宗教与新民族主义、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冲突问题、纽约犹太人下东区“隔都”生活。(18)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9页。 帕克发现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宗教信仰保持了他们族裔的基本纯洁性,《今日报》《前进报》等报刊上的很多文章宣传犹太思想,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不满。犹太移民在美国也被卷入历次世界性的战争中,他们在族群内展开战争与和平的争论。报刊也集中反映了犹太人在纽约下东区最为典型的犹太人生活场景。许多犹太人记者把目光投向这里,给族人、给自己寻找文化认同,进行报道、指导商业活动。同时,帕克也肯定了犹太人积极融入美国社会,以进取的精神,为一体多元的美国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帕克的“边缘人”理论及相关研究,对“边缘人”群体移入地(国)政府,制订相关的移民政策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帕克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前言”中明确表示,他写此书是受到了卡内基公司资助,是“以美国化方式开展研究的成果”;此书的“出版者按语”中也表达了对移民“边缘人”群体进行“美国化”的意图:“本书中的美国化,被认为是在我们的国民生活中一切最具有基础性的关系和活动中,本土出生者与外国出生者的结合。这是因为,美国化就是本土出生者与新美国人在更加充分的共同理解和欣赏中通过自治的手段来达致最大福祉的那种对接。……有了我们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又基于共同福祉通过较新的与较老的美国人对其贡献的互相施授,美国精神定会发扬光大至最佳。本书所遵循的是这样一种对美国化的理解。”(19) [美]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前言”与“出版者按语”),陈静静、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倡导的“美国梦”与美国“大熔炉”论就是基于对少数移民“边缘人”群体的同化目的而制订的。帕克在具体的报刊研究中也具体提出了对“边缘人”少数移民群体的管理与控制策略,如通过广告、宣传、资金、政府机构、行业联盟等进行。
帕克的“边缘人”理论及相关研究,对当下我国学界研究外来移民、城市移民群体具有深刻启示,对我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管理、服务不同移民群体具有直接现实意义,特别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各类外来少数族群体增多,也需要政府相关机构针对性地制订相关管理、规范、扶持优惠等政策,使得城市不同种族与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生存等生态结构向好发展,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比较尖锐的社会与种族矛盾问题进行及时化解处理,从而保障不同群体行为合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The Press Path of Robert E .Park ’s Study on “Marginal Man ”and Its Enlightenment
Yang Zhongju
(School of Media,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Taking as subject the immigra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tudying such social issues as human collective behaviors, relations with ethnic minorities and urban ecology through the sociological method of empirical demonstration, Parker put forward the “marginal man” theory with profound influence. The Im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 is the significant result of his research, and the materials and path of his study are immigrant press. However, his starting point and endpoint are not immigrant press, but groups of marginal men such as urban immigrants and ethnic minorities.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the media circles regard this book as the result and origin of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but it is not accurate. To restore the focal points and endpoints of Parker’s sociological study and to re-analyze its academic path are of great necessity for understanding its sociological ideology, the studies on immigra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marginal man” theory, and are also of significant value for studying and addressing the issue of the ever-increasing number of immigra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issue of urban immigrants who have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urbanization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urrent China.
Key words :Robert E. Parker; immigrant press; “marginal man”; ethnic minorities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973(2019)04-0129-09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DOI) : 10.16456/j.cnki.1001-5973.2019.04.013
* 收稿日期: 2019-05-12
作者简介: 杨中举(1966— ),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
①基金项目: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流散诗学研究”(13BWW06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李宗刚
标签:罗伯特·E·帕克论文; 移民报刊论文; “边缘人”论文; 少数族论文;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论文;